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正法妙音》第二冊▪P17

  ..續本文上一頁出生最勝福德。

  第六是“不變”,因爲其他法都會隨著因緣而改變,比如某個有情,以贊歎和呵斥的不同,就會有變化,以相信他和不相信他也會有變化,以因緣的改變也會有變化。但是佛法僧叁寶是恒常不變的法,意思是說,無論你在何時何地,無論你興盛還是衰敗,無論你在何種因緣當中,你永世都可以對她做皈依,她也會永遠平等地救度你。而世間法就不是這樣,它要觀待條件,比如你贊歎他,他會對你高興,你呵斥他,他就會不高興,你以很多錢來供養他,他會幫你做事情,如果錢少一些,他就會置之不理。或者隨著時間因緣的變化,它會變壞,它會窮盡,不可依靠,不可信任。而叁寶可以做爲永世可信的皈依處,永遠可以依托,永遠不會變動。爲什麼這樣說呢?因爲佛已經現前常恒的法身,他所宣說的道是無畏常恒之道,他的僧也是行持法的聖者,所以永遠可以皈依,世界上再沒有比這個更有保障的皈依處了。分別來講,佛是遍一切處的大無爲法,所以無論在何時何地你都可以祈禱佛,也都可以得到佛的加被,無論你是什麼身份,無論你是興盛還是衰敗,無論是有何種困難,你都可以祈禱佛,佛不會有任何偏袒,不會有任何不關照。從法上來講,哪怕自己的色身變壞,即使其他一切法都將舍離自己,但只要心中有正法,正法是永遠不會舍離你的。而且以十方聖僧爲伴侶,聖僧也永遠不會舍離你,這樣我們就可以了知叁寶是永恒不變、真實、無上的如意寶。所以用“寶”來形容。

  所謂“叁”,即是導師、正法、隨學者數目決定爲叁。

  所謂的“叁”,代表數目決定。對應名言秩序井然的萬相,佛所說的法相都是決定的,因爲佛的智慧決定,所以他說的法相極爲決定。“叁”是表達什麼內涵呢?是指能讓有情從衰敗中得到救護的叁個方面。我們都具有如來藏,如何從客塵中解脫而現前正覺呢?要依靠的就是佛法僧叁者。要想使我們的如來藏蘇醒、離垢、徹底顯露,這叁個法是不能缺少的,也就是要有導師佛,爲我們開示法界清淨等流的聖法,而且自己也要緣著這樣的聖法,以這個聖法作爲自己一貫行持的道,同時也要有隨學的僧做爲助伴。這樣的叁種條件,不可以少,也不必要多,所以叫做數目決定,也就是要有師法伴這叁個助緣。實際上無論作什麼事情,都需要這樣叁個方面,就是需要有導師指導,需要有聖法自己心裏可以遵循,需要有助伴幫助。有些人認爲無師可以自通;有些人雖有導師,但自己方面卻不依法行持;有些人不能依止大衆,這些都不能達成所願。其實,在修行的方方面面,我們都少不了師、法、伴這叁者,缺少一個,都難以圓滿。這就是“叁”的含義。

  接下來是講“功德”。

  “功德”者,即是應贊之差別。

  我們對功德應當贊歎。在名言當中,功德和過失是相反的一對,功德應當贊歎,過失應當呵斥,如果人們都贊歎功德、呵斥過失,這個世間就是正理住世、無顛倒的世間,如果人們都呵斥功德,贊歎過失,那就是顛倒狂亂的世間。像今天就是這樣,邪見占了上風,邪見就是不正見,把是說成非,把非說成是,把白說成黑,把黑說成白,把善說成惡,把惡說成善,把有說成無,把無說成有,把聖說成凡,把凡說成聖,把染說成淨,把淨說成染,這就是顛倒世間。如果隨順這樣的顛倒世間,它的結果只會讓自己加重無明,加重染汙,會現前極大的惡業,大衆都這樣隨順,那整個世界都會沈淪在黑暗當中,從這裏可以看出應贊和應呵的重要性。“應贊”這兩個字對每個人來說都有很深的意義,我們要使自己的心變得正直,就應當贊歎功德,呵斥過失,所以《普賢行願品》上說:“各以一切音聲海,普出無盡妙言辭,盡于未來一切劫,贊佛甚深功德海。”這是每一個具有智慧的人所應該做的一種廣大的行持,並不是可有可無,而且世間每一個衆生,在他的善根蘇醒之後,也都必然會這樣做。我們看,今天大多數媒體宣揚的都是邪惡,都是貪嗔癡,這對整個世間,對整個衆生的業,影響都極爲巨大,這就是末法時代的惡相。如果有一天,世上的人都能行持菩薩道,都能修持贊歎如來,贊歎正法,贊歎僧伽,那這個世間一定是莊嚴的淨土,所以這個贊的意義很大。

  “差別”是什麼意思呢?差別的意思,從名言上來講,萬法都持有自己的相,各各都不相同,這就是差別。以叁寶講,佛法僧叁者相互之間有不同的差別相,而且對于佛又可以分出百、千、萬、億乃至無量種的差別相,對于法與僧也是如此。實際上佛法僧叁寶的功德無量無邊,對于這樣無量無邊的功德相,就算是以佛陀來宣說也無法說盡。宣說者不是一個凡夫,不是一個外道,不是聲聞緣覺,不是菩薩,而是四無礙解登峰造極的佛,他以金口來宣說,並且經過百年、千年、萬年,經過百劫、千劫、萬劫,乃至經過無邊的劫海也無法宣說盡,這就是叁寶的功德大海。

