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正法妙音》第二冊▪P16

  ..續本文上一頁安住無邊底,生死大海中,貪等極暴惡,大鯨嚼其身,今當皈依誰。若誰一切過,畢竟皆永無,若是一切種,一切德依處,設是有心者,即應皈依此,贊此恭敬此,應住其聖教。”

  前五句是講思維痛苦而發起求皈依的心。注釋中說:“安住在見不到邊際的生死大海當中,被貪嗔癡等極爲暴惡的大鯨魚嚼咬自己的身心,我現在應當皈依誰,才能跳出生死苦海呢?”接下來兩頌是講“確認皈依處之後,應當皈依、贊歎、恭敬,以及安住于導師的聖教”,注釋中說:“如果誰從根本上永斷一切過失,如果誰在一切時處,都是一切功德的依處,有智慧的人就應當皈依他、贊歎他、恭敬他,以聞思修安住在他的聖教當中。”也就是,既然確認了佛法僧是自己的皈依處,有智慧的人就應當隨念皈依處叁寶的功德。

  因此,一切正道的根本即是隨念叁寶功德的信解,故在此簡釋《隨念聖叁寶經》。

  導師佛陀的條件已經圓滿具足,他能開示一切滅苦的正道,這是說明外支已成,能不能離苦,唯一就是看內支——自己具不具有信解。有了信解就會聽從佛的教導,佛是如何開示的,就會按照佛所開示的法去實行,隨順而趣入;沒有信解,就不能趣入正道,所以一切正道的根本就是信解,無論是下士道、中士道,還是上士道,無論是聲聞道、緣覺道,還是菩薩道,無論是哪種道,它的根本就是信解。那麼信解怎麼産生呢?它的因就是隨念功德,這樣就可以看出:對于一個修行人,隨念叁寶的功德,是一項極爲重要的修行。爲了讓我們能趣入隨念叁寶功德而增上信解,所以全知麥彭仁波切在這裏以簡要的方式來解釋《隨念聖叁寶經》。

  

  名義

  

  本經分四:一、名義;二、譯禮;叁、正文;四、末義。

  甲一、名義:

  梵語雲:阿呀 那紮呀阿呢莫德斯紮

  藏語雲:帕巴棍秋勝傑色咱布多

  漢語雲:隨念聖叁寶經

  “阿呀”對應“帕巴”(聖),“ 那”對應“棍秋”(寶),“紮呀”對應“勝”(叁),“阿呢”對應“傑色”(隨),“莫德”對應“咱布”(念),“斯紮”對應“多”(經)。

  所謂“聖”,就某個超勝之境而言,可以從不同側面解釋,此處是對超越世間的一切法,稱之爲聖。

  “聖”的涵義從廣義上來講,是對某個超勝之境來說的,這樣就可以從不同的側面來解釋,因爲境可以有很多種,因此可以說聖境、聖地、聖典、聖士夫等等。那麼在經名中是對什麼稱爲聖呢?是對超越世間的一切法稱爲聖,也就是對佛法僧叁者,稱爲聖。在這個有漏世間的範疇當中,根本找不到佛法僧叁者的意義,所以叁寶不可以用“凡”字來稱呼,唯一應當稱之爲聖,這樣才顯示出叁寶是一種超越世間的法,讓人們覺悟到除了世間的五欲六塵之外,還有超凡的叁寶存在。一切世間法都是有漏法,都是由苦和集所攝,而佛陀斷證究竟、超越世間,解脫了二障的束縛,現前了正等覺,所以是聖;他宣說的一切教法,也是超越世間,一切隨學的聖僧都是持法者,證悟一地以上就已經超越世間,在入中論等教典中都是這樣宣說,所以法和僧也是聖。這就是聖的涵義。叁寶不是世間其他法可以比擬的,世間所攝的法都沒有這樣的功德。

