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菩薩行論 第五十講(第9品)▪P3

  ..續本文上一頁難以區分的。

  

剛剛是講爲了證得一切相智的佛果位也是需要靠空性慧,總結來說,爲了解脫也是需要它,爲了成佛也是需要它。修空性的意思是我們要破除內心當中的執著心,如果這樣講的話,我們凡人會有一點怕。想想的確會有點怕,我們內心一直愛我們自己、照顧我們自己的,那就是我們的執著心,我們自己會非常照顧自己、愛自己,這就是我們的執著心,如果我們要斷除它,改變成爲空性,我們會覺得非常難以接受,所以就會害怕。

  

害怕的時候要怎麼辦呢?應該不用怕,爲什麼不用怕呢?我們的執著心帶給我們的是痛苦,如果我們去除掉它的話,那應該是會離開痛苦的,因此就 不用怕。因此,後面就說我們不應該生起恐懼的心,反而應該是要歡喜,因爲能夠離開我們的苦。

  

執實能生苦,于彼應生懼」,這裏講的是我們應該要生起恐懼的對象是執著心,事實上,我們並沒有對執著心生起恐懼,反而是非常歡喜。爲什麼應該要生起恐懼呢?前面一句就是理由,「執實能生苦」,因爲它能夠一直不斷生起苦,所以,我們應該要生起恐懼的心。所以,我們在執著心上面生起歡喜的心,這是不對的,我們應該要生起恐懼才對。那麼,歡喜的應該是什麼呢?在空性的法上面應該要歡喜。但是,在空性的法上面本來是不應該恐懼的,我們反而生起恐懼,在執著心上面應該要恐懼的,我們反而不恐懼。「悟空能息苦,雲何畏空性」,空性可以去除苦,它一直消除我們的苦,所以,我們怎麼會怕空性的法呢?意思就是不要怕空性的法。

  

第五十六個頌文是:

  

實我若稍存,于物則有懼;既無少分我,誰複生畏懼?

  

這是成立:如果沒有執著心的話,那就不會有恐懼,有執著心才會有恐懼。這四句就是成立前面第五十五個頌文的內涵。

  

主要是我們內心裏面有我執的時候,才會擔心「我會怎樣」等等,如果沒有這個我執的話,這種擔心就都不會出現。所以,沒有我執應該就不可能會有恐懼。

  

到這裏是講對空性的法上面不要恐懼,而應該是要好好學習,要歡喜的去學習。怎樣才能歡喜呢?一直去想:執著心一直會給我們痛苦,空性的法一直會消除我們的痛苦,所以,對于空性的法上面應該要非常歡喜的去學習。後面就先講補特伽羅無我,然後講法無我,就是開始空性的法門了。

  

剛剛寂天菩薩說的,我們要一直去思惟「執著心的確是一直給我們痛苦」,而空性的法是會給我們快樂及息滅我們的痛苦。空性的法是怎樣給我們快 樂呢?從正面的角度來說是會息滅痛苦,從反面、間接的來說,我們內心會在意、遵守因果,我們就會非常通達因果互相依賴的關系,我們對這兩者的關系越清楚,就越會遵守這個規矩。所以,如果我們了解空性的話,對于該舍的是什麼就會非常清楚,所以就一直會離苦得樂。所以,了解空性的法在消滅痛苦上面也是非常有幫助的,另外,在得樂上面也是非常有幫助的。

  

執著心也可以從兩方面來說,以正面的角度來說,它一直會給我們壓力,一直給我們內心各式各樣的痛苦。以執著心的反面來說,我們就不會去守因果的規矩。因爲執著心反面的關系,我們就不會去理會因果之間的關系,因此就不會去遵守這些規矩。因此,不該得到的就會得到,不該離開的就會離開,在取舍上面就一直會亂掉。以執著心的正面來說,內心的壓力及內心各式各樣的煩惱,以它的反面間接來說,就是不遵守因果的規矩。我們如果對這兩邊好好思惟的話,才比較會放心,不然的話,我們不放心。「如果執著心不存在了,誰會照顧我呢?會不會大家都欺負我呢?」如果沒有執著心的話,內心一定會有這樣的擔心。

  

寂天菩薩爲什麼講這個部分呢?我們要常常去思惟,透過這樣的思惟,我們內心就比較能夠放棄這樣的執著心,也會對空性的法上面比較會歡喜。不然的話,我們對空性的法只是有一點了解而已,並不是真正的要修,也不是真正要改變我們的執著心。

  

我們一直那麼歡喜的話,對空性當然就需要廣大的聞思,就要照宗喀巴大師在《廣論》後面的「毗缽舍那」部分所說的要積聚資糧等等都要具足,廣大的聞思也是積聚資糧的一部分。既然要廣大的聞思,當然對于空性的理論也要通達,所以,後面寂天菩薩就開始講空性,後面就是另外一個主題的開始。

  

問題:「菩提心是現爲有自性」是什麼意思呢?

  

回答:現在這裏講的菩提心並不是佛的心續當中的菩提心,我們是講衆生、菩薩心續當中的菩提心,菩薩心續當中的菩提心就一定不是現量,如果它是現量的話就有剛剛所說的過失。既然它不是現量,那麼,它是什麼呢?就是分別心。「不是現量」的意思就是它不是如理的對境是什麼就想什麼,如果是這樣子的話,那麼,它就是現量了,只有佛能夠達到這個部分。所以,菩薩心續當中的菩提心一定是分別心。分別心的意思就是「不是對境是什麼就想什麼」,而是自己的一個想法,自己會去想:佛應該要具足什麼功德?佛是什麼樣子?在第六識這樣想完了之後,內心希求我要成佛的心就因而生起。他的對境的佛是從他的內心所取出來的一個佛,在取出來的之後,他一定會對這是我的想法、那是你的想法有一個執著。他自己想出來之後,他就會産生「這是我的想法」,如此一來,他就會在對境的佛上面有一種執著,他的執著只是實有的顯現而已,而不可以說趣入佛上面,他內心趣入的是「我要成佛」這樣的想法,趣入境(對境)是這個佛,但是,實有的部分也會有顯現。

  

實有的顯現的意思是什麼呢?就像剛剛講的,他會有一種執著,在執著的時候當然就有一種對境,認爲這個就是對的,可以說尋求可以依靠的「這是我的想法、這是對的」,內心去尋求的話,有一種找得到的感覺。所以,就可以說是實有的顯現。

  

  

《入菩薩行論 第五十講(第9品)》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