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菩薩行論 第四十七講(第9品)▪P2

  ..續本文上一頁另一種是已經知道她是假的,但是還是將她看成非常美的,這時還是會貪,也會生起煩惱,對于這種就沒有什麼用了。如果我們了解空性的話,這確實是會非常有幫助的,煩惱就會馬上降下來,一直修就可以斷除這些煩惱,而我們了解她不是真的女人並沒有什麼幫助。這邊的「空性習氣微劣」,大家要知道他所要指出的意思,不要以爲我們已經證得了空性且有了空性的習氣,而只是現在還沒有醒過來而已。實際上,我們是有成佛的種性,有證空性的種性而已。可是,對于這一句的解釋不可以誤認爲是那個意思。

  

接著進入第 270 頁第二個科判,「巳二明依修通達空性之般若,應能斷煩惱及其習氣。」從這邊可以知道:不管怎麼去觀修幻女非女,都是無法斷除煩惱的。可是,如果去修空性的話,只要通達空性之慧的話,必定能斷除煩惱及煩惱的習氣。

  

這裏又分兩個科判,「午一總明,午二別釋」,先看「午一總明」,

  

由修空性熏習力,能斷執實(實事)之習氣。

  

藏文是「實事的習氣」,中文就直接翻成「執實的習氣」。

  

謂畢竟無而修心,無實實執後亦斷。

  

畢竟無」在藏文是「虛無」的意思,就是指「連空性也無」的意思。如果你去執「無實有」爲谛實成立的話,就是你去執「無谛實成立」爲「谛實成立」的話,這種執實是應該要斷除的。

  

這邊要斷除是有次第性的,首先應該在實事上去斷除「執這些實事爲谛實成立」這一點,再來要斷除在無谛實成立之上執爲谛實成立這一點。

  

談到二十空時就是這樣,先講到內空,然後再外空,再來是內外二空,再來講空空,這也是有次第性的空。第一個要先去了解我們的心所攝的內識是空的,這是內空。再來要了解外境也是空的,再來是內外空,也就是了解內在的內識和外在的外境都是空的,再依此去斷除掉執內識和外境是空的這種執實,這就是空空。

  

上個禮拜的《道燈論》裏面也是講到成立法無我的正因,講完之後就是講對這些上面也要有了解空性。對于對境法上面要了解空性,而且在能了解的這個了知上面也要了解空性,如果這樣子的話,那就沒有分別。「亦了彼慧性,無分別修彼」,這樣才會變成無分別。所以,我們只有在對境法上面了解空性的話,那還是有分別。所以,我們在修空性的時候,我們自己本身也要了解空性。

  

剛剛說「亦了彼慧性」,我們在自己的慧性上面也要了解它也是空,這樣才會變成無分別。所以,我們修空性時可以說有兩種,對境法上面已經是有空性了,可是,還存有「空性本身是谛實有」的想法。另外一個是在能修的自己上面也有這種實有的兩個障礙。如果這樣子的話,還是沒有達到整個無分別。

  

我們把整個分別心都去除的話,對境法上面也要了解谛實有空,還有對「谛實有空」本身也要了解谛實有空,對于能修的了知上面也要去了解它也是谛實有空。所以,這些都要了解。我們這裏也看得出來,唯識的主張會說境不是外境,並沒有存在外境。但是,沒有存在外境的這個空性是谛實有的,本身能修的有境也是谛實有的。所以,這裏看得出來好像在有境上面還會執著,而在對境上面還是會執著這上面的空性是谛實有的,這兩個好像一直都沒有辦法去除。所以,在修空性的時候,後面這兩個也是要去除的。

  

我們講完了第一個「總明」的科判,如果我們去串習證空性的慧的話,那是可以斷除煩惱和它的習氣的。再來講「午二別釋」,

  

若依(若時)何法說爲無,所觀實法無所緣,其時不實離所依,于觀慧前雲何住。

  

這裏說「若依何法說爲無,所觀實法無所緣」,「所觀實法無所緣」是能立因,前面那一句則是所立的法,這裏說的「若依何法」的「法」指的就是實事。

  

