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论奢摩他12》
讲授: 雪歌仁波切2007-06-29
我们现在进行到安止跟胜观的学习段落,这方面的学习将来能够对我们有什么帮助?首先,以后能够实修安止跟胜观,在做禅修的时候,对禅修的方式正确无误,就有这个认识不会错误,而且内心也能够产生正确、纯正的证悟。就果而言,地道功德的证悟,也能够增长增广。在依于安止跟胜观,地道的证悟就比较容易产生;最后究竟的佛果,也比较容易得到的,这方面都有广大的帮助利益的。所以在这种了解之下,知道究竟的果位要得到,也靠安止跟胜观来帮助的。
究竟的果位是圆满的菩提,在内心深处,有产生这个了解,如此相信,知道圆满的菩提从何而得到,当然指的是利他。利他其实也是自利彻底究竟,以这个方式来得到圆满的菩提,所以对这一点发自内心深处完全相信。因此之故,我现在对抉择止跟观的论典,当然要好好的听闻思惟来做学习,调整自己的动机之后来学习教法。
我们现在谈到安止的段落,谈到清净戒律,观察贪欲的过患以及要住在相随顺的处所,要以这三个条件为主。就是聚集修安止资粮有六项,其中六项中,以这三个项目为主。这六项主张又是从何而来呢?就是莲花戒论师在《修次初编》所谈到的,这是他的主张的。莲花戒论师的主张又从何而来呢?就是从《声闻地》,《声闻地》里谈到十三个资粮,从十三个资粮里面找出这六项最为主要的,把它摘录在这里,这一点要了解它的来源出处,所以十三个资粮极为主要,主要就是最重要的。
因此之故,假若将来遇到了发心的功德主说要捐一块土地,来做为大家闭关禅修的处所,就要看这块土地,这些条件齐备、不齐备,就是这里所谈到的。住于相随顺的处所,要看这个条件齐备、不齐备,才能够决定接受、不接受。或者说有人要闭关、要做实修、要盖闭关房----等等,就要看看这个相随顺的处所,这个条件齐备、不齐备,才来做决定的。
所以这个段落要谈到安止的资粮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有时候其实是自己的资粮不够、不齐备,而自己也不知道这一点,在不知道的情况之下,自己也努力观修,努力的实修安止,证悟还是没有产生,也会遇到这样一个困难。许多人遇到这个困难之后呢?不知道是自己的资粮不足够所导致的后果,所以会以为是不是自己的禅修的方式错误了呢?或者是自己所学的口诀错误了呢?导致证悟没有产生。其实不是,这些都正确的,就是可能资粮的部份不足够。
譬如说自己戒律不纯净之故,一般来讲,戒律不纯净、不清净的话,不管如何努力做实修,证悟丝毫不可能产生,也许是这个原因的。或者说有时候上座时非常努力,但下座时内心涣散,被妄念所牵引而走,这就是没有观贪欲的过患,因此之故,证悟也不会产生。或者说有时候是禅修的处所不齐备,譬如说:自己的饮食、食物、饮料等等不容易拿到,或者是不好----等等,食物与身体的气脉有关,影响自己的气脉之故,因此证悟也不会产生,这些都有可能。但是自己心里面总认为我也努力精进实修,但是证悟没有产生,会不会是口诀有错误呢?还是我实修有错误呢?其实不是,其实是因为资粮不够,自己不了解是资粮不够所导致的。
所以善知识种敦巴谈到过:「我等唯觉是教授过,专求教授,然定不生,是未安住资粮所致。」我们总是觉得好像是我禅修的口诀教诫有毛病,是不是错误了呢?非常努力去实修这个教诫,证悟还是没有产生,其实是安止的资粮的部份不足够之故。「言资粮者,即前六法。」这里所谈到安止的资粮就是前面讲的六种资粮了。
「又前四度,即是第五静虑资粮。」《修次初编》里面所谈到的,还有一个说法是这个样子的,就是菩萨所修的安止。我们现在所谈到的安止的部分,不是一般我们禅修的安止。如果是菩萨,大乘菩萨之菩萨行里面的静虑波罗蜜就是安止,静虑波罗蜜、安止的实修,前面的四度都是安止的资粮,一般我们谈到所修的安止,不一定是静虑波罗蜜的实修。但是大乘菩萨所修的安止就是静虑波罗蜜喽!它前面的四度就必须成为它的资粮。若是一般所修的安止,前面四度不需要做为它的资粮。
这里谈到安止的资粮就分成两种理论,第一个是《声闻地》里谈到的,就声闻乘门共通乘门来讲,修安止的话,就是前面所谈到的六种资粮,是就共通乘门来讲。但是假设是大乘菩萨实修的话,前面所讲的安止的资粮还要再补充一点点,因为在大乘菩萨实修里面的安止是静虑波罗蜜的实修,是第五个波罗蜜,因此之故,前面的四度是第五个的资粮。所以这里谈到修安止要齐备的资粮,就有这两种理论。
