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一个科学者研究佛经的报告▪P3

  ..续本文上一页茶杯的定义,应该是圆筒状可供人饮茶用的瓷器,这样除了瓷之外,那里还有茶杯的本体?而且同一杯子,今日饮茶,是叫茶杯,明日饮酒,不就变成酒杯了吗?这样看来,“茶杯”毕竟是个假名罢了,它的本体是空的。第一句“所谓茶杯”者,在佛教中叫做“假观”,第二句“即非茶杯”,叫做“空观”,第三句“是名茶杯”,叫做“中观”。认定茶杯为实有,这是世俗之见,祗有研究过科学的人,才知道瓷是真,茶杯是假,瓷是有,茶杯是空。也祗有懂得佛法三观道理的才知道茶杯的本体虽空,可是茶杯的用,还是有的,所以不妨假名为茶杯;虽明空假,而不落空假二边,这就是中观。空假中三观合一,才能如理观察,对于那茶杯就能获得最合理而透彻的了解了。这位工程师认为上面的解说是对的,可是他以为茶杯的本质是瓷,茶杯虽空,瓷是有的,茶杯虽假,瓷是真的。我说,瓷的成份不外氢氧铝矽,除了氢氧铝矽外,瓷质在什么地方呢?现在如果把瓷代入公式中的Ⅹ,就成为:“所谓瓷,即非瓷,是名瓷。”再进一步,氢氧铝矽是由原子核和电子,集合而成。电子绕著原子核而转,正像行星绕日而转。那末氢氧铝矽,也不是氢氧铝矽,不过是原子核和电子罢了。因为这四种原子还是可以代入上列的公式中,作空假中三观来看的。这样推至原子核,也是如此的。总之,有名称的事物都可以这样来看,就是佛法也不能例外。这位友人听了觉得很有道理。

  乙、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这是佛教宣传最广的两句标语,人人皆知,但不是人人能解。现在就以原子核来说明这个理论。原子核的研究,在最近十多年间,有著显著的进步,因而有原子能和原子弹的发明。一个原子的质量是集中在原子核。电子的质量只有原子核的一千八百四十分之一。由于原子弹的发明,才证明物质可以变为能力。依照旧说的物理学有两个重要的定律:一是物质不灭律,一是能力不灭律。物质与能力是两个家族,永远常住不灭。这个观念原是和佛法违背的,因为佛教是说一切法无常的。现在这个违背佛法的定律已被否定,而物质和能力已成一家。物质就是佛经所说的色,由物质可变为非物质的能力,那不是物质的本体可说是空的吗?再看变成能力之后是怎么一回事吧,原子弹在广岛上空爆炸之后,这少量的铀(其化学符号为U235)变成工作的能力,把广岛的生物变成死物,把一所建筑变为无数的微尘,把一块大石从东边移到西边。简单的说,就是活变为死,一变为多,东变为西。再简明的说,就是变了一个概念。又查物理学上对于能力的定义,原是力和距离的乘积。力是物体行动的表现。动是空间与时间联合起来的一种概念。时间是从物体行动而生的概念。以上所谓时间、动力等,都是互相依靠而显发,没有一个是独立真常,可以拈出来给人看的。

  但是空又为什么就是色呢?物质变为非物质的能力是色即是空,那末非物质的能力变为物质就是空即是色了。现在英国科学界已有确实的证明,能力可以变为物质,但从那一种能力变成那一种物质,以及用那一种方法步骤,却是到现在还不得而知。将来或者可能从日光(光是能力形式之一)造成粮食、衣服和人人所欢喜的黄金。或者利用长江的水力,甚至地球自转的能力,或地球对于日球的位能,都没有不可能的理由。我说到这里,不能再往下说,恐怕人家会疑我痴人说梦。但这都是从科学实验得来的理论,即使不信佛说,难道连科学都可不信吗?如果科学可信,那末“法华经”所说从地涌出多宝塔高五百由旬,广二百由旬(一由旬等于四十里),又涌出百千万亿诸菩萨众,也没有不可信的理由,因为空即是色,一切物质是可以从空无所有处随缘变现的。

  我用物质变为非物质的能力的例子来说的色即是空的意义,恐怕有人会误认现象的变灭作为本体的断灭。我们必须认识到物质的毁灭只是现象灭,本体不灭,因为就在物质毁灭的同时,能力产生了。一灭一生,只是转变。因此灭不是真的灭,生不是真的生。因为物质能够转变为非物质,所以它决不能有固定不变的本体,同时也不能说它没有本体。因此佛说物质的本体是空。空并不等于无,乃是说本体不可以言语文字来描述,它可以自由灵活地应付一切的转变,不受任何限制、损坏和染污,但不能被第六意识(即人们的思想意识)所认识,只能用智慧来观察。因此这个本体并不是像哲学家康德所说的“不可知”,而是可知的。这个色即是空的口号,一向被认为是不科学的,因而也不容易被人接受。这是我所以要用物质变灭的例子来说明它符合于现代科学的理由。

