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正法妙音》第二冊▪P22

  ..續本文上一頁都證到阿羅漢果。

  下面根據《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講一下世尊調化周利槃特的公案:

  周利槃特,意思是小路,他生性愚笨,讀書時,學後一個字時就會忘記前一個字,他的哥哥大路卻很聰明,年紀青青就證了聖果,後來哥哥度他出家,而且作了他的親教師。

  有一次,大路觀察他,只有呵責才能受教,就用手掐住他的脖子,把他推出房門,而且罵他:“你這個最愚最鈍的人,在僧團裏想幹什麼?”周利槃特被趕出來後,就在屋子外面一個人傷心流淚。

  剛好世尊有因緣去大路家,到了之後,見到周利槃特正在哭,就問他:“出了什麼事,你這樣傷心。”

  他就說:“世尊,我生性愚鈍,沒有聰明智慧,被親教師趕出門,現在既不是在家人,又不象出家人,自己受苦,又沒有地方說。”

  世尊安慰他說:“聖教不是你的親教師得來的,而是由我在叁大阿僧祇劫中,備受無量苦行,圓滿修持六度萬行得來的。你能不能在我身邊,受學讀誦呢?”

  周利槃特對佛說:“世尊!像我這樣最愚鈍的人,怎麼能在大師身邊親受學業呢?”

  這時世尊對他說偈:

  愚人自說愚,此名爲智者,愚者妄稱智,此謂真愚癡。(意思是,能說自己愚鈍的人是智者,如果愚者妄說自己是智者,那才是真正的愚癡。)

  世尊將周利槃特交給阿難教導,但是阿難也無法教會他。

  世尊就教周利槃特念兩句法:“我拂塵,我除垢。”但他還是記不住。世尊見了之後,知道他業障重,就教他消業障的方法說:“你能不能給比丘們擦鞋子?”

  他說:“能呀!”

  世尊告訴他:“你現在去給比丘們擦鞋。”

  周利槃特馬上就按佛的教導去作,但是比丘們卻都不讓他擦。佛說:“你們不要拒絕,我是想讓他消業障,那兩句法,你們也應當常常教他。”

  這樣周利槃特常常爲比丘們擦鞋,而且每次大家都教他:“你拂塵,你除垢。”這樣串習久了,他也就記得很熟了。

  一次,周利槃特自己在後夜深深思維:“世尊讓我念誦的兩句法“我拂塵,我除垢”是什麼意思呢?塵垢有兩種,一種是內的塵垢,一種是外的塵垢,這兩句是在講內還是講外呢?是直接說還是秘密說呢?”這樣思惟時,忽然之間善根發起,業障消除,完全領會了世尊教言的真正意義,同時在他心裏顯現出從來沒有學過的叁首偈頌:

  此塵是欲非土塵,密說此欲爲土塵,

  智者能除此欲染,非是無慚放逸人。

  (這個塵是貪欲,不是土塵,以秘密的方式說貪欲是土塵,智者能夠除去欲染,而不是沒有慚愧的放逸人。)

  此塵是嗔非土塵,密說此嗔爲土塵,

  智者能除此嗔恚,非是無慚放逸人。

  此塵是癡非土塵,密說此癡爲土塵,

  智者能除此癡毒,非是無慚放逸人。

  這時候,周利槃特憶念偈頌的意義,如理修行息滅了貪嗔癡,在須臾之間就證得了阿羅漢果。

  通過以上四個公案,可以了知,即使是對貪嗔癡慢很深重的衆生,佛陀也具有善巧的教化方便,決定能作調伏。所以,一旦被佛陀的大悲之手勾召,就決定會被度脫。以上講了決定調伏的方面,下面是:

  2、周遍調伏:不僅僅是一個洲、一個國土,而是在無限時空的整個法界中,沒有舍棄任何一個所化。佛的大悲遍入一切衆生界,假如對某個所化,佛陀舍棄不觀照,那就說明佛的大悲有偏袒、有局限、有障礙,但這是永遠不可能成立的。