后面是引经据典来做一个说明,就是《修次初编》所谈到的,还有《菩提道炬论》也谈到的,阿底峡尊者做如此的开示:「失坏止支分,虽励力修习,纵经多千年,不能成正定。」我们前面谈到这些安止的资粮,圣者无着的主张、莲花戒论师的主张、佛尊阿底峡的主张,在他们的典籍里面都曾经如此开示过。佛尊阿底峡《道炬论》曾谈到过安止的资粮,失坏止支分,虽励力修习,这个分支要把它解释为顺缘,或者是方便、方法的意思。因此就表示说修安止的顺缘、条件这部分是非常重要的,这是《道炬论》里所谈到的。如果要专心的实修安止的等持,它的分支一定要齐备,假设分支不齐备,就算再怎么努力实修,安止也不会达成。所以《菩提道炬论》所谈到分支这个项目,要把它解释成资粮的意思。
上次我们谈到资粮,在藏文里通常是众多聚集的意思,这个聚集对我们有帮助者,顺缘众多聚集在一起,这部分称之为资粮。所以为什么资粮藏文里称之为”冲”?就是众多聚集,对我们有帮助的条件众多聚集齐备。分支的意思呢?比如说手跟脚是身体的分支,就是对我们有帮助的,解释成方法或者是顺缘,这些都是要齐备的。但是我们这里谈到:故真欲修止观禅定的人,应该努力去集,集就是聚集《声闻地》里讲到的奢摩他十三个资粮,极为主要。宗大师这里谈到十三个资粮,这十三个资粮要根据《声闻地》。
所以仁波切说下个礼拜我们还要上一次课,要根据《声闻地》的书里把它找出来,再做一个解释说明,不能随便猜乱讲。上个礼拜有提到讲说者的毛病过失有三个,其中有一个叫盲人扶杖,盲人拿着拐杖,试探试探,不能试探,一定要有根有据,所以下次按照《声闻地》来做讲解这十三个项目。
我们看这段里面的内容,就会佩服至尊仁波切实在是非常伟大的,就我们的了解来看,现在讲到的段落是安止,所以讨论安止,要根据什么主张来讨论安止?所根据的主张都是至尊弥勒、圣者无着的主张来做一个讨论的。以祂们写的典籍为主要的根据做解释,为什么呢?因为现在讨论安止的段落是属于广大行的道次第,从这里来讨论安止。
但是后面接着要讨论胜观的段落,所根据的典籍又是以圣怙主龙树、阿阇黎佛护、吉祥月称他们的撰着论典为主,这是因为是甚深见地的传承。所以讨论广大行持传承那个段落里,所根据的是最广大行的上师典籍为主。但是在讨论甚深见地的时候,就要根据甚深见地传承上师的典籍为主,所以完全分开。所以仔细看看,就了解至尊仁波切写这些书时是非常善巧,非常伟大的。
其次是资粮的部分:「修如前说加行六法,尤应久修大菩提心。」其次资粮齐备了,资粮齐备的话,当然正式去做实修了。前面所讨论的资粮齐备的话,就正式来进行观修,正式进行观修、禅修安止的时候,就有加行和正行的实修,分成这两个段落。假设修安止的资粮还没有齐备的话,不能做实修。假设实修,也没什么用处。所以应当依靠资粮而实修,不能说我不依靠资粮立刻做实修,根本没有用处的。所以资粮已经齐备之后,就正式来做实修,正式来观修安止啦!因为资粮都齐备了嘛!所以资粮齐备的目的是要做实修。正式做实修分成加行和正行。
加行的段落怎么做呢?就要修如前所说的加行六法,尤应久修大菩提心。就是前面所谈到的加行六法了,加行六法的段落又在什么地方谈到了呢,前面中文(广论)的第五十二页谈到加行六法。在第五十二页的第六行:「如是唯除正修时」,正修就是上座实修的时候,正式实修时的不共修法之外,加行、正行、结行,还有下座的中间应当如何行,从现在这个段落开始,从依止善知识一直到毗钵舍那这个胜观,「所修一切所缘行相,皆如是行」。
缘取什么内容做观修呢?都是按照这里所谈到的方式来做的,这是加行六法的内容。加行六法是指当我们实修时,把一般实修分成上座跟下座,上座的实修分成加行、正行和结行。不仅仅是依止善知识,从依止善知识到后面胜观的实修,都是按照这里所讲的方式来进行。只有上座实修的正行有一个不共的观修的内容,那个部分要更换之外,上座的时候有加行的实修,其次有正行,正行里有共通正行的项目很多种,之后又有结行的段落,然后又有下座的实修,都是跟这里所谈到的完全一样的。从依止善知识一直到胜观的实修都是一样的,但是中间有一个正行,正行有一个不共的观修的内容,那个地方要更换,除此之外,都是按照这里所谈到的方式来配合的。加行六法的项目就在这个段落所谈到的,内容大家都学过很多了,都了解了,就不再做讲解。
关于观修的方式,菩提道次第《速疾道论》就讲得非常清楚,从前面依止善知识到胜观这中间的段落,上座实修、下座实修如何进行?上座实修时加行跟正行如何来趣入?如何来进行?所修的项目从暇满难得、念死无常、三恶趣苦、皈依、业力、因果,之后还有中士道的实修的内容,就是四圣谛跟缘起十二分支,如何来修产生出离心?再上去是上士道,如何靠着因果七教诫、自他等换来修菩提心?之后就是安止、胜观的观修方式,这每一项如何配合实修的方式来进…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12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