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我、色蘊不是、受蘊也不是、想蘊也不是、行蘊也不是。中觀自續派會這樣說嗎?不會。中觀應成派才會如此說,爲何中觀應成如此說呢?中觀應成才會說尋求找得到的感覺就是執著心,找不到就是空性;中觀自續派就會說找得到,故他們解釋空性的時候完全不會說色蘊不是我、受蘊不是我。
但是中觀應成說色蘊不是我,是指我們內心想象的我是可以找到的這種感覺,這種感覺在什麼地方都找不到,按照這個感覺來說沒有一個找得到,所以所有的法就找不到,是指這個意思,不是真正的一切法找不到的意思,一定會找得到嘛!這個就是電腦嘛!就找得到。但是我們想象的電腦,找得到的這種想象的電腦找不到,有這種意思啦!
中觀應成派,概念裏面一定有這種,好像心可以緊緊的抓住這個境,一切的煩惱有這種感覺,所以一切的煩惱它的想法主要是無明;中觀自續派不承認這種想法是無明,這種想法是對的,那是哪一個不對呢?就如以前講的放大鏡的看法,譬如真正只有百分之十有好處,百分之九十不好,但是就看百分之十就認爲整個都圓滿了,如果這樣看的話,中觀自續就會說貪的這個部份錯,其他沒有錯。
中觀應成派就不只這樣,他認爲整個可以抓到這個想法就是無明,這個已經是錯了。而中觀自續不會認爲這是無明,他認爲錯的只有貪的一部份而已,貪和前面的無明是分開,因爲他講的無明跟貪有點不一樣,沒有像中觀應成所說那麼有連接的關系,無明是因,貪是從那邊生出來的,不會說貪是法我執,也不會說貪是補特伽羅我執,所以貪的因,補特伽羅我執、法我執、這些無明的概念和貪的一種想法,沒有那麼連接的關系。
中觀應成所講的貪、瞋這些煩惱和無明的關系,講得很深細。如果我們這樣學習,內心才會感覺這些煩惱確實有它的命(尋求的話找得到的這種想法,這種的執著心)我們一斷除它,一切的煩惱同時可以斷除。這個部份學習中觀應成派才會學得到,學到這個內心才會有希望,雖然煩惱無量無邊那麼多,但是有一天能夠可以斷除它,爲什麼呢?跟那些煩惱有非常緊密的關系只有一個無明。
「暫滅後複生」,「後複生」是指什麼樣的煩惱呢?不共的煩惱還是共的煩惱?共的煩惱。如果是不共的煩惱就不用說後複生,因爲它本身一直存在,都沒有斷除,他們所說的阿羅漢都沒有了解空性嘛!所以不共的煩惱就一直存在,不用說「後複生」。
「後複生」是指什麼樣子的煩惱呢?是指共的煩惱,共的煩惱是什麼意思呢?是指他們所說的煩惱,也就是沒有了解空性只能暫滅,還會再生起,所以再生起的意思好像無想定一樣,無想定是投生到色界第四禅天,有叁個是凡人住處、五個是聖者住處,叁個凡夫天,第叁個裏面比較偏僻的地方,就是無想天。在那裏的生命很長,投生到那裏有一個想法我已經得到無想天了,在往生前都不會有什麼想法。不會有想法是不是真的斷除煩惱呢?不是,只是暫時沒有煩惱的想法而已,並不代表他已經斷除。爲什麼呢?因爲在他往生時幾乎都會墮叁惡道,墮叁惡道就一定會生起煩惱,這些墮叁惡道的煩惱如瞋等,在無想天時不會生起,但是一墮叁惡道突然就會生起這些煩惱,爲什麼呢?因爲這些煩惱究竟的角度並沒有斷除,只是暫時滅掉而已,所以會再生起。
同樣的,沒有了解空性,一直修下部宗的補特伽羅無我,如果這樣的話暫時能夠滅掉下部宗的煩惱,但是沒有辦法真正斷除究竟的煩惱。故應修空性,即一定要或應該要修空性。
中文44、45、46頌(藏文49~51)是放在藏文48頌(中文51頌)後面,中文把這叁頌放在一起,主要是成立大乘法是佛說故。
