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入菩萨行论 第五十讲(第9品)▪P2

  ..续本文上一页心。所以,分别心也有很多是好的,菩萨心续当中的菩提心也是分别心。

  

分别心是什么呢?为什么它是分别心呢?他对境的这个佛没有办法现证,而是他自己想:「佛应该是这样子的!」他自己会想佛应该要具备什么功德,但是,他所想的是对境比较相应而已,并不是真正实际上了解一切佛的功德,他自己内心第六识会想:「佛应该要有这样的功德!佛应该是这样子的!」第六识这样一直想了之后,透过这个义共相,他的内心就会希求「我要成佛」。所以,菩提心之所以是分别心的理由就在于此。

  

这是他自己靠自己的想法,并不是对境本身什么样就想什么样,如果这样的话,那就变成现量了。他并不是这样,他是自己想佛应该是什么样子,这就是义共相。在自己想的义共相时,当然在对境上面就会有一点执着,如果自己没有怎么想,对境是什么就是什么,那就没有什么执着了,如果是自己想就一定有执着。这个执着是看这个境是存在,但是,不可以说它就是趣入境,境是存在、境是有自性,这个部分并不是菩提心的趣入境(是耽着境),菩提心的趣入境就是佛而已,刚刚讲的境有自性的部分并不是它的趣入境,而是它的显现境。比如义共相的显现境并不能说是它的趣入境,同样的道理,菩提心对境的佛趣入的时候看这个对境的佛是有自性的,会显现出这样子,这个显现的部分就叫所知障,刚刚讲菩提心上面有所知障的意思就是这个。

  

菩提心对境的佛有实有的显现,这个实有的显现就是所知障。菩提心的这个显现是从哪里来的呢?它的来源是执着心的习气,有实有的执着心的种子就是烦恼障,这个部分已经断除掉了,但是,有实有的显现是从习气那边来的,这个习气也是所知障,显现的部分也是所知障。

  

请将甲曹杰的解释念一下,「所知障之种子为一切烦恼习气,而现行则是有法现为谛实之现分」,所知障分为种子的部分和显现的部分,所知障的种子部分是一切烦恼的习气,所知障的显现部分则是有法现为谛实之现分。这里讲到「分」,刚刚讲到菩提心上面有显现,这个显现的部分就是所知障。

  

所知障是非常细的,所知障是没有办法取出来任何一个认知的,任何一个认知有错乱的话,那就是属于烦恼障,现在这个认知都是无颠倒、都是正确的,但是,它的显现的部分还是有问题。认知都没有问题,比如菩提心、大悲心、慈心和了悟空性的比量,这些都是正确的,虽然这些是正确的,可是,它的显现上面有问题,显现的部分就是讲所知障。所以,所知障是非常细的,它没有办法认出来任何一个认知,它没有办法取出一个法说它是什么所知障,它是在一个法上面的一部分才能说它是所知障。

  

大家在这边的理解可能会有一点辛苦,所知障分为种子和显现两者,所知障的种子部分是烦恼的习气,而不可以说是烦恼的种子,一定要说是烦恼的习气。如果说是烦恼的种子,那就不是所知障了,而是烦恼障了。

  

刚刚说烦恼的习气是所知障的种子部分,以所知障来说它是种子,以烦恼的角度来说它是习气,它并不是种子。所以,它并不是烦恼的种子,它是所知障的种子。以所知障的角度来说,它确实是种子,种子就是能够发出来一个所知障的东西。它为什么不是烦恼的种子呢?因为它没有办法发出来一个烦恼,所以,它不是烦恼的种子。以所知障的角度来说,它就是种子,为什么它是所知障的种子呢?它后面能够发出来一个所知障,显现的这个部分就是所知障,显现的部分是从习气发出来的,所以,这个习气就可以说是所知障的种子。

  

我们在区分烦恼障跟所知障的时候,烦恼障是比较粗的,我们能够取出来这个认知就是不好、就是障碍,所知障则没有办法取出一个认知。任何一个不好的、不正确的认知都是属于烦恼障,所知障是什么呢?这个认知都没有错、都是非常好的,但是,它的显现上面还有一点问题,这个部分就是所知障。所以,所知障可以说是非常细的。

  

所知障主要是实有的显现,那么,实有的显现为什么称为所知障呢?以这个杯子为例,当我们众生在了解这个杯子的时候,在了解的当下它有实有的显现,因为有了这个显现,我们就没有办法同时看到别的法。因为这个实有的显现的缘故,我们就会看到它不需要依赖其他的法而显现出来,实有的显现意思就是这样。不需要依赖一个其他的法的这样的显现,它可以挡住我们没有办法同时去看到其他的法,它会挡住我们去了解其他的法,因此就称为所知障。所知障的意思就是我们没有办法知道其他所有的法,这样的一个障碍就是所知障,实有的显现之所以称为所知障,原因就在于此。

