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樂得到後,回過頭來幫助內心,讓內心繼續的安住在對境,此時,不僅不會勞累還會引發快樂,內在還會引發快樂産生,所以心輕安的樂産生了。心輕安的快樂也産生的時候,就說這個安止已經成就了,已成就了安止。
有關修安止的部分,至尊仁波切又再做一個說明。「此由內攝其心不散所緣即能生起,不要通達諸法真實。」所緣是對境。由就是靠(工具方法),是靠著收攝他的內心,對于所緣的對境不渙散,即能生起安止了。不需要通達諸法真實。所以,對于對境內心專一的安住,由這個專一的安住、不散亂,就産生安止。並不需要去分析對境,這個對境,它究竟的實相是什麼?就是這個樣子,就是那個樣子,並不需要對這部分通達、不通達,並不是這個問題。只是安住在對境上面安住不散亂,就能夠産生安止,不是要去分析對境的道理,它的實相究竟是如何如何?這是不同的問題。
前面所談到的是安止的內容,與至尊仁波切所解釋的安止的本質是同樣的道理。接下來以相同的方式進行講解勝觀。勝觀的本質是什麼?一樣的,也用《解深密經》裏的這麼一句話「毗缽舍那自性」。毗缽舍那是勝觀,自性指的是本質,那麼,毗缽舍那的本質如何來解釋呢?是根據《解深密經》來講的。
「彼由獲得身心輕安爲所依故,舍離心相,即于如所善思惟法,內叁摩地所行影像觀察勝解,即于如是勝叁摩地所行影像所知義中,能正思擇、最極思擇、周遍尋思、周遍伺察,若忍、若樂、若覺、若見、若觀,是名毗缽舍那。」由獲得身心輕安爲所依故,可見要得到安止,在安止的狀態下,所依的就是依靠在安止上面。安止就是前面所談到的身心輕安之樂。伴隨著身心輕安之樂,就得到安止,安住在安止的情況之下,在安止的狀態之下來觀修勝觀的。
勝觀,指分析。分析就是「能正思擇,最極思擇」。這個是分析,是分析對境的意思,勝觀是指對于對境的分析。所以,身心輕安之樂所伴隨的等持(安止),在這個狀況之下,對安止的對境、那個對象,還能夠進行分析觀察,用尋思、伺察,仔細把這個對境做一個分析觀察。透由這個分析、觀察,所産生的忍、樂、覺、見、觀等等,這些都稱之爲勝觀。
這裏沒有談到勝觀所獲得之量。用什麼標准來衡量?而是講用什麼方法、方式來修勝觀。經文裏面的意義,我們來好好的看一下,「彼由獲得身心輕安爲所依故,舍離心相」,舍離心相,心相當然是指內心的行相,內心的行相是什麼呢?內心散亂到別的地方,因而出現很多的行相,這些行相全部都要去除掉。這句話是作這樣解釋的,指的是修勝觀的時候,前面應該要得到安止,依靠著身心輕安,伴隨輕安之樂所生之安止,心只有安住在要觀修的對境上面而已,除此之外,散亂到其他部分胡思亂想這些行相完全不存在,這個是舍離心相。心專一安住在一個對境,其他內心胡思亂想思惟的這些行相完全都沒有了,隨隨便便胡思亂想的這些行相完全都沒有。
「即于如所善思惟法,內叁摩地所行影像觀察勝解」。對于善思惟所緣取的對境,以及內在的等持所進行的影像,來進行觀察勝解。叁摩地是等持。安止的對境,我們上一次有談到過了。安止的對境不是根門識的對境。安止所緣的對境,是第六意識的對境,這個我們上一次有解釋過了。第六意識所緣取對境一定只有義總,就是第六意識的對境。
修安止去緣取一個對境的時候,譬如說,觀想佛像。眼睛要好好的看著佛像,這是眼識所緣取的對境(根門識所緣取的對境);內叁摩地是內心第六意識。當眼睛看著這個佛像後,我們內心第六意識,也形成一個佛像的形像,這個佛像的形像才是我們修安止所緣的對境。內心第六意識所出現的形像,當然就不是外面對境那個佛像了,這是第六意識所出現的形像,稱爲義總。
心要專一安住在第六意識所出現的形像上面,想辦法讓它安住,持續的不散亂,這方面好好的努力!這稱之爲觀修安止。安止的對境是第六意識所出現的形像,這個形像當然就是義總,義總不會是外面的對境。第六意識所緣的對境,僅僅只是義總而已。義總不是外面那個對境,它是由對境所顯現出來的。
經由眼睛看到的對境,在第六意識顯現出來,所顯現出來的我們就把它稱之爲影像,在第六意識中所出現的外在對境所顯現出來的影像,對這個影像好好進行觀察,觀察後就分析,並産生勝解,進行觀察勝解。
前面談到對于這一個對境來進行觀察勝解,這是對于等持的對境,安止的對境,當然是所顯影像。所顯影像只是一個義總,這裏稱之爲影像,對于內在的等持所緣取的對境,所顯影像來進行觀察勝解。
