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2讲

  

《广论奢摩他 02》

  

讲授: 雪歌仁波切 2007-03-09

  【前行】

  思惟利益遍满虚空的如母有情众生,因此应当得到所得的果位之中,究竟圆满的佛果珍贵宝,就佛果珍贵宝而言,如果要得到的话,应当按照次第,进行闻思修,之后按照道次第逐渐进步、进步。

  首先一开始就学习止修,是不可能的,若想要立刻进行观修,当然也不可能。在观修的前面要先做思惟,最初立刻进行思惟也不对,前面应当要做听闻。所以首先对于佛陀成就佛果这个最主要道路-止观的道路当然要进行闻思修。就闻思修而言,先听闻,其次思惟,再做观修之后,止观的证悟能在内心产生,产生之后逐渐趋入道之中,进步而获得佛果。希望以如此产生动机,来听闻教法。

  【正行】

  就我们学习的止观而言,首先要了解他的重要性何在?因为它有广大利益,而且也非常必要的,所以首先要说明观修止观有什么样的好处?这些都要先说明的。要观修止观,止、能摄一切等持,这些要先说明。

  大纲主要有六项,前面解释过的二项就是,修行止跟观的胜利功德好处是什么?这里所谈到的止观,它能摄一切的等持,这个定就是等持。中国人讲定是一个浮泛的泛称辞,如果仔细讲定,里面有很多名词。这里的定是指等持。有时,止也翻译成定。将等持也翻译成定的情形很多,这个定就是等持的意思。

  「显示此二摄一切定」止观具足如此广大利益,又有必要进行实修,它的本质是什么?如何给它做一个界定?上次谈到安止的本质是什么,就是第338页到第三行为止,安止的本质是什么呢?根据《解深密经》已经解释完毕了。

  引用《解深密经》是因为圣无著菩萨的思想主要根据《解深密经》而来,这是祂思想的发源之处。圣无著菩萨是广大行传承的祖师爷,广大行从祂这里而来的。当然广大行的主要教法是由慈氏所流传,但是将补处慈氏弥勒菩萨(补处慈氏怙主)化成人的形相,宏扬教法就是圣无著菩萨。而甚深见的传承,本尊是圣文殊菩萨,化成人的形相,广大宏扬这个教法的是怙主龙树菩萨。

  教法中,把教法归纳成广大行传承,以人的形相来宏杨的是圣无著菩萨;把教法归纳成甚深见的传承及实修方式,而以人的形相来发扬光大的就是怙主龙树菩萨。我们讲到止观「止」的这个段落,是属于广大行的内容。它的来源祖师是圣无著菩萨,主要根据是《解深密经》。这里也引用这部经典,后面还要再三引用《声闻地》,这是到安止这个段落。

  现在所要进行的段落除了引用圣无著菩萨的教法,他所根据的典籍之外,后面还要引用莲花戒的《修次第初篇、中篇跟后篇》,为什么再三引用呢?这是印度教法最初传到西藏时,有一些不很纯正的思想,像大乘和尚摩诃衍、「支那堪布」的教法就不纯正,把它纯正、净化的,就是靠莲花戒祖师爷所写的《修次第初篇、中篇、后篇》。这是很重要的教法,后面还要再三引用这本书。

  所引用的《解深密经》经文里面所要讲的意义是什么呢?至尊仁波切做了一个解释,「义谓随所定解十二分教中五蕴等义为所缘境。」义谓,指经文里面的意义所指的是什么?首先要讲所缘对象和所缘内容。义谓随所定解十二分教中五蕴等等的意义。举例说明五蕴等等意义做为所缘境。将十二分教教法里面的意义(五蕴等等的意义)作为所缘对境就是所缘境,之后「由念跟正知令能缘心于所缘境,相续安住而不散乱。故心于境能任运住」这是方法、方式。

  首先要有所缘境。缘取一个所缘境之后,在最初修安止的时候,当然不可能立刻得到安止,住在对境上面,所以要靠一个方法,靠什么方法?就是由念跟正知。念是忆念(回忆的忆),靠着忆念和正知的力量,让心能够就所缘境上面持续安住而不散乱的去缘取它,这是用忆念跟正知栓住内心,(把心绑住的意思),栓住内心之后能令心安住于所缘境,就是讲工具、方式,靠着忆念和正知,以这工具跟方法,让能缘取的内心,去缘取所要缘取的对境,而且能持续安住在对境上且不散乱。

  这所要靠的方法是什么呢?忆念和正知。这是要应用的方法,因为前面已讲过,不可能立刻修的时候,就安住在对境,这是不可能的,是要有方法的,而其方法就是忆念和正知。靠着忆念跟正知,能够让心放在所缘的对境上面并栓住它,而且持续安住不散乱。

  刚开始谈到「故心于境能任运住」。任运是自然轻松不花力气的意思。刚开始安住在对境时的专注,很花力气,很劳累,逐渐做到根本不用花力气,他能够自自然然安住在对境之上,这个是讲安止的方法。

  后面讲量。修成之量,「若时生起身心轻安所有喜乐,此三摩地即奢摩他」。此三摩地,就是真正的等持(奢摩他),而此等持就是安止。这样安住后,会产生身心轻安所引生的乐,这样一个等持,就称为一个安止,这是安止成功之量的一个标准。

