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正法妙音》第二冊▪P12

  ..續本文上一頁者不空”。對此應知,輪回本爲痛苦之自性,其對治唯有聖法,依彼之後即能減弱輪回之苦,因此,生起信解的諸明眼者將會如是發起“希有!此語極爲真實”的殊勝定解,其余諸愚者值遇聖法,則僅顯現文句、未領受意義而舍棄。

  所謂“智者各別內證”,是說極爲甚深,並非尋思、世間平凡識之行境,即彼現于照見實相的聖地智者各別自證智境前,此爲現量,而能圓滿作爲所境者,唯是究竟智者——佛陀,以總相方式衡量,亦屬具有極細智慧的智者之行境。所謂“各別自證”,其中“各別”是與余法不雜之義,“自”是彼等境的體性無誤,“證”是見,合即:此法並非以其余了別寶瓶等的眼識等觀現世量所能了知,而唯一是自知之心——不共識之境。故其義爲:是具有各別自證智智者行境之故,諸出世間不共功德以修慧覺受而觸,則成爲不變信解之處。

  如是已說,一切所知法範圍內,所取或所判定的殊勝者,即是聖法。

  丁二、真實依處分二:一、略說;二、廣說。

  戊一、略說:

  法律善顯。

  法律善顯者,或疑:佛陀聖法有說蘊等有,有說蘊等無,有說亦有亦無,有說非有非無等,說法無量,故難依托。並非如此!以量士夫佛薄伽梵極善了知所化界、根、意樂後,如擦拭如意寶一般,從二谛展開之法粗、細、極細、究竟諸義,隨其堪受而宣說的此等一切,唯一成爲所化相續煩惱的調伏,並是趣向究竟菩提,無一句別義,無一句違逆,無一句不說真實義,一切皆不相違而同歸究竟菩提,故稱法律善顯。

  有些版本翻譯此句爲“法律善說”,意義相同。有些注釋解釋此句爲爲了愛惜佛製戒律學處,其實若從對字與意義兩方面觀察,便可了知是否爲經典之密義。

  戊二、廣說:

  決定出離,趣大菩提,無有違逆,成就和順。具足依止,斷流轉道。

  所謂“決定出離,趣大菩提”者,或問:一切聖法同入唯一究竟勝義之相,其義如何?從輪回粗大乃至無明習氣地之間的一切所斷,無余出離的種種方便,悉皆具足,能作斷德圓滿之因,就此稱爲決定出離,斷盡二障的同時,獲得所證究竟的無上圓滿菩提,故稱趣大菩提,此即宣說一切所斷斷除、一切所證證得的大菩提降而趣入,故爲究竟一乘。因此,一切聖法的所诠義無有絲毫取此舍彼的相違,一切均無違逆,無不是圓滿道的支緣,故由所化意樂的差別,佛說無量法無有違逆。不僅無有違逆,且以下下一切功德分,于上上中含攝而無分別故,此等一切于一關要中具足,稱爲“成就和順”。若聖法爲種種別義,或是相違,或一者中不含另一者,雖不能作真實依處,但並非如此的緣故,法之大小以自己能受持多少,于彼亦可成爲真實依處。未通達如是關要而視聲聞法爲下劣之人,心中容納不了如來深廣妙法之理後,自趣舍法之衰損。

  “具足依止、斷流轉道”者,一般依止此種彼種的一切有漏有爲法,最終無不滅盡,是故雖獲轉輪王、帝釋、梵天之王政,卻無依止,縱然獲得者自己于彼未舍棄希求,然從所得角度,必將成爲無有依止或不可取。聖法並非如此,依止者自己若未舍棄聖法,聖法不能作爲依止或信賴之處,何時何處也不可能。

  所謂依止,應需了知,正法作爲所依後,其上的依止者何時亦不乏依止,亦即以導師親見一切所知相而宣說作爲根據後,具足依止。有些僅解釋爲正法依于佛,或依于如來藏,尚未開出數句之含義。