他是以什麼來成立起實事爲無實有的呢?也就是以後面這一句,如果所觀察的實事是無所緣的話,(實法就是指實事),那麼實事將爲無實有。

  

下面是「其時不實離所依」,前面的「所觀實法無所緣」是因,以這個因成立起前面的實事是無實有的,「其時」就是「彼時」,這個時候可以說實事已經是無實有的,此時它就已經離所依了,也就是實事遠離了谛實、實有的這個所依了,變成無實有的意思。

  

這樣講可能大家不清楚,用一個比喻來說明,有法五蘊,谛實有空。我們用究竟的智慧觀察它的話,就看不到它是谛實有的,所以,我們用這樣的比喻:有法是五蘊,它是谛實有空。

  

爲什麼呢?並不是用我們現在這樣的智慧,而是一個最聰明的人用究竟的智慧觀察它、研究它的話,那就不會找到它是谛實有的。所以,它是谛實有空。這樣成立了以後,我們透過這個正因了解了之後,我們所了解的智慧已經了解空性了,在這個領悟空性的時候,這個空性慧當中有沒有一個谛實有呢?比如現在簡單說「五蘊是谛實有空」,這樣的智慧顯現當中有沒有谛實有呢?並沒有,因爲他了解五蘊是谛實有空,所以,它的顯現當中會不會出現一個谛實有呢?這裏有一個問題,他的顯現當中出現的是「五蘊是谛實有空」這一部分,這個智慧會判斷五蘊是谛實有空,此時在五蘊上面沒有執著了,而在谛實有空上面會不會執著呢?現在的問題就在這裏。

  

如果這樣問的話,你們怎麼回答呢?《入行論》在這裏講的是沒有執著這個谛實有。爲什麼沒有谛實有呢?如果有谛實有的話,對于這個智慧來說,「五蘊是谛實有空」本身就是谛實有,這樣的話,所依的五蘊就必須是谛實有。那麼,對他來說所依的五蘊是谛實有嗎?並不是,既然他已經了解所依的五蘊是谛實有空,所依是五蘊,能依是谛實有空,所以,谛實有空這一部分對他來說並沒有谛實有,因爲如果這個是谛實有的話,那麼,所依的五蘊也要有谛實有。所以,所依的五蘊對他來說並沒有谛實有,所以,能依的五蘊上面的谛實有空也不是谛實有。這裏說「離所依」意思就是:對他來說,所依的五蘊沒有谛實有,所以,能依的五蘊上面的空性不可能會有谛實有。

  

再來解釋一次,「若依」翻成「若時」會比較好,就是「那個時候」,「何法說爲無」,說什麼事爲無呢?當然就是指實事。當我們說實事是無的時候,能成立起這些實事是無的因是什麼呢?就是下面這個能立的因,「所觀實法無所緣」,我們所觀的實事是無所緣,因此,我們才說這個實事是無。「其時」就是「爾時」的意思,這個實事就是我們所要成立的法,比如五蘊無谛實有這一點,它已經離了所依了。無實事這一點在執谛實成立的心之前雲何安住呢?意思就是不能安住,原因就是它已經離所依了,這個所依就是執五蘊爲谛實成立的。因爲無實事已經離開了「谛實成立」這一點了,所以,它就離所依了。這裏的「于觀慧前」就是指于執谛實成立的心之前的意思,無實事在執谛實成立的心之前不能安住,原因就是它已經離所依了,也就是離了谛實成立的實事了。

  

剛才在前面講的,這裏也要清楚一點。比如一個人已經成立五蘊是谛實有空,在這樣成立了之後,了悟五蘊是谛實有空這個量本身來說沒有執著,但是,另外一個心會執著,另外一個心會想:這個谛實有空是獨立的。這是另外一個心會執著,但是,我們這個本身的心並不會執著,如果去執著的話,空正見跟執爲谛實就有交集了。所以,並沒有一個又是空正見又是執著的。所以,這裏講的是空正見是不可能執著的。

  

