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正法妙音》第二冊▪P15

  ..續本文上一頁先不要有自方、他方的偏執,對梵天等不要起嗔心,對佛陀也不要起貪執,唯一觀察誰能夠從根本上息滅痛苦,就把他持爲皈依處。而這樣公正觀察的結果,就是會引生勝解。

  如是以事勢理衡量,如導師釋迦王,我們雖不能現見,然而其所說正道——以叁種觀察清淨之軌,真實見爲是堪能止息叁有的方便,從此處推證,宣說此方便而自已具有現見之智慧、爲他宣說之慈悲,以及以如是方便從叁有衰敗中徹底救拔之能力者,唯一是佛薄伽梵。由此引生勝解。

  這樣以事勢理衡量時,導師釋迦佛的色身雖然已不在我們這個世間,我們也看不到,無法現量比較釋迦佛與外道教主的勝劣差別,但是通過他所說的正道,就能夠決定他是具足智悲力的人。因爲他宣說的教法還留在人間,對他的叁藏十二部經典,字字句句都可以作觀察,並且通過觀察,可以發現他所說的道是以現量、比量、教量叁種觀察都清淨的正軌,確實能夠止息叁有。這樣從法上,就可以很明確地斷定,說法者佛陀決定具有現見正法的智慧;而且對這樣殊勝的法道,他能毫無自私地對一切衆生宣說,這就說明他具有爲他人宣說的大慈悲;而且通過這樣轉*輪的方便,確實起到了使有緣衆生截斷叁有衰敗的作用,這就說明他具有大威力。

  在我們這個世間,除了佛法之外,還有很多書籍,有很多學問,我們可以去觀察,這些外道的教主或者世間的學者,有沒有說過止息痛苦的正道。實際上,這些世間書籍裏面根本沒有講到,這就反映出作者本身並沒有現見滅苦正道的智慧,也沒有爲他人宣說滅苦正道的慈悲,也沒有真正對他人作救拔的能力。這樣從法上一比較,就能顯示出內外導師的勝劣差別,自己也會確定下來,唯一佛陀才是圓滿的導師。就象《殊勝贊》中所說的那樣:“于余外道教,如如善思惟,如是如是我,心信于依怙。”對于其它的外道教法,如是如是善加思惟的話,如是如是我也對依怙越來越生起信心。所以,不是不允許對內外教作觀察比較,而是越觀察越比較,就越能體會到只有世尊的教法才是正道,由此也越加信仰世尊。

  講到這裏,你們會問:怎麼知道佛說的法是能止息叁有的方便呢?下面就進一步以緣起的道理來成立。對這個道理注釋中分兩層來講:第一層是成立痛苦都是緣起生,不是無因生,也不是非因生,唯一是從我執産生。第二層是成立什麼是正道,那麼什麼是正道呢?就是能夠對治苦因的道,也就是直接對治我執的道。這樣我們就會發現,佛說的無我之道,直接與我執相違,所以決定是正道,但是其它的道與我執並不相違,而是相應,所以都是邪道或者非道。這樣一辨別,我們心裏就能斷定,唯一佛說的法才是正道。

  下面就具體來解釋論文。

  第一段:苦從緣起生。

  並且,如果以循著依怙所說教法光輝的無垢智慧作觀察,則茫茫叁有輪回諸苦,並非無因自然而生,若無因生則決定有恒有恒無的過失。

  “循著依怙所說教法光輝的無垢智慧”,這是講我們凡夫人,本來沒有很大的智慧,是大悲世尊的教法光輝在啓發我們的心,我們唯一是依靠佛的教法,才懂得怎樣思惟、觀察,才有了無垢智慧。

  隨順佛陀宣說的緣起正理,我們先觀察痛苦不是無因生。

  輪回諸苦(有法)

  非無因生(所立)

  以無因生則痛苦恒有、恒無之故(能立)

  爲什麼以無因生可以推出痛苦恒有或者恒無呢?根據就是:痛苦如果不觀待因,那麼在苦因不積聚時,也還是需要存在,所以是恒有;或者即使苦因已經積聚,也還是需要象苦因沒有積聚那樣沒有,所以是恒無。但是因爲恒有、恒無的常法永遠不可能成立,所以痛苦不是無因生。

  下面再成立痛苦不是非因生。

  同樣,也非常法大自在天等非因産生,因爲並非因果以彼有則隨有、以彼無則隨無的緣故。

  輪回諸苦(有法)

  不是非因生(所立)

  並非因果以彼有則隨有、以彼無則隨無之故(能立)

  以大自在天派的觀點爲例,他們認爲痛苦是由常法大自在天所造,大自在天想讓人痛苦,人就會痛苦,想讓人得到何種痛苦,就會得到何種痛苦。我們這樣觀察:如果自在天是作者的話,那因果應當隨他而轉,他不想造,因果就應當不存在,他想造,因果就應當按他的意志來建立,但實際上因果並不是隨他而轉。比如大自在天不想讓稻種長成稻芽,但因緣積聚時,從稻種仍然會出生稻芽,大自在天想讓火中出水,但從火出生水這種因果關系,再怎麼也不可能成立。這樣就知道非因也不成立。

  下面是總說痛苦從緣起生。

  一切萬法唯是因緣積聚的緣起顯現而已,倘若不是從因緣緣起而生,則如石女兒般無有顯現可見,如是以具足正量的定解堅固的方式了知確有能斷盡痛苦的正道。

  由上面的無因生、非因生不成立,就可以知道,萬法唯一是因緣積聚的緣起顯現而已。從反面來講,假如不是緣起生,那整個世界就是一片虛無,像石女兒一樣,眼前沒有任何顯現法。但這是無法成立的。

  這樣就以具足正量的定解堅固的方式,知道痛苦不是無因生,不是非因生,唯一是從苦因生,只要將苦因拿掉,苦決定會隨之而息滅,這樣就可以了知確實存在能滅苦的正道,因爲只要道能和苦因相違,就可以把苦滅除。

  下面進一步問:哪一種道才是能滅除苦因的正道呢?

