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12讲▪P2

  ..续本文上一页行?在道次第的《速疾道论》里面就讲解得非常广大和详细。

  「修如前说加行六法,尤应久修大菩提心。」所以这里就没有再做说明,广论这里也没有一项一项再做说明。因为前面就已经讲过了。所以加行时要修如前讲的加行六法,学习广论的人看前面就了解了。但是尤应久修大菩提心,特别要做一个说明是这个段落,在加行的这个段落,特别要花长的时间(久修)来观修菩提心,这个是有必要的。这是指在加行这个段落,假设欠缺这一段,欠缺久修大菩提心,会怎样呢?一般而言是这样的:如果就止跟观的实修而言,不要说内道做这个实修,外道也做这个实修啊!不要说大乘做这个实修,内道的小乘也做这个实修啊!但是就一个大乘的行者来修止观时,应当跟他们的情况不一样。

  假设一个大乘的实修者,修止观的方式完全跟他们一模一样的,那不可以啊!就完全不对啦!原因何在?因为就外道共通的道路而言,他也修安止与胜观,假设大乘行者跟他(外道)的实修方式一模一样来修止和观的话,逐渐的也会对轮回产生贪念和执着,对轮回的贪念和执着会越来越强烈。因为自己内心神通的能力产生之后,可以确实看到自己下辈子下辈子会如何,因此在轮回之中自己如何能得到利益,自己如何能够在轮回之中得到快乐,更加幸福和美满。在这个方面的方法很努力的去达成、去做好,就导致对轮回的贪念越来越执着,就有这个危险。

  或者说还有另外一个危险,譬如说像小乘一般的安止和胜观的实修方式一模一样的话,透过止和观的禅修,能够把自己的烦恼逐渐的灭掉,就能领受到没有烦恼的快乐,寂静止息的快乐,这个很容易堕入寂静边,会有这个危险存在。因此为了避免此危险之故,在止观的禅修之前,应当跟他们不一样。

  所以要先久修大菩提心,就有必要在修止和观之前了解,和他们一样的修有什么样的危险,所以在广论里面把止和观放在后面开示。菩提心已经产生之后才来学习止和观,就是要避免此危险的。意思是假设没有菩提心去修止观当然也可以,不要说没有菩提心,连没有皈依三宝,他也可以去修止观,譬如像外道一样。就广论而言,大乘的行者实修的话,必须要放在菩提心产生之后才来做实修,这些毛病、危险就可以避免掉的。假设菩提心还没有产生的前面来修止和观,就有前面讲的这些危险,这些都要了解。

  因此之故,在我们修止观的这个段落,如果要避免掉这些危险的话,应该怎么办呢?就是在上座实修的前面,有一个加行的实修,在加行实修的那个段落,把动机菩提心的部分,久修大菩提心,长久做一个观修。如果欠缺这个段落的话,正行的实修证悟产生了,也慢慢地会跟外道一样,要嘛就跟小乘一样啦,就会有这个危险。

  「又应净修共中下士所缘自体,为菩提心之支分。」菩提心的分支,共通的下、中士道所要观修的内容,这个是指出离心,出离心一定要好好观修。因为透过好好观修出离心之故,然后去修安止跟胜观,就不会跟外道禅修方式一样了。前面谈到止跟观的实修,大家都可以实修,可是为了要避免掉跟外道实修方式一样,就要靠着出离心,能够把这个危险去除掉;为了去除跟小乘一样的危险,就要靠菩提心,就能够破除这个危险的。

  所以在加行的段落里,以出离心、菩提心这两项做为动机,好好地做观修,不能舍弃、不能离开的,二者是完全互补互助、相辅相成。因为观修了出离心之后,为了使出离心的力量还要更加强大,增长增广,再加上后面菩提心的禅修;或者说在菩提心的禅修的前面,要有一个禅修做为它的基础的,就是出离心。所以这两项是前后互补互相帮助的,两项都非常重要。

