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2讲▪P2

  ..续本文上一页乐得到后,回过头来帮助内心,让内心继续的安住在对境,此时,不仅不会劳累还会引发快乐,内在还会引发快乐产生,所以心轻安的乐产生了。心轻安的快乐也产生的时候,就说这个安止已经成就了,已成就了安止。

  有关修安止的部分,至尊仁波切又再做一个说明。「此由内摄其心不散所缘即能生起,不要通达诸法真实。」所缘是对境。由就是靠(工具方法),是靠着收摄他的内心,对于所缘的对境不涣散,即能生起安止了。不需要通达诸法真实。所以,对于对境内心专一的安住,由这个专一的安住、不散乱,就产生安止。并不需要去分析对境,这个对境,它究竟的实相是什么?就是这个样子,就是那个样子,并不需要对这部分通达、不通达,并不是这个问题。只是安住在对境上面安住不散乱,就能够产生安止,不是要去分析对境的道理,它的实相究竟是如何如何?这是不同的问题。

  前面所谈到的是安止的内容,与至尊仁波切所解释的安止的本质是同样的道理。接下来以相同的方式进行讲解胜观。胜观的本质是什么?一样的,也用《解深密经》里的这么一句话「毗钵舍那自性」。毗钵舍那是胜观,自性指的是本质,那么,毗钵舍那的本质如何来解释呢?是根据《解深密经》来讲的。

  「彼由获得身心轻安为所依故,舍离心相,即于如所善思惟法,内三摩地所行影像观察胜解,即于如是胜三摩地所行影像所知义中,能正思择、最极思择、周遍寻思、周遍伺察,若忍、若乐、若觉、若见、若观,是名毗钵舍那。」由获得身心轻安为所依故,可见要得到安止,在安止的状态下,所依的就是依靠在安止上面。安止就是前面所谈到的身心轻安之乐。伴随着身心轻安之乐,就得到安止,安住在安止的情况之下,在安止的状态之下来观修胜观的。

  胜观,指分析。分析就是「能正思择,最极思择」。这个是分析,是分析对境的意思,胜观是指对于对境的分析。所以,身心轻安之乐所伴随的等持(安止),在这个状况之下,对安止的对境、那个对象,还能够进行分析观察,用寻思、伺察,仔细把这个对境做一个分析观察。透由这个分析、观察,所产生的忍、乐、觉、见、观等等,这些都称之为胜观。

  这里没有谈到胜观所获得之量。用什么标准来衡量?而是讲用什么方法、方式来修胜观。经文里面的意义,我们来好好的看一下,「彼由获得身心轻安为所依故,舍离心相舍离心相,心相当然是指内心的行相,内心的行相是什么呢?内心散乱到别的地方,因而出现很多的行相,这些行相全部都要去除掉。这句话是作这样解释的,指的是修胜观的时候,前面应该要得到安止,依靠着身心轻安,伴随轻安之乐所生之安止,心只有安住在要观修的对境上面而已,除此之外,散乱到其他部分胡思乱想这些行相完全不存在,这个是舍离心相。心专一安住在一个对境,其他内心胡思乱想思惟的这些行相完全都没有了,随随便便胡思乱想的这些行相完全都没有。

  「即于如所善思惟法,内三摩地所行影像观察胜解」。对于善思惟所缘取的对境,以及内在的等持所进行的影像,来进行观察胜解。三摩地是等持。安止的对境,我们上一次有谈到过了。安止的对境不是根门识的对境。安止所缘的对境,是第六意识的对境,这个我们上一次有解释过了。第六意识所缘取对境一定只有义总,就是第六意识的对境。

  修安止去缘取一个对境的时候,譬如说,观想佛像。眼睛要好好的看着佛像,这是眼识所缘取的对境(根门识所缘取的对境);内三摩地是内心第六意识。当眼睛看着这个佛像后,我们内心第六意识,也形成一个佛像的形像,这个佛像的形像才是我们修安止所缘的对境。内心第六意识所出现的形像,当然就不是外面对境那个佛像了,这是第六意识所出现的形像,称为义总。

  心要专一安住在第六意识所出现的形像上面,想办法让它安住,持续的不散乱,这方面好好的努力!这称之为观修安止。安止的对境是第六意识所出现的形像,这个形像当然就是义总,义总不会是外面的对境。第六意识所缘的对境,仅仅只是义总而已。义总不是外面那个对境,它是由对境所显现出来的。

  经由眼睛看到的对境,在第六意识显现出来,所显现出来的我们就把它称之为影像,在第六意识中所出现的外在对境所显现出来的影像,对这个影像好好进行观察,观察后就分析,并产生胜解,进行观察胜解。

  前面谈到对于这一个对境来进行观察胜解,这是对于等持的对境,安止的对境,当然是所显影像。所显影像只是一个义总,这里称之为影像,对于内在的等持所缘取的对境,所显影像来进行观察胜解。

