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初静虑天的心很类似的时候,就是安止得到的时候。和初静虑心很类似的时候,再慢慢把欲界的烦恼一个一个慢慢断掉,此时就得到和初静虑心完全一模一样,此即谓初静虑的正行。之后还要进入二静虑天。
初静虑要进入二静虑时,也一模一样还是要修止和观。首先修安止,慢慢产生胜观,慢慢对治初静虑烦恼,把初静虑的烦恼一个一个灭掉,又得到二静虑的正行,即二静虑天的心的功德完完全全可以得到,此时变成和二静虑的心完全一模一样,即在得到初静虑正行时,慢慢修止修观,得到止时和二静虑的心很类似,然后慢慢修观,慢慢变成初静虑烦恼的对治,再慢慢把它灭掉,然后得到二静虑的正行,所以在和二静虑的心很类似的时候就是二静虑的近得。
初静虑天慢慢修止,然后得到二静虑的近得,此时它的安止就成就了,然后再修观把初静虑的烦恼慢慢灭掉,之后得到二静虑的正行,二静虑的正行再慢慢进入三静虑。三静虑一样的修安止,修安止之后得到三静虑天的近得,此时安止成就了,然后慢慢修观,把二静虑天的烦恼个别对治,把它灭掉,得到三静虑的正行,那就是观了。
整个过程就是这样的,逐渐升上去做实修的。首先我们看看,欲界者最初要得到初静虑天要先修止,得到安止时,就得到初静虑的近得,然后修观,所以止对观有帮助。透过止对观的帮助,才会得到初静虑的正行,这时观的力量很强烈,之后就是初静虑的正行,这个观会帮助要达到二静虑的时候,要产生二静虑的近得,也就是安止得到的时候,所以初静虑的观,帮助得到二静虑的安止;二静虑的安止,帮助二静虑的观;二静虑的观,帮助要得到三静虑的止;三静虑的止,帮助三静虑的观,亦即止帮助观,观又帮助止,相辅相成逐渐进步,止观双运也可以解释成相辅相成。
「近得与安止」有没有听过解释?如果没听过就会模模糊糊。「初禅未到定」,有的翻近分;有的翻近得,后面还有二禅、三禅和四禅。禅就是静虑的意思。未到定(未到地定)是靠近的那个部份,翻译近分,即是比较靠近的部份。这部份就是未到定,此靠近的部份,近分指的是加行或准备。
我们每次灌顶时,前面不是先有一个预备的灌顶吗?这一个预备的灌顶,常称之为加行。加行是准备之意,也就是差不多要到达的前一刻所做的一个准备,因此翻译为近分。靠近的部份称为近分,就很容易了解了,翻「作未到定」,虽然很靠近但是还没有得到。这是准备要得到初禅的心。初禅的证悟产生前,总要有一个靠近的部份,有一个要准备、要预备的,那部份就是近分。为什么呢?因为初禅的心是不容易得到的。首先须把欲界的烦恼全部断掉,要是没有断,怎可能得到初静虑的心呢?是不可能的。
若要把欲界的烦恼全部断掉,是不可能一下子全部都断除的,因此将欲界的烦恼分为九个项目,然后一项一项慢慢的对付,按照次第,一项项对付(灭除)之后,就可全部对付掉了,此刻与初禅的心是完全一模一样的,这就得到了初禅的正行。正行是根本定,是得到初禅的正行。
如果还没得到之前,岂不是一项项慢慢的对付掉烦恼,那不是越来越靠近,越来越近吗?因此前面的段落都称为近分。靠近的部份或称之为准备或加行,像我们灌顶前面有个灌顶的准备或灌顶的加行,意思是一样的。
「近分」,我们后面是不是都如此翻译?我们大概都翻成「未到定」。翻成近分,若以靠近的的部份,意思会比较接近。「未到定」,可能佛经有时这样翻,但它的意思是近分、靠近的部份。这个字的藏文意思是近分与近得差不多,有时也会糊里糊涂翻成近得。近分是靠近的部份,为什么用靠近这个字呢?我们从《庄严经论》所举的例子来说明。论中谈到善知识要具备十个条件。十个条件中有止息、调伏、近止息…,为什么用近呢?情形跟近分的近是一样的,是同样的意思。