這個觀察勝解,是一個簡略的說明,後面才要細說,所以後面又一個詳細的說明,觀察勝解再細分來講,「即于如是勝叁摩地所行影像所知義中,」就是所要了解的對境上面,所知義中「能正思擇、最極思擇、周徧尋思、周徧伺察」這是詳細的解釋,這個意思就是前面所談到的觀察跟勝解,細說的話,「能正思擇、最極思擇、周徧尋思、周徧伺察」細解釋裏面,這幾句話又是什麼意思呢?「正思擇、最極思擇、周徧尋思、周徧伺察」,這四項又是什麼意思呢?後面還要再做解釋。
338頁到數第二行,引用聖無著的解釋,「正思擇者、謂思擇」萬法之中「盡所有性」的性質,「最極思擇者、謂思擇如所有性」,思擇是分析、做一個分析,分析萬法的盡所有性,這是正思擇,分析萬法的如所有性呢?這個是最極思擇。
「以有分別慧作意,取諸相時,名周徧尋思」,取諸相,取對境的行相。分別慧呢?用我們的勝慧去緣取對境,緣取對境的行相之後,做一個粗糙的分析,這個叫做尋思。再做一個細致的分析,就叫做伺察。「以有分別慧作意、取諸相時」,對境的行相時,這個叫做周徧尋思。「真實觀時名周徧伺察,」很徹底真正給它做一個分析觀察,就叫伺察了。
總之,去分析對境的時候,粗糙的了解分析:尋思。細分的了解分析:伺察。我們舉一個例子來做說明好了,譬如,選擇釋迦牟尼佛的佛像,或者用我們的五蘊,用我們的身體作爲對境,之後來觀修勝觀,怎麼樣子來做觀修的呢?譬如說,五蘊、或者是釋迦牟尼佛的佛像,緣取這個對境之後,去分析它那個世俗谛的性質是什麼,名言上面有的這些情況是什麼,這樣子來分析的話?就是正思擇。
所以,聖者無著說「正思擇者,謂思擇盡所有性,最極思擇者,謂思擇爲如所有性」,盡所有性就是世俗谛的性質、世俗谛的法,緣取釋迦牟尼佛的佛像,它在名言上而有,是怎麼樣子形成的呢?就世俗谛法的性質,它是如何的呢?如何成立的呢?世俗谛方面的性質來做一個分析觀察,稱之爲正思擇。其次「最極思擇」者「謂思擇如所有性,」如所有性,它的實相呢?這個時候去分析一下,五蘊或者是佛像本身,它的實相是什麼,它的究竟實相是什麼,它在施設的對境上,可以找得到?還是找不到?這樣來分析的話,把它稱之爲最極思擇。
不管是分析五蘊或者是佛像本身,分析它的世俗谛,盡所有法的性質;勝義谛,如所有法的性質,我們都可以粗糙的分析、詳細的分析。粗糙的分析、用一個大概整體的邏輯推理去分析。或者是用一項二項叁項,細分的邏輯推理,仔細的去推敲、分析。粗糙的分析,就是尋思;細致的分析,就是伺察。
尋思跟伺察、講解完畢了。後面還有的段落內容是什麼呢?「若忍若樂若覺若見若觀,是名毗缽舍那。如是菩薩能善巧思毗缽舍那。」若忍,忍是能夠的意思,耐的住、能夠的意思,就是對于煩惱這個對境能夠去克製它,具有這個能力,這當然能夠克製它,就是勝觀。這樣子修勝觀之後,産生了忍這個能力,能夠去降伏煩惱,這個當然是勝觀。
若樂,對于對境,由對境而引發安樂!這是因爲思惟對境的功德,例如說觀想佛像的話,佛陀的身功德是如何,思惟這些功德之後,引發信心産生快樂,所以當然是樂。
若覺,其次是這個覺,覺是增廣的意思,增廣的意思是細分廣大的意思,細分廣大的意思,是指去分析對境蘊、處、界(五蘊、十二處、十八界),再把它細分成五蘊,一項一項是什麼?把對境細分細分、各別各別廣大的來做一個分析,這個是覺,這應該是廣的意思。
然後若見,若觀。一般我們談到見的時候,都是指實相,去分析對境的時候,去想一想對境的實相到底是什麼?這個部分才稱之爲見。之後,觀,這個是指別擇,各別各別思擇,別擇是指把對境各別的行相、各別的性質,做一個分析思惟。譬如說,去分析對境,不是指它的實相,它的名稱指的是什麼?它各別有什麼特性嗎?這樣子的分析,就叫做觀。觀,這個是別擇的意思,各別的思擇的意思,所以這些都是指勝觀的內容。
在後面這個段落中,至尊仁波切又抓到一個機會來破除其他者,是破除大乘和尚(這裏都翻成大乘和尚「支那堪布」)。他的主張是什麼?此時,再度引用《解深密經》。當尚未說明經文之前,即先破除反對者的主張,那是什麼呢
(廣論338頁倒數第四行)傳說支那堪布見已謗雲:「此是經否,不得而知」用足毀踏。因彼妄計一切分別皆執實相。要棄觀慧全不作意,乃爲修習甚深法義,不順此經,故用足毀。現見多有隨此派者。」
支那堪布見到《觧深…
《菩提道次第廣論 奢摩他 第2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