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正法妙音》第二册▪P22

  ..续本文上一页都证到阿罗汉果。

  下面根据《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讲一下世尊调化周利槃特的公案:

  周利槃特,意思是小路,他生性愚笨,读书时,学后一个字时就会忘记前一个字,他的哥哥大路却很聪明,年纪青青就证了圣果,后来哥哥度他出家,而且作了他的亲教师。

  有一次,大路观察他,只有呵责才能受教,就用手掐住他的脖子,把他推出房门,而且骂他:“你这个最愚最钝的人,在僧团里想干什么?”周利槃特被赶出来后,就在屋子外面一个人伤心流泪。

  刚好世尊有因缘去大路家,到了之后,见到周利槃特正在哭,就问他:“出了什么事,你这样伤心。”

  他就说:“世尊,我生性愚钝,没有聪明智慧,被亲教师赶出门,现在既不是在家人,又不象出家人,自己受苦,又没有地方说。”

  世尊安慰他说:“圣教不是你的亲教师得来的,而是由我在三大阿僧祇劫中,备受无量苦行,圆满修持六度万行得来的。你能不能在我身边,受学读诵呢?”

  周利槃特对佛说:“世尊!像我这样最愚钝的人,怎么能在大师身边亲受学业呢?”

  这时世尊对他说偈:

  愚人自说愚,此名为智者,愚者妄称智,此谓真愚痴。(意思是,能说自己愚钝的人是智者,如果愚者妄说自己是智者,那才是真正的愚痴。)

  世尊将周利槃特交给阿难教导,但是阿难也无法教会他。

  世尊就教周利槃特念两句法:“我拂尘,我除垢。”但他还是记不住。世尊见了之后,知道他业障重,就教他消业障的方法说:“你能不能给比丘们擦鞋子?”

  他说:“能呀!”

  世尊告诉他:“你现在去给比丘们擦鞋。”

  周利槃特马上就按佛的教导去作,但是比丘们却都不让他擦。佛说:“你们不要拒绝,我是想让他消业障,那两句法,你们也应当常常教他。”

  这样周利槃特常常为比丘们擦鞋,而且每次大家都教他:“你拂尘,你除垢。”这样串习久了,他也就记得很熟了。

  一次,周利槃特自己在后夜深深思维:“世尊让我念诵的两句法“我拂尘,我除垢”是什么意思呢?尘垢有两种,一种是内的尘垢,一种是外的尘垢,这两句是在讲内还是讲外呢?是直接说还是秘密说呢?”这样思惟时,忽然之间善根发起,业障消除,完全领会了世尊教言的真正意义,同时在他心里显现出从来没有学过的三首偈颂:

  此尘是欲非土尘,密说此欲为土尘,

  智者能除此欲染,非是无惭放逸人。

  (这个尘是贪欲,不是土尘,以秘密的方式说贪欲是土尘,智者能够除去欲染,而不是没有惭愧的放逸人。)

  此尘是嗔非土尘,密说此嗔为土尘,

  智者能除此嗔恚,非是无惭放逸人。

  此尘是痴非土尘,密说此痴为土尘,

  智者能除此痴毒,非是无惭放逸人。

  这时候,周利槃特忆念偈颂的意义,如理修行息灭了贪嗔痴,在须臾之间就证得了阿罗汉果。

  通过以上四个公案,可以了知,即使是对贪嗔痴慢很深重的众生,佛陀也具有善巧的教化方便,决定能作调伏。所以,一旦被佛陀的大悲之手勾召,就决定会被度脱。以上讲了决定调伏的方面,下面是:

  2、周遍调伏:不仅仅是一个洲、一个国土,而是在无限时空的整个法界中,没有舍弃任何一个所化。佛的大悲遍入一切众生界,假如对某个所化,佛陀舍弃不观照,那就说明佛的大悲有偏袒、有局限、有障碍,但这是永远不可能成立的。

  3、恒时调伏:不仅仅是十年、百年、十劫、百劫,也不是此时调伏,彼时就不作调伏,而是乃至虚空没有穷尽之间,相续不断地转入,没有刹那顷的间断。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知道,佛陀对所化的调伏绝对不会失误,从来没有局限,永远不会间断,所以佛是利益众生的无上士。《菩萨地持经》中说:“第一调伏心巧便智,一切世间唯一丈夫,名无上士调御丈夫。”(调伏众生内心的善巧方便智慧最为第一,是一切世间唯一的殊胜丈夫,称为无上士调御丈夫。)所以无论我们在何时何处,是何种根性的众生,只要我们对佛有信心,佛必定会作调伏。《宝性论》中说:“何者依于何方便,调所化业何处时,于彼不生分别念,是故能仁恒任运。何时种种所化界,彼彼诸多调方便,所化种种之事业,何处何时任运行。”相比之下,学道菩萨不能称为无上士,因为调御的能力还没有圆满,还有上进,比如一位二地菩萨虽然能够广大地利益众生,但是他还有无明习气地、无漏业、变易生死,所以还作不到安住胜义法界不动摇的同时,以大悲任运遍入众生界,还有所知障,还不能遍照所化的界、根、意乐,不能通达一切度生的方便。这样他的调伏就有局限,有间断,所以不是无上士。

  以上即是真实调御之相。

  以上“调御丈夫、无上士”所表达的,不是假说,不是神话,而是在导师佛陀真实不虚的境界中真实存在的调御之相,这就是大悲导师利他的无上成就。

  下面讲以何种方便调御。

  以何种方便调御?经云“天人师”,即佛虽为任一众生的导师,但以人天直接从佛闻法,并是生起圣道的殊胜所依,故“天人师”以主要所化的人天代表对一切有情宣说四圣谛而作解脱相续。

