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入菩萨行论 第四十七讲(第9品)▪P2

  ..续本文上一页另一种是已经知道她是假的,但是还是将她看成非常美的,这时还是会贪,也会生起烦恼,对于这种就没有什么用了。如果我们了解空性的话,这确实是会非常有帮助的,烦恼就会马上降下来,一直修就可以断除这些烦恼,而我们了解她不是真的女人并没有什么帮助。这边的「空性习气微劣」,大家要知道他所要指出的意思,不要以为我们已经证得了空性且有了空性的习气,而只是现在还没有醒过来而已。实际上,我们是有成佛的种性,有证空性的种性而已。可是,对于这一句的解释不可以误认为是那个意思。

  

接着进入第 270 页第二个科判,「巳二明依修通达空性之般若,应能断烦恼及其习气。」从这边可以知道:不管怎么去观修幻女非女,都是无法断除烦恼的。可是,如果去修空性的话,只要通达空性之慧的话,必定能断除烦恼及烦恼的习气。

  

这里又分两个科判,「午一总明,午二别释」,先看「午一总明」,

  

由修空性熏习力,能断执实(实事)之习气。

  

藏文是「实事的习气」,中文就直接翻成「执实的习气」。

  

谓毕竟无而修心,无实实执后亦断。

  

毕竟无」在藏文是「虚无」的意思,就是指「连空性也无」的意思。如果你去执「无实有」为谛实成立的话,就是你去执「无谛实成立」为「谛实成立」的话,这种执实是应该要断除的。

  

这边要断除是有次第性的,首先应该在实事上去断除「执这些实事为谛实成立」这一点,再来要断除在无谛实成立之上执为谛实成立这一点。

  

谈到二十空时就是这样,先讲到内空,然后再外空,再来是内外二空,再来讲空空,这也是有次第性的空。第一个要先去了解我们的心所摄的内识是空的,这是内空。再来要了解外境也是空的,再来是内外空,也就是了解内在的内识和外在的外境都是空的,再依此去断除掉执内识和外境是空的这种执实,这就是空空。

  

上个礼拜的《道灯论》里面也是讲到成立法无我的正因,讲完之后就是讲对这些上面也要有了解空性。对于对境法上面要了解空性,而且在能了解的这个了知上面也要了解空性,如果这样子的话,那就没有分别。「亦了彼慧性,无分别修彼」,这样才会变成无分别。所以,我们只有在对境法上面了解空性的话,那还是有分别。所以,我们在修空性的时候,我们自己本身也要了解空性。

  

刚刚说「亦了彼慧性」,我们在自己的慧性上面也要了解它也是空,这样才会变成无分别。所以,我们修空性时可以说有两种,对境法上面已经是有空性了,可是,还存有「空性本身是谛实有」的想法。另外一个是在能修的自己上面也有这种实有的两个障碍。如果这样子的话,还是没有达到整个无分别。

  

我们把整个分别心都去除的话,对境法上面也要了解谛实有空,还有对「谛实有空」本身也要了解谛实有空,对于能修的了知上面也要去了解它也是谛实有空。所以,这些都要了解。我们这里也看得出来,唯识的主张会说境不是外境,并没有存在外境。但是,没有存在外境的这个空性是谛实有的,本身能修的有境也是谛实有的。所以,这里看得出来好像在有境上面还会执着,而在对境上面还是会执着这上面的空性是谛实有的,这两个好像一直都没有办法去除。所以,在修空性的时候,后面这两个也是要去除的。

  

我们讲完了第一个「总明」的科判,如果我们去串习证空性的慧的话,那是可以断除烦恼和它的习气的。再来讲「午二别释」,

  

若依(若时)何法说为无,所观实法无所缘,其时不实离所依,于观慧前云何住。

  

这里说「若依何法说为无,所观实法无所缘」,「所观实法无所缘」是能立因,前面那一句则是所立的法,这里说的「若依何法」的「法」指的就是实事。

  