  3、恒時調伏:不僅僅是十年、百年、十劫、百劫,也不是此時調伏,彼時就不作調伏,而是乃至虛空沒有窮盡之間,相續不斷地轉入,沒有刹那頃的間斷。

  通過以上的分析,我們知道,佛陀對所化的調伏絕對不會失誤,從來沒有局限,永遠不會間斷,所以佛是利益衆生的無上士。《菩薩地持經》中說:“第一調伏心巧便智,一切世間唯一丈夫,名無上士調禦丈夫。”(調伏衆生內心的善巧方便智慧最爲第一,是一切世間唯一的殊勝丈夫,稱爲無上士調禦丈夫。)所以無論我們在何時何處,是何種根性的衆生,只要我們對佛有信心,佛必定會作調伏。《寶性論》中說:“何者依于何方便,調所化業何處時,于彼不生分別念,是故能仁恒任運。何時種種所化界,彼彼諸多調方便,所化種種之事業,何處何時任運行。”相比之下,學道菩薩不能稱爲無上士,因爲調禦的能力還沒有圓滿,還有上進,比如一位二地菩薩雖然能夠廣大地利益衆生,但是他還有無明習氣地、無漏業、變易生死,所以還作不到安住勝義法界不動搖的同時,以大悲任運遍入衆生界,還有所知障,還不能遍照所化的界、根、意樂,不能通達一切度生的方便。這樣他的調伏就有局限,有間斷,所以不是無上士。

  以上即是真實調禦之相。

  以上“調禦丈夫、無上士”所表達的,不是假說,不是神話,而是在導師佛陀真實不虛的境界中真實存在的調禦之相,這就是大悲導師利他的無上成就。

  下面講以何種方便調禦。

  以何種方便調禦?經雲“天人師”,即佛雖爲任一衆生的導師,但以人天直接從佛聞法,並是生起聖道的殊勝所依,故“天人師”以主要所化的人天代表對一切有情宣說四聖谛而作解脫相續。

  “天人師”這個名號說明了調禦的方便。天人是從所化上講,“師”是從能化上講。我們先解釋“天人”,再解釋“師”。

  佛的所化是一切有情,爲什麼只用“天人”作代表呢?因爲人天能夠直接在佛的面前聽法,而且是生起聖道的殊勝所依,而其他有情比如旁生等很少有善緣能在佛前聽法,並且根身下劣,很難趣入修法,所以以主要所化的人天代表一切所化,實際上佛的所化是一切有情。《佛說十號經》當中說:“雲何天人師?佛言:非與阿難一比丘爲師,所有苾刍、苾刍尼、烏波塞、烏波夷,及天上人間、沙門婆羅門、魔王外道、釋梵龍天,悉皆皈命,依教奉行,俱作佛子,故名天人師。”(如何是天人師呢?佛說:“並不是只給阿難一個比丘作導師,而是所有的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天上、人間、沙門、婆羅門,乃至魔王、外道,帝釋、梵天、龍王等,都皈命佛陀,依教奉行,都作佛子,所以叫作天人師。”)

  “師”的含義,是指對有情宣說四谛來解脫他們的相續,“宣說四谛”是傳道,“解脫相續”是解惑,這就是師的含義。《大智度論》中說:“雲何名天人教師,佛示導是應作,是不應作,是善是不善,是人隨教,行不舍道法,得煩惱解脫報,是名天人師。”(爲什麼叫作天人師呢?因爲佛對衆生開示取舍,也就是告訴衆生哪些應當作,哪些不應當作,哪些是善,哪些是不善,學人隨順佛的教言,去實行而不舍離道法,就會獲得煩惱解脫的果,這就叫作天人師。)佛對衆生開示的取舍之法就是以四谛所攝的無量法教,包括叁轉*輪的所有法教,也就是佛陀開示:“此是苦,汝應知;此是集,汝應斷;此是滅,汝應證;此是道,汝應修。”

