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正法妙音》第二册▪P12

  ..续本文上一页者不空”。对此应知,轮回本为痛苦之自性,其对治唯有圣法,依彼之后即能减弱轮回之苦,因此,生起信解的诸明眼者将会如是发起“希有!此语极为真实”的殊胜定解,其余诸愚者值遇圣法,则仅显现文句、未领受意义而舍弃。

  所谓“智者各别内证”,是说极为甚深,并非寻思、世间平凡识之行境,即彼现于照见实相的圣地智者各别自证智境前,此为现量,而能圆满作为所境者,唯是究竟智者——佛陀,以总相方式衡量,亦属具有极细智慧的智者之行境。所谓“各别自证”,其中“各别”是与余法不杂之义,“自”是彼等境的体性无误,“证”是见,合即:此法并非以其余了别宝瓶等的眼识等观现世量所能了知,而唯一是自知之心——不共识之境。故其义为:是具有各别自证智智者行境之故,诸出世间不共功德以修慧觉受而触,则成为不变信解之处。

  如是已说,一切所知法范围内,所取或所判定的殊胜者,即是圣法。

  丁二、真实依处分二:一、略说;二、广说。

  戊一、略说:

  法律善显。

  法律善显者,或疑:佛陀圣法有说蕴等有,有说蕴等无,有说亦有亦无,有说非有非无等,说法无量,故难依托。并非如此!以量士夫佛薄伽梵极善了知所化界、根、意乐后,如擦拭如意宝一般,从二谛展开之法粗、细、极细、究竟诸义,随其堪受而宣说的此等一切,唯一成为所化相续烦恼的调伏,并是趣向究竟菩提,无一句别义,无一句违逆,无一句不说真实义,一切皆不相违而同归究竟菩提,故称法律善显。

  有些版本翻译此句为“法律善说”,意义相同。有些注释解释此句为为了爱惜佛制戒律学处,其实若从对字与意义两方面观察,便可了知是否为经典之密义。

  戊二、广说:

  决定出离,趣大菩提,无有违逆,成就和顺。具足依止,断流转道。

  所谓“决定出离,趣大菩提”者,或问:一切圣法同入唯一究竟胜义之相,其义如何?从轮回粗大乃至无明习气地之间的一切所断,无余出离的种种方便,悉皆具足,能作断德圆满之因,就此称为决定出离,断尽二障的同时,获得所证究竟的无上圆满菩提,故称趣大菩提,此即宣说一切所断断除、一切所证证得的大菩提降而趣入,故为究竟一乘。因此,一切圣法的所诠义无有丝毫取此舍彼的相违,一切均无违逆,无不是圆满道的支缘,故由所化意乐的差别,佛说无量法无有违逆。不仅无有违逆,且以下下一切功德分,于上上中含摄而无分别故,此等一切于一关要中具足,称为“成就和顺”。若圣法为种种别义,或是相违,或一者中不含另一者,虽不能作真实依处,但并非如此的缘故,法之大小以自己能受持多少,于彼亦可成为真实依处。未通达如是关要而视声闻法为下劣之人,心中容纳不了如来深广妙法之理后,自趣舍法之衰损。

  “具足依止、断流转道”者,一般依止此种彼种的一切有漏有为法,最终无不灭尽,是故虽获转轮王、帝释、梵天之王政,却无依止,纵然获得者自己于彼未舍弃希求,然从所得角度,必将成为无有依止或不可取。圣法并非如此,依止者自己若未舍弃圣法,圣法不能作为依止或信赖之处,何时何处也不可能。

  所谓依止,应需了知,正法作为所依后,其上的依止者何时亦不乏依止,亦即以导师亲见一切所知相而宣说作为根据后,具足依止。有些仅解释为正法依于佛,或依于如来藏,尚未开出数句之含义。

  对此或作是念:如是圣法,虽可称为无欺信任之处,此世界中于一切妙事妙果受用,唯一是妙,然而妙者穷尽,现在再无作为,并无一概的信任之处,故正法也是如此。

  并非如此!若依圣法,则具有安立善妙究竟之处——所作已办、负担已弃的无学道果位,此时不再从一种作业转至另一种作业,或者从一者至另一者相续不断而流转的情形真实已断,故称“断流转道”。《释明论》云:“无上即断流转道,趣于究竟为流,至此真实尽故为断。”

  各家注释中,此句解释为断除心与心所之流转,或断除轮回中流转等,然仅为一面之言,尚未解释圆满,此后二句意义深奥,故唯此处开显。

  如是了知所知法的范围内,能信任不变的有事,唯有圣法,并对“三世所有诸佛菩萨、声闻缘觉及诸众生的安乐善道,一切唯从圣法光明出生”生起信解之后,应当发起住持圣法之愿,以经云此愿涵摄佛子无量诸愿之故。

  如是随念法宝功德之后,心想:今日能遇法宝光明,何等庆幸!理应随分随力受持圣法。弥勒云:“谓书写供养,施他听披读,受持正开演,讽诵及思修。”如是应勤修十法行,以成就人身大义。如是圣法,下至于一偈义听闻受持开演思惟,亦能成就无量利益,广于经中应当了知。

  乙三、随念僧宝之功德分二:一、宣说僧宝功德;二、胜赞具彼功德无上福田。

  丙一、宣说僧宝功德分二:一、相续清净;二、胜田功德。

  丁一、相续清净:

  圣僧者,谓正行、应理行、质直行、和敬行。

  僧者,即以千百万魔众不能令离正道之故,具有不夺信解之名,即圣补特伽罗之义。圣或大者,即由内道佛乘超胜世间,或者具有所缘等七种大,故称圣僧。

  安住于如是的圣众,以离一切过失相的戒学庄严相续,故称正行;具有了达诸义的三摩地定学,故称应理行;以不住常断等边的正见智慧解脱相续,故称质直行;所有僧伽见、戒、利他等无有不同而共趣涅槃,称为和敬行。

  或者,所谓正行,若按略说解释,行于遮止一切衰败的正道,即是正行,间接亦说外道无正道,故非正行。广说即是:“应理行”者,“理”即涅槃,“行”即入彼,是从果而言;“质直”为圣道,经云“质直即是圣道”,是从有学道而言;“和敬”即所有入圣道僧伽,同趣涅槃城不退而行,故是从无有不同行者而言。

  或者,就远离舍弃、错误、歧途及退转,依次称为如是四行,亦即于远离邪行等四倒的无误正道中实行者,是世上相续清净之人。

  丁二、胜田功德:

  所应合掌,所应礼敬,清净功德,净诸信施。

  僧伽深证法性而相续清净,故余者于彼应当恭敬合掌;僧伽为殊胜引导,故于彼顶礼具有大义,故应礼敬。以胜功德庄严相续,即是吉祥福田,“吉祥”为妙好、圆满之总称,僧是福德亦是吉祥,故依彼将出生一切福德的吉祥圆满,故称为田。

  此等离过具德者,纵然以三千大千世界财富供养,于彼亦不成为障碍,是故于彼,诸信施即是净诸信施,非但无有享用信财之过,更是能令圆满大资粮的大净信施。

  总之宣说以合掌等承事及礼敬等方式,所应皈依,亦是利他无尽的吉祥胜田,并以信施不成障碍。如云:“所应承事,胜恭敬处,所应礼敬。”故由僧伽自相续清净,成为他人应供等。

  丙二、胜赞具彼功德无上福田:

  所应惠施,普应惠施。

  “所应惠施”者,即如良田中生长庄稼,于彼供养有大利益,故能产生无量、第一、最胜利乐之果。“普应惠施”者,即一切时处堪为所有世间的大供养处,亦即无与伦比的供养处,世间凡夫是以烦恼染污相续,僧则从彼解脱,故如无垢如意宝王。

  对以上六句,有注释对应解释为:于资粮道者所应合掌,于加行道者所应礼敬,于预流者清净功德,于一来者净诸信施,于不来者所应惠施,于无学道阿罗汉者普应惠施。

  总而言之,正道圣法若以理成立为真实,则于学修圣法之僧及学修究竟之佛,将会产生信解。因此,若以对如来具有四谛甚深缘起之理产生真实定解的方法,励力精勤,对三宝将会产生不退转的坚固信心。

  如是于真实僧伽及仅持僧相,亦了知为圣法宝之功德后,应尽力承事供养,以生无量福德之故。如是经云:“恒于月月中,百千大供施,若于僧净信,福胜十六倍”,以此为例,广于经中应当了知。

  甲四、末义:

  随念圣三宝经圆满。

  如是十方一切世间界所有利乐之源泉——共称三宝,乃至虚空及轮回未尽之间无尽之自性,万千善相吉祥之源,此是仅仅忆念亦能从一切衰败中解脱。《圣幢经》云:“若心有恐惧、怖畏与惊慌,则应忆念佛宝;若未能忆念,则应忆念法宝;若未能忆念,则应忆念僧宝。以此将会从一切怖畏中解脱。如与修罗交战之际,帝释告天众言:“若战争中恐惧时,应念我能胜胜利幢,若未能忆念,应念具自在天子胜利幢,若未忆念,应念水天天子胜利幢。以此遣除畏惧。””如是应随念三宝,以此获得无量福德。《抛石经》云:“依佛所植善根,于轮回中无尽、无边,亦能获得无尽涅槃,依于法、僧所植善根,亦复如是。”又说南瞻部洲纵广七千由旬,东、西、北洲分别纵广八千、九千、一万由旬,皆能以步衡量,然依三宝所植善根终不可量。如是须弥山王,及其周围一切山峰,逐两称量亦能计算,大海之水亦能以瓶称量,依于三宝所植善根,终不可量。仅以此等为例,实则三宝功德过于虚空,量无边际,无垢殊胜,无上无等,故对此信解等的利益亦无量无边。因此,一切真实皈依尽摄于三宝中故,诸具慧者若忆念三宝功德后,承诺其为真实、永恒之皈依处,从此便能开始断尽三有,且有了恒时安乐的开端。

  如是一切诸佛虽然密意一味,但由发心与大愿的无量游舞,不可计数的三世诸佛中,每一尊佛一毛孔、一微光的功德,纵以如来尽虚空际演说亦无穷尽,于彼一切诸佛功德无一遗漏,能于一时之中忆念,又于一偈圣法听闻、读诵,功德无法衡量,于彼十方三世所有圣法,了知为真实之道而作意,又于十方三世安住的无量圣僧中,一位圣僧安住慈心三昧,所生善根业已无量,况以所有僧伽作为信解之境,其功德无量更不必言!于此处信解之后,仅念一遍此经,亦成为以三宝展开宣说的所有一切善根的源泉,何况演说等的功德,更是无量。应知,谛听一遍此经,仅以此亦令人身成为具有大义。

  具德万千吉祥之胜源,三宝悦耳飞扬五彩幡,

  乘骑善说香风飘动时,流唱无尽吉祥之妙音,

  截断所有世间之衰败,亦于常享圆满诸吉祥,

  缘起善道光明之要门,以彼吉祥法藏而开启。

  增上意乐皎洁满月轮,恒时安住胜慧虚空界,…

《《正法妙音》第二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