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2讲▪P3

  ..续本文上一页密经》就毁谤说:「这部经是不是佛经?实在不知道,因此就用足毁踏它。为什么呢?因为他认为,内心所思惟的一切,皆是分别妄念,一切妄念想法,全部都是谛实的执着。「皆执实相」就是实执--谛实的执着。应该要舍弃内心的思惟,全都不作意,这才是甚深的观修方式,显然的,这个跟经文的意义不相随顺,因此用脚踩这部经。

  支那堪布距离至尊仁波切是很遥远的时代了,这是古代的事迹,当时,莲花戒还在西藏的时代。至尊仁波切已是后代的人,离开那时候已是很久远的时代了。至尊仁波切虽然当面没见过这件事,但有听人传说过这么一个事迹。支那堪布主张一切妄念思惟全部都是谛实的执着,他的错误关键就在这里。但至尊仁波切主张,思惟作意并不全是谛实成立的执着。可是支那堪布认为一切思惟都是谛实执着,因此皆不作意,内心不作意,不作任何思惟,才是最深奥的实修方式。因为如此主张,显然与经文互相违背,认为这可能不是佛经,于是把它丢了,用脚踩它。但至尊仁波切认为到现在还有很多人追随这个派系。总之这个派系想法是违背佛经的,应把它破除掉。

  《解深密经》的经文引用完毕后,后面还要作一个解释。这解释引用圣无着的解释,前面已说过了。「正思择者,谓思择尽所有性;最极思择,谓思择如所有性」。一般来讲,一个法上面一定伴随着二谛的存在。任何一个成事(一个法),一定有二谛存在的,所以在这个法上面有它的究竟实相是什么?有它粗分的行相,如常、无常等等,总有它粗分的行相存在。所以,对于对境,有从粗分行相进行分析,即分析它的尽所有性,此是正思择;也有对它细分行相,最究竟的实相作分析,即对于对境的如所有性来进行分析,这个称为「最极思择」。

  谈到寻思和伺察。「寻思和伺察」,若根据圣无着的解释,指的是有分别慧。分别慧就是胜慧,以这个胜慧作意取诸相,名周徧寻思,取这个诸相,执取他的行相,这个行相的相,在这里是指对于对境的行相来进行执取。

  执取对境的行相是,将对境以不同性质来作区分,这一个活动称为执相。执取行相,作意取诸相是这个意思,各别各别的特性做一个区分。相这个字,在藏文中也称之为名。名、相是同一个字。因为要靠名字把它区分清楚,所以有不同的名称。我们若了解名称,就不致于错乱,混淆、混在一起。执取对境时,可以把对境各别区分、分开,不会混杂在一起,称之为执取行相。

  所以后面还要再解释,执取行相应该要做这样解释,而不是了解成谛实的执着。因为在佛经里有时把执相之意思写成谛实的执着。但有时执相又指对于对境各别性质区分清楚,一个行相、一个行相区分清楚。这个指的是后者,对境行相一个一个把它区分清楚,是指对境的各别性质,先粗糙的把它区分开来,这种粗糙的活动就叫做寻思,寻思把它称为执相。

  《广论》339页:「寻谓粗思,伺谓细察,取诸相者非执谛实是明了境相」,不是谛实执着,是明了对境之个别行相。「由是思择如所有性,尽所有性,皆有周徧寻思及周徧伺察。」

  前面谈到「正思择者」及「最极思择」。其中「正思择者」是思择「尽所有性」,是世俗谛的部份;「最极思择」是思择「如所有性」,是胜义谛的部份,这是从对境来做分类的。若分析的对境是「尽所有法」的部份,便称为「正思择」;分析的对境是「如所有法」的部份则称为「最极思择」,这是由分析的对境来做分类的。当我们根据对境作分类时,可分为「正思择」及「最极思择」二类,而根据所运用的分析方式分类,则可分成寻思及伺察二类。

  以对境而言,就尽所有性的部份是世俗谛的法,来进行分析时,有粗糙和细致的分析,对于所分析的对境为胜义谛的法,如所有性的部份,当进行分析时,也是有粗糙和细致之分。粗糙的分析称为「周徧寻思」;细致的分析称为「周徧伺察」,因此由是思择尽所有性和如所有性这两个对境皆有「周徧寻思」和「周徧伺察」。

  至此,止的本质和观的本质已解释完毕。前面引用的是以《解深密经》解释止的本质和观的本质是什么?接下来要以《宝云经》作补充解释。

  《宝云经》所说的意义如同《解深密经》所讲的内容一样。同字在藏文中是一个严摄词(有含摄、包含的意思),所以此句指的不只是《解深密经》这样讲,连《宝云经》也如此讲。

  《宝云经》说 :「奢摩他者谓心一境性;毗钵舍那者为正观察。」安止,指心一境性;胜观,指纯正的分析观察。至此以佛经来说明止观的部份也讲解完毕。

  接下来引用论典说明:先用慈尊之《庄严经论》;再用无著菩萨之《菩萨地》,之后用莲花戒论师所写的《修次中篇》,及祥帝巴尊者所写的《般若教授论》来解释止观的性质。

  所以先用佛经,后用论典作解释,都是有依据的,不是自己信口胡说,是引经据典来解释的。我们常说,这个法有没有传承?传承是什么情况呢?就像这里,所谈到的都是引佛经或历代大博士,如至尊慈氏、圣无着、莲花戒论师、祥帝巴尊者之论典来解释的。这一代一代的大博士,他们是如何解释的?解释的内容又是什么?明明白白,清清楚楚,按照次第,历代传承下来的这个法,这个法便是有法脉、有传承的。若不是如此,只是自己解释,没有根据,这就是没有法脉、没有传承。

