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茶杯的定義,應該是圓筒狀可供人飲茶用的瓷器,這樣除了瓷之外,那裏還有茶杯的本體?而且同一杯子,今日飲茶,是叫茶杯,明日飲酒,不就變成酒杯了嗎?這樣看來,“茶杯”畢竟是個假名罷了,它的本體是空的。第一句“所謂茶杯”者,在佛教中叫做“假觀”,第二句“即非茶杯”,叫做“空觀”,第叁句“是名茶杯”,叫做“中觀”。認定茶杯爲實有,這是世俗之見,祗有研究過科學的人,才知道瓷是真,茶杯是假,瓷是有,茶杯是空。也祗有懂得佛法叁觀道理的才知道茶杯的本體雖空,可是茶杯的用,還是有的,所以不妨假名爲茶杯;雖明空假,而不落空假二邊,這就是中觀。空假中叁觀合一,才能如理觀察,對于那茶杯就能獲得最合理而透徹的了解了。這位工程師認爲上面的解說是對的,可是他以爲茶杯的本質是瓷,茶杯雖空,瓷是有的,茶杯雖假,瓷是真的。我說,瓷的成份不外氫氧鋁矽,除了氫氧鋁矽外,瓷質在什麼地方呢?現在如果把瓷代入公式中的Ⅹ,就成爲:“所謂瓷,即非瓷,是名瓷。”再進一步,氫氧鋁矽是由原子核和電子,集合而成。電子繞著原子核而轉,正像行星繞日而轉。那末氫氧鋁矽,也不是氫氧鋁矽,不過是原子核和電子罷了。因爲這四種原子還是可以代入上列的公式中,作空假中叁觀來看的。這樣推至原子核,也是如此的。總之,有名稱的事物都可以這樣來看,就是佛法也不能例外。這位友人聽了覺得很有道理。
乙、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這是佛教宣傳最廣的兩句標語,人人皆知,但不是人人能解。現在就以原子核來說明這個理論。原子核的研究,在最近十多年間,有著顯著的進步,因而有原子能和原子彈的發明。一個原子的質量是集中在原子核。電子的質量只有原子核的一千八百四十分之一。由于原子彈的發明,才證明物質可以變爲能力。依照舊說的物理學有兩個重要的定律:一是物質不滅律,一是能力不滅律。物質與能力是兩個家族,永遠常住不滅。這個觀念原是和佛法違背的,因爲佛教是說一切法無常的。現在這個違背佛法的定律已被否定,而物質和能力已成一家。物質就是佛經所說的色,由物質可變爲非物質的能力,那不是物質的本體可說是空的嗎?再看變成能力之後是怎麼一回事吧,原子彈在廣島上空爆炸之後,這少量的鈾(其化學符號爲U235)變成工作的能力,把廣島的生物變成死物,把一所建築變爲無數的微塵,把一塊大石從東邊移到西邊。簡單的說,就是活變爲死,一變爲多,東變爲西。再簡明的說,就是變了一個概念。又查物理學上對于能力的定義,原是力和距離的乘積。力是物體行動的表現。動是空間與時間聯合起來的一種概念。時間是從物體行動而生的概念。以上所謂時間、動力等,都是互相依靠而顯發,沒有一個是獨立真常,可以拈出來給人看的。
但是空又爲什麼就是色呢?物質變爲非物質的能力是色即是空,那末非物質的能力變爲物質就是空即是色了。現在英國科學界已有確實的證明,能力可以變爲物質,但從那一種能力變成那一種物質,以及用那一種方法步驟,卻是到現在還不得而知。將來或者可能從日光(光是能力形式之一)造成糧食、衣服和人人所歡喜的黃金。或者利用長江的水力,甚至地球自轉的能力,或地球對于日球的位能,都沒有不可能的理由。我說到這裏,不能再往下說,恐怕人家會疑我癡人說夢。但這都是從科學實驗得來的理論,即使不信佛說,難道連科學都可不信嗎?如果科學可信,那末“法華經”所說從地湧出多寶塔高五百由旬,廣二百由旬(一由旬等于四十裏),又湧出百千萬億諸菩薩衆,也沒有不可信的理由,因爲空即是色,一切物質是可以從空無所有處隨緣變現的。
我用物質變爲非物質的能力的例子來說的色即是空的意義,恐怕有人會誤認現象的變滅作爲本體的斷滅。我們必須認識到物質的毀滅只是現象滅,本體不滅,因爲就在物質毀滅的同時,能力産生了。一滅一生,只是轉變。因此滅不是真的滅,生不是真的生。因爲物質能夠轉變爲非物質,所以它決不能有固定不變的本體,同時也不能說它沒有本體。因此佛說物質的本體是空。空並不等于無,乃是說本體不可以言語文字來描述,它可以自由靈活地應付一切的轉變,不受任何限製、損壞和染汙,但不能被第六意識(即人們的思想意識)所認識,只能用智慧來觀察。因此這個本體並不是像哲學家康德所說的“不可知”,而是可知的。這個色即是空的口號,一向被認爲是不科學的,因而也不容易被人接受。這是我所以要用物質變滅的例子來說明它符合于現代科學的理由。
丙、因緣和合論與因果律