  前面有谈到说外道如果止观修得非常好,会引发神通,可是引发神通之后,因为他的内心没有产生出离心之故,反而会导致他对轮回的贪执更加强烈,他会运用神通威力去想办法,我在轮回里面幸福、美满、快乐,要怎么去追求?怎么去得到它?因为他有神通嘛!他用很多方法去得到,结果就变成这个样子。西藏有拍一部封神榜演义姜子牙的故事,它后来翻译成中文,里面讲西藏话,演的是中国人,就是讲很多这些故事,跟外道非常像。他已经修了止和观之后,引发神通,他就会了解我在轮回里面的快乐,我怎么去得到它?

  因为他有神通威力嘛!当然他们对业力因果也非常熟,也守护业力因果,但他会知道我生生世世怎样得到幸福、快乐、美满?我现在应该怎么做准备?准备什么资粮?怎么做一个好的布施?我在轮回里面的快乐幸福可以得到非常广大。脑袋里想的都是这些事情,在这方面花很多的努力去做。因为他有神通之故,如何去欺骗众生?骗了他之后我会得到什么利益?以后我生生世世会有什么快乐?所以他内心的追求都是这个样子。

  所以反而由修止观之故,引发他的神通,得到神通之故,反而可以运用这个威力在轮回里,对于得到更多的快乐幸福,反而更加热切的追求,因此对于轮回的贪恋执着反而更加强烈。所以你们以后去看封神演义的故事,就会很明白这里所讲的。看这个故事时,我们心里会这么想:如果以后我好好禅修安止和胜观,以后得到神通的话,我要跟他们(外道)一样,追求一下轮回里的幸福和快乐,会这么想对不对?这就表示内心没有出离心的征兆,

  看片子时,心里如果是这样想的话,等到自己真正的做实修,真正产生神通的话,必然跟他们一样,肯定的。因为现在没有神通,都有这样的想法的话,将来有神通,必定这个样子,这就表示内心没有出离心的征兆。所以如果没有出离心,学止跟观产生神通的话,就有追求轮回快乐的危险。

  因此之故,至尊仁波切谈到这点是非常重要的,就是止和观的禅修,应该在前面加行的段落时要非常重视菩提心,而且菩提心的分支,共通的中士、下士所修的、所缘想的内容出离心非常重要,在加行部分应当非常努力去做。所以加行部分齐备之后,正行应该怎么做呢?

  「二正行分二(一)身何威仪而修(二)正释修习之次第。」身体的动作行为是什么方式?之后正式来说明观修的内容是什么?首先第一项,身体的动作行为应该怎么做?如《修次第中编、下编》所谈到的,于安乐的座具上面,身体要具足八法,在柔软快乐舒服的坐垫上,身体的行为要具足八个项目来进行禅修。

  八个项目是:

  1、足者:全跏趺坐,就是双盘,就好像毗卢遮那佛(大日如来)的坐姿,或者是半跏趺坐单盘也都可以。这里提到毗卢遮那佛的坐姿,因为我们身体的色蕴纯净净化,未来就成为像大日如来的身体,所以我们现在身体要按照大日如来的坐姿,来做观修就非常好啦,在身体的罪障清净的部分,大日如来的坐姿是有很大的帮助。

  2、眼者:眼睛不应该完全睁开,也不应该完全闭起来。「垂注鼻端」就是眼睛稍微下垂,别人看过来好像是我们的视线放在鼻尖一样,所以叫做垂注鼻端。「不应太开亦非太闭」,如果眼睛完全闭起来,很容易导致昏沈;眼睛完全睁开,反而会产生掉举,所以眼睛稍微下垂,下垂的情况是别人看过来,看到他的眼睛的视线落在鼻子尖端这里,这样的一个情况。