  

内心执实有的这样一个心,这样的一个认知就是烦恼障,如果不是这个认知,而是所显现的部分,那就是所知障而已。实有的执着心会不会挡住了解其他的法呢?这就更不用说了,一定会挡住的,但是,还不需要到执着,连显现就已经会挡住了。所以,相对来说,显现就已经会挡住了对这一部分的了解,因此,我们就把实有的显现称为所知障。执实有的执着心就不只会挡住,而且这个人会烦,所以就是烦恼,这就是一个心,认知就出现了,它不只是显现的一个部分而已,一个认知就让整个都乱了,所以,我们就称它为烦恼,而不可以说是所知障。中观应成派认为任何一个认知错乱的话,那就一定是烦恼了,中观应成派的宗义是这样的说法,这是非常有道理的。

  

「……不可谓现为谛实即是所知障也。」所以,不可以说实有的显现就是所知障,否则的话,菩提心就会变成所知障了,因为菩提心也是有显现,所以,不可以说有实有的显现就是所知障,而要说显现的这个部分就是所知障。如果我们主张有实有的显现就是所知障,这是不对的。

  

问题:仁波切刚刚说实有的显现是所知障而实有的执着是烦恼障。

  

回答:要说实有的显现的部分是所知障,不可以说实有的显现就是所知障。

  

问题:甲曹杰的解释最后一句说「不可以说现为谛实就是所知障」,这个「现为谛实」跟仁波切讲的「有显现」是一样的吗?

  

回答:这两者是一样的。比如菩提心是有实有的显现,菩提心是现为谛实有的,但是,菩提心并不是所知障。所以,有显现、谛实有并不一定是所知障,但是,显现的这个部分来说就是所知障。

  

问题:以菩提心来说,我们知道菩提心是正确的心而不是颠倒的,这个时候是错乱的,所以算是烦恼障吗?

  

回答:不是,菩提心上面完全没有烦恼障而只有所知障。

  

问题:刚刚讲的菩提心、悲心等通通都不是烦恼障而是所知障。

  

回答:通通都是上面有所知障,并不是它本身这个心是所知障。刚刚一直讲所知障没有办法取出来成为一个认知,可以说是在他所认知的一个法上取出来一部分称为所知障。

  

刚刚讲了半天,好像大家听不懂的感觉,可能大家问问题会更清楚。

  

问题:显现这一分是所知障,那么,显现是靠有义共相的成分在里面吗?

  

回答:我们以这个杯子为例,这个杯子上面有细的无常,我们就把细的无常取出来,细的无常是什么呢?「它是无常」这个部分就是细的无常,而不可以说它本身就是细的无常。要了解「它是无常」是很难的,所以,「它是无常」这个部分来说就是细的无常,而不可以说它本身就是细的无常。以另外一个角度来说,它是无自性的,它的上面有空性,取出「它是无自性」这个部分就是空性,「这个杯子是无自性」的这个部分就是空性,但是,不可以因此就说这个杯子就是空性,这个杯子并不是空性,「这个杯子是无自性」的这个部分才是空性,这就是我们要修的。

  

刚刚讲的「这个杯子是无常」这个部分是我们要修的,也就是细的无常是我们要修的,而不可以说这个杯子就是我们要修的法。同样的道理,这个杯子是无自性,「这个杯子是无自性」这个部分就是空性,我们不可以想成就是把「是无自性」本身这个法取出来。

  

刚刚讲显现有自性是菩提心,菩提心显现对境是有自性,「显现对境有自性」的这一部分并非就是菩提心,而是说菩提心有显现对境是有自性的,这个部分是菩提心上面的一个东西,不可以说菩提心本身显现有自性的这个部分。而它是不是显现有自性呢?没错,它的确是显现有自性。

  

问题:刚刚书上讲的是「不可以说现为谛实就是所知障」,是不是可以说「现为是实有自性的这一分就是所知障」?

  

回答:这个没有错。

  

这个地方如果懂的话,是不怎么难的,只不过是一个小小的东西而已。如果不懂的话,那就会混在一起。我们有时候会把「显现」跟「义共相」混在一起,义共相是常法的一个法,刚刚讲的所知障这个显现讲的是无常的一个法,它是前面一个习气爆出来就是显现,它是一个果,所以是一个无常的法。义共相跟它有一点接近,也是比较…

《入菩萨行论 第五十讲(第9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