他是以什么来成立起实事为无实有的呢?也就是以后面这一句,如果所观察的实事是无所缘的话,(实法就是指实事),那么实事将为无实有。

  

下面是「其时不实离所依」,前面的「所观实法无所缘」是因,以这个因成立起前面的实事是无实有的,「其时」就是「彼时」,这个时候可以说实事已经是无实有的,此时它就已经离所依了,也就是实事远离了谛实、实有的这个所依了,变成无实有的意思。

  

这样讲可能大家不清楚,用一个比喻来说明,有法五蕴,谛实有空。我们用究竟的智慧观察它的话,就看不到它是谛实有的,所以,我们用这样的比喻:有法是五蕴,它是谛实有空。

  

为什么呢?并不是用我们现在这样的智慧,而是一个最聪明的人用究竟的智慧观察它、研究它的话,那就不会找到它是谛实有的。所以,它是谛实有空。这样成立了以后,我们透过这个正因了解了之后,我们所了解的智慧已经了解空性了,在这个领悟空性的时候,这个空性慧当中有没有一个谛实有呢?比如现在简单说「五蕴是谛实有空」,这样的智慧显现当中有没有谛实有呢?并没有,因为他了解五蕴是谛实有空,所以,它的显现当中会不会出现一个谛实有呢?这里有一个问题,他的显现当中出现的是「五蕴是谛实有空」这一部分,这个智慧会判断五蕴是谛实有空,此时在五蕴上面没有执着了,而在谛实有空上面会不会执着呢?现在的问题就在这里。

  

如果这样问的话,你们怎么回答呢?《入行论》在这里讲的是没有执着这个谛实有。为什么没有谛实有呢?如果有谛实有的话,对于这个智慧来说,「五蕴是谛实有空」本身就是谛实有,这样的话,所依的五蕴就必须是谛实有。那么,对他来说所依的五蕴是谛实有吗?并不是,既然他已经了解所依的五蕴是谛实有空,所依是五蕴,能依是谛实有空,所以,谛实有空这一部分对他来说并没有谛实有,因为如果这个是谛实有的话,那么,所依的五蕴也要有谛实有。所以,所依的五蕴对他来说并没有谛实有,所以,能依的五蕴上面的谛实有空也不是谛实有。这里说「离所依」意思就是:对他来说,所依的五蕴没有谛实有,所以,能依的五蕴上面的空性不可能会有谛实有。

  

再来解释一次,「若依」翻成「若时」会比较好,就是「那个时候」,「何法说为无」,说什么事为无呢?当然就是指实事。当我们说实事是无的时候,能成立起这些实事是无的因是什么呢?就是下面这个能立的因,「所观实法无所缘」,我们所观的实事是无所缘,因此,我们才说这个实事是无。「其时」就是「尔时」的意思,这个实事就是我们所要成立的法,比如五蕴无谛实有这一点,它已经离了所依了。无实事这一点在执谛实成立的心之前云何安住呢?意思就是不能安住,原因就是它已经离所依了,这个所依就是执五蕴为谛实成立的。因为无实事已经离开了「谛实成立」这一点了,所以,它就离所依了。这里的「于观慧前」就是指于执谛实成立的心之前的意思,无实事在执谛实成立的心之前不能安住,原因就是它已经离所依了,也就是离了谛实成立的实事了。

  

刚才在前面讲的,这里也要清楚一点。比如一个人已经成立五蕴是谛实有空,在这样成立了之后,了悟五蕴是谛实有空这个量本身来说没有执着,但是,另外一个心会执着,另外一个心会想:这个谛实有空是独立的。这是另外一个心会执着,但是,我们这个本身的心并不会执着,如果去执着的话,空正见跟执为谛实就有交集了。所以,并没有一个又是空正见又是执着的。所以,这里讲的是空正见是不可能执着的。

  

