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第廣論 奢摩他 第12講▪P2

  ..續本文上一頁行?在道次第的《速疾道論》裏面就講解得非常廣大和詳細。

  「修如前說加行六法,尤應久修大菩提心。」所以這裏就沒有再做說明,廣論這裏也沒有一項一項再做說明。因爲前面就已經講過了。所以加行時要修如前講的加行六法,學習廣論的人看前面就了解了。但是尤應久修大菩提心,特別要做一個說明是這個段落,在加行的這個段落,特別要花長的時間(久修)來觀修菩提心,這個是有必要的。這是指在加行這個段落,假設欠缺這一段,欠缺久修大菩提心,會怎樣呢?一般而言是這樣的:如果就止跟觀的實修而言,不要說內道做這個實修,外道也做這個實修啊!不要說大乘做這個實修,內道的小乘也做這個實修啊!但是就一個大乘的行者來修止觀時,應當跟他們的情況不一樣。

  假設一個大乘的實修者,修止觀的方式完全跟他們一模一樣的,那不可以啊!就完全不對啦!原因何在?因爲就外道共通的道路而言,他也修安止與勝觀,假設大乘行者跟他(外道)的實修方式一模一樣來修止和觀的話,逐漸的也會對輪回産生貪念和執著,對輪回的貪念和執著會越來越強烈。因爲自己內心神通的能力産生之後,可以確實看到自己下輩子下輩子會如何,因此在輪回之中自己如何能得到利益,自己如何能夠在輪回之中得到快樂,更加幸福和美滿。在這個方面的方法很努力的去達成、去做好,就導致對輪回的貪念越來越執著,就有這個危險。

  或者說還有另外一個危險,譬如說像小乘一般的安止和勝觀的實修方式一模一樣的話,透過止和觀的禅修,能夠把自己的煩惱逐漸的滅掉,就能領受到沒有煩惱的快樂,寂靜止息的快樂,這個很容易墮入寂靜邊,會有這個危險存在。因此爲了避免此危險之故,在止觀的禅修之前,應當跟他們不一樣。

  所以要先久修大菩提心,就有必要在修止和觀之前了解,和他們一樣的修有什麼樣的危險,所以在廣論裏面把止和觀放在後面開示。菩提心已經産生之後才來學習止和觀,就是要避免此危險的。意思是假設沒有菩提心去修止觀當然也可以,不要說沒有菩提心,連沒有皈依叁寶,他也可以去修止觀,譬如像外道一樣。就廣論而言,大乘的行者實修的話,必須要放在菩提心産生之後才來做實修,這些毛病、危險就可以避免掉的。假設菩提心還沒有産生的前面來修止和觀,就有前面講的這些危險,這些都要了解。

  因此之故,在我們修止觀的這個段落,如果要避免掉這些危險的話,應該怎麼辦呢?就是在上座實修的前面,有一個加行的實修,在加行實修的那個段落,把動機菩提心的部分,久修大菩提心,長久做一個觀修。如果欠缺這個段落的話,正行的實修證悟産生了,也慢慢地會跟外道一樣,要嘛就跟小乘一樣啦,就會有這個危險。

  「又應淨修共中下士所緣自體,爲菩提心之支分。」菩提心的分支,共通的下、中士道所要觀修的內容,這個是指出離心,出離心一定要好好觀修。因爲透過好好觀修出離心之故,然後去修安止跟勝觀,就不會跟外道禅修方式一樣了。前面談到止跟觀的實修,大家都可以實修,可是爲了要避免掉跟外道實修方式一樣,就要靠著出離心,能夠把這個危險去除掉;爲了去除跟小乘一樣的危險,就要靠菩提心,就能夠破除這個危險的。

  所以在加行的段落裏,以出離心、菩提心這兩項做爲動機,好好地做觀修,不能舍棄、不能離開的,二者是完全互補互助、相輔相成。因爲觀修了出離心之後,爲了使出離心的力量還要更加強大,增長增廣,再加上後面菩提心的禅修;或者說在菩提心的禅修的前面,要有一個禅修做爲它的基礎的,就是出離心。所以這兩項是前後互補互相幫助的,兩項都非常重要。

