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正法妙音》第二册▪P15

  ..续本文上一页先不要有自方、他方的偏执,对梵天等不要起嗔心,对佛陀也不要起贪执,唯一观察谁能够从根本上息灭痛苦,就把他持为皈依处。而这样公正观察的结果,就是会引生胜解。

  如是以事势理衡量,如导师释迦王,我们虽不能现见,然而其所说正道——以三种观察清净之轨,真实见为是堪能止息三有的方便,从此处推证,宣说此方便而自已具有现见之智慧、为他宣说之慈悲,以及以如是方便从三有衰败中彻底救拔之能力者,唯一是佛薄伽梵。由此引生胜解。

  这样以事势理衡量时,导师释迦佛的色身虽然已不在我们这个世间,我们也看不到,无法现量比较释迦佛与外道教主的胜劣差别,但是通过他所说的正道,就能够决定他是具足智悲力的人。因为他宣说的教法还留在人间,对他的三藏十二部经典,字字句句都可以作观察,并且通过观察,可以发现他所说的道是以现量、比量、教量三种观察都清净的正轨,确实能够止息三有。这样从法上,就可以很明确地断定,说法者佛陀决定具有现见正法的智慧;而且对这样殊胜的法道,他能毫无自私地对一切众生宣说,这就说明他具有为他人宣说的大慈悲;而且通过这样转*轮的方便,确实起到了使有缘众生截断三有衰败的作用,这就说明他具有大威力。

  在我们这个世间,除了佛法之外,还有很多书籍,有很多学问,我们可以去观察,这些外道的教主或者世间的学者,有没有说过止息痛苦的正道。实际上,这些世间书籍里面根本没有讲到,这就反映出作者本身并没有现见灭苦正道的智慧,也没有为他人宣说灭苦正道的慈悲,也没有真正对他人作救拔的能力。这样从法上一比较,就能显示出内外导师的胜劣差别,自己也会确定下来,唯一佛陀才是圆满的导师。就象《殊胜赞》中所说的那样:“于余外道教,如如善思惟,如是如是我,心信于依怙。”对于其它的外道教法,如是如是善加思惟的话,如是如是我也对依怙越来越生起信心。所以,不是不允许对内外教作观察比较,而是越观察越比较,就越能体会到只有世尊的教法才是正道,由此也越加信仰世尊。

  讲到这里,你们会问:怎么知道佛说的法是能止息三有的方便呢?下面就进一步以缘起的道理来成立。对这个道理注释中分两层来讲:第一层是成立痛苦都是缘起生,不是无因生,也不是非因生,唯一是从我执产生。第二层是成立什么是正道,那么什么是正道呢?就是能够对治苦因的道,也就是直接对治我执的道。这样我们就会发现,佛说的无我之道,直接与我执相违,所以决定是正道,但是其它的道与我执并不相违,而是相应,所以都是邪道或者非道。这样一辨别,我们心里就能断定,唯一佛说的法才是正道。

  下面就具体来解释论文。

  第一段:苦从缘起生。

  并且,如果以循着依怙所说教法光辉的无垢智慧作观察,则茫茫三有轮回诸苦,并非无因自然而生,若无因生则决定有恒有恒无的过失。

  “循着依怙所说教法光辉的无垢智慧”,这是讲我们凡夫人,本来没有很大的智慧,是大悲世尊的教法光辉在启发我们的心,我们唯一是依靠佛的教法,才懂得怎样思惟、观察,才有了无垢智慧。

  随顺佛陀宣说的缘起正理,我们先观察痛苦不是无因生。

  轮回诸苦(有法)

  非无因生(所立)

  以无因生则痛苦恒有、恒无之故(能立)

  为什么以无因生可以推出痛苦恒有或者恒无呢?根据就是:痛苦如果不观待因,那么在苦因不积聚时,也还是需要存在,所以是恒有;或者即使苦因已经积聚,也还是需要象苦因没有积聚那样没有,所以是恒无。但是因为恒有、恒无的常法永远不可能成立,所以痛苦不是无因生。

  下面再成立痛苦不是非因生。

  同样,也非常法大自在天等非因产生,因为并非因果以彼有则随有、以彼无则随无的缘故。

  轮回诸苦(有法)

  不是非因生(所立)

  并非因果以彼有则随有、以彼无则随无之故(能立)

  以大自在天派的观点为例,他们认为痛苦是由常法大自在天所造,大自在天想让人痛苦,人就会痛苦,想让人得到何种痛苦,就会得到何种痛苦。我们这样观察:如果自在天是作者的话,那因果应当随他而转,他不想造,因果就应当不存在,他想造,因果就应当按他的意志来建立,但实际上因果并不是随他而转。比如大自在天不想让稻种长成稻芽,但因缘积聚时,从稻种仍然会出生稻芽,大自在天想让火中出水,但从火出生水这种因果关系,再怎么也不可能成立。这样就知道非因也不成立。

  下面是总说痛苦从缘起生。

  一切万法唯是因缘积聚的缘起显现而已,倘若不是从因缘缘起而生,则如石女儿般无有显现可见,如是以具足正量的定解坚固的方式了知确有能断尽痛苦的正道。

  由上面的无因生、非因生不成立,就可以知道,万法唯一是因缘积聚的缘起显现而已。从反面来讲,假如不是缘起生,那整个世界就是一片虚无,像石女儿一样,眼前没有任何显现法。但这是无法成立的。

  这样就以具足正量的定解坚固的方式,知道痛苦不是无因生,不是非因生,唯一是从苦因生,只要将苦因拿掉,苦决定会随之而息灭,这样就可以了知确实存在能灭苦的正道,因为只要道能和苦因相违,就可以把苦灭除。

  下面进一步问:哪一种道才是能灭除苦因的正道呢?

