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入菩萨行论 第四十八讲(第9品)▪P3

  ..续本文上一页,如果有执实的话,那就不能从烦恼当中解脱出来,没有从烦恼中解脱出来就不得涅槃,因此

  

一切心有所缘者,涅槃亦依佛语住。

  

如果未悟得空性而且你的心有执实的所缘的话,也就是你的心还有执实的话,你的心还会去缘念这些执实,「涅槃亦依佛语住」就是涅槃亦难以安住的意思,也就是「涅槃也不会有」的意思,就是没有证得空性就不会有涅槃。所以,这里翻成「佛语」就差太多了,另外的翻译就比较正确。

  

如果没有悟得空性的话,是不可能断除烦恼的,如此一来,这些比丘不管再怎么依于这些对治法都无法断除烦恼的话,他的一番努力岂不就是白费了吗?

  

接着再进一步回答:

  

若由断惑便解脱,无间应成阿罗汉。

  

意思就是:如果像你所说的这样,只要修四谛十六行相就可以断除烦恼的话,要得到阿罗汉果岂不是变成太容易了吗?你们所说的烦恼并不是指所有的烦恼,而只是去修四谛十六行相所断除的烦恼而已,如果只修四谛十六行相断除部分烦恼就可以得到阿罗汉果的话,岂不是太容易了吗?所以说「无间应成阿罗汉」。

  

《入行论》的意思是:像你所说的只要修四谛十六行相就可以断除烦恼,可是,你所断的烦恼是粗品的烦恼,如果只断除粗品烦恼就可以得到阿罗汉果的话,外道修世间道者也有断除烦恼,那么,他们也应该可以证得阿罗汉果了?

  

彼等虽无现行惑,而犹见有业力故。

  

即使没有烦恼,可是,依然有业力存在。对方如果回答:修世间道者所断除的烦恼跟在此说的修四谛十六行相所断除的烦恼不可同日而语,因为修世间道断除烦恼并不能得阿罗汉果,而修四谛十六行相者则可得阿罗汉果。如果对方这样说的话,我们就回答:「彼等虽无现行惑,而犹见有业力故。

  

也就是暂时虽然没有烦恼现行,可是,将来依然会再生起烦恼,由再生起烦恼而再去造作引生来世的业。他们所说的没有烦恼并不是指没有了所有各宗派所说的烦恼,他们仍然还有应成派所认为的烦恼存在。

  

我们常常提到《对法》二论,就是指阿毗达磨的上下《对法论》,《对法》二论所说的阿罗汉就是下部宗所说的阿罗汉,是修四谛十六行相断除烦恼之后生起证悟就称为阿罗汉,可是,这样子所称的阿罗汉并不是应成派所认为的真正阿罗汉。如果我们说《对法》二论所说的阿罗汉非真阿罗汉的话,并不会造谤法业。可是,如果说阿罗汉非真阿罗汉的话,这样就会造谤法业。

  

这边说「彼等虽无现行惑,而犹见有业力故」,也就是虽然《对法》二论所说的阿罗汉无烦恼,可是仍然还有业力存在,他们所说的无烦恼实际上还是有应成派所说的烦恼存在。像这样的补特伽罗,他会自认为已经不需要再流转轮回了,这只是他自己认为而已,实际上还有业力存在,业力依然会有苏醒的时候,一旦业力苏醒了,就还是要再入轮回当中流转。

  

月称菩萨在他所写的《入中论》的自释(他自己所作的注解)里面就讲到:「《对法》二论所说的阿罗汉就如同在第四禅天无想天里面的无想者一样,因为他进入到无想的禅定当中,当他刚投生到第四禅天的无想天时还有念头,他会自以为自己得到阿罗汉果了,然后从投生之后到他死之间,他都不会有任何的思想活动,而且,他就好像进入了沈睡当中,并不会有任何思想的活动。直到他死亡的时候,他才会又有一个念头生起来,到此时他才知道自己没有证得阿罗汉果。

  

《对法》二论所说的阿罗汉就如同无想天的无想者一样。但是,这里说的「如同」并不是完全一样的,《对法》二论里面说的阿罗汉并不是无想的,他们一定是有想的。相同的是他们都自以为自己已经成就阿罗汉的部分,等到快要往生时才发现到自己没有成就阿罗汉,这个部分是一样的。所以,《对法》二论所说的阿罗汉自己认为已经成就阿罗汉了,等到生命到期的时候,才发现到根本没有成就阿罗汉。

  

我们要去区分无想等入和无想天,无想等入是欲界才有的,无想天则是色界里面的四禅界才有的。也就是在欲界先进入无想等入,然后再投生到第四禅天的无想天,所以是在欲界修无想等入。他们为什么修无想等入呢?因为他们认为无想天就是阿罗汉、解脱,所以,他们就一直努力去修,希望能到那个地方。修到最后,他们真的会投生到那里,等到投生到那里的时候,就会认为自己成就阿罗汉了,然后就马上进入禅定当中,好几百劫都没有想,等到他的生命到期的时候,他才会发觉到自己根本没有成就阿罗汉。

  

《入菩萨行论 第四十八讲(第9品)》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