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寂静,是功德,是好的,它可以做这个分析,个别个别分开来,把它们的性相做一个分析,所以叫个别性相理解作意。个别就是欲界是怎么样,初静虑天是怎么样,性相就是它的特性是什么,然后能够去做一个理解分析,能够做一个了解。能够去做这种分析,有这么一个分析的能力,所以它是一个胜观,但不是正式的胜观而是随顺的胜观。
再过去就到了胜解作意,胜解作意的时候就正式得到胜观了,得到真正的胜观,正式的胜观。第三个胜解作意,胜观已经得到了之后,什么时候开始灭掉烦恼?因为第二个个别性相理解作意的时候,只是去分析清楚它的性相是什么?灭掉烦恼是什么时候开始呢?要第四个才开始。第四个就是大远离作意,大的意思就是初、开始、上等、好的意思,远离的意思是已经可以把它灭掉了,所以在大远离作意的时候,是把欲界烦恼的上品,三个粗糙的,大的,断掉了,在大远离作意的时候可以把它断掉了。因为在大远离作意的时候,可以灭掉欲界烦恼的上品三个之故,所以在这个作意里面,要分成世间道路的三个无间道、跟三个解脱道,都在这个大远离作意里面,因为它可以断掉上品的烦恼三个。再过去第五个是摄喜作意,摄喜作意的时候可以把欲界烦恼中品三个给灭掉,所以这里面又包括了世间道路的三个无间道跟三个解脱道,在这个段落里面灭掉欲界烦恼中品的三个。
上品的三种烦恼灭掉了,中品的三种烦恼灭掉了,因此这个时候就会觉得:「耶,我已经把欲界的烦恼全部灭掉了,再也没有烦恼了。」心里面会有这种怀疑,心里面会这样子想,可能烦恼已经完全断掉,完全灭掉了,心里面会这样子想,但是到底有断掉还是没断掉也不知道,也没有把握。所以要稍微分析一下下,这个时候让贪念之心产生的对境,让烦恼产生的对境在我心里产生,去想一想这些对境,或者是去遇到这些对境,之后去分析看看,我内心欲界的烦恼有没有产生,在这个时候仔细去观察分析来做一个实修,这个时候称之为伺察作意(第六个)。所以这个时候是分析一下自己的内心,烦恼是断掉了还是没有断掉?
这方面的观修,之后发现:「喔!原来烦恼没断掉。」为什么呢?因为还有下品三种烦恼,大中小还有小的烦恼三种,后来发现:「喔,原来烦恼还没灭掉,还有三个小品的烦恼。」因此在灭掉下品三个小的烦恼上又继续的加油去努力,之后又要得到三个无间道三个解脱道,在第三个无间道(无间道正对治烦恼)的时候灭掉下品里面的下品烦恼,在灭掉之后就得到第三个解脱道,第三个解脱道得到的时候就得到初静虑的正行,二者是同时发生,这个时候下品的三种烦恼就完全都灭掉了。所以在努力的过程当中要有三个无间道三个解脱道,世间道路里面的三个无间道三个解脱道,针对的是下品的三种烦恼,这整个过程就是第七个作意,叫加行最后际作意。
所以仅仅只是观察欲界粗糙,初静虑天寂静,以这个方式来破坏种子使它损伤,这样一个观察,我们仔细看这样一个观察实修,以这个方式把欲界烦恼灭掉,这个实修都是在安止已经得到之下来进行的,对不对?因为在第一个近分得到的时候安止就已经得到了,安止得到的时候才有办法来进行这个观察,因为在安止得到之后的第二个个别性相理解作意,才有办法来进行分析,那就表示没有得到安止根本就没有办法来进行分析,已经得到安止了(安止之后)才开始有办法来进行分析,所以我们现在谈到净惑所缘里面,谈到要做这样一个观修,就是观修欲界的烦恼粗糙不好,初静虑天是寂静、是好的,这个观想都是已经安止得到之后才能来进行的。
但是分析是分析,断掉烦恼是什么时候才开始的呢?大远离作意才开始的,从大远离作意开始才有能力把它断掉,第二个个别性相理解作意分析是分析观察是有作观察,可是它的力量还是不足以去断掉烦恼的,胜解作意得到时也得到观,那个时候止观的力量也有了,它可开始去做观察了,可是力量还不能够去把烦恼断掉,所以到大远离作意的时候才开始,大---力量强大,才开始有力量能够把烦恼灭掉,所以称之为大远离作意,那个时候胜观的力量已经大到可以把烦恼灭掉,从那个时候开始。
我们现在讨论到这四种所缘对象---周徧所缘、净行所缘、善巧所缘、净惑所缘,是不是说这些所缘都是我还没有得到安止,为了要得到安止之故去观修这些所缘呢?不是啊!不一定!不周遍!不一定是,就算是得到安止之后,也是缘取这些来做观修,因为得到安止之后一样继续观修安止嘛!对不对?譬如说大远离作意的时候止观一起禅修,这里他在前面的时候就已经得到止了,即使在大远离作意的时候,他也是一样观修安止,前面已经得到安止了。一样的在胜解作意的时候胜观都已经得到了,那时候止观已经可以合在一起,到大远离作意的时候止观的力量都很强大了,还是一样在修安止。
问题:请问一下仁波切,四禅八定中上上层的定各有什么样的功德?就是四禅八定各有什么功德?我们要用上上层定的功德来破除对欲界或下下层定的烦恼,但是实际上四禅八定各有什么功德不是很清楚。第二个问题,我们没有进入禅定的时候,怎么去感受到它有什么好处?可以用来排除对欲界或下下层定的烦恼呢?