  第二段:唯有佛法是正道。

  复次,譬如将损害有情执为正法的邪道,以及为净除业障依靠五火等的非道,彼等并未与三有之因相违,而宣说能断一切三有轮回之根本——无明种子的无我之理,即是正道。

  在这个世界上,有很多很多的道,并且这些道的创立者都会说:我这个道能消除你的痛苦,能让你得到安乐。但是口头的鼓吹并不一定是真实,我们要以正理衡量,在这些林林总总的道当中,哪一种道真正能消除痛苦。道可以分成三种,一种是邪道,一种是非道,一种是正道。比如,把损害有情执着是正法,认为杀死异教徒就能够升天,像这一类就是邪道。第二种非道虽然不损害其他有情,但是所行持的并不是解脱的因,比如为了净除自己的业障,而用火焚烧自己的身体,虽然没有伤害到别人,但是这绝对不是解脱的因,不可能消业,像这一类,属于非道。

  邪道和非道为什么不是正道呢?因为痛苦的因是集,集的根本就是我执,我们观察,杀一个有情也好,用火净除业障也好,用水来洗也好,这些根本没有与我执相违,所以无论怎么做也无法消除痛苦,只是加深痛苦而已。

  为什么又说佛法是正道呢?因为佛法宣说了无我的道理,无我的正见与我执相违,以无我智慧决定能断除轮回根本的无明种子,所以佛法是堪能止息痛苦的正道。

  下面再引教证。

  经云:“诸遭怖畏人,多皈依山林,及皈诸园囿,皈所供树木。其皈非尊胜,其皈非第一,虽依其依处,不能脱众苦。若时有皈依,佛法及僧伽,由知苦苦集,正超越诸苦。八支圣道乐,当趣般涅槃,以智慧观见,诸四圣谛理。此皈为尊胜,此皈是第一,由皈此皈处,能解脱众苦。”

  这五颂的要点,我们要把握住,其中前两颂是讲其他山林等不是皈依处的原因,原因就是“虽依其依处,不能脱众苦。”后面三颂是讲三宝是皈依处的原因,就是“由皈此皈处,能解脱众苦。”

  这一段佛语,全知麦彭仁波切在上面的解释当中,已经把它的密意完全开显出来,也就是,以所说的道能否灭苦来区别是不是殊胜的皈依处。

  经中的意思是这样的:在轮回当中遭到怖畏的人们都想解脱痛苦,他们大多皈依山林、皈依园囿,或者皈依所供的树神、山神等等,这种皈依不是尊胜,不是第一,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这并不是正道,不能灭除苦因的缘故,虽然皈依了这些依处,也不能脱离众苦。如果某时皈依了佛法僧三宝,通过佛法能了知苦和苦的因——集,这样修习无我的道,就能超越诸种痛苦,以安乐的八支圣道趣向苦和苦因寂灭的涅槃,以智慧观见四圣谛的理。这样的皈依就是尊胜,就是第一,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皈依三宝,修习无我的正道,能解脱一切轮回的痛苦。

  以上这些,就是以智慧认定皈依处的思惟过程,经过这个过程,决定能在相续当中引起胜解。我们对前面讲的内容再作一个回顾:

  首先是要思惟到我们每个有情都想求安乐,但是轮回只是一个痛苦的自性,这样就要寻找一个能作救拔的皈依处。在寻求时,首先要认定导师的体相:具有能息灭痛苦的智慧、慈悲和能力。如何成立一个补特伽罗具有智悲力呢?能立就是他能宣说息灭痛苦的正道。接下来,如何成立一个道是正道呢?这就要以缘起理来观察,能对治苦因的道,才是息灭痛苦的正道。其他道不是无我之道,与苦因我执并不相违,而佛陀宣说的无我之理,能断苦因,所以唯有佛说的道才是正道。我们有了这样的认识之后,就能毫无疑惑地断定,一切求解脱者的皈依处,唯一是佛法僧三宝,再不说还有其它的皈依处。所以下面说:

  如是唯佛薄伽梵是诸求解脱者的唯一怙主,其教法是唯一途径,其僧伽是无比福田,亦是道伴,以对此确认的胜解信作为因后,应需随念皈依处三宝的功德。

  由上面的事势理可以成立,唯一佛陀才是我们求解脱者的唯一怙主,他所说的教法是我们息灭痛苦的唯一途径,他的随学者——僧伽是我们无与伦比的福田,也是我们的道伴。

  这样成立,并不是以偏袒心特别执著某一方,而是以正理成立。因为只有佛陀开示了灭苦的正道,所以他是我们唯一的怙主。只有他的教法才是真正能息灭痛苦的道,除了佛的教法之外,再没有第二种灭苦的法,所以是唯一的途径。而且,只有僧伽是如理修行灭苦之道的持法者,所以他们是具有真实功德的大福田,也是我们同见同行的唯一道伴。

  我们整个的重点就是放在灭苦上面,而能让我们灭苦的导师、正法和助伴,又唯一是佛、法、僧,所以就确认他们是我们的皈依处,这样就引起了胜解信。

  有了胜解信作为因,我们就应当修习随念皈依处三宝的功德,也就是像《赞颂韵文论》所说那样:

  如《赞颂韵文论》云:“…

《《正法妙音》第二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