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論奢摩他12》
講授: 雪歌仁波切2007-06-29
我們現在進行到安止跟勝觀的學習段落,這方面的學習將來能夠對我們有什麼幫助?首先,以後能夠實修安止跟勝觀,在做禅修的時候,對禅修的方式正確無誤,就有這個認識不會錯誤,而且內心也能夠産生正確、純正的證悟。就果而言,地道功德的證悟,也能夠增長增廣。在依于安止跟勝觀,地道的證悟就比較容易産生;最後究竟的佛果,也比較容易得到的,這方面都有廣大的幫助利益的。所以在這種了解之下,知道究竟的果位要得到,也靠安止跟勝觀來幫助的。
究竟的果位是圓滿的菩提,在內心深處,有産生這個了解,如此相信,知道圓滿的菩提從何而得到,當然指的是利他。利他其實也是自利徹底究竟,以這個方式來得到圓滿的菩提,所以對這一點發自內心深處完全相信。因此之故,我現在對抉擇止跟觀的論典,當然要好好的聽聞思惟來做學習,調整自己的動機之後來學習教法。
我們現在談到安止的段落,談到清淨戒律,觀察貪欲的過患以及要住在相隨順的處所,要以這叁個條件爲主。就是聚集修安止資糧有六項,其中六項中,以這叁個項目爲主。這六項主張又是從何而來呢?就是蓮花戒論師在《修次初編》所談到的,這是他的主張的。蓮花戒論師的主張又從何而來呢?就是從《聲聞地》,《聲聞地》裏談到十叁個資糧,從十叁個資糧裏面找出這六項最爲主要的,把它摘錄在這裏,這一點要了解它的來源出處,所以十叁個資糧極爲主要,主要就是最重要的。
因此之故,假若將來遇到了發心的功德主說要捐一塊土地,來做爲大家閉關禅修的處所,就要看這塊土地,這些條件齊備、不齊備,就是這裏所談到的。住于相隨順的處所,要看這個條件齊備、不齊備,才能夠決定接受、不接受。或者說有人要閉關、要做實修、要蓋閉關房----等等,就要看看這個相隨順的處所,這個條件齊備、不齊備,才來做決定的。
所以這個段落要談到安止的資糧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有時候其實是自己的資糧不夠、不齊備,而自己也不知道這一點,在不知道的情況之下,自己也努力觀修,努力的實修安止,證悟還是沒有産生,也會遇到這樣一個困難。許多人遇到這個困難之後呢?不知道是自己的資糧不足夠所導致的後果,所以會以爲是不是自己的禅修的方式錯誤了呢?或者是自己所學的口訣錯誤了呢?導致證悟沒有産生。其實不是,這些都正確的,就是可能資糧的部份不足夠。
譬如說自己戒律不純淨之故,一般來講,戒律不純淨、不清淨的話,不管如何努力做實修,證悟絲毫不可能産生,也許是這個原因的。或者說有時候上座時非常努力,但下座時內心渙散,被妄念所牽引而走,這就是沒有觀貪欲的過患,因此之故,證悟也不會産生。或者說有時候是禅修的處所不齊備,譬如說:自己的飲食、食物、飲料等等不容易拿到,或者是不好----等等,食物與身體的氣脈有關,影響自己的氣脈之故,因此證悟也不會産生,這些都有可能。但是自己心裏面總認爲我也努力精進實修,但是證悟沒有産生,會不會是口訣有錯誤呢?還是我實修有錯誤呢?其實不是,其實是因爲資糧不夠,自己不了解是資糧不夠所導致的。
所以善知識種敦巴談到過:「我等唯覺是教授過,專求教授,然定不生,是未安住資糧所致。」我們總是覺得好像是我禅修的口訣教誡有毛病,是不是錯誤了呢?非常努力去實修這個教誡,證悟還是沒有産生,其實是安止的資糧的部份不足夠之故。「言資糧者,即前六法。」這裏所談到安止的資糧就是前面講的六種資糧了。
「又前四度,即是第五靜慮資糧。」《修次初編》裏面所談到的,還有一個說法是這個樣子的,就是菩薩所修的安止。我們現在所談到的安止的部分,不是一般我們禅修的安止。如果是菩薩,大乘菩薩之菩薩行裏面的靜慮波羅蜜就是安止,靜慮波羅蜜、安止的實修,前面的四度都是安止的資糧,一般我們談到所修的安止,不一定是靜慮波羅蜜的實修。但是大乘菩薩所修的安止就是靜慮波羅蜜喽!它前面的四度就必須成爲它的資糧。若是一般所修的安止,前面四度不需要做爲它的資糧。
這裏談到安止的資糧就分成兩種理論,第一個是《聲聞地》裏談到的,就聲聞乘門共通乘門來講,修安止的話,就是前面所談到的六種資糧,是就共通乘門來講。但是假設是大乘菩薩實修的話,前面所講的安止的資糧還要再補充一點點,因爲在大乘菩薩實修裏面的安止是靜慮波羅蜜的實修,是第五個波羅蜜,因此之故,前面的四度是第五個的資糧。所以這裏談到修安止要齊備的資糧,就有這兩種理論。
