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入菩萨行论 第四十九讲(第9品)▪P2

  ..续本文上一页乘的法也是佛说的,怎么连接呢?大乘法所讲的空性,你们一定要承认,为什么要承认呢?因为没有承认的话,你们无法证得阿罗汉,所以要了解空性,是指要承认大乘的法是佛说的,这是连接大小乘。

  

现在是谈小乘的修行者要解脱一定要了解空性,不了解空性,解脱是不可能的;但中观自续以下言,不需要了解空性也会解脱,因此由此辩论,一定要了解空性,没有了解空性不可能会解脱。中观应成言,没有了解空性会有法我执、会有执着心,执着心在一定会有烦恼,有烦恼就不可能解脱,此即为何解脱一定要了解空性,不了解空性为何无法解脱?因此会提出不共的烦恼。不了解空性的话会有烦恼,什么样的烦恼?即指不共的烦恼。

  

问:如此说来不是大乘主张空性才能解脱,而是只有中观应成如此讲,中观自续以下认为没有证空性也可以解脱,为何中观自续以下会如此呢?最主要的点是不是在名言中有自体,即认为可以找得到吗?自续、唯识也是大乘他们也主张空性,为什么会说不用空性也可以证得解脱呢?

  

答:现在是讲认出来补特伽罗我执(的差别),中观应成派跟其他的宗义者都不一样,即只有中观应成派的解释不一样,其他的宗义者都一样。其他的宗义者会说断除补特伽罗我执就可以解脱,其他的宗义者他们所要解脱所要断除的,都是一样的说法。为什么?断除轮回的根本都是补特伽罗我执,这是大家(自续派以下)共同承许;然中观应成派并未共许,应成派认为他宗所说的补特伽罗我执太粗了,还有比这个更细的补特伽罗我执,所以从这里就分开。如果补特伽罗我执很粗的话,断除它,就不需要了解空性(法无我),这是中观自续派以下的想法。

  

中观应成派的补特伽罗我执非常细,断除它一定要了解空性,不了解空性没有办法,所以主要是在认出补特伽罗我执的差别。四法印是所有佛教都承认的,其中第三个解脱的方法断除我执,第四个是解脱,要解脱前一定要断除我执这是大家共同认许,但所认识的我执就有细的、粗的差别。这里比较难了解的是中观应成派不共的烦恼。

  

问:如痴云何无?」此痴是代表非染污爱的痴,或是小乘所讲四种他们所不知道的无知,即太遥远的,时间太长久、事物太深细他们无法了知?

  

答:倒没有如此说,对于非染污无明他们承认,意即包含四种无知,此在毗婆沙宗的宗义中有提出,另外中观自续和唯识所说的能取所取二(质异)的法我执及中观自续所说的法我执都包含在里面。

  

因受缘生爱。彼等仍有受,心识有所缘,受仍住其中。

  

阿罗汉一定会有爱、贪,也就是一定会有爱取有的爱,有此爱的话一定会有来世,故汝所言阿罗汉一定会辗转轮回,为什么呢?因为有爱。为何有爱呢?只是你们不承认而已。因为你们承认非染污的爱,但无法认出这是烦恼的爱。阿罗汉心续会有这种(烦恼)爱,只是你们无法认出这即是烦恼,实际上是有烦恼。为何会有烦恼的爱呢?因为有受,有受一定会有爱,而阿罗汉心续有受故定有爱,即「因受缘生爱」。

  

一般而言,有受一定有爱无法周遍,以佛也有受。但有些地方可以周遍,即后所言 「心识有所缘,受仍住其中。」 心续中有执着心的有情就周遍是「有受一定有爱」,一般有受不一定有爱。譬如受乐一定会喜欢,想继续拥有此快乐这是一种爱;受苦一定会排斥想要离开,这也是一种爱。因此不论怎样的受一定会有爱,而这是指怎样的有情呢?心续当中有执着心的有情一定周遍「有受一定会有爱」。

  

心识有所缘的所缘即指有执着心(所缘不是一般有所缘的意思,是指有执着心),所以他们所说的阿罗汉因为不了解空性,一定会有执着心,若有执着心,有受一定会有爱,此即有周遍。

  

对一位具有执着心的有情而言,有受一定会有爱。所以后面这二句「心识有所缘,受仍住其中」成立上面「因受缘生爱」的周遍,一般而言没有周遍,但对于具足执着心的有情而言有周遍。

  

问:后面这二句是成立「因受缘生爱」的周遍,如果心识有执着心,受就仍在,此受就会产生爱。在此情况下「彼等仍有受」,此彼等是指阿罗汉吗?而阿罗汉不是已不受后有吗?岂会有受呢?

