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安住无边底,生死大海中,贪等极暴恶,大鲸嚼其身,今当皈依谁。若谁一切过,毕竟皆永无,若是一切种,一切德依处,设是有心者,即应皈依此,赞此恭敬此,应住其圣教。”
前五句是讲思维痛苦而发起求皈依的心。注释中说:“安住在见不到边际的生死大海当中,被贪嗔痴等极为暴恶的大鲸鱼嚼咬自己的身心,我现在应当皈依谁,才能跳出生死苦海呢?”接下来两颂是讲“确认皈依处之后,应当皈依、赞叹、恭敬,以及安住于导师的圣教”,注释中说:“如果谁从根本上永断一切过失,如果谁在一切时处,都是一切功德的依处,有智慧的人就应当皈依他、赞叹他、恭敬他,以闻思修安住在他的圣教当中。”也就是,既然确认了佛法僧是自己的皈依处,有智慧的人就应当随念皈依处三宝的功德。
因此,一切正道的根本即是随念三宝功德的信解,故在此简释《随念圣三宝经》。
导师佛陀的条件已经圆满具足,他能开示一切灭苦的正道,这是说明外支已成,能不能离苦,唯一就是看内支——自己具不具有信解。有了信解就会听从佛的教导,佛是如何开示的,就会按照佛所开示的法去实行,随顺而趣入;没有信解,就不能趣入正道,所以一切正道的根本就是信解,无论是下士道、中士道,还是上士道,无论是声闻道、缘觉道,还是菩萨道,无论是哪种道,它的根本就是信解。那么信解怎么产生呢?它的因就是随念功德,这样就可以看出:对于一个修行人,随念三宝的功德,是一项极为重要的修行。为了让我们能趣入随念三宝功德而增上信解,所以全知麦彭仁波切在这里以简要的方式来解释《随念圣三宝经》。
名义
本经分四:一、名义;二、译礼;三、正文;四、末义。
甲一、名义:
梵语云:阿呀 那扎呀阿呢莫德斯扎
藏语云:帕巴棍秋胜杰色咱布多
汉语云:随念圣三宝经
“阿呀”对应“帕巴”(圣),“ 那”对应“棍秋”(宝),“扎呀”对应“胜”(三),“阿呢”对应“杰色”(随),“莫德”对应“咱布”(念),“斯扎”对应“多”(经)。
所谓“圣”,就某个超胜之境而言,可以从不同侧面解释,此处是对超越世间的一切法,称之为圣。
“圣”的涵义从广义上来讲,是对某个超胜之境来说的,这样就可以从不同的侧面来解释,因为境可以有很多种,因此可以说圣境、圣地、圣典、圣士夫等等。那么在经名中是对什么称为圣呢?是对超越世间的一切法称为圣,也就是对佛法僧三者,称为圣。在这个有漏世间的范畴当中,根本找不到佛法僧三者的意义,所以三宝不可以用“凡”字来称呼,唯一应当称之为圣,这样才显示出三宝是一种超越世间的法,让人们觉悟到除了世间的五欲六尘之外,还有超凡的三宝存在。一切世间法都是有漏法,都是由苦和集所摄,而佛陀断证究竟、超越世间,解脱了二障的束缚,现前了正等觉,所以是圣;他宣说的一切教法,也是超越世间,一切随学的圣僧都是持法者,证悟一地以上就已经超越世间,在入中论等教典中都是这样宣说,所以法和僧也是圣。这就是圣的涵义。三宝不是世间其他法可以比拟的,世间所摄的法都没有这样的功德。
所谓“宝”,即以罕见等六法与宝相似,故名为宝。
宝也是用来称呼佛法僧的。对于佛法僧,如果以语言宣讲,就应当用圣、宝这样的词来称呼,才能显示出佛法僧的殊胜。实际上三宝的功德甚深广大,单纯以语言最多也只是相似的表达,这里是通过宝的比喻来表达。在世间的物质当中,如意宝具足很多功德,而佛法僧具有与它相似的六种功德相,所以安立宝的名称。这六种功德相主要是出自于《宝性论》,第一是罕见,第二是无垢,第三是具有势力,第四是庄严,第五是殊胜,第六是不变。我们首先讲如意宝的六种功德:1、如意宝很稀有、很罕见;2、如意宝上面没有任何垢染,非常清净;3、如意宝具有势力,能够满足所欲,赐予财富;4、如意宝是世间的庄严,任何环境当中如果有如意宝,都会显得非常庄严;5、如意宝很殊胜,普通物品无法与之相比,所以叫殊胜;6、如意宝具有不变的功德相,无论火烧还是土埋,质地都不会改变,这就是六种功德相。与比喻对应,佛法僧具有相似的六种相。《宝性论》中说:“少出现故无垢故,具势力故世严故,殊胜故及不变故,以此六因称胜宝。”
第一是“罕见”,魏译《宝性论》当中说:“世间难得相似相对法,以无善根诸众生等百千万劫不能得故。”与如意宝在世间很难获得相似,三宝也是极为罕见,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没有善根的众生,在百千万劫当中也难以值遇三宝,所以是罕见。
