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論奢摩他 02》
講授: 雪歌仁波切 2007-03-09
【前行】
思惟利益遍滿虛空的如母有情衆生,因此應當得到所得的果位之中,究竟圓滿的佛果珍貴寶,就佛果珍貴寶而言,如果要得到的話,應當按照次第,進行聞思修,之後按照道次第逐漸進步、進步。
首先一開始就學習止修,是不可能的,若想要立刻進行觀修,當然也不可能。在觀修的前面要先做思惟,最初立刻進行思惟也不對,前面應當要做聽聞。所以首先對于佛陀成就佛果這個最主要道路-止觀的道路當然要進行聞思修。就聞思修而言,先聽聞,其次思惟,再做觀修之後,止觀的證悟能在內心産生,産生之後逐漸趨入道之中,進步而獲得佛果。希望以如此産生動機,來聽聞教法。
【正行】
就我們學習的止觀而言,首先要了解他的重要性何在?因爲它有廣大利益,而且也非常必要的,所以首先要說明觀修止觀有什麼樣的好處?這些都要先說明的。要觀修止觀,止、能攝一切等持,這些要先說明。
大綱主要有六項,前面解釋過的二項就是,修行止跟觀的勝利功德好處是什麼?這裏所談到的止觀,它能攝一切的等持,這個定就是等持。中國人講定是一個浮泛的泛稱辭,如果仔細講定,裏面有很多名詞。這裏的定是指等持。有時,止也翻譯成定。將等持也翻譯成定的情形很多,這個定就是等持的意思。
「顯示此二攝一切定」止觀具足如此廣大利益,又有必要進行實修,它的本質是什麼?如何給它做一個界定?上次談到安止的本質是什麼,就是第338頁到第叁行爲止,安止的本質是什麼呢?根據《解深密經》已經解釋完畢了。
引用《解深密經》是因爲聖無著菩薩的思想主要根據《解深密經》而來,這是祂思想的發源之處。聖無著菩薩是廣大行傳承的祖師爺,廣大行從祂這裏而來的。當然廣大行的主要教法是由慈氏所流傳,但是將補處慈氏彌勒菩薩(補處慈氏怙主)化成人的形相,宏揚教法就是聖無著菩薩。而甚深見的傳承,本尊是聖文殊菩薩,化成人的形相,廣大宏揚這個教法的是怙主龍樹菩薩。
教法中,把教法歸納成廣大行傳承,以人的形相來宏楊的是聖無著菩薩;把教法歸納成甚深見的傳承及實修方式,而以人的形相來發揚光大的就是怙主龍樹菩薩。我們講到止觀「止」的這個段落,是屬于廣大行的內容。它的來源祖師是聖無著菩薩,主要根據是《解深密經》。這裏也引用這部經典,後面還要再叁引用《聲聞地》,這是到安止這個段落。
現在所要進行的段落除了引用聖無著菩薩的教法,他所根據的典籍之外,後面還要引用蓮花戒的《修次第初篇、中篇跟後篇》,爲什麼再叁引用呢?這是印度教法最初傳到西藏時,有一些不很純正的思想,像大乘和尚摩诃衍、「支那堪布」的教法就不純正,把它純正、淨化的,就是靠蓮花戒祖師爺所寫的《修次第初篇、中篇、後篇》。這是很重要的教法,後面還要再叁引用這本書。
所引用的《解深密經》經文裏面所要講的意義是什麼呢?至尊仁波切做了一個解釋,「義謂隨所定解十二分教中五蘊等義爲所緣境。」義謂,指經文裏面的意義所指的是什麼?首先要講所緣對象和所緣內容。義謂隨所定解十二分教中五蘊等等的意義。舉例說明五蘊等等意義做爲所緣境。將十二分教教法裏面的意義(五蘊等等的意義)作爲所緣對境就是所緣境,之後「由念跟正知令能緣心于所緣境,相續安住而不散亂。故心于境能任運住」這是方法、方式。
首先要有所緣境。緣取一個所緣境之後,在最初修安止的時候,當然不可能立刻得到安止,住在對境上面,所以要靠一個方法,靠什麼方法?就是由念跟正知。念是憶念(回憶的憶),靠著憶念和正知的力量,讓心能夠就所緣境上面持續安住而不散亂的去緣取它,這是用憶念跟正知栓住內心,(把心綁住的意思),栓住內心之後能令心安住于所緣境,就是講工具、方式,靠著憶念和正知,以這工具跟方法,讓能緣取的內心,去緣取所要緣取的對境,而且能持續安住在對境上且不散亂。
這所要靠的方法是什麼呢?憶念和正知。這是要應用的方法,因爲前面已講過,不可能立刻修的時候,就安住在對境,這是不可能的,是要有方法的,而其方法就是憶念和正知。靠著憶念跟正知,能夠讓心放在所緣的對境上面並栓住它,而且持續安住不散亂。
剛開始談到「故心于境能任運住」。任運是自然輕松不花力氣的意思。剛開始安住在對境時的專注,很花力氣,很勞累,逐漸做到根本不用花力氣,他能夠自自然然安住在對境之上,這個是講安止的方法。
後面講量。修成之量,「若時生起身心輕安所有喜樂,此叁摩地即奢摩他」。此叁摩地,就是真正的等持(奢摩他),而此等持就是安止。這樣安住後,會産生身心輕安所引生的樂,這樣一個等持,就稱爲一個安止,這是安止成功之量的一個標准。