  佛之所以成爲衆生的導師,就是因爲他能通過宣說四谛而解脫衆生的相續,這一句說明了調禦的方式。在馬戲團裏,馴獸師調伏一只獅子,會用很多方便,但方法都很下劣。而佛陀對于心識不調柔、充滿煩惱的衆生,是以宣說妙法來轉動他的心,讓他的心逐漸消掉執著,得到解脫。佛陀對衆生宣說苦集滅道四谛,首先宣說苦,讓衆生的心對叁有産生厭離;然後說集,讓衆生知道苦的根源實際就是對于自我的執著;然後宣說滅,讓衆生希求苦因、苦果都寂滅的涅槃;然後宣說道,讓衆生趣入無我的正道,證得涅槃妙果。這樣衆生隨順佛的言教,決定能讓心相續解脫。這就是調禦的方法。

  如是自己圓滿現前斷證之後,以慈悲宣說正法,即是無等之導師。了知自他大師的差別後,應發恭敬之心。

  這樣在自己圓滿斷盡一切過失、現前正等覺之後,以慈悲心宣說能夠滅苦的正法,這就是無與倫比的導師。外道大師自身沒有現前斷證,也不能爲衆生宣說正法,所以是下劣。了知大師佛陀與外道大師的勝劣差別之後,應當對于導師佛陀發起至誠恭敬之心。《寶性論》中說:“誰無初中後叁際,寂靜自覺而證知,既已覺悟令他覺,宣說無畏常恒道,執勝智悲劍金剛,割截一切苦苗芽,摧毀見林疑慮牆,如是佛陀我敬禮。”《殊勝贊》中也說:“我舍諸余師,我皈依世尊,此何故爲尊,無過具功德。”

  對于此等,結說爲“佛薄伽梵”。如是二利究竟之佛,稱爲“薄伽梵”。以佛能顯示斷證二者,薄伽梵亦能表示斷證,其中佛義已述。

  對于上面的種種功德,總結宣說爲“佛薄伽梵”。這樣自他二利究竟的佛陀,就叫薄伽梵。以佛這個名號能顯示斷和證的功德,以薄伽梵也能表示,其中佛的意義,在前面講正等覺時已經講過。

  所謂“薄伽梵”,義爲出有壞,即是佛陀能壞四魔,具有自在等六種妙德,出離有寂二邊,如是薄伽梵能超外道自在天等。

  薄伽梵的意義是出有壞,在漢譯佛經當中也譯爲“世尊”。

  所謂“壞”,是指佛陀具有摧壞四魔的功德,《菩薩地持經》中說:“壞一切魔力,名婆伽婆。”

  所謂“有”,是指佛陀具有六種功德——自在、熾盛、端嚴、名稱、吉祥、尊貴。在藏傳佛教當中,翻譯爲六種圓滿,即自在圓滿、智慧圓滿、形色圓滿、名稱圓滿、祥瑞圓滿、精進圓滿,在意義上幾乎是一致的。下面我們根據全知麥彭仁波切的《智者入門論》和《佛地經》對應起來解釋:

  1、自在義:是指出生一切所欲的自在圓滿,《佛地經》中說:“謂諸如來,永不系屬諸煩惱故,具自在義。”(就是由于如來永遠不和煩惱系屬的緣故,具有自在之義。這一條和藏傳佛教解釋的側面有所不同。)

  2、熾盛義:是指如所有智與盡所有智的智慧圓滿,《佛地經》中說:“焰猛智火所燒煉故,具熾盛義。”(以熾猛的智慧火燒煉的緣故,所以具有熾盛義。)

  3、端嚴義:是指叁十二相、八十種好的形色圓滿,《佛地經》中說:“叁十二大士相等,所莊飾故,具莊嚴義。”(以叁十二種大丈夫相等所嚴飾的緣故,所以具有莊嚴之義。)

  4、名稱義:是指一切世間無不知曉的名稱圓滿,《佛地經》中說:“一切…

《《正法妙音》第二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