  

答:此是指他们所说的阿罗汉,并非应成所许的阿罗汉。中观应成言要成就阿罗汉一定要了解空性,所以你们所说的阿罗汉就不是阿罗汉。

  

请看文

  

若无空性心,暂灭惑复生,犹如无想定;故应修空性。

  

中观应成就不客气的说:你们所说的阿罗汉就如无想定一般,烦恼暂时没有出现而已,这些烦恼还是会再生起。你们说阿罗汉不须要有空性慧,这是不对的。应该要了解空性、要有空正见;若无空性心是说,如果他们没有空正见,如果没有了解空性的话,没有办法究竟灭掉烦恼,只是暂时灭掉而已,故是暂灭惑复生,暂时灭掉还会再生起烦恼。

  

从这里我们又看得出来,如果一直修中观自续派以下的补特伽罗无我,还是没有办法完全断除烦恼,此烦恼是指他们所说的烦恼也无法断除。如果是应成派所说的烦恼就不用说「惑复生」,因为这个不共的烦恼(惑)是一直存在的,所以说是指他们(中观自续派以下)所说的烦恼还会再产生。

  

因此中观自续派以下所说的补特伽罗无我没有办法永远断除烦恼。譬如一直修慈心,能够永远断除瞋恨心吗?没有办法。同样的道理,一直修下部宗所说的补特伽罗无我,没有办法断除下部宗所说的烦恼。他们所说的烦恼和补特伽罗无我是不是相违呢?没错,是相违。如慈心和瞋恨心一样是相违,但是用此方式无法断除它。一直修慈心能够断除瞋恨心吗?没有办法。

  

同样的道理,一直修下部宗所说的补特伽罗无我,还是无法断除下部宗所说的烦恼,下部宗所说的烦恼和下部宗所说的补特伽罗无我是不是相违?没有错,是相违,但是并没有断除它的根,下部宗所说烦恼的根(因)没有办法断除,所以还会再生起。

  

刚刚讲下部宗所认出来的贪瞋,中观应成看来贪瞋里有一个无明如同它的命,一直修下部宗所说的补特伽罗无我,完全没有办法断除这个命(无明),因为它的命一直存在,所以有一天就会活过来。因此了解中观应成派不共的烦恼非常重要、非常重要。

  

中观应成派跟其他宗义不一样的八个特色,或者可以说中观应成派最主要的八种宗义跟其他宗派不一样,或是龙树菩萨《中观根本慧论》主要了解的八大难处,这个不共的烦恼也是其中的一个,所以我们要了解这个很重要。

  

烦恼虽然无量无边,如学佛有烦恼、不学佛也有烦恼,众生有烦恼,动物有烦恼、人道有烦恼、天道也有烦恼,各个地方、各个情况烦恼有无量无边,但是非常神奇,一切烦恼的命就一个,就是无明。任何一个宗义都无法解释这个,只有中观应成派会解释。所以了解中观应成派的解释,我们内心才会有一点点希望,好像有这样一个很神奇的命,只要这个一断就什么都断除掉了,就有可能会解脱。不了解这个的话,解脱很难相信,因为烦恼那么多,什么时候可以断除?我们就很难相信。

  

问:经典里讲很多证阿罗汉果,如舍利弗尊者等等,这些经典所讲证得四果的圣者,都是以中观应成所说证得小乘阿罗汉的果位还是以小乘的观点来看的阿罗汉果呢?

  

答:此要分讲的人和所说的对象,讲的人是指说宗义者,对象是指这些阿罗汉,大家都会说这些是阿罗汉,譬如释迦摩尼佛大家会说是佛,佛怎么成佛?各个宗义有各自所讲断除烦恼障所知障的内容,如有的下部宗不承认上部宗所说要断除的是障碍,他们觉得这是正确的,各自有不同的解释。实际上这是同一个东西,但讲的时候,它须要什么条件就有所不同。所以舍利弗尊者中观应成会说是阿罗汉,中观自续也会说是阿罗汉,大家都共同承许舍利弗已经成就阿罗汉,但是成就阿罗汉要不要了解空性就不一样了。

  

我们学习中观应成派解释烦恼、无明或无明和烦恼中间有何关系之后,内心才会有希望的感觉,有一天一定能够断除一切的烦恼。为什么呢?因为一切烦恼的命就是一个。我们就会看得出来了解中观应成派的无明和执着的想法,如果他的概念我们有一点点了解,就会觉得一切的烦恼,可以说好像一个心就挂在对境上面那边,心就抓到境的感觉,有没有?一切的烦恼一定有这个,去寻求的话好像可以抓到那个境,这个概念一定有。中观应成就会说这个概念就是无明,其他的宗义者会说这是对的,这不是错的,心对于境上可以找得到的感觉是没有错的。中观应成说这个想法就有问题了,如果这个想法有问题,那一切烦恼就有这种想法。

  

中观应成派解释空性跟其他宗派就不一样,中观应成解释眼睛不是…

《入菩萨行论 第四十九讲(第9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