  第二段:唯有佛法是正道。

  複次,譬如將損害有情執爲正法的邪道,以及爲淨除業障依靠五火等的非道,彼等並未與叁有之因相違,而宣說能斷一切叁有輪回之根本——無明種子的無我之理,即是正道。

  在這個世界上,有很多很多的道,並且這些道的創立者都會說:我這個道能消除你的痛苦,能讓你得到安樂。但是口頭的鼓吹並不一定是真實,我們要以正理衡量,在這些林林總總的道當中,哪一種道真正能消除痛苦。道可以分成叁種,一種是邪道,一種是非道,一種是正道。比如,把損害有情執著是正法,認爲殺死異教徒就能夠升天,像這一類就是邪道。第二種非道雖然不損害其他有情,但是所行持的並不是解脫的因,比如爲了淨除自己的業障,而用火焚燒自己的身體,雖然沒有傷害到別人,但是這絕對不是解脫的因,不可能消業,像這一類,屬于非道。

  邪道和非道爲什麼不是正道呢?因爲痛苦的因是集,集的根本就是我執,我們觀察,殺一個有情也好,用火淨除業障也好,用水來洗也好,這些根本沒有與我執相違,所以無論怎麼做也無法消除痛苦,只是加深痛苦而已。

  爲什麼又說佛法是正道呢?因爲佛法宣說了無我的道理,無我的正見與我執相違,以無我智慧決定能斷除輪回根本的無明種子,所以佛法是堪能止息痛苦的正道。

  下面再引教證。

  經雲:“諸遭怖畏人,多皈依山林,及皈諸園囿,皈所供樹木。其皈非尊勝,其皈非第一,雖依其依處,不能脫衆苦。若時有皈依,佛法及僧伽,由知苦苦集,正超越諸苦。八支聖道樂,當趣般涅槃,以智慧觀見,諸四聖谛理。此皈爲尊勝,此皈是第一,由皈此皈處,能解脫衆苦。”

  這五頌的要點,我們要把握住,其中前兩頌是講其他山林等不是皈依處的原因,原因就是“雖依其依處,不能脫衆苦。”後面叁頌是講叁寶是皈依處的原因,就是“由皈此皈處,能解脫衆苦。”

  這一段佛語,全知麥彭仁波切在上面的解釋當中,已經把它的密意完全開顯出來,也就是,以所說的道能否滅苦來區別是不是殊勝的皈依處。

  經中的意思是這樣的:在輪回當中遭到怖畏的人們都想解脫痛苦,他們大多皈依山林、皈依園囿,或者皈依所供的樹神、山神等等,這種皈依不是尊勝,不是第一,爲什麼這樣講呢?因爲這並不是正道,不能滅除苦因的緣故,雖然皈依了這些依處,也不能脫離衆苦。如果某時皈依了佛法僧叁寶,通過佛法能了知苦和苦的因——集,這樣修習無我的道,就能超越諸種痛苦,以安樂的八支聖道趣向苦和苦因寂滅的涅槃,以智慧觀見四聖谛的理。這樣的皈依就是尊勝,就是第一,爲什麼這樣講呢?因爲皈依叁寶,修習無我的正道,能解脫一切輪回的痛苦。

  以上這些,就是以智慧認定皈依處的思惟過程,經過這個過程,決定能在相續當中引起勝解。我們對前面講的內容再作一個回顧:

  首先是要思惟到我們每個有情都想求安樂,但是輪回只是一個痛苦的自性,這樣就要尋找一個能作救拔的皈依處。在尋求時,首先要認定導師的體相:具有能息滅痛苦的智慧、慈悲和能力。如何成立一個補特伽羅具有智悲力呢?能立就是他能宣說息滅痛苦的正道。接下來,如何成立一個道是正道呢?這就要以緣起理來觀察,能對治苦因的道,才是息滅痛苦的正道。其他道不是無我之道,與苦因我執並不相違,而佛陀宣說的無我之理,能斷苦因,所以唯有佛說的道才是正道。我們有了這樣的認識之後,就能毫無疑惑地斷定,一切求解脫者的皈依處,唯一是佛法僧叁寶,再不說還有其它的皈依處。所以下面說:

  如是唯佛薄伽梵是諸求解脫者的唯一怙主,其教法是唯一途徑,其僧伽是無比福田,亦是道伴,以對此確認的勝解信作爲因後,應需隨念皈依處叁寶的功德。

  由上面的事勢理可以成立,唯一佛陀才是我們求解脫者的唯一怙主,他所說的教法是我們息滅痛苦的唯一途徑,他的隨學者——僧伽是我們無與倫比的福田,也是我們的道伴。

  這樣成立,並不是以偏袒心特別執著某一方,而是以正理成立。因爲只有佛陀開示了滅苦的正道,所以他是我們唯一的怙主。只有他的教法才是真正能息滅痛苦的道,除了佛的教法之外,再沒有第二種滅苦的法,所以是唯一的途徑。而且,只有僧伽是如理修行滅苦之道的持法者,所以他們是具有真實功德的大福田,也是我們同見同行的唯一道伴。

  我們整個的重點就是放在滅苦上面,而能讓我們滅苦的導師、正法和助伴,又唯一是佛、法、僧,所以就確認他們是我們的皈依處,這樣就引起了勝解信。

  有了勝解信作爲因,我們就應當修習隨念皈依處叁寶的功德,也就是像《贊頌韻文論》所說那樣:

  如《贊頌韻文論》雲:“…

《《正法妙音》第二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