三宝的功德广大如海,力用无边,能赐予一切利乐,能从一切衰败中救度,是这样无以伦比的殊胜对境,所以无善根者很难值遇。在世间当中,值遇一个殊胜的东西,或者值遇一个殊胜的人,或者值遇一件殊胜的事,或者学习一种殊胜的技艺,都要有很大的因缘,而且越是殊胜,值遇也越难。而在一切显现的差别法中,佛陀、圣法、僧伽,是最殊胜的导师、法道、助伴,在这个世界上不可能再找到比三宝更殊胜的法。在世间,要找到一个好老师已经很难,在世间某个领域当中,要跟随大师级的人物更难,而要得到他的传授就更是难上加难。遇到一个共同行善法的团体,也是非常困难。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一切法都需要有因缘,没有因缘不可能凭空出现,现在是比这些殊胜无量倍的三宝,当然更是需要具足无量的善根因缘才可能遇到,所以三宝极难值遇。即使是仅仅见一下佛的相、佛经的名字、僧人的幢相,也需要福德成熟才会在你的根识面前显现,所以是极难。难就难在因缘不好集聚,所以是罕见稀有。
第二讲“无垢”,可以从多个方面来解释,无垢是说明三宝清净的相。魏译《宝性论》中说:“无垢相似相对法,以离一切有漏法故。”
与如意宝没有丝毫瑕垢相似,三宝也非常清净,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佛法僧都是远离一切有漏法的体性,没有杂染的缘故。世间与出世间做比较,世间是杂染,叫做杂染世间,为什么叫杂染世间呢,因为它是烦恼,是业,是生,是由这样一些杂染的法所组成。从因的角度来讲,我们这个有漏世间不能说是清净,因为都是从我执出发、以执著我而造作,所以内在是烦恼,所做的一切都是有漏业,这些都不清净。从果的角度来讲,所感召的都是生杂染,是以生老病死等痛苦所摄的不清净的果报。我们要清楚,三宝之外的法,确实没有一种是清净的,唯一三宝才是清净。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三宝远离有漏,我们看佛宝,连二障极微细的种子都彻底远离,从烦恼障的角度来说,相续当中连极微细的烦恼也统统断尽,一点贪嗔痴的烦恼都没有,从所知障的角度来说,二取和三轮的微细执著也彻底断尽,所以佛宝至极清净。一般讲,佛具有二种清净,不但具有自性清净,而且具有远离一切客尘的离垢清净,这就是佛宝的无垢。所谓佛的法——圣法也是极为清净,因为它不同于世间文化,不同于外道的法,为什么呢?因为佛如实照见一切所知法的相,所以佛说的法完全契合实相,以现量、比量、教量做观察,没有一点染污,没有一点欺诳,这就是法宝的无垢。佛是如语者、真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他所说的三藏十二部没有任何欺诳的地方,这是无垢的含义。相比来讲,外道的典籍或者世间的法,都是或深或浅、或多或少地被邪见所染污,他们所说的不契合真理,以现量比量教量作观察时,都有不清净的地方,充满了欺诳,充满了无知,充满了迷惑,这种法的作用唯一是让众生陷入迷乱。
第三是“具势力”,就是具有遣除衰败、赐予圆满的势力。世界上的法都有它的功能,比如衣服可以保暖,食物可以养身,房屋可以遮风挡雨,但是所有的世间法都不具有遣除世间衰败、赐予出世间圆满的势力,这是在世间法的体性上根本不具足的。与此相反,佛法僧三宝的威德极大,它具有遣除衰败、赐予圆满的势力,从三士道的角度来讲,它能遣除一切恶趣的衰败,赐予善趣的圆满;它能遣除一切三有的衰败,赐予出世间解脱的圆满;它能遣除一切小乘自私自利的衰败,赐予大乘佛果的圆满。从这个角度来说,佛法僧三宝确实具足最大的势力,这种势力不是世间政治家、科学家、医生、教师、学者所能具有的,也不是一切世间药物、世间衣食、世间声色所能具有的,但是由于我们的信心不够,没有真正诚信三宝具有殊胜的势力,所以往往还是外求,认为以一种外物或者以某个凡夫,或者以一种世间思想,能够真正遣除我们的衰败,赐予我们圆满,这是完全颠倒的。以上讲的是第三。
第四是“庄严”,如何才能成就世间庄严呢?答案是:只有三宝住世才能成就世间庄严,因为三宝是一切善心福德的因。有了佛成为众生的导师,有了法成为众生的道路,有了僧成为众生的伴侣,这样依仗佛法僧的助缘力,众生的心才能趋入到福善的正轨当中,才能产生善心福德。如果三宝住持在世间,人们也依止正法来止恶行善,世间就会现前无量的善相吉祥,所以三宝是庄严,是最殊胜的庄严。这个世间,即使有再丰裕的物质、再好看的服饰、再多的饮食、再多的歌舞,也都不是庄严,因为人心远离三宝,恒时处在贪嗔痴的状态当中,毫无庄严可言,这样就可以了知三宝才是世间真正的庄严。
第五是“殊胜”,殊胜就是比其他法更超胜的意思。假如把其他的法和三宝放在一起,就会发现三宝是最殊胜的,以三宝的功德能映蔽一切法,就象太阳大放光明,一切星光都被映蔽一样。三宝是无比殊胜的法,三有一切法的总和都无法与它相比。懂得这一条,我们就要主动地以三宝为所缘境而精勤修持。比如对佛陀修习承事供养,对于法修习相应的瑜伽,或者是对于僧修习共受财法,以对境殊胜的缘故,所得的功德,也会远远超过不以三宝为所依的一切世间善法。所以《瑜伽师地论》当中说,依于三宝会…
《《正法妙音》第二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