  所引用的二部佛经,其内容及意义,已经讲解完毕。它的意思是说明安止是属于等持的类型;胜观是属于胜慧的类型,但不能逆推凡是等持都是安止,凡是胜慧都是胜观,就不对了。

  首先是等持要具足好几种特性之后,就称为安止。然后胜观就很多内容了,前面谈到要具备安止,还要进行分析,如何的进行,这样的胜慧才称为胜观,前面做了说明。所以什么叫做等持?什么叫做胜慧呢?还要再作一个解释,如果把心作一个大致的分类就是心王和心所,等持、胜慧都是属于心所,既然等持和胜慧是心所,就同样属于一个内心的眷属,

  因此,一个内心同时可以拥有等持的作用又拥有胜慧的作用,因为它是心所,所以它可以在一个心底下同时具有这二个心所,当作一个心,同时作为一个心的眷属,因此止观才可以同时进行,为什么可以同时进行?因为等持和胜慧可以在一个心底下变成两个工作人员,同时进行,因此止观双运才有可能发生的。假设心本身是安止,或者说心本身是观的话,止和观怎么可能双运结合在一起,那变成不可能。

  西藏佛法谈到安止是等持的一种类型;胜观是胜慧的一种类型,所以要解释什么是等持?什么是胜慧?等持和胜慧都是属于心所。心所共有五十一种,其中有五种别境。五种别境里的一项就是等持,胜观的本质是胜慧,胜慧也是五种别境其中的一项,五种别境里有等持也有胜慧,此五种别境是五个心所。

  五个心所的性质,如果按照阿阇黎世亲菩萨的解释,在《俱舍论》《对法论》所做的解释,任何一个心它本身必定伴随着这五个眷属,所以把它称为五种别境。任何一个心一定有这五种类型的眷属,就表示它是非常广大、非常广泛普遍存在的。

  阿阇黎无着所写的《对法总集》也谈到:五种别境是指对于对境了知的一种认识、认知一定有此五别境,因此表示五种别境是非常普遍、非常广泛。所以,一个不禅修、不修止观的人,他在认识对境的过程中,认知的心一定有等持、一定有胜慧,现在要把等持的威力加强到某一个程度就会成为安止,此时再取一个新的名字称为安止。

  不修止观的人,他内心也有胜慧,此胜慧不断加强加强。前面谈很多胜观的本质,它要具备很多条件,还要以安止作为基础,然后还要很多的条件,慢慢强化、强化到某一个程度,又取名为胜观。主要是指等持或胜慧的威力一定要加强,我们现在力量都不是很强化,所以现在想一个办法让其威力加强,加强到某一个程度,它的本质已经力量很大了,再取一个新的名字称为安止、胜观。所以在未证得止观之前,我们一个心王同时就有等持、胜慧这两个眷属,等将来好好努力精进,把等持的本质逐渐强化变成安止的本质,把胜慧的本质逐渐的强化变成胜观的本质。因为它是一个心王同时拥有的二个眷属之故,所以将来得到止观成就的时候,仍然属于一个心王的二个眷属,因此止观才能够双运,这即是其中的道理。

  就安止和胜观而言,是如此双运的。双运也可解释为:安止的威力帮助胜观,胜观的威力又回过头来帮助安止,相辅相成,所以双运也可以做这样的解释,如何彼此互相帮助,这个内容做这样的解释。首先欲界有情、欲界者,经由禅修慢慢的内心逐渐微细,到后来得到安止,得到安止之后就得到上界色界的初静虑天、二静虑天、三静虑天、四静虑天。

  首先是初静虑天,到达安止的时候,差不多和初静虑天的内心有点类似,很靠近有点类似。得到安止之后再继续修胜观,胜观的时候就会把欲界的烦恼一个一个的逐渐灭掉,就会完完全全得到初静虑天内心的功德,此时称为初静虑的正行。

  首先得到安止和初静虑的心有点类似,然后安止之后慢慢修胜观,胜观会变成欲界烦恼的对治,把粗糙的烦恼慢慢的对治,逐渐逐渐的灭掉,此时的心,可以得到初静虑天内心所有的功德,当完完全全得到初静虑天的功德时,即称为初静虑正行。

  得到跟初静虑心很类似的时候,到完整得到它的功德是初静虑正行。这中间还有一段要走的过程称为近得,即初静虑的近得,另外,还有很多项目。若按照次第慢慢上去,首先得到安止、初静虑的近得(近分)、然后还有很多项目慢慢上去才能得到初静虑的正行。

  得到初静虑的正行,此时的心和初静虑天的心一模一样,完全一样的功德,所以称为初静虑正行。正行未得以前先得安止,安止就很类似了,从安止到得到初静虑的正行,这中间还有一段很长的段落称为近得…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2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