  所謂“寶”,即以罕見等六法與寶相似,故名爲寶。

  寶也是用來稱呼佛法僧的。對于佛法僧,如果以語言宣講,就應當用聖、寶這樣的詞來稱呼,才能顯示出佛法僧的殊勝。實際上叁寶的功德甚深廣大,單純以語言最多也只是相似的表達,這裏是通過寶的比喻來表達。在世間的物質當中,如意寶具足很多功德,而佛法僧具有與它相似的六種功德相,所以安立寶的名稱。這六種功德相主要是出自于《寶性論》,第一是罕見,第二是無垢,第叁是具有勢力,第四是莊嚴,第五是殊勝,第六是不變。我們首先講如意寶的六種功德:1、如意寶很稀有、很罕見;2、如意寶上面沒有任何垢染,非常清淨;3、如意寶具有勢力,能夠滿足所欲,賜予財富;4、如意寶是世間的莊嚴,任何環境當中如果有如意寶,都會顯得非常莊嚴;5、如意寶很殊勝,普通物品無法與之相比,所以叫殊勝;6、如意寶具有不變的功德相,無論火燒還是土埋,質地都不會改變,這就是六種功德相。與比喻對應,佛法僧具有相似的六種相。《寶性論》中說:“少出現故無垢故,具勢力故世嚴故,殊勝故及不變故,以此六因稱勝寶。”

  第一是“罕見”,魏譯《寶性論》當中說:“世間難得相似相對法,以無善根諸衆生等百千萬劫不能得故。”與如意寶在世間很難獲得相似,叁寶也是極爲罕見,爲什麼這樣講呢?因爲沒有善根的衆生,在百千萬劫當中也難以值遇叁寶,所以是罕見。

  叁寶的功德廣大如海,力用無邊,能賜予一切利樂,能從一切衰敗中救度,是這樣無以倫比的殊勝對境,所以無善根者很難值遇。在世間當中,值遇一個殊勝的東西,或者值遇一個殊勝的人,或者值遇一件殊勝的事,或者學習一種殊勝的技藝,都要有很大的因緣,而且越是殊勝,值遇也越難。而在一切顯現的差別法中,佛陀、聖法、僧伽,是最殊勝的導師、法道、助伴,在這個世界上不可能再找到比叁寶更殊勝的法。在世間,要找到一個好老師已經很難,在世間某個領域當中,要跟隨大師級的人物更難,而要得到他的傳授就更是難上加難。遇到一個共同行善法的團體,也是非常困難。爲什麼這樣講呢?因爲一切法都需要有因緣,沒有因緣不可能憑空出現,現在是比這些殊勝無量倍的叁寶,當然更是需要具足無量的善根因緣才可能遇到,所以叁寶極難值遇。即使是僅僅見一下佛的相、佛經的名字、僧人的幢相,也需要福德成熟才會在你的根識面前顯現,所以是極難。難就難在因緣不好集聚,所以是罕見稀有。

  第二講“無垢”,可以從多個方面來解釋,無垢是說明叁寶清淨的相。魏譯《寶性論》中說:“無垢相似相對法,以離一切有漏法故。”