「近」的意思是指,已经调伏又止息了,而且非常纯净、力量非常大的止息;靠近的意思是最为纯净、力量最大的,故用了「近」这个字。称止息、调伏、近止息,为什么用「近」呢?因为止息的力量已经是最大最纯净,所以用靠近的近。
其次谈到因与缘,其中有近取因和俱生缘。为什么近取因用「近」?字面上的意思,是最靠近果的因。这个最靠近果的意思,当然不只位置最靠近果,它对果的影响力也最强烈,这个因即将要变成果了。它是跟果最靠近的,而且影响最大,力量最强,因此称为近取因。
当然近取的位置是最靠近的,意思是力量最大、最纯净、影响最大,当要生果时,此因会直接产生果,所以力量最大、最靠近果,影响也最大,这部份就称之为靠近,近指的就是这意思。
要得到初禅的正行时,有一个最靠近的力量,也就是在得到初禅正行这方面影响力最大,可直接变成初禅的正行,这个可直接变成正行的部份,我们称为近分,初禅近分指的是这个意思。
《庄严经论》谈及善知识十种功德中的调伏,指的是戒学功德;止息是定学功德;近止息则是慧学的功德,所以为什么用靠近的近呢?是表示力量最强大最为纯净的涵意。这是止和观互相帮助逐渐的进步,从欲界到静虑天,
由初静虑跳到二静虑,到三静虑、四静虑,止和观彼此互相帮助,于是威力越来越强大,有一个越来越强大的情况。除此之外,就我们一个凡夫普通人也有这种情形。首先由一个普通凡夫(凡庸的世俗人)从世俗的错乱中(世俗的迷惑错乱中)脱离后进到佛法之中来学习 这是不是世俗的迷惑错乱已经去除掉了呢?
当内心稳定下来,想要学习佛法时,那是内心比较微细的部份。在学习过程中,仔细观察自己内心,原来还有很多纷纷扰扰,就会想办法把它对治,使心更加稳定,此时内心的稳定性跟以前散漫在世俗中比较,当然是更稳定的。因为已观察到了,所以可以让内心再变得更平稳,但是外表看起来虽是稳定的,若再仔细分析,原来里面还是有更细小的纷扰,内心还是有很多念头,于是慢慢的再把它对付,使它更加宁静、更趋于宁静。
宁静的时候,再次仔细观察、分析,里面仍有更细小、更细微的烦恼,再想办法修安止,再把它对治,当然这时候还没有得到安止,只不过是类似的安止而已,然后再想办法对付,用类似的胜观去观察它,慢慢会看到里面细微烦恼,再把它对付掉。看起来像是平稳的样子,再仔细看又发现有更细小的烦恼,再去对付。世俗人是这样子,身为一个实修者来讲,像这样慢慢调整内心,使内心逐渐改变、慢慢改变,慢慢的更加微细,纯正的实修者,是这么一种情况。
首先看到世俗的纷纷扰扰,内心远离这些纷乱吵杂之后,先稳定在内心之中做禅修。佛教徒实修者是这样子来进行的,此时不能说得到安止,只是有一个类似安止的等持,是内心比较稳定不会散乱在外面的纷乱吵杂之中,这当然是类似的一个安止,这样也能远离外境的散乱。
透由类似的安止,让内心远离外境的散乱,我们再用类似的胜观分析,分析后,觉得这个内心还是没有非常宁静,仍然有很多纷扰的妄念,在这种情形下,胜观当然不可能产生。因此再想一想,再把这纷扰对付掉,而修安止,慢慢的会有更加微细的烦恼,然后再观察,若还有纷扰,就再次对付。这样的心是不是能够逐渐进步和微细,这时候都不是正式的止和正式的观,只是随顺的止和观。这样进行着,心将会变微细,就一般禅修者而言,就算没有得到正式的止观,但类似的止观双运在内心进行时,也都是如此的。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2讲》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