  这个观察胜解,是一个简略的说明,后面才要细说,所以后面又一个详细的说明,观察胜解再细分来讲,「即于如是胜三摩地所行影像所知义中,」就是所要了解的对境上面,所知义中「能正思择、最极思择、周徧寻思、周徧伺察」这是详细的解释,这个意思就是前面所谈到的观察跟胜解,细说的话,「能正思择、最极思择、周徧寻思、周徧伺察」细解释里面,这几句话又是什么意思呢?「正思择、最极思择、周徧寻思、周徧伺察」,这四项又是什么意思呢?后面还要再做解释。

  338页到数第二行,引用圣无着的解释,「正思择者、谓思择」万法之中「尽所有性」的性质,「最极思择者、谓思择如所有性」,思择是分析、做一个分析,分析万法的尽所有性,这是正思择,分析万法的如所有性呢?这个是最极思择。

  「以有分别慧作意,取诸相时,名周徧寻思」取诸相,取对境的行相。分别慧呢?用我们的胜慧去缘取对境,缘取对境的行相之后,做一个粗糙的分析,这个叫做寻思。再做一个细致的分析,就叫做伺察。「以有分别慧作意、取诸相时」,对境的行相时,这个叫做周徧寻思。「真实观时名周徧伺察很彻底真正给它做一个分析观察,就叫伺察了。

  总之,去分析对境的时候,粗糙的了解分析:寻思。细分的了解分析:伺察。我们举一个例子来做说明好了,譬如,选择释迦牟尼佛的佛像,或者用我们的五蕴,用我们的身体作为对境,之后来观修胜观,怎么样子来做观修的呢?譬如说,五蕴、或者是释迦牟尼佛的佛像,缘取这个对境之后,去分析它那个世俗谛的性质是什么,名言上面有的这些情况是什么,这样子来分析的话?就是正思择。

  所以,圣者无着说「正思择者,谓思择尽所有性,最极思择者,谓思择为如所有性」,尽所有性就是世俗谛的性质、世俗谛的法,缘取释迦牟尼佛的佛像,它在名言上而有,是怎么样子形成的呢?就世俗谛法的性质,它是如何的呢?如何成立的呢?世俗谛方面的性质来做一个分析观察,称之为正思择。其次「最极思择」「谓思择如所有性,」如所有性,它的实相呢?这个时候去分析一下,五蕴或者是佛像本身,它的实相是什么,它的究竟实相是什么,它在施设的对境上,可以找得到?还是找不到?这样来分析的话,把它称之为最极思择。

  不管是分析五蕴或者是佛像本身,分析它的世俗谛,尽所有法的性质;胜义谛,如所有法的性质,我们都可以粗糙的分析、详细的分析。粗糙的分析、用一个大概整体的逻辑推理去分析。或者是用一项二项三项,细分的逻辑推理,仔细的去推敲、分析。粗糙的分析,就是寻思;细致的分析,就是伺察。

  寻思跟伺察、讲解完毕了。后面还有的段落内容是什么呢?「若忍若乐若觉若见若观,是名毗钵舍那。如是菩萨能善巧思毗钵舍那。」若忍,忍是能够的意思,耐的住、能够的意思,就是对于烦恼这个对境能够去克制它,具有这个能力,这当然能够克制它,就是胜观。这样子修胜观之后,产生了忍这个能力,能够去降伏烦恼,这个当然是胜观。

  若乐对于对境,由对境而引发安乐!这是因为思惟对境的功德,例如说观想佛像的话,佛陀的身功德是如何,思惟这些功德之后,引发信心产生快乐,所以当然是乐。

  若觉其次是这个觉,觉是增广的意思,增广的意思是细分广大的意思,细分广大的意思,是指去分析对境蕴、处、界(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再把它细分成五蕴,一项一项是什么?把对境细分细分、各别各别广大的来做一个分析,这个是觉,这应该是广的意思。

  然后若见,若观。一般我们谈到见的时候,都是指实相,去分析对境的时候,去想一想对境的实相到底是什么?这个部分才称之为见。之后,观,这个是指别择,各别各别思择,别择是指把对境各别的行相、各别的性质,做一个分析思惟。譬如说,去分析对境,不是指它的实相,它的名称指的是什么?它各别有什么特性吗?这样子的分析,就叫做观。观,这个是别择的意思,各别的思择的意思,所以这些都是指胜观的内容。

  在后面这个段落中,至尊仁波切又抓到一个机会来破除其他者,是破除大乘和尚(这里都翻成大乘和尚「支那堪布」)他的主张是什么?此时,再度引用《解深密经》。当尚未说明经文之前,即先破除反对者的主张,那是什么呢

  

  (广论338页倒数第四行)传说支那堪布见已谤云:「此是经否,不得而知」用足毁踏。因彼妄计一切分别皆执实相。要弃观慧全不作意,乃为修习甚深法义,不顺此经,故用足毁。现见多有随此派者。」

  支那堪布见到《觧深…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2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