  前面有談到說外道如果止觀修得非常好,會引發神通,可是引發神通之後,因爲他的內心沒有産生出離心之故,反而會導致他對輪回的貪執更加強烈,他會運用神通威力去想辦法,我在輪回裏面幸福、美滿、快樂,要怎麼去追求?怎麼去得到它?因爲他有神通嘛!他用很多方法去得到,結果就變成這個樣子。西藏有拍一部封神榜演義姜子牙的故事,它後來翻譯成中文,裏面講西藏話,演的是中國人,就是講很多這些故事,跟外道非常像。他已經修了止和觀之後,引發神通,他就會了解我在輪回裏面的快樂,我怎麼去得到它?

  因爲他有神通威力嘛!當然他們對業力因果也非常熟,也守護業力因果,但他會知道我生生世世怎樣得到幸福、快樂、美滿?我現在應該怎麼做准備?准備什麼資糧?怎麼做一個好的布施?我在輪回裏面的快樂幸福可以得到非常廣大。腦袋裏想的都是這些事情,在這方面花很多的努力去做。因爲他有神通之故,如何去欺騙衆生?騙了他之後我會得到什麼利益?以後我生生世世會有什麼快樂?所以他內心的追求都是這個樣子。

  所以反而由修止觀之故,引發他的神通,得到神通之故,反而可以運用這個威力在輪回裏,對于得到更多的快樂幸福,反而更加熱切的追求,因此對于輪回的貪戀執著反而更加強烈。所以你們以後去看封神演義的故事,就會很明白這裏所講的。看這個故事時,我們心裏會這麼想:如果以後我好好禅修安止和勝觀,以後得到神通的話,我要跟他們(外道)一樣,追求一下輪回裏的幸福和快樂,會這麼想對不對?這就表示內心沒有出離心的征兆,

  看片子時,心裏如果是這樣想的話,等到自己真正的做實修,真正産生神通的話,必然跟他們一樣,肯定的。因爲現在沒有神通,都有這樣的想法的話,將來有神通,必定這個樣子,這就表示內心沒有出離心的征兆。所以如果沒有出離心,學止跟觀産生神通的話,就有追求輪回快樂的危險。

  因此之故,至尊仁波切談到這點是非常重要的,就是止和觀的禅修,應該在前面加行的段落時要非常重視菩提心,而且菩提心的分支,共通的中士、下士所修的、所緣想的內容出離心非常重要,在加行部分應當非常努力去做。所以加行部分齊備之後,正行應該怎麼做呢?

  「二正行分二(一)身何威儀而修(二)正釋修習之次第。」身體的動作行爲是什麼方式?之後正式來說明觀修的內容是什麼?首先第一項,身體的動作行爲應該怎麼做?如《修次第中編、下編》所談到的,于安樂的座具上面,身體要具足八法,在柔軟快樂舒服的坐墊上,身體的行爲要具足八個項目來進行禅修。

  八個項目是:

  1、足者:全跏趺坐,就是雙盤,就好像毗盧遮那佛(大日如來)的坐姿,或者是半跏趺坐單盤也都可以。這裏提到毗盧遮那佛的坐姿,因爲我們身體的色蘊純淨淨化,未來就成爲像大日如來的身體,所以我們現在身體要按照大日如來的坐姿,來做觀修就非常好啦,在身體的罪障清淨的部分,大日如來的坐姿是有很大的幫助。

  2、眼者:眼睛不應該完全睜開,也不應該完全閉起來。「垂注鼻端」就是眼睛稍微下垂,別人看過來好像是我們的視線放在鼻尖一樣,所以叫做垂注鼻端。「不應太開亦非太閉」,如果眼睛完全閉起來,很容易導致昏沈;眼睛完全睜開,反而會産生掉舉,所以眼睛稍微下垂,下垂的情況是別人看過來,看到他的眼睛的視線落在鼻子尖端這裏,這樣的一個情況。