  我們這樣認識,才會明白自己生生世世都應當禮敬叁寶,都應當贊歎、宣揚叁寶,叁寶的功德大海就是我們修口業所緣的對象。能這樣作也就是隨順于普賢的稱贊大願。從一個差別基上可以顯示無數的差別,演說不盡。在這個世間,顛倒的人可以從一個貪嗔癡的主題上衍生出無量無邊的話題,但是這一切的結果,只能是造成更深重的迷亂。相反,從名言的作用來看,我們以佛法僧作爲差別基來宣演無量的功德差別,那就會增上無量不可思議的功德,起到無量不可思議的淨化作用,因此我們隨念的對象是聖叁寶功德。

  所謂“隨念”,即對皈依境本具的功德,遠離增益損減而以無顛倒心隨念。

  對“隨念”,我們從叁個方面來進行分析,就是對隨念的意義,要明確所隨念是什麼,能隨念是什麼,隨念是什麼。只有將這叁個方面把握住,從修行的角度來講,才能夠無誤地趨入。

  所謂“所隨念”,是指佛法僧叁寶本來具足的功德。一般凡夫都是如聾如盲的狀態,對本來周遍的叁寶功德,視而不見,聽而不聞,現在應當轉變這樣的顛倒心,以無顛倒的心來作隨念。而且,從現在覺悟起,一直到成佛,實際就是一個念佛念法念僧的過程,在這個過程當中,隨著自已修行的增進,對叁寶的功德會有越來越深、越來越廣的認識,因此在隨念的層次上也會越來越深入,越來越廣大。實際上皈依境所具有的功德,只有成佛才能無余了知。從現在開始對叁寶的功德不斷去隨念,最後會真正現前自性一體的叁寶,這時叁寶的功德就會全分顯現、恒時不離,那就是究竟的隨念。

  所謂的“能隨念”,是指無顛倒心——遠離增益、損減的無顛倒的心。對顛倒心和無顛倒心怎麼來認識呢?如果對本有的你認爲無有,就是損減,如果對本無的你認爲是有,就是增益,這些都叫做顛倒心。在名言之中,應當是:有者見有,無者見無,常者見常,無常者見無常,聖者見聖,凡者見凡,染者見染,淨者見淨,安樂者見安樂,痛苦者見痛苦,善者見善,惡者見惡,這才叫做無顛倒的心,這是很重要的。這樣一種了知盡所有法差別相的智慧,如果一直發展到究竟,就能沒有紊亂地無余照見萬法的差別之相。所以要有一種公正客觀的心,才能做隨念。在隨念的過程中,自己認識一分,才能夠隨念一分,不能虛妄地誇大,也不能隨意去損減,要有很質直很公正的心,以這樣的習氣,將來自己的心也會很正直。誇大就會成爲浮誇,因爲你的心本來沒有認識到,本來不知道,隨便加,隨便說,這樣發展下去,會養成一種虛诳的心態,自己的心不會很客觀,不會處在一種公正的狀態之中,所以要不加一分、不減一分,以無顛倒心來隨念。但是在這裏所隨念的叁寶功德甚深廣大,根本不是以凡夫心能夠了達的,這樣就要唯一依靠聖言量,相信佛所說的真實不虛,按照佛陀在經中的開示,按照經中所講的公案,按照全知麥彭仁波切開顯佛語的注釋,來作如理隨念。這就是以無顛倒心而隨念。

  所謂“隨念”,《叁藏法數》當中講“隨念,亦名憶持。”即是在認識叁寶的功德之後,心裏常常憶念,常常記持,這就是隨念。如果不隨念,就會忘記、就會遠離,而常常隨念,自己的心就不會遠離叁寶。《楞嚴經》中說,十方如來愛護衆生就象慈母愛護獨子一樣,對衆生從來都不會舍離,如果孩子也能夠時常能憶念母親,那母親和孩子之間生生世世都不會有隔閡。就象這樣,以衆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所以,佛法僧叁寶具有救護的能力,也具有救護的慈悲,實際上時時都在護念衆生,如果我們也能隨念叁寶,那我們和叁寶就不會有距離,生生世世都可以和叁寶不分離,最後達到和叁寶無二一體,所以憶持很重要。

  下面再看,應當以什麼爲前提才能轉入隨念呢?這個轉入隨念的前提就是首先心裏要認識佛法僧叁寶的功德,才能做隨念,否則對佛法僧叁寶的功德你沒有一種清晰的認識,也沒有一種無誤的抉擇,這樣在你的心裏就無法隨念它的功德。所以學習經典,以佛的知見來幫助我們開知見,非常重要。這本經的經文當中,並沒有出現隨念這兩個字,全經所顯示的內容,都是佛法僧叁寶的功德,但實際上是要求我們,首先要通過聞和思來領會,當心裏産生勝解之後,自然就能做到以無顛倒心隨念。

  “經”者,唯成根本或精華,名之爲經。

  佛經是一切白法的依處,所以是根本。一切世間白法,要依靠佛經才能出生,一切出世間白法,也要依靠佛經才能出生,佛的叁藏是世間和出世間一切白法的依處,所以是根本。在《雜阿毗昙心論》當中,說爲“出生”之義,也就是以出生諸義的緣故,稱爲經。出生諸義和“根本”意義相同。《瑜伽師地論》中說:“能貫穿、縫綴種種能引義利能引梵行真善妙義,是名契經。”能夠貫穿、連結種種能引生世間和出世間義利,能夠引發叁乘梵行的善妙真實義,就叫契經。或者說唯一精華,也就是因爲攝集了心要,所以叫作經,這樣解釋,相當于“貫、攝、常、法”當中“攝”的含義。窺基大師說:“攝則集斯妙理。”攝集妙理…

《《正法妙音》第二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