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入菩萨行论 第六十讲(第9品)▪P2

  ..续本文上一页么不说心「安立」呢?「安立」表示有阶段性的限制。安立到什么程度有受到限制,不是安立到整个对境本身有力量,对境本身有自性,还是可以有安立,所以安立到什么程度有一个限制。「无害心安立」这句话意思,是指它不是安立整个喔!

  

中观应成派不承认「无害心安立」。应成认为一切法非以无害心安立的,但不承认一切法以「不共存在的方式而成立」。即中观自续要破的法我,「非以无害心安立而是以不共存在的方式而成立。」这里,中观应成承认「非以无害心安立」这部份,但不承认以「不共存在的方式而成立」这部份。自续派是将这两个部份划上等号,所以我们要将中观自续派的「法我」整句列出,才能了解其完整的意义。

  

(仁波切笑着说:你们现在学了一段时间所讲解的听得进去,刚开始学宗义宝鬘时,我讲到这部份你们可能听不懂,现在慢慢的好像可以了解的感觉。)

  

识境若同时,已生何待缘」 识与境若同时产生,那它是依什么缘而产生的呢?再来,请看第105偈「识若后境起,缘何而得生?

  

若境先生起,有境才生(实际状况是这样的),那么怎么会有自性产生呢?「缘何而得生」就是「怎么会是有自性的呢?」的意思。贾曹杰大师在这里是说,如果先有境,然后才有有境的根识,有这种前后关系存在时,有境的根识一定是有分,如果是有分的话,那一定是无自性,这是他的重点。

  

再来就是法念处,只有二句: 「故应不能知,诸法实有生

  

「法」是道谛,是离苦得乐最正确的法宝(方法)。学习了前面的「身念处」与「受念处」之后,内心会产生选择一种最正确的法,这就是「法念处」的法,没有另外取出来的法了。

  

上次提过,「身念处」就是苦谛;「受念处」就是集谛;「心念处」就是灭谛;「法念处」就是要修道谛,是指正确的道路正确的方法。

  

前面已学过轮回就是苦,苦的因在那里?就在「受」上面的贪着,「心念处」在学,心本身是清净的,心中所有烦恼是可断除的;「集谛」之轮回法都是执着,要破除这种执着,就要把所有的法看作没有自性,认知执着是错误的,他的对境是没有自性的,选择走这条路就是法宝,就是「道谛」,这样修就是「法念处」。「法念处」的对境是身、受、心,以外的一切法。重点是要修正念,不是修四圣谛的修行方式。修正念的对境是身、受、心、法。若配合四圣谛就不只是这个意思,这时的法是方法的法,也就是前面修「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之后心里选择的法。如修「身念处」、「受念处」时,心里以经生起了出离心;修「心念处」时,认识了心本来是清净的,此时心中已有「解脱」之曙光,心中会选择解脱之?,破除前面的执着。

  

「法念处」里讲「故应不能知」的「故」,指前面已经学的「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由于这些理由,现在选择将一切法都当成无自性,若有自性就是轮回之法,所以才能说:「故应不能知,诸法实有生」。不能知,是指虽无始以来我们都将对境当成实有,但却不能将对境变成实有,若能知对境是实有则不能解脱。「诸法实有生」意指诸法不能变成真正实在的法。反过来说,我们要修「对境是无实有」的,这才是实在的,这就是「法念处」。「法念处」是以反面的角度来说的,所以真正能知的是,诸法无实有生。这才是真正该知的、该修的。

  

丁二 断二谛诤

  

戊一 断太过诤

  

106 「若无世俗谛,云何有二谛,世俗苦因他,有情岂涅槃?

  

这是他宗的诤论。他宗认为中观应成派以胜义法破除名言上实际存在的缘起关系,伤害了缘起的世俗法。中观应成说一切法找不到,但又讲存在,这实在很难解释。这边所讲的「存在」是指「名言上存在」,好像有实际上不存在的感觉,如此便伤害了世俗上名言关系。世俗的因缘关系就变成没有了,世俗法没有了,那么世俗法上的胜义谛也就不存在了,如此二谛都不存在。

  

比如前面说,没有无方分的法,意思是说没有施设义找得到的法,施设义找不到,法就找不到。法找不到,就是指名言上的世俗法实际上是不存在的。世俗法若不存在,那么它胜义上的法也不存在了,所以二谛便都不存在了。这是他宗的看法,不只是他宗会如此认为,我们想一想也觉得这道理很难懂。

  

宗喀巴大师在正理海说,学习这些深奥的道理时,先把心放下摆在一边,祈求佛菩萨加持,慢慢就会理解,否则刚开始时真的很难接受。祈求佛菩萨让我们的心能够理解,若用自己有限的智慧是不容易懂的,不要用自己的智慧当标竿,应祈求佛菩萨使我们的智慧增长能与这些法的内涵接近。

  

所以宗喀巴大师说:「名言上存在」的法,先不要讲太多,破除「有自性」「施设义找得到」的部份。

  

至于名言上如何安立?如何产生的?暂时很难懂,我们只要先这样了解就可以了。如果「万法没有自性」「施设义找不到」,那就『应该是』名言上存在。把它当做『应该是』就好了,不要再想「为什么名言上存在呢?」,先破除「万法有自性」「施设义找得到」的观念即可,这点要强调。

  

至于名言上的部份,只要认为『应该是』就可以了。若一路破下去,则世俗谛之业、因果、缘起等道理是不实际的,也就是世俗法不存在,那世俗法上的胜义谛也不存在了,二谛都空了,这样的诤论会出现的。

  

有时,我想宗喀巴大师给我们的关键重点知识,我们来将它作成书签。如广论里的重点,或有力道的法都可以用来作书签,这个想法是很好的

  

今天就讲到这里。

  

《入菩萨行论 第六十讲(第9品)》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