回答:首先关于初静虑天的正行它的功德是如何呢?这功德有很多,如果得到初静虑的正行,那我们一般所知的神通他都可以得到的,就是他心通、天眼通、神足通等等,这些神通在初静虑正行得到的时候他就会产生的(但并不一定全部齐备),还有五眼,初静虑正行得到的时候五眼也可以齐备,这种神通很多,之后二静虑,三静虑当然功德更多更多,这是第一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我内心欲界的烦恼,当然现在在我们内心中,初静虑天的寻思跟伺察的功德当然没有,我们可以知道我有欲界的烦恼,欲界烦恼的毛病等等我们是已经知道的,我们可以知道如果欲界的烦恼断掉的话,那个寂静,那个功德也应该有,所以我就会想把欲界的烦恼灭掉,那种寂静多么的好,可以这样思惟、这样去了解,或者是书里面或教法里面也都有开示,然后从教法书里面、经典里面的开示去做分析,欲界的烦恼毛病不好,这我们都很容易了解,未来欲界的烦恼可以灭掉。
如果这种烦恼没有的话,灭掉后的那种寂静多么的好,我们可以思惟、可以了解,佛经里面也有开示,这样子一边做、一边观修,慢慢的内心对于烦恼灭掉后,那种寂静确实存在,相信之心会越来越强,慢慢会觉得:「耶,将来这个功德我真的可以得到,这些烦恼真的可以灭掉。」感觉会越来越强烈,信心越来越强,这样子逐渐来做观修,所以这个观修不是说烦恼灭掉的功德,我内心已经得到了,不是的!是这样一边做、一边观想,这样子逐渐进步的。
仁波切回答:的确的。我们世间很多事都是猜的,都是大概怎么样,譬如我坐捷运会不会到家里?不一定,猜了就坐,应该会到,就这样子坐的,这没有办法确定说会到,可能中间会不会怎么样,很难说的,但是猜,应该会到那就坐了。譬如你们现在学习广论,应该后面会学到,就猜,会到哪里?不一定,还是一直做嘛!所以不管什么样事情,我们就是猜的一直走的,所以修行上面也猜的也可以走吧!(仁波切一直笑)
问题:……(听不清楚)395页名词有点不太一样?不知道是名词的问题,还是顺序有点不同?(在广论395页第4行:声闻地云「为离欲界欲勤修观行,诸瑜伽师由七作意,方能获得离欲界欲,何等为七,谓了相,胜解,远离,摄乐,观察,加行究竟,加行究竟果作意。」)
回答:这是这样子的,加行究竟果作意就是正行,初静虑的正行或者是二静虑的正行,加行究竟果作意就是正行,如果这样算只能讲七种作意,不能讲七种近分,因为里面的第七个不是近分,第七个是正行,正行就不是近分,所以我们讲近分的话,要像前面讲的那种方式,第一个一定有最初作意,这样子讲的话是七种近分。
如果是净烦恼的作意话,就只有六种,对不对?谈到刚刚我们讲的,净惑所缘的时候那个作意,就只有六种,第一个不能算,最初作意不包括在里面,就只有六种,如果讲七种作意的话,就是现在这里讲的,了相,胜解,远离,摄乐,观察,加行究竟,加行究竟果作意,这七种只能讲七种作意,不能讲七种近分,因为最后一个不是近分,加行究竟果作意是正行,它不是近分。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25讲》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