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乘的法也是佛說的,怎麼連接呢?大乘法所講的空性,你們一定要承認,爲什麼要承認呢?因爲沒有承認的話,你們無法證得阿羅漢,所以要了解空性,是指要承認大乘的法是佛說的,這是連接大小乘。
現在是談小乘的修行者要解脫一定要了解空性,不了解空性,解脫是不可能的;但中觀自續以下言,不需要了解空性也會解脫,因此由此辯論,一定要了解空性,沒有了解空性不可能會解脫。中觀應成言,沒有了解空性會有法我執、會有執著心,執著心在一定會有煩惱,有煩惱就不可能解脫,此即爲何解脫一定要了解空性,不了解空性爲何無法解脫?因此會提出不共的煩惱。不了解空性的話會有煩惱,什麼樣的煩惱?即指不共的煩惱。
問:如此說來不是大乘主張空性才能解脫,而是只有中觀應成如此講,中觀自續以下認爲沒有證空性也可以解脫,爲何中觀自續以下會如此呢?最主要的點是不是在名言中有自體,即認爲可以找得到嗎?自續、唯識也是大乘他們也主張空性,爲什麼會說不用空性也可以證得解脫呢?
答:現在是講認出來補特伽羅我執(的差別),中觀應成派跟其他的宗義者都不一樣,即只有中觀應成派的解釋不一樣,其他的宗義者都一樣。其他的宗義者會說斷除補特伽羅我執就可以解脫,其他的宗義者他們所要解脫所要斷除的,都是一樣的說法。爲什麼?斷除輪回的根本都是補特伽羅我執,這是大家(自續派以下)共同承許;然中觀應成派並未共許,應成派認爲他宗所說的補特伽羅我執太粗了,還有比這個更細的補特伽羅我執,所以從這裏就分開。如果補特伽羅我執很粗的話,斷除它,就不需要了解空性(法無我),這是中觀自續派以下的想法。
中觀應成派的補特伽羅我執非常細,斷除它一定要了解空性,不了解空性沒有辦法,所以主要是在認出補特伽羅我執的差別。四法印是所有佛教都承認的,其中第叁個解脫的方法斷除我執,第四個是解脫,要解脫前一定要斷除我執這是大家共同認許,但所認識的我執就有細的、粗的差別。這裏比較難了解的是中觀應成派不共的煩惱。
問:「如癡雲何無?」此癡是代表非染汙愛的癡,或是小乘所講四種他們所不知道的無知,即太遙遠的,時間太長久、事物太深細他們無法了知?
答:倒沒有如此說,對于非染汙無明他們承認,意即包含四種無知,此在毗婆沙宗的宗義中有提出,另外中觀自續和唯識所說的能取所取二(質異)的法我執及中觀自續所說的法我執都包含在裏面。
「因受緣生愛。彼等仍有受,心識有所緣,受仍住其中。」
阿羅漢一定會有愛、貪,也就是一定會有愛取有的愛,有此愛的話一定會有來世,故汝所言阿羅漢一定會輾轉輪回,爲什麼呢?因爲有愛。爲何有愛呢?只是你們不承認而已。因爲你們承認非染汙的愛,但無法認出這是煩惱的愛。阿羅漢心續會有這種(煩惱)愛,只是你們無法認出這即是煩惱,實際上是有煩惱。爲何會有煩惱的愛呢?因爲有受,有受一定會有愛,而阿羅漢心續有受故定有愛,即「因受緣生愛」。
一般而言,有受一定有愛無法周遍,以佛也有受。但有些地方可以周遍,即後所言 「心識有所緣,受仍住其中。」 心續中有執著心的有情就周遍是「有受一定有愛」,一般有受不一定有愛。譬如受樂一定會喜歡,想繼續擁有此快樂這是一種愛;受苦一定會排斥想要離開,這也是一種愛。因此不論怎樣的受一定會有愛,而這是指怎樣的有情呢?心續當中有執著心的有情一定周遍「有受一定會有愛」。
心識有所緣的所緣即指有執著心(所緣不是一般有所緣的意思,是指有執著心),所以他們所說的阿羅漢因爲不了解空性,一定會有執著心,若有執著心,有受一定會有愛,此即有周遍。
對一位具有執著心的有情而言,有受一定會有愛。所以後面這二句「心識有所緣,受仍住其中」成立上面「因受緣生愛」的周遍,一般而言沒有周遍,但對于具足執著心的有情而言有周遍。
問:後面這二句是成立「因受緣生愛」的周遍,如果心識有執著心,受就仍在,此受就會産生愛。在此情況下「彼等仍有受」,此彼等是指阿羅漢嗎?而阿羅漢不是已不受後有嗎?豈會有受呢?