我們在前面講到:當我們在一個法上面了解空性時,還是會有另外一個危險,也就是「空性本身是谛實有」這樣的執著是會有危險的。但是,這是另外一個心執著而已,並不是了解空性本身的這個慧所執著的。現在這裏講的是了解空性本身的這個慧會不會執著呢?不會的,這裏就是講爲什麼不會執著的理由。

  

如果我們剛剛講的這種空正見會執著的話,那麼,空性上面又有另外一個空性,又會去執著,一個上面又有一個,這樣一直去執著的話,那就沒有辦法修了。所以,現在這裏講的是這個本身就是空性慧了,這個智慧當中完全沒有執著。所以,這個空正見一生起,整個心就安住在這裏面修的話,這是可以的。所以,修空性的時候,比如去了解「我本身是谛實有空」,整個心就變成這個想法,然後就安住在這上面一直修,這是可以的,因爲整個心都安住在這上面的話,那就不會有什麼執著了。

  

若時或實或非實,于觀慧前皆不住,爾時別無所執相,無所緣故極寂靜。

  

我們的所要空掉的所空處(有法)上的空性是無谛實有的,「」就是指實事,「非實」就是指所空處(實事)上面的空性無實有。「于觀慧前皆不住」,就像我們剛剛所說的論釋:有法五蘊無谛實成立,因爲于究竟觀察慧不可得故、無所緣故。所以,在究竟觀察慧之前,實事或實事上的空性無實有是無住的。「爾時別無所執相」,這樣就離一切所執,就無所緣了,因此是極寂靜,因此就離一切邪惡。

  

接著的科判是「巳叁明斷已生圓滿果」,就是如果串習空性慧的話,將能夠生起圓滿的果報。我們前面講到「無所緣故極寂靜」,也就等于所有一切戲論皆已平息,戲論平息就表示已無分別心了。于是,就有人懷疑:如果這樣的話,是不是也不會生起想要去闡釋佛法的心了呢?

  

摩尼寶珠如意樹,雲何悉滿諸希願,所化願力自在故,如來現身亦如是。

  

佛雖已無分別,然而所化機的心當中依然有業和願望的關系,所以,佛依然會依著衆生的意願而示現出來。就像這裏說的,摩尼寶珠如意樹並沒有特別想要去滿衆生的什麼願,而是因爲我們有祈求的關系,所以,它還是會化現出來滿我們的願。

  

佛所示現出來的身相並沒有一定的模式,以文殊菩薩而言,因爲徒衆們有不同的業力、願望,所以,當這些徒衆見到文殊菩薩相的時候,也會見到不同的相。同樣的,佛所示現出來的身相也不會有固定的模式,或許會現爲文殊菩薩或觀音菩薩的不同,因爲依著所化機不同願望的關系,所以會示現出不同的身軀出來。從這裏就可以看出來,用如意寶的比喻,佛完全沒有「想要做什麼」的念頭。

  

下面又有人提出辯論出來,他說:佛本身在往昔處于有學位積聚資糧時,已發下了廣大的利生的願望,因此,他可以去行無量無邊的利生事。可是,他所發願望的時間已經爲時已久了,他不應能行廣大廣大利益衆生的事。

  

我們平常做任何事情的時候,都要發願:我透過各式各樣的形式利益衆生。如果一直這樣發願的話,在我們未來成佛的時候,什麼都不需要,連生起「我要幫助衆生」的念頭都不需要,不管衆生想什麼,我們都可以滿衆生的願。所以,這是我們現在要做的。如果我們現在沒有這樣發願的話,我們未來的佛就不可能會什麼都圓滿。比如在煮飯的時候也這樣想的話,以後成佛時,用煮飯的角度去利益衆生時,就不需要另外一個念頭,它自然就會出現了,從衆生的角度具足的話,佛就會有什麼。

  

回答就是:即使爲時已久亦能利生。下面就舉了例子,

  

譬如大鵬金翅鳥,消毒供樹昔曾修,久成過去仍感報,能息現前諸毒害。

  

這是比喻,下面是真正的意義,

  

隨順于諸菩薩行,若于如來修供養,菩薩雖已般涅槃,亦能作諸義利事。

  

這段應該是很容易了解的。

  

《入菩薩行論 第四十七講(第9品)》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