後面是引經據典來做一個說明,就是《修次初編》所談到的,還有《菩提道炬論》也談到的,阿底峽尊者做如此的開示:「失壞止支分,雖勵力修習,縱經多千年,不能成正定。」我們前面談到這些安止的資糧,聖者無著的主張、蓮花戒論師的主張、佛尊阿底峽的主張,在他們的典籍裏面都曾經如此開示過。佛尊阿底峽《道炬論》曾談到過安止的資糧,失壞止支分,雖勵力修習,這個分支要把它解釋爲順緣,或者是方便、方法的意思。因此就表示說修安止的順緣、條件這部分是非常重要的,這是《道炬論》裏所談到的。如果要專心的實修安止的等持,它的分支一定要齊備,假設分支不齊備,就算再怎麼努力實修,安止也不會達成。所以《菩提道炬論》所談到分支這個項目,要把它解釋成資糧的意思。
上次我們談到資糧,在藏文裏通常是衆多聚集的意思,這個聚集對我們有幫助者,順緣衆多聚集在一起,這部分稱之爲資糧。所以爲什麼資糧藏文裏稱之爲”沖”?就是衆多聚集,對我們有幫助的條件衆多聚集齊備。分支的意思呢?比如說手跟腳是身體的分支,就是對我們有幫助的,解釋成方法或者是順緣,這些都是要齊備的。但是我們這裏談到:故真欲修止觀禅定的人,應該努力去集,集就是聚集《聲聞地》裏講到的奢摩他十叁個資糧,極爲主要。宗大師這裏談到十叁個資糧,這十叁個資糧要根據《聲聞地》。
所以仁波切說下個禮拜我們還要上一次課,要根據《聲聞地》的書裏把它找出來,再做一個解釋說明,不能隨便猜亂講。上個禮拜有提到講說者的毛病過失有叁個,其中有一個叫盲人扶杖,盲人拿著拐杖,試探試探,不能試探,一定要有根有據,所以下次按照《聲聞地》來做講解這十叁個項目。
我們看這段裏面的內容,就會佩服至尊仁波切實在是非常偉大的,就我們的了解來看,現在講到的段落是安止,所以討論安止,要根據什麼主張來討論安止?所根據的主張都是至尊彌勒、聖者無著的主張來做一個討論的。以祂們寫的典籍爲主要的根據做解釋,爲什麼呢?因爲現在討論安止的段落是屬于廣大行的道次第,從這裏來討論安止。
但是後面接著要討論勝觀的段落,所根據的典籍又是以聖怙主龍樹、阿阇黎佛護、吉祥月稱他們的撰著論典爲主,這是因爲是甚深見地的傳承。所以討論廣大行持傳承那個段落裏,所根據的是最廣大行的上師典籍爲主。但是在討論甚深見地的時候,就要根據甚深見地傳承上師的典籍爲主,所以完全分開。所以仔細看看,就了解至尊仁波切寫這些書時是非常善巧,非常偉大的。
其次是資糧的部分:「修如前說加行六法,尤應久修大菩提心。」其次資糧齊備了,資糧齊備的話,當然正式去做實修了。前面所討論的資糧齊備的話,就正式來進行觀修,正式進行觀修、禅修安止的時候,就有加行和正行的實修,分成這兩個段落。假設修安止的資糧還沒有齊備的話,不能做實修。假設實修,也沒什麼用處。所以應當依靠資糧而實修,不能說我不依靠資糧立刻做實修,根本沒有用處的。所以資糧已經齊備之後,就正式來做實修,正式來觀修安止啦!因爲資糧都齊備了嘛!所以資糧齊備的目的是要做實修。正式做實修分成加行和正行。
加行的段落怎麼做呢?就要修如前所說的加行六法,尤應久修大菩提心。就是前面所談到的加行六法了,加行六法的段落又在什麼地方談到了呢,前面中文(廣論)的第五十二頁談到加行六法。在第五十二頁的第六行:「如是唯除正修時」,正修就是上座實修的時候,正式實修時的不共修法之外,加行、正行、結行,還有下座的中間應當如何行,從現在這個段落開始,從依止善知識一直到毗缽舍那這個勝觀,「所修一切所緣行相,皆如是行」。
緣取什麼內容做觀修呢?都是按照這裏所談到的方式來做的,這是加行六法的內容。加行六法是指當我們實修時,把一般實修分成上座跟下座,上座的實修分成加行、正行和結行。不僅僅是依止善知識,從依止善知識到後面勝觀的實修,都是按照這裏所講的方式來進行。只有上座實修的正行有一個不共的觀修的內容,那個部分要更換之外,上座的時候有加行的實修,其次有正行,正行裏有共通正行的項目很多種,之後又有結行的段落,然後又有下座的實修,都是跟這裏所談到的完全一樣的。從依止善知識一直到勝觀的實修都是一樣的,但是中間有一個正行,正行有一個不共的觀修的內容,那個地方要更換,除此之外,都是按照這裏所談到的方式來配合的。加行六法的項目就在這個段落所談到的,內容大家都學過很多了,都了解了,就不再做講解。
關于觀修的方式,菩提道次第《速疾道論》就講得非常清楚,從前面依止善知識到勝觀這中間的段落,上座實修、下座實修如何進行?上座實修時加行跟正行如何來趣入?如何來進行?所修的項目從暇滿難得、念死無常、叁惡趣苦、皈依、業力、因果,之後還有中士道的實修的內容,就是四聖谛跟緣起十二分支,如何來修産生出離心?再上去是上士道,如何靠著因果七教誡、自他等換來修菩提心?之後就是安止、勝觀的觀修方式,這每一項如何配合實修的方式來進…
《菩提道次第廣論 奢摩他 第12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