  3、身者:身体已经跏趺坐了,跏趺坐身体的姿势也不能往前倾,也不能往后仰,莫过后仰莫太前屈,就是要端正的意思。身者就是要端身内念。身体要非常的直,端端正正的。

  4、肩者:谓平齐而住,肩膀不能高耸,也不能往下垂,应该放松平稳,故言平齐而住。一般的标准,两边肩膀平稳自然放松的时候,腋下膈支窝这里会有一个缝隙,空气可以出入,依此来做标准的。

  5、头部:身体端正、肩膀放松之后,头怎么摆呢?是不是也像身体一样很端正呢?那又不对啦!头者,莫扬莫低莫歪一方,自鼻至脐正直而住。头要稍微往下倾一点点,但不要太下垂,头往上仰就完全不对,要往下垂一点点,这又是怎么说呢?假设从鼻尖挂一条线下来,这条线刚好会碰到肚脐,以此为标准。所以说从鼻到脐正直而住

  6、唇与齿者,随自然住。唇与齿自然安住,唇齿自然放松时当中应有一点缝隙存在,这是自然安住的样子。

  7、舌者:舌头要抵住上齿垠(上鄂)所以舌抵上齿。到此共七项的说明。

  前面这七个项目还有一种说法,一种就是上面的说法:唇齿舌列成两项,唇齿当成一项,舌头也当成一项,就成为两项。另有一种说法,把两项合并成唇齿舌一项,另外一项则要加上手的姿势,还是有七项。手应当放在肚脐以下四只指头的距离,拇指要相碰在一起,放在肚脐的位置,这是加上手放的姿势。如果手做禅定印这样子放,刚好腋窝下会有一个缝隙,风刚好可以出入。在这七个项目上,还要加上呼吸要自然。

  8、息者:内外出入莫令有声,粗猛急滑,让它不要发出声音,也不要太粗猛太急,必使出入无所知觉,全无功用徐徐而转。这些都是指呼吸气息的自然出入,这样加起来一共是八项。

  关于气息平缓出入的项目,当我们的内心妄念起伏,内心急躁的时候,让呼吸自然出入这个部分应当要做。但是当心非常平稳,很稳定的时候,使气自然呼吸出入这个部分不做也是可以的。因此之故,经常谈到毗庐七支坐法只有讲到七项,这是没有把呼吸这项算在里面,那是因为心很稳定的状态之下,可以不用做,故不算在里面。如果好好的让气息出入稳定,有什么帮助吗?一般而言,因为内心是依靠在气息上面的,假设气本身是粗暴不平稳的话,那内心也会不平稳;假设能让呼吸、气很平稳不急促的话,也会导致内心平稳、不会急躁,因为身跟气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相关的缘故。

  举例而言,譬如说一个人愤怒的时候,暴跳如雷,这个时候他的呼吸是不是非常急促呢?那就表示心跟气息有关系,这个时候,他的内心非常的愤怒,导致他的呼吸也非常的急躁。因此之故,如果让心平稳、自然地呼吸,好好地做到的话,可见对内心的平稳确实是有帮助的。但是为什么对内心的平稳有帮助?一般来讲,我们都有我执,在有我执的情况之下,对我、对自己就有贪恋之心,等于对我的身体、性命都有贪恋执着存在。所谓的命,就在于呼吸之间,气息的上面,缘取我的命的意思,就是缘取我的呼吸,因此缘取气息的话,当然就比较容易做到,因为有一个贪恋之心存在的缘故。

  譬如说现在要观想佛像佛的身体,假设这个人对佛法、对佛根本都没信心、也没兴趣的话,他就不想看了,他也不想去做这样的观想。因为我们都有我执,有我执之故,对于我、对于身体、对于命就有贪恋之心,命当然就依靠在气上面,所以要缘取我的命、要缘取气,很容易很自然就会做到的。因此之故,心缘取在气上面,假设呼吸很平稳、很平顺的话,自然就会导致心识也很平稳、很平顺、很稳定,这方面是有帮助的。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12讲》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