  前面所讲的是,首先所缘的对境是什么?用什么方式来去缘取这个对境?修安止的方法是什么?安止成功了,要用什么标准来衡量?就是后面身心轻安所发生的乐,伴随身心轻安所发生的乐,这样一个等持就称为安止,这是安止成功之量。

  安止成就之量,其判别的标准在哪里?是由身轻安的乐产生后,再产生心轻安的乐,伴随身心轻安之乐的这种等持就称为安止。《解深密经》的意思应当是这样。

  至尊仁波切上次的解释,《解深密经》内容「起身轻安及心轻安是名奢摩他,如是菩萨能求奢摩他(安止)」《解深密经》里面的身轻安,应该解释为身轻安之乐;心轻安,应该解释为心轻安之乐,这个部分我们以前解释过了。

  谈到轻安的话,应当是心轻安在前面,之后才产生身轻安;身轻安之后,才会有身轻安的乐,这要在前面了,然后才有心轻安之乐,这又在后面了。所以《解深密经》里,身轻安放在前面,心轻安放在后面,就表示讲的是乐,是身轻安的快乐,心轻安的快乐。

  目标所缘的对境,这里谈到十二分教、五蕴……等意义,作为所缘的对境。这表示「安止」所缘的对境(有)很多种,如: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等等,或在面前放一尊自己信心最强烈的佛像、圣像(阿弥陀佛、药师佛、释迦牟尼佛、甚至自己的上师)当作所缘境。

  所缘境是以自己内心所摄的五蕴……等等来进行,有这么一种说法,对于内心安住在对境之上特别有帮助,或许另有一个原因,是我们内心的执着很强烈,所以缘取自己心续所摄的五蕴……等等,一缘取此对境时,立刻就执着为我,这种想法很自然就会产生,内心要安住于对境上面这个就有很大的帮助,所以这里才谈到自己内心所摄的五蕴、自己的身体等等当作所缘的对境,对内心的安住上面会有很大的帮助,或是说自己的信心最为强烈的对象,也是将心安住在对境上有很大的帮助的。

  这里谈到「忆念」和「正知」。念,翻作忆念,但有人翻成正念,就完全错误了。这两项是甚么呢?正知是侦察兵。我们的内心正缘取一个对境,且安住在上面,当进行这个活动时,再分出一个心,检查前面所安住的心当下的情况到底是甚么?有没有丢掉?有没有跑到外面去?还是继续安住于对境之上,像这么样的一个侦察兵,我们称它为「正知」。若「正知」去侦察时,发现心早就跑掉了,已经胡思乱想到别的地方去了,这时内心还有一个作用,就是能够把丢掉的那个心抓回来,又继续放到对境上,有这种作用的,是「忆念」的力量,可见这是两个不同的作用力。

  当我们主要的心正在缘取对境、安住在对境上,当下正在修安止缘取一个对境,缘取甚么对境呢?前面讲过了,缘取这个对境,心安住放在上面的时候,要再分出一个心去检查,修安止这个心有没有安住在对境之上,有吗?没有吗?跑掉了吗?还是继续安住于对境之上,这个检查、侦察的力量,我们就把它翻称为「正知」。如果检查后,发现早就跑掉了,已胡思乱想,想东想西去了,想到别的地方去了,还是要把这个心抓回来,还是要继续安住在对境之上,这又是不同的作用力了。这个抓回来,继续放在对境上这个作用力,就称之为「忆念」,这是不同的两个作用力,所以要靠着这两个项目忆念跟正知来进行安止的实修。

  靠着忆念跟正知之后,让心安住在对境上,这个安住才能够不散乱。这样,练习时间不断慢慢延长,再不断的练习,让这个心继续安住在对境上,久而久之,不必用很多忆念跟正知的力气,就可以自然的安住于对境上。这时,心已经自自然然的可以不必花力气也能够在对境之上,我们就说这个心已经非常熟练了,已经不必花力气去约束它,不必去调整它,它已很自然、熟练的就能够安住在对境上,这时候就是「心轻安」。轻安,就是很轻松的安住在对境上。

  这个时候不必花力气「心轻安」就产生了,逐渐的身体也不必花力气,不会辛苦劳累的感受产生了,这是「身轻安」。身轻安,就是说做这件事情时,身体不会感到辛苦或劳累,已经很熟练来修安止的时候。

  因为身体很熟练,所以很轻松的就安住了,也因为很熟练之故,身就轻安。心熟练,身体也熟练,都不会辛苦劳累,不仅如此,还更加进步,慢慢会引发快乐,身体内在也会引发快乐。大致是这个样子的。首先,由心轻安产生身轻安,这时候身心完全放轻松,身心轻安就不会辛苦、不会劳累,当身体和内心完全轻松,这时候,身体里面的气跟脉完全通畅,不会阻塞,因而就不会觉得辛苦、劳累, 所以有「心轻安」,又有「身轻安」。

  当不再感到辛苦及劳累,慢慢的,就产生了快乐,因此会得到身轻安的快乐。修安止的时候,不仅身心不会劳累、辛苦,身体也感到非常快乐呢!这个身轻安的乐也得到了,身轻安的快…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2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