  3、身者:身體已經跏趺坐了,跏趺坐身體的姿勢也不能往前傾,也不能往後仰,莫過後仰莫太前屈,就是要端正的意思。身者就是要端身內念。身體要非常的直,端端正正的。

  4、肩者:謂平齊而住,肩膀不能高聳,也不能往下垂,應該放松平穩,故言平齊而住。一般的標准,兩邊肩膀平穩自然放松的時候,腋下膈支窩這裏會有一個縫隙,空氣可以出入,依此來做標准的。

  5、頭部:身體端正、肩膀放松之後,頭怎麼擺呢?是不是也像身體一樣很端正呢?那又不對啦!頭者,莫揚莫低莫歪一方,自鼻至臍正直而住。頭要稍微往下傾一點點,但不要太下垂,頭往上仰就完全不對,要往下垂一點點,這又是怎麼說呢?假設從鼻尖挂一條線下來,這條線剛好會碰到肚臍,以此爲標准。所以說從鼻到臍正直而住

  6、唇與齒者,隨自然住。唇與齒自然安住,唇齒自然放松時當中應有一點縫隙存在,這是自然安住的樣子。

  7、舌者:舌頭要抵住上齒垠(上鄂)所以舌抵上齒。到此共七項的說明。

  前面這七個項目還有一種說法,一種就是上面的說法:唇齒舌列成兩項,唇齒當成一項,舌頭也當成一項,就成爲兩項。另有一種說法,把兩項合並成唇齒舌一項,另外一項則要加上手的姿勢,還是有七項。手應當放在肚臍以下四只指頭的距離,拇指要相碰在一起,放在肚臍的位置,這是加上手放的姿勢。如果手做禅定印這樣子放,剛好腋窩下會有一個縫隙,風剛好可以出入。在這七個項目上,還要加上呼吸要自然。

  8、息者:內外出入莫令有聲,粗猛急滑,讓它不要發出聲音,也不要太粗猛太急,必使出入無所知覺,全無功用徐徐而轉。這些都是指呼吸氣息的自然出入,這樣加起來一共是八項。

  關于氣息平緩出入的項目,當我們的內心妄念起伏,內心急躁的時候,讓呼吸自然出入這個部分應當要做。但是當心非常平穩,很穩定的時候,使氣自然呼吸出入這個部分不做也是可以的。因此之故,經常談到毗廬七支坐法只有講到七項,這是沒有把呼吸這項算在裏面,那是因爲心很穩定的狀態之下,可以不用做,故不算在裏面。如果好好的讓氣息出入穩定,有什麼幫助嗎?一般而言,因爲內心是依靠在氣息上面的,假設氣本身是粗暴不平穩的話,那內心也會不平穩;假設能讓呼吸、氣很平穩不急促的話,也會導致內心平穩、不會急躁,因爲身跟氣是緊密結合在一起,相關的緣故。

  舉例而言,譬如說一個人憤怒的時候,暴跳如雷,這個時候他的呼吸是不是非常急促呢?那就表示心跟氣息有關系,這個時候,他的內心非常的憤怒,導致他的呼吸也非常的急躁。因此之故,如果讓心平穩、自然地呼吸,好好地做到的話,可見對內心的平穩確實是有幫助的。但是爲什麼對內心的平穩有幫助?一般來講,我們都有我執,在有我執的情況之下,對我、對自己就有貪戀之心,等于對我的身體、性命都有貪戀執著存在。所謂的命,就在于呼吸之間,氣息的上面,緣取我的命的意思,就是緣取我的呼吸,因此緣取氣息的話,當然就比較容易做到,因爲有一個貪戀之心存在的緣故。

  譬如說現在要觀想佛像佛的身體,假設這個人對佛法、對佛根本都沒信心、也沒興趣的話,他就不想看了,他也不想去做這樣的觀想。因爲我們都有我執,有我執之故,對于我、對于身體、對于命就有貪戀之心,命當然就依靠在氣上面,所以要緣取我的命、要緣取氣,很容易很自然就會做到的。因此之故,心緣取在氣上面,假設呼吸很平穩、很平順的話,自然就會導致心識也很平穩、很平順、很穩定,這方面是有幫助的。

  

《菩提道次第廣論 奢摩他 第12講》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