  對此或作是念:如是聖法,雖可稱爲無欺信任之處,此世界中于一切妙事妙果受用,唯一是妙,然而妙者窮盡,現在再無作爲,並無一概的信任之處,故正法也是如此。

  並非如此!若依聖法,則具有安立善妙究竟之處——所作已辦、負擔已棄的無學道果位,此時不再從一種作業轉至另一種作業,或者從一者至另一者相續不斷而流轉的情形真實已斷,故稱“斷流轉道”。《釋明論》雲:“無上即斷流轉道,趣于究竟爲流,至此真實盡故爲斷。”

  各家注釋中,此句解釋爲斷除心與心所之流轉,或斷除輪回中流轉等,然僅爲一面之言,尚未解釋圓滿,此後二句意義深奧,故唯此處開顯。

  如是了知所知法的範圍內,能信任不變的有事,唯有聖法,並對“叁世所有諸佛菩薩、聲聞緣覺及諸衆生的安樂善道,一切唯從聖法光明出生”生起信解之後,應當發起住持聖法之願,以經雲此願涵攝佛子無量諸願之故。

  如是隨念法寶功德之後,心想:今日能遇法寶光明,何等慶幸!理應隨分隨力受持聖法。彌勒雲:“謂書寫供養,施他聽披讀,受持正開演,諷誦及思修。”如是應勤修十法行,以成就人身大義。如是聖法,下至于一偈義聽聞受持開演思惟,亦能成就無量利益,廣于經中應當了知。

  乙叁、隨念僧寶之功德分二:一、宣說僧寶功德;二、勝贊具彼功德無上福田。

  丙一、宣說僧寶功德分二:一、相續清淨;二、勝田功德。

  丁一、相續清淨:

  聖僧者,謂正行、應理行、質直行、和敬行。

  僧者,即以千百萬魔衆不能令離正道之故,具有不奪信解之名,即聖補特伽羅之義。聖或大者,即由內道佛乘超勝世間,或者具有所緣等七種大,故稱聖僧。

  安住于如是的聖衆,以離一切過失相的戒學莊嚴相續,故稱正行;具有了達諸義的叁摩地定學,故稱應理行;以不住常斷等邊的正見智慧解脫相續,故稱質直行;所有僧伽見、戒、利他等無有不同而共趣涅槃,稱爲和敬行。

  或者,所謂正行,若按略說解釋,行于遮止一切衰敗的正道,即是正行,間接亦說外道無正道,故非正行。廣說即是:“應理行”者,“理”即涅槃,“行”即入彼,是從果而言;“質直”爲聖道,經雲“質直即是聖道”,是從有學道而言;“和敬”即所有入聖道僧伽,同趣涅槃城不退而行,故是從無有不同行者而言。

  或者,就遠離舍棄、錯誤、歧途及退轉,依次稱爲如是四行,亦即于遠離邪行等四倒的無誤正道中實行者,是世上相續清淨之人。

  丁二、勝田功德:

  所應合掌,所應禮敬,清淨功德,淨諸信施。

  僧伽深證法性而相續清淨,故余者于彼應當恭敬合掌;僧伽爲殊勝引導,故于彼頂禮具有大義,故應禮敬。以勝功德莊嚴相續,即是吉祥福田,“吉祥”爲妙好、圓滿之總稱,僧是福德亦是吉祥,故依彼將出生一切福德的吉祥圓滿,故稱爲田。

  此等離過具德者,縱然以叁千大千世界財富供養,于彼亦不成爲障礙,是故于彼,諸信施即是淨諸信施,非但無有享用信財之過,更是能令圓滿大資糧的大淨信施。

  總之宣說以合掌等承事及禮敬等方式,所應皈依,亦是利他無盡的吉祥勝田,並以信施不成障礙。如雲:“所應承事,勝恭敬處,所應禮敬。”故由僧伽自相續清淨,成爲他人應供等。

  丙二、勝贊具彼功德無上福田:

  所應惠施,普應惠施。

  “所應惠施”者,即如良田中生長莊稼,于彼供養有大利益,故能産生無量、第一、最勝利樂之果。“普應惠施”者,即一切時處堪爲所有世間的大供養處,亦即無與倫比的供養處,世間凡夫是以煩惱染汙相續,僧則從彼解脫,故如無垢如意寶王。

  對以上六句,有注釋對應解釋爲:于資糧道者所應合掌,于加行道者所應禮敬,于預流者清淨功德,于一來者淨諸信施,于不來者所應惠施,于無學道阿羅漢者普應惠施。

  總而言之,正道聖法若以理成立爲真實,則于學修聖法之僧及學修究竟之佛,將會産生信解。因此,若以對如來具有四谛甚深緣起之理産生真實定解的方法,勵力精勤,對叁寶將會産生不退轉的堅固信心。

  如是于真實僧伽及僅持僧相,亦了知爲聖法寶之功德後,應盡力承事供養,以生無量福德之故。如是經雲:“恒于月月中,百千大供施,若于僧淨信,福勝十六倍”,以此爲例,廣于經中應當了知。

  甲四、末義:

  隨念聖叁寶經圓滿。

  如是十方一切世間界所有利樂之源泉——共稱叁寶,乃至虛空及輪回未盡之間無盡之自性,萬千善相吉祥之源,此是僅僅憶念亦能從一切衰敗中解脫。《聖幢經》雲:“若心有恐懼、怖畏與驚慌,則應憶念佛寶;若未能憶念,則應憶念法寶;若未能憶念,則應憶念僧寶。以此將會從一切怖畏中解脫。如與修羅交戰之際,帝釋告天衆言:“若戰爭中恐懼時,應念我能勝勝利幢,若未能憶念,應念具自在天子勝利幢,若未憶念,應念水天天子勝利幢。以此遣除畏懼。””如是應隨念叁寶,以此獲得無量福德。《抛石經》雲:“依佛所植善根,于輪回中無盡、無邊,亦能獲得無盡涅槃,依于法、僧所植善根,亦複如是。”又說南瞻部洲縱廣七千由旬,東、西、北洲分別縱廣八千、九千、一萬由旬,皆能以步衡量,然依叁寶所植善根終不可量。如是須彌山王,及其周圍一切山峰,逐兩稱量亦能計算,大海之水亦能以瓶稱量,依于叁寶所植善根,終不可量。僅以此等爲例,實則叁寶功德過于虛空,量無邊際,無垢殊勝,無上無等,故對此信解等的利益亦無量無邊。因此,一切真實皈依盡攝于叁寶中故,諸具慧者若憶念叁寶功德後,承諾其爲真實、永恒之皈依處,從此便能開始斷盡叁有,且有了恒時安樂的開端。

  如是一切諸佛雖然密意一味,但由發心與大願的無量遊舞,不可計數的叁世諸佛中,每一尊佛一毛孔、一微光的功德,縱以如來盡虛空際演說亦無窮盡,于彼一切諸佛功德無一遺漏,能于一時之中憶念,又于一偈聖法聽聞、讀誦,功德無法衡量,于彼十方叁世所有聖法,了知爲真實之道而作意,又于十方叁世安住的無量聖僧中,一位聖僧安住慈心叁昧,所生善根業已無量,況以所有僧伽作爲信解之境,其功德無量更不必言!于此處信解之後,僅念一遍此經,亦成爲以叁寶展開宣說的所有一切善根的源泉,何況演說等的功德,更是無量。應知,谛聽一遍此經,僅以此亦令人身成爲具有大義。

  具德萬千吉祥之勝源,叁寶悅耳飛揚五彩幡,

  乘騎善說香風飄動時,流唱無盡吉祥之妙音,

  截斷所有世間之衰敗,亦于常享圓滿諸吉祥,

  緣起善道光明之要門,以彼吉祥法藏而開啓。

  增上意樂皎潔滿月輪,恒時安住勝慧虛空界,…

《《正法妙音》第二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