我们在前面讲到:当我们在一个法上面了解空性时,还是会有另外一个危险,也就是「空性本身是谛实有」这样的执着是会有危险的。但是,这是另外一个心执着而已,并不是了解空性本身的这个慧所执着的。现在这里讲的是了解空性本身的这个慧会不会执着呢?不会的,这里就是讲为什么不会执着的理由。

  

如果我们刚刚讲的这种空正见会执着的话,那么,空性上面又有另外一个空性,又会去执着,一个上面又有一个,这样一直去执着的话,那就没有办法修了。所以,现在这里讲的是这个本身就是空性慧了,这个智慧当中完全没有执着。所以,这个空正见一生起,整个心就安住在这里面修的话,这是可以的。所以,修空性的时候,比如去了解「我本身是谛实有空」,整个心就变成这个想法,然后就安住在这上面一直修,这是可以的,因为整个心都安住在这上面的话,那就不会有什么执着了。

  

若时或实或非实,于观慧前皆不住,尔时别无所执相,无所缘故极寂静。

  

我们的所要空掉的所空处(有法)上的空性是无谛实有的,「」就是指实事,「非实」就是指所空处(实事)上面的空性无实有。「于观慧前皆不住」,就像我们刚刚所说的论释:有法五蕴无谛实成立,因为于究竟观察慧不可得故、无所缘故。所以,在究竟观察慧之前,实事或实事上的空性无实有是无住的。「尔时别无所执相」,这样就离一切所执,就无所缘了,因此是极寂静,因此就离一切邪恶。

  

接着的科判是「巳三明断已生圆满果」,就是如果串习空性慧的话,将能够生起圆满的果报。我们前面讲到「无所缘故极寂静」,也就等于所有一切戏论皆已平息,戏论平息就表示已无分别心了。于是,就有人怀疑:如果这样的话,是不是也不会生起想要去阐释佛法的心了呢?

  

摩尼宝珠如意树,云何悉满诸希愿,所化愿力自在故,如来现身亦如是。

  

佛虽已无分别,然而所化机的心当中依然有业和愿望的关系,所以,佛依然会依着众生的意愿而示现出来。就像这里说的,摩尼宝珠如意树并没有特别想要去满众生的什么愿,而是因为我们有祈求的关系,所以,它还是会化现出来满我们的愿。

  

佛所示现出来的身相并没有一定的模式,以文殊菩萨而言,因为徒众们有不同的业力、愿望,所以,当这些徒众见到文殊菩萨相的时候,也会见到不同的相。同样的,佛所示现出来的身相也不会有固定的模式,或许会现为文殊菩萨或观音菩萨的不同,因为依着所化机不同愿望的关系,所以会示现出不同的身躯出来。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来,用如意宝的比喻,佛完全没有「想要做什么」的念头。

  

下面又有人提出辩论出来,他说:佛本身在往昔处于有学位积聚资粮时,已发下了广大的利生的愿望,因此,他可以去行无量无边的利生事。可是,他所发愿望的时间已经为时已久了,他不应能行广大广大利益众生的事。

  

我们平常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要发愿:我透过各式各样的形式利益众生。如果一直这样发愿的话,在我们未来成佛的时候,什么都不需要,连生起「我要帮助众生」的念头都不需要,不管众生想什么,我们都可以满众生的愿。所以,这是我们现在要做的。如果我们现在没有这样发愿的话,我们未来的佛就不可能会什么都圆满。比如在煮饭的时候也这样想的话,以后成佛时,用煮饭的角度去利益众生时,就不需要另外一个念头,它自然就会出现了,从众生的角度具足的话,佛就会有什么。

  

回答就是:即使为时已久亦能利生。下面就举了例子,

  

譬如大鹏金翅鸟,消毒供树昔曾修,久成过去仍感报,能息现前诸毒害。

  

这是比喻,下面是真正的意义,

  

随顺于诸菩萨行,若于如来修供养,菩萨虽已般涅槃,亦能作诸义利事。

  

这段应该是很容易了解的。

  

《入菩萨行论 第四十七讲(第9品)》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