  “天人师”这个名号说明了调御的方便。天人是从所化上讲,“师”是从能化上讲。我们先解释“天人”,再解释“师”。

  佛的所化是一切有情,为什么只用“天人”作代表呢?因为人天能够直接在佛的面前听法,而且是生起圣道的殊胜所依,而其他有情比如旁生等很少有善缘能在佛前听法,并且根身下劣,很难趣入修法,所以以主要所化的人天代表一切所化,实际上佛的所化是一切有情。《佛说十号经》当中说:“云何天人师?佛言:非与阿难一比丘为师,所有苾刍、苾刍尼、乌波塞、乌波夷,及天上人间、沙门婆罗门、魔王外道、释梵龙天,悉皆皈命,依教奉行,俱作佛子,故名天人师。”(如何是天人师呢?佛说:“并不是只给阿难一个比丘作导师,而是所有的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天上、人间、沙门、婆罗门,乃至魔王、外道,帝释、梵天、龙王等,都皈命佛陀,依教奉行,都作佛子,所以叫作天人师。”)

  “师”的含义,是指对有情宣说四谛来解脱他们的相续,“宣说四谛”是传道,“解脱相续”是解惑,这就是师的含义。《大智度论》中说:“云何名天人教师,佛示导是应作,是不应作,是善是不善,是人随教,行不舍道法,得烦恼解脱报,是名天人师。”(为什么叫作天人师呢?因为佛对众生开示取舍,也就是告诉众生哪些应当作,哪些不应当作,哪些是善,哪些是不善,学人随顺佛的教言,去实行而不舍离道法,就会获得烦恼解脱的果,这就叫作天人师。)佛对众生开示的取舍之法就是以四谛所摄的无量法教,包括三转*轮的所有法教,也就是佛陀开示:“此是苦,汝应知;此是集,汝应断;此是灭,汝应证;此是道,汝应修。”

  佛之所以成为众生的导师,就是因为他能通过宣说四谛而解脱众生的相续,这一句说明了调御的方式。在马戏团里,驯兽师调伏一只狮子,会用很多方便,但方法都很下劣。而佛陀对于心识不调柔、充满烦恼的众生,是以宣说妙法来转动他的心,让他的心逐渐消掉执著,得到解脱。佛陀对众生宣说苦集灭道四谛,首先宣说苦,让众生的心对三有产生厌离;然后说集,让众生知道苦的根源实际就是对于自我的执著;然后宣说灭,让众生希求苦因、苦果都寂灭的涅槃;然后宣说道,让众生趣入无我的正道,证得涅槃妙果。这样众生随顺佛的言教,决定能让心相续解脱。这就是调御的方法。

  如是自己圆满现前断证之后,以慈悲宣说正法,即是无等之导师。了知自他大师的差别后,应发恭敬之心。

  这样在自己圆满断尽一切过失、现前正等觉之后,以慈悲心宣说能够灭苦的正法,这就是无与伦比的导师。外道大师自身没有现前断证,也不能为众生宣说正法,所以是下劣。了知大师佛陀与外道大师的胜劣差别之后,应当对于导师佛陀发起至诚恭敬之心。《宝性论》中说:“谁无初中后三际,寂静自觉而证知,既已觉悟令他觉,宣说无畏常恒道,执胜智悲剑金刚,割截一切苦苗芽,摧毁见林疑虑墙,如是佛陀我敬礼。”《殊胜赞》中也说:“我舍诸余师,我皈依世尊,此何故为尊,无过具功德。”

  对于此等,结说为“佛薄伽梵”。如是二利究竟之佛,称为“薄伽梵”。以佛能显示断证二者,薄伽梵亦能表示断证,其中佛义已述。

  对于上面的种种功德,总结宣说为“佛薄伽梵”。这样自他二利究竟的佛陀,就叫薄伽梵。以佛这个名号能显示断和证的功德,以薄伽梵也能表示,其中佛的意义,在前面讲正等觉时已经讲过。

  所谓“薄伽梵”,义为出有坏,即是佛陀能坏四魔,具有自在等六种妙德,出离有寂二边,如是薄伽梵能超外道自在天等。

  薄伽梵的意义是出有坏,在汉译佛经当中也译为“世尊”。

  所谓“坏”,是指佛陀具有摧坏四魔的功德,《菩萨地持经》中说:“坏一切魔力,名婆伽婆。”

  所谓“有”,是指佛陀具有六种功德——自在、炽盛、端严、名称、吉祥、尊贵。在藏传佛教当中,翻译为六种圆满,即自在圆满、智慧圆满、形色圆满、名称圆满、祥瑞圆满、精进圆满,在意义上几乎是一致的。下面我们根据全知麦彭仁波切的《智者入门论》和《佛地经》对应起来解释:

  1、自在义:是指出生一切所欲的自在圆满,《佛地经》中说:“谓诸如来,永不系属诸烦恼故,具自在义。”(就是由于如来永远不和烦恼系属的缘故,具有自在之义。这一条和藏传佛教解释的侧面有所不同。)

  2、炽盛义:是指如所有智与尽所有智的智慧圆满,《佛地经》中说:“焰猛智火所烧炼故,具炽盛义。”(以炽猛的智慧火烧炼的缘故,所以具有炽盛义。)

  3、端严义:是指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形色圆满,《佛地经》中说:“三十二大士相等,所庄饰故,具庄严义。”(以三十二种大丈夫相等所严饰的缘故,所以具有庄严之义。)

  4、名称义:是指一切世间无不知晓的名称圆满,《佛地经》中说:“一切…

《《正法妙音》第二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