佛說世界上所有精神的物質的事事物物都是因緣和合而生。我們站在科學的觀點看,精神現象本不是研究的對象,這裏暫且不論。現在祗從物質方面來說,農夫把一粒谷種到田裏,受著日光、水土、肥料、人工的培養,就生出一顆稻來。這是農民的生産。稻並不是從無而有,那是以谷爲因(佛經裏叫做親因緣),以日光、水土、肥料、人工爲緣(佛經裏叫做增上緣)而逐漸生長的。有因無緣,有緣無因,都不能生長的。這就是佛法的因緣和合論。紡織廠一面進棉花,一面出布疋,這又是一種生産。布疋的産生,是以棉花爲因,機器人工爲緣。一切農業、工業的生産,處處體現了佛說的因緣和合論的正確。不僅人工的製造是這樣,所有自然界物質的變化,生物的演進,都可用因緣和合論來解說。祗因爲是因緣和合的,所以一切事物的本體是空,由此而會通了上文所述的空假中叁觀和色空不二的理,成爲佛教談空說有的一貫的理論。佛經裏有一偈,說得很透徹:“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是名爲假名,亦名中道義。”這個因緣和合論打破了上帝造物,神權萬能,和舊科學家以原子爲原始單位不可再分的種種邪見。這些邪見所主張的因,佛教稱爲不平等因,祗有因緣和合論的因是平等因。上帝如果是萬物生成的因,那末上帝也一定是某種因緣生成的果。原子也是這樣。現在已證明原子中有原子核和電子,原子核中又有質子和中子,質子中子又可以打破而變成能力,這樣一步一步分析下去就沒有終盡的時候。
從這因緣和合論就成立了世人皆知的因果律,就是所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推而至于人生,就成爲善因得善果,惡因得惡果的學說。這是佛教在中國宣傳最廣而最深入民間的理論,甚至非佛教徒也有這樣的信仰。這個理論依唯識學來講最易了解,因爲唯谶學是一種心物結構學,是現代心理學所望塵莫及的。唯識學分析各種心的成分,超過于化學家分析物質成分的細密。從化學上我們得到很多有機無機的各種公式,但不外乎九十八種元素的化合物。唯識學家則能指示我們某一動作中,引起若幹心王心所大小煩惱,有五十九法之多(請參看“百法明門論”)。所以唯識學應叫做“心理化學”。因此我想在這裏誠懇地勸請我國的心理學家,抽一些時間去讀唯識學,來擴充他們的領域。依唯識學講,我們舉心動念,在八識田中就下了一顆種子。這顆種子就會生長成爲生物的身體器官和四周的環境。善的種子就生成高等的生物器官,和優美的環境,惡的種子就生成低等的生物器官,和下劣的環境。以科學來判斷,從這渺茫的一念,轉變爲有形的物質,是不是有這樣的可能呢?我以爲是可能的。這裏不妨推究一下物質和能、力、動、空間、時間等的關系。我們知道,運動是時間變化和空間變化的結合(物理的公式是V=ds/dt),如果沒有時間的概念就得不到運動的概念。沒有運動的概念,也就無所謂運動的變化,也就是沒有變速的概念。換句話說,沒有運動的變化,也就沒有力的概念,因爲力的表現就是物體運動的變化(F=Ma)。進一步說,沒有力的概念,也就沒有能量的概念。因爲物質是以運動和相互之間能量的形式而存在的(M=FS)。如果沒有了運動和能量的概念,我們就不能設想出一個物質的世界來。由此可知,空間、時間、動(或速率)實是構成能力和物質的要素。在百法中叫做方、時、勢速,那不過是古今的名稱不同罷了。方、時、勢速是列在二十四種心不相應行法裏面的。所謂心不相應行法,就是不單獨與心法相成,必須等到心色相對而後形成。我們對事物起了一念,在心物相對的時候,就有時方勢速隨著起來。有時、方、就有勢速,勢速與物和合而成力(Force,F=Ma=M=dv/dt),力與空間和合就有能(Energy,E=Mgh=Fh),有能就有物質。物質和心念相對又造成新物質。總之,現代物理學已證實物質和能力可以互變,不僅把能質通譜成爲一家,而且也使心物融通爲一體。物質既然和時空發生密切的關系(舊物理學是認爲各不相關的),而時空又是心物的聯系,因此心物有同生死共存亡的意義。所以一念起則時空動力能質也隨著都起來,由此證明舉心動念確可造成物質的環境和身體器官。至于那一種心念造成那一種物質,經過那一種程序,現在物理學界可還沒有舉行實驗,不敢妄測,將來等到能質交變的方法公布以後,或許會有確切的答案。佛說天堂、地獄、人間、餓鬼、畜生皆由心造,一切善惡罪福都是衆生自作自受,並不是上帝天神所可左右,所謂“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這個佛教深入人心的因果律,是與現代科學的論點符合的,不再是愚夫愚婦的迷信了。
丁、叁自性
佛說世間一切法相可分爲叁種自性:一、遍計所執性;二、依他起性;叁、圓成實性。依他起性就是一切事物的自身是依其他事物的因緣和合而起,就是說,任何一個事物A,必由其他事物BCD等因緣和合而成,而B又由CDE等因緣和合而成。如果我們在AB等事物上,作種種主觀的計度分別,生起種種意見,或成立種種學說,這就叫做遍計所執性。若在依他起性上,不作這種主觀的分別,祗存客觀的事理,那…
《一個科學者研究佛經的報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