前面所講的是,首先所緣的對境是什麼?用什麼方式來去緣取這個對境?修安止的方法是什麼?安止成功了,要用什麼標准來衡量?就是後面身心輕安所發生的樂,伴隨身心輕安所發生的樂,這樣一個等持就稱爲安止,這是安止成功之量。
安止成就之量,其判別的標准在哪裏?是由身輕安的樂産生後,再産生心輕安的樂,伴隨身心輕安之樂的這種等持就稱爲安止。《解深密經》的意思應當是這樣。
至尊仁波切上次的解釋,《解深密經》內容「起身輕安及心輕安是名奢摩他,如是菩薩能求奢摩他(安止)」《解深密經》裏面的身輕安,應該解釋爲身輕安之樂;心輕安,應該解釋爲心輕安之樂,這個部分我們以前解釋過了。
談到輕安的話,應當是心輕安在前面,之後才産生身輕安;身輕安之後,才會有身輕安的樂,這要在前面了,然後才有心輕安之樂,這又在後面了。所以《解深密經》裏,身輕安放在前面,心輕安放在後面,就表示講的是樂,是身輕安的快樂,心輕安的快樂。
目標所緣的對境,這裏談到十二分教、五蘊……等意義,作爲所緣的對境。這表示「安止」所緣的對境(有)很多種,如: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等等,或在面前放一尊自己信心最強烈的佛像、聖像(阿彌陀佛、藥師佛、釋迦牟尼佛、甚至自己的上師)當作所緣境。
所緣境是以自己內心所攝的五蘊……等等來進行,有這麼一種說法,對于內心安住在對境之上特別有幫助,或許另有一個原因,是我們內心的執著很強烈,所以緣取自己心續所攝的五蘊……等等,一緣取此對境時,立刻就執著爲我,這種想法很自然就會産生,內心要安住于對境上面這個就有很大的幫助,所以這裏才談到自己內心所攝的五蘊、自己的身體等等當作所緣的對境,對內心的安住上面會有很大的幫助,或是說自己的信心最爲強烈的對象,也是將心安住在對境上有很大的幫助的。
這裏談到「憶念」和「正知」。念,翻作憶念,但有人翻成正念,就完全錯誤了。這兩項是甚麼呢?正知是偵察兵。我們的內心正緣取一個對境,且安住在上面,當進行這個活動時,再分出一個心,檢查前面所安住的心當下的情況到底是甚麼?有沒有丟掉?有沒有跑到外面去?還是繼續安住于對境之上,像這麼樣的一個偵察兵,我們稱它爲「正知」。若「正知」去偵察時,發現心早就跑掉了,已經胡思亂想到別的地方去了,這時內心還有一個作用,就是能夠把丟掉的那個心抓回來,又繼續放到對境上,有這種作用的,是「憶念」的力量,可見這是兩個不同的作用力。
當我們主要的心正在緣取對境、安住在對境上,當下正在修安止緣取一個對境,緣取甚麼對境呢?前面講過了,緣取這個對境,心安住放在上面的時候,要再分出一個心去檢查,修安止這個心有沒有安住在對境之上,有嗎?沒有嗎?跑掉了嗎?還是繼續安住于對境之上,這個檢查、偵察的力量,我們就把它翻稱爲「正知」。如果檢查後,發現早就跑掉了,已胡思亂想,想東想西去了,想到別的地方去了,還是要把這個心抓回來,還是要繼續安住在對境之上,這又是不同的作用力了。這個抓回來,繼續放在對境上這個作用力,就稱之爲「憶念」,這是不同的兩個作用力,所以要靠著這兩個項目憶念跟正知來進行安止的實修。
靠著憶念跟正知之後,讓心安住在對境上,這個安住才能夠不散亂。這樣,練習時間不斷慢慢延長,再不斷的練習,讓這個心繼續安住在對境上,久而久之,不必用很多憶念跟正知的力氣,就可以自然的安住于對境上。這時,心已經自自然然的可以不必花力氣也能夠在對境之上,我們就說這個心已經非常熟練了,已經不必花力氣去約束它,不必去調整它,它已很自然、熟練的就能夠安住在對境上,這時候就是「心輕安」。輕安,就是很輕松的安住在對境上。
這個時候不必花力氣「心輕安」就産生了,逐漸的身體也不必花力氣,不會辛苦勞累的感受産生了,這是「身輕安」。身輕安,就是說做這件事情時,身體不會感到辛苦或勞累,已經很熟練來修安止的時候。
因爲身體很熟練,所以很輕松的就安住了,也因爲很熟練之故,身就輕安。心熟練,身體也熟練,都不會辛苦勞累,不僅如此,還更加進步,慢慢會引發快樂,身體內在也會引發快樂。大致是這個樣子的。首先,由心輕安産生身輕安,這時候身心完全放輕松,身心輕安就不會辛苦、不會勞累,當身體和內心完全輕松,這時候,身體裏面的氣跟脈完全通暢,不會阻塞,因而就不會覺得辛苦、勞累, 所以有「心輕安」,又有「身輕安」。
當不再感到辛苦及勞累,慢慢的,就産生了快樂,因此會得到身輕安的快樂。修安止的時候,不僅身心不會勞累、辛苦,身體也感到非常快樂呢!這個身輕安的樂也得到了,身輕安的快…
《菩提道次第廣論 奢摩他 第2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