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我、色蕴不是、受蕴也不是、想蕴也不是、行蕴也不是。中观自续派会这样说吗?不会。中观应成派才会如此说,为何中观应成如此说呢?中观应成才会说寻求找得到的感觉就是执着心,找不到就是空性;中观自续派就会说找得到,故他们解释空性的时候完全不会说色蕴不是我、受蕴不是我。
但是中观应成说色蕴不是我,是指我们内心想象的我是可以找到的这种感觉,这种感觉在什么地方都找不到,按照这个感觉来说没有一个找得到,所以所有的法就找不到,是指这个意思,不是真正的一切法找不到的意思,一定会找得到嘛!这个就是电脑嘛!就找得到。但是我们想象的电脑,找得到的这种想象的电脑找不到,有这种意思啦!
中观应成派,概念里面一定有这种,好像心可以紧紧的抓住这个境,一切的烦恼有这种感觉,所以一切的烦恼它的想法主要是无明;中观自续派不承认这种想法是无明,这种想法是对的,那是哪一个不对呢?就如以前讲的放大镜的看法,譬如真正只有百分之十有好处,百分之九十不好,但是就看百分之十就认为整个都圆满了,如果这样看的话,中观自续就会说贪的这个部份错,其他没有错。
中观应成派就不只这样,他认为整个可以抓到这个想法就是无明,这个已经是错了。而中观自续不会认为这是无明,他认为错的只有贪的一部份而已,贪和前面的无明是分开,因为他讲的无明跟贪有点不一样,没有像中观应成所说那么有连接的关系,无明是因,贪是从那边生出来的,不会说贪是法我执,也不会说贪是补特伽罗我执,所以贪的因,补特伽罗我执、法我执、这些无明的概念和贪的一种想法,没有那么连接的关系。
中观应成所讲的贪、瞋这些烦恼和无明的关系,讲得很深细。如果我们这样学习,内心才会感觉这些烦恼确实有它的命(寻求的话找得到的这种想法,这种的执着心)我们一断除它,一切的烦恼同时可以断除。这个部份学习中观应成派才会学得到,学到这个内心才会有希望,虽然烦恼无量无边那么多,但是有一天能够可以断除它,为什么呢?跟那些烦恼有非常紧密的关系只有一个无明。
「暂灭后复生」,「后复生」是指什么样的烦恼呢?不共的烦恼还是共的烦恼?共的烦恼。如果是不共的烦恼就不用说后复生,因为它本身一直存在,都没有断除,他们所说的阿罗汉都没有了解空性嘛!所以不共的烦恼就一直存在,不用说「后复生」。
「后复生」是指什么样子的烦恼呢?是指共的烦恼,共的烦恼是什么意思呢?是指他们所说的烦恼,也就是没有了解空性只能暂灭,还会再生起,所以再生起的意思好像无想定一样,无想定是投生到色界第四禅天,有三个是凡人住处、五个是圣者住处,三个凡夫天,第三个里面比较偏僻的地方,就是无想天。在那里的生命很长,投生到那里有一个想法我已经得到无想天了,在往生前都不会有什么想法。不会有想法是不是真的断除烦恼呢?不是,只是暂时没有烦恼的想法而已,并不代表他已经断除。为什么呢?因为在他往生时几乎都会堕三恶道,堕三恶道就一定会生起烦恼,这些堕三恶道的烦恼如瞋等,在无想天时不会生起,但是一堕三恶道突然就会生起这些烦恼,为什么呢?因为这些烦恼究竟的角度并没有断除,只是暂时灭掉而已,所以会再生起。
同样的,没有了解空性,一直修下部宗的补特伽罗无我,如果这样的话暂时能够灭掉下部宗的烦恼,但是没有办法真正断除究竟的烦恼。故应修空性,即一定要或应该要修空性。
中文44、45、46颂(藏文49~51)是放在藏文48颂(中文51颂)后面,中文把这三颂放在一起,主要是成立大乘法是佛说故。