  與如意寶沒有絲毫瑕垢相似,叁寶也非常清淨,爲什麼這樣說呢?因爲佛法僧都是遠離一切有漏法的體性,沒有雜染的緣故。世間與出世間做比較,世間是雜染,叫做雜染世間,爲什麼叫雜染世間呢,因爲它是煩惱,是業,是生,是由這樣一些雜染的法所組成。從因的角度來講,我們這個有漏世間不能說是清淨,因爲都是從我執出發、以執著我而造作,所以內在是煩惱,所做的一切都是有漏業,這些都不清淨。從果的角度來講,所感召的都是生雜染,是以生老病死等痛苦所攝的不清淨的果報。我們要清楚,叁寶之外的法,確實沒有一種是清淨的,唯一叁寶才是清淨。爲什麼這樣說呢?因爲叁寶遠離有漏,我們看佛寶,連二障極微細的種子都徹底遠離,從煩惱障的角度來說,相續當中連極微細的煩惱也統統斷盡,一點貪嗔癡的煩惱都沒有,從所知障的角度來說,二取和叁輪的微細執著也徹底斷盡,所以佛寶至極清淨。一般講,佛具有二種清淨,不但具有自性清淨,而且具有遠離一切客塵的離垢清淨,這就是佛寶的無垢。所謂佛的法——聖法也是極爲清淨,因爲它不同于世間文化,不同于外道的法,爲什麼呢?因爲佛如實照見一切所知法的相,所以佛說的法完全契合實相,以現量、比量、教量做觀察,沒有一點染汙,沒有一點欺诳,這就是法寶的無垢。佛是如語者、真語者、不诳語者、不異語者,他所說的叁藏十二部沒有任何欺诳的地方,這是無垢的含義。相比來講,外道的典籍或者世間的法,都是或深或淺、或多或少地被邪見所染汙,他們所說的不契合真理,以現量比量教量作觀察時,都有不清淨的地方,充滿了欺诳,充滿了無知,充滿了迷惑,這種法的作用唯一是讓衆生陷入迷亂。

  第叁是“具勢力”,就是具有遣除衰敗、賜予圓滿的勢力。世界上的法都有它的功能,比如衣服可以保暖,食物可以養身,房屋可以遮風擋雨,但是所有的世間法都不具有遣除世間衰敗、賜予出世間圓滿的勢力,這是在世間法的體性上根本不具足的。與此相反,佛法僧叁寶的威德極大,它具有遣除衰敗、賜予圓滿的勢力,從叁士道的角度來講,它能遣除一切惡趣的衰敗,賜予善趣的圓滿;它能遣除一切叁有的衰敗,賜予出世間解脫的圓滿;它能遣除一切小乘自私自利的衰敗,賜予大乘佛果的圓滿。從這個角度來說,佛法僧叁寶確實具足最大的勢力,這種勢力不是世間政治家、科學家、醫生、教師、學者所能具有的,也不是一切世間藥物、世間衣食、世間聲色所能具有的,但是由于我們的信心不夠,沒有真正誠信叁寶具有殊勝的勢力,所以往往還是外求,認爲以一種外物或者以某個凡夫,或者以一種世間思想,能夠真正遣除我們的衰敗,賜予我們圓滿,這是完全顛倒的。以上講的是第叁。

  第四是“莊嚴”,如何才能成就世間莊嚴呢?答案是:只有叁寶住世才能成就世間莊嚴,因爲叁寶是一切善心福德的因。有了佛成爲衆生的導師,有了法成爲衆生的道路,有了僧成爲衆生的伴侶,這樣依仗佛法僧的助緣力,衆生的心才能趨入到福善的正軌當中,才能産生善心福德。如果叁寶住持在世間,人們也依止正法來止惡行善,世間就會現前無量的善相吉祥,所以叁寶是莊嚴,是最殊勝的莊嚴。這個世間,即使有再豐裕的物質、再好看的服飾、再多的飲食、再多的歌舞,也都不是莊嚴,因爲人心遠離叁寶,恒時處在貪嗔癡的狀態當中,毫無莊嚴可言,這樣就可以了知叁寶才是世間真正的莊嚴。

  第五是“殊勝”,殊勝就是比其他法更超勝的意思。假如把其他的法和叁寶放在一起,就會發現叁寶是最殊勝的,以叁寶的功德能映蔽一切法,就象太陽大放光明,一切星光都被映蔽一樣。叁寶是無比殊勝的法,叁有一切法的總和都無法與它相比。懂得這一條,我們就要主動地以叁寶爲所緣境而精勤修持。比如對佛陀修習承事供養,對于法修習相應的瑜伽,或者是對于僧修習共受財法,以對境殊勝的緣故,所得的功德,也會遠遠超過不以叁寶爲所依的一切世間善法。所以《瑜伽師地論》當中說,依于叁寶會…

《《正法妙音》第二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