答:此是指他們所說的阿羅漢,並非應成所許的阿羅漢。中觀應成言要成就阿羅漢一定要了解空性,所以你們所說的阿羅漢就不是阿羅漢。
請看文
「若無空性心,暫滅惑複生,猶如無想定;故應修空性。」
中觀應成就不客氣的說:你們所說的阿羅漢就如無想定一般,煩惱暫時沒有出現而已,這些煩惱還是會再生起。你們說阿羅漢不須要有空性慧,這是不對的。應該要了解空性、要有空正見;若無空性心是說,如果他們沒有空正見,如果沒有了解空性的話,沒有辦法究竟滅掉煩惱,只是暫時滅掉而已,故是暫滅惑複生,暫時滅掉還會再生起煩惱。
從這裏我們又看得出來,如果一直修中觀自續派以下的補特伽羅無我,還是沒有辦法完全斷除煩惱,此煩惱是指他們所說的煩惱也無法斷除。如果是應成派所說的煩惱就不用說「惑複生」,因爲這個不共的煩惱(惑)是一直存在的,所以說是指他們(中觀自續派以下)所說的煩惱還會再産生。
因此中觀自續派以下所說的補特伽羅無我沒有辦法永遠斷除煩惱。譬如一直修慈心,能夠永遠斷除瞋恨心嗎?沒有辦法。同樣的道理,一直修下部宗所說的補特伽羅無我,沒有辦法斷除下部宗所說的煩惱。他們所說的煩惱和補特伽羅無我是不是相違呢?沒錯,是相違。如慈心和瞋恨心一樣是相違,但是用此方式無法斷除它。一直修慈心能夠斷除瞋恨心嗎?沒有辦法。
同樣的道理,一直修下部宗所說的補特伽羅無我,還是無法斷除下部宗所說的煩惱,下部宗所說的煩惱和下部宗所說的補特伽羅無我是不是相違?沒有錯,是相違,但是並沒有斷除它的根,下部宗所說煩惱的根(因)沒有辦法斷除,所以還會再生起。
剛剛講下部宗所認出來的貪瞋,中觀應成看來貪瞋裏有一個無明如同它的命,一直修下部宗所說的補特伽羅無我,完全沒有辦法斷除這個命(無明),因爲它的命一直存在,所以有一天就會活過來。因此了解中觀應成派不共的煩惱非常重要、非常重要。
中觀應成派跟其他宗義不一樣的八個特色,或者可以說中觀應成派最主要的八種宗義跟其他宗派不一樣,或是龍樹菩薩《中觀根本慧論》主要了解的八大難處,這個不共的煩惱也是其中的一個,所以我們要了解這個很重要。
煩惱雖然無量無邊,如學佛有煩惱、不學佛也有煩惱,衆生有煩惱,動物有煩惱、人道有煩惱、天道也有煩惱,各個地方、各個情況煩惱有無量無邊,但是非常神奇,一切煩惱的命就一個,就是無明。任何一個宗義都無法解釋這個,只有中觀應成派會解釋。所以了解中觀應成派的解釋,我們內心才會有一點點希望,好像有這樣一個很神奇的命,只要這個一斷就什麼都斷除掉了,就有可能會解脫。不了解這個的話,解脫很難相信,因爲煩惱那麼多,什麼時候可以斷除?我們就很難相信。
問:經典裏講很多證阿羅漢果,如舍利弗尊者等等,這些經典所講證得四果的聖者,都是以中觀應成所說證得小乘阿羅漢的果位還是以小乘的觀點來看的阿羅漢果呢?
答:此要分講的人和所說的對象,講的人是指說宗義者,對象是指這些阿羅漢,大家都會說這些是阿羅漢,譬如釋迦摩尼佛大家會說是佛,佛怎麼成佛?各個宗義有各自所講斷除煩惱障所知障的內容,如有的下部宗不承認上部宗所說要斷除的是障礙,他們覺得這是正確的,各自有不同的解釋。實際上這是同一個東西,但講的時候,它須要什麼條件就有所不同。所以舍利弗尊者中觀應成會說是阿羅漢,中觀自續也會說是阿羅漢,大家都共同承許舍利弗已經成就阿羅漢,但是成就阿羅漢要不要了解空性就不一樣了。
我們學習中觀應成派解釋煩惱、無明或無明和煩惱中間有何關系之後,內心才會有希望的感覺,有一天一定能夠斷除一切的煩惱。爲什麼呢?因爲一切煩惱的命就是一個。我們就會看得出來了解中觀應成派的無明和執著的想法,如果他的概念我們有一點點了解,就會覺得一切的煩惱,可以說好像一個心就挂在對境上面那邊,心就抓到境的感覺,有沒有?一切的煩惱一定有這個,去尋求的話好像可以抓到那個境,這個概念一定有。中觀應成就會說這個概念就是無明,其他的宗義者會說這是對的,這不是錯的,心對于境上可以找得到的感覺是沒有錯的。中觀應成說這個想法就有問題了,如果這個想法有問題,那一切煩惱就有這種想法。
中觀應成派解釋空性跟其他宗派就不一樣,中觀應成解釋眼睛不是…
《入菩薩行論 第四十九講(第9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