「若语入经藏,即许为佛说;三藏大乘教,云何汝不许?」
此处提出一个辩论(问答),主要是讲小乘宗义者非常注重三学,因为有此三学故非常注重释迦摩尼佛的法,为什么你们会认为释迦摩尼佛小乘的经典是值得尊敬的?是不是因为这些小乘的经典一直讲三学、戒律、定、慧,所以你们以此理由就尊敬并且承认此即是释迦摩尼佛的法;如果是这样的话,大乘的经典也有讲律、定、慧,你们为何不承认?就形成这样的辩论。
「若语入经藏」譬如小乘经有讲律,你们就承认是释迦摩尼佛所说的法。入经藏之意即讲定就承认是经藏,讲律就承认是律藏,讲慧就承认是论藏。这里只有提出经藏而已,我们就把律藏、论藏加上去。「若语」的语是指任何一本经论里面有讲定学的话即称经藏,有讲戒律即称律藏,有讲慧学即称论藏,所以入经藏的入就是承认的意思,即任一经论若是讲定学你们就承认是经藏,并且承认这就是佛说的「即许为佛说」。
所以用这样一个理由你们就承认是佛说的,不只是佛说的,主要是你们就非常尊敬小乘的经论,而对大乘的经论你们就不尊敬,如果以讲三学这样的理由而尊敬小乘的经论,你们应该也要尊敬大乘经论,为什么呢?因为大乘的经论也有讲三学。
「三藏大乘教,云何汝不许?」此中主要是说大乘教里有讲三学,「三藏大乘教」这句好像有承认三藏的感觉,应该是说讲三学的大乘经。因为小乘三藏里并不承认大乘教法,藏文版里没有三藏的句子。主要是讲三学的大乘经论为什么你不承认是佛说?为什么不尊敬这些法呢?
「即许为佛说」的许是主张的意思,即你们主张小乘为佛说或是你们承认这是可以尊敬的法,为什么呢?理由是因为所讲的是三学。「即许为佛说」 如果用这个理由你们就承认是佛说的话,那大乘的经论你们也要尊敬,并承认是佛说的。为什么呢?因为里面也是讲三学。
问:仁波切这里是不是因为大乘说如果要解脱一定要学空性,而小乘说你们所根据的并不是佛说的,我们不承认,因为佛在小乘经典并没有讲空性?
答:中观应成派会说小乘经典也有讲空性。
问:小乘经典不是初转*轮讲一切法都是实有的吗?有讲空性吗?
答:字面上没有讲空性,但意义上有讲空性。
问:譬如毗婆沙宗、经部宗一直讲一切法都是实有,在小乘初转*轮的经典会出现文字上没有空性,内涵有空性的意思是什么?
答:字面上跟它真正意思有很多地方就会不一样,譬如简单来说,心经里讲色即是空,字面上来说就是不存在嘛!字面上来说是不正确的,但是它的意义就是讲空性。
中观应成派会说四谛*轮,字面上讲四圣谛是实有,但是所对境的弟子有二种,一个是能够接触字面的对境;另一个主要是学四圣谛,真正能够学习四圣谛的小乘修行者,他一定是了解空性,所以他就不会考虑释迦佛尼佛讲四圣谛是实有,就会想苦谛是要了解的,集谛是要断除的,苦谛是整个要非常细、非常广的去思惟、了解一切的轮回就是苦,这个要思考要了解,了解之后,要断除它的因,他就会去抓这部分。他不会想释迦摩尼佛说苦谛是实有的、集谛是实有、灭谛是实有、道谛是实有。他会想这是释迦摩尼佛为了让(所化机)能够接受四圣谛之故,所以讲四圣谛是实有(如果四圣谛非实有就没办法接受)。
真正第一转*轮主要的学生不是接触字面对境的学生,这是中观应成派的说法。《辨了不了义》里中观应成派有解释四谛*轮是不了义的内涵,不了义的意思当然是里面有一个了义的东西,如果它里面没有了义的东西怎么可以说不了义呢?因此不了义是要解释它真正的意思是什么,这样才可以说是不了义。
《入菩萨行论 第四十九讲(第9品)》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