  丙、因缘和合论与因果律

  佛说世界上所有精神的物质的事事物物都是因缘和合而生。我们站在科学的观点看,精神现象本不是研究的对象,这里暂且不论。现在祗从物质方面来说,农夫把一粒谷种到田里,受著日光、水土、肥料、人工的培养,就生出一颗稻来。这是农民的生产。稻并不是从无而有,那是以谷为因(佛经里叫做亲因缘),以日光、水土、肥料、人工为缘(佛经里叫做增上缘)而逐渐生长的。有因无缘,有缘无因,都不能生长的。这就是佛法的因缘和合论。纺织厂一面进棉花,一面出布疋,这又是一种生产。布疋的产生,是以棉花为因,机器人工为缘。一切农业、工业的生产,处处体现了佛说的因缘和合论的正确。不仅人工的制造是这样,所有自然界物质的变化,生物的演进,都可用因缘和合论来解说。祗因为是因缘和合的,所以一切事物的本体是空,由此而会通了上文所述的空假中三观和色空不二的理,成为佛教谈空说有的一贯的理论。佛经里有一偈,说得很透彻:“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是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这个因缘和合论打破了上帝造物,神权万能,和旧科学家以原子为原始单位不可再分的种种邪见。这些邪见所主张的因,佛教称为不平等因,祗有因缘和合论的因是平等因。上帝如果是万物生成的因,那末上帝也一定是某种因缘生成的果。原子也是这样。现在已证明原子中有原子核和电子,原子核中又有质子和中子,质子中子又可以打破而变成能力,这样一步一步分析下去就没有终尽的时候。

  从这因缘和合论就成立了世人皆知的因果律,就是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推而至于人生,就成为善因得善果,恶因得恶果的学说。这是佛教在中国宣传最广而最深入民间的理论,甚至非佛教徒也有这样的信仰。这个理论依唯识学来讲最易了解,因为唯谶学是一种心物结构学,是现代心理学所望尘莫及的。唯识学分析各种心的成分,超过于化学家分析物质成分的细密。从化学上我们得到很多有机无机的各种公式,但不外乎九十八种元素的化合物。唯识学家则能指示我们某一动作中,引起若干心王心所大小烦恼,有五十九法之多(请参看“百法明门论”)。所以唯识学应叫做“心理化学”。因此我想在这里诚恳地劝请我国的心理学家,抽一些时间去读唯识学,来扩充他们的领域。依唯识学讲,我们举心动念,在八识田中就下了一颗种子。这颗种子就会生长成为生物的身体器官和四周的环境。善的种子就生成高等的生物器官,和优美的环境,恶的种子就生成低等的生物器官,和下劣的环境。以科学来判断,从这渺茫的一念,转变为有形的物质,是不是有这样的可能呢?我以为是可能的。这里不妨推究一下物质和能、力、动、空间、时间等的关系。我们知道,运动是时间变化和空间变化的结合(物理的公式是V=ds/dt),如果没有时间的概念就得不到运动的概念。没有运动的概念,也就无所谓运动的变化,也就是没有变速的概念。换句话说,没有运动的变化,也就没有力的概念,因为力的表现就是物体运动的变化(F=Ma)。进一步说,没有力的概念,也就没有能量的概念。因为物质是以运动和相互之间能量的形式而存在的(M=FS)。如果没有了运动和能量的概念,我们就不能设想出一个物质的世界来。由此可知,空间、时间、动(或速率)实是构成能力和物质的要素。在百法中叫做方、时、势速,那不过是古今的名称不同罢了。方、时、势速是列在二十四种心不相应行法里面的。所谓心不相应行法,就是不单独与心法相成,必须等到心色相对而后形成。我们对事物起了一念,在心物相对的时候,就有时方势速随著起来。有时、方、就有势速,势速与物和合而成力(Force,F=Ma=M=dv/dt),力与空间和合就有能(Energy,E=Mgh=Fh),有能就有物质。物质和心念相对又造成新物质。总之,现代物理学已证实物质和能力可以互变,不仅把能质通谱成为一家,而且也使心物融通为一体。物质既然和时空发生密切的关系(旧物理学是认为各不相关的),而时空又是心物的联系,因此心物有同生死共存亡的意义。所以一念起则时空动力能质也随著都起来,由此证明举心动念确可造成物质的环境和身体器官。至于那一种心念造成那一种物质,经过那一种程序,现在物理学界可还没有举行实验,不敢妄测,将来等到能质交变的方法公布以后,或许会有确切的答案。佛说天堂、地狱、人间、饿鬼、畜生皆由心造,一切善恶罪福都是众生自作自受,并不是上帝天神所可左右,所谓“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这个佛教深入人心的因果律,是与现代科学的论点符合的,不再是愚夫愚妇的迷信了。

  丁、三自性

  佛说世间一切法相可分为三种自性:一、遍计所执性;二、依他起性;三、圆成实性。依他起性就是一切事物的自身是依其他事物的因缘和合而起,就是说,任何一个事物A,必由其他事物BCD等因缘和合而成,而B又由CDE等因缘和合而成。如果我们在AB等事物上,作种种主观的计度分别,生起种种意见,或成立种种学说,这就叫做遍计所执性。若在依他起性上,不作这种主观的分别,祗存客观的事理,那…

《一个科学者研究佛经的报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佛教科学观 序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