「若語入經藏,即許爲佛說;叁藏大乘教,雲何汝不許?」
此處提出一個辯論(問答),主要是講小乘宗義者非常注重叁學,因爲有此叁學故非常注重釋迦摩尼佛的法,爲什麼你們會認爲釋迦摩尼佛小乘的經典是值得尊敬的?是不是因爲這些小乘的經典一直講叁學、戒律、定、慧,所以你們以此理由就尊敬並且承認此即是釋迦摩尼佛的法;如果是這樣的話,大乘的經典也有講律、定、慧,你們爲何不承認?就形成這樣的辯論。
「若語入經藏」譬如小乘經有講律,你們就承認是釋迦摩尼佛所說的法。入經藏之意即講定就承認是經藏,講律就承認是律藏,講慧就承認是論藏。這裏只有提出經藏而已,我們就把律藏、論藏加上去。「若語」的語是指任何一本經論裏面有講定學的話即稱經藏,有講戒律即稱律藏,有講慧學即稱論藏,所以入經藏的入就是承認的意思,即任一經論若是講定學你們就承認是經藏,並且承認這就是佛說的「即許爲佛說」。
所以用這樣一個理由你們就承認是佛說的,不只是佛說的,主要是你們就非常尊敬小乘的經論,而對大乘的經論你們就不尊敬,如果以講叁學這樣的理由而尊敬小乘的經論,你們應該也要尊敬大乘經論,爲什麼呢?因爲大乘的經論也有講叁學。
「叁藏大乘教,雲何汝不許?」此中主要是說大乘教裏有講叁學,「叁藏大乘教」這句好像有承認叁藏的感覺,應該是說講叁學的大乘經。因爲小乘叁藏裏並不承認大乘教法,藏文版裏沒有叁藏的句子。主要是講叁學的大乘經論爲什麼你不承認是佛說?爲什麼不尊敬這些法呢?
「即許爲佛說」的許是主張的意思,即你們主張小乘爲佛說或是你們承認這是可以尊敬的法,爲什麼呢?理由是因爲所講的是叁學。「即許爲佛說」 如果用這個理由你們就承認是佛說的話,那大乘的經論你們也要尊敬,並承認是佛說的。爲什麼呢?因爲裏面也是講叁學。
問:仁波切這裏是不是因爲大乘說如果要解脫一定要學空性,而小乘說你們所根據的並不是佛說的,我們不承認,因爲佛在小乘經典並沒有講空性?
答:中觀應成派會說小乘經典也有講空性。
問:小乘經典不是初轉*輪講一切法都是實有的嗎?有講空性嗎?
答:字面上沒有講空性,但意義上有講空性。
問:譬如毗婆沙宗、經部宗一直講一切法都是實有,在小乘初轉*輪的經典會出現文字上沒有空性,內涵有空性的意思是什麼?
答:字面上跟它真正意思有很多地方就會不一樣,譬如簡單來說,心經裏講色即是空,字面上來說就是不存在嘛!字面上來說是不正確的,但是它的意義就是講空性。
中觀應成派會說四谛*輪,字面上講四聖谛是實有,但是所對境的弟子有二種,一個是能夠接觸字面的對境;另一個主要是學四聖谛,真正能夠學習四聖谛的小乘修行者,他一定是了解空性,所以他就不會考慮釋迦佛尼佛講四聖谛是實有,就會想苦谛是要了解的,集谛是要斷除的,苦谛是整個要非常細、非常廣的去思惟、了解一切的輪回就是苦,這個要思考要了解,了解之後,要斷除它的因,他就會去抓這部分。他不會想釋迦摩尼佛說苦谛是實有的、集谛是實有、滅谛是實有、道谛是實有。他會想這是釋迦摩尼佛爲了讓(所化機)能夠接受四聖谛之故,所以講四聖谛是實有(如果四聖谛非實有就沒辦法接受)。
真正第一轉*輪主要的學生不是接觸字面對境的學生,這是中觀應成派的說法。《辨了不了義》裏中觀應成派有解釋四谛*輪是不了義的內涵,不了義的意思當然是裏面有一個了義的東西,如果它裏面沒有了義的東西怎麼可以說不了義呢?因此不了義是要解釋它真正的意思是什麼,這樣才可以說是不了義。
《入菩薩行論 第四十九講(第9品)》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