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殊勝功德圓滿,無不知故,具名稱義。”(一切殊勝的功德圓滿,一切世間全都知道,所以具有名稱之義。)
5、吉祥義:是指眷屬等無量祥瑞圓滿。《佛地經》中說:“一切世間親近供養,鹹稱贊故,具吉祥義。”(一切世間都親近、供養,都作稱贊的緣故,所以具有吉祥之義。)
6、尊貴義:就是能利樂有情的精進圓滿。《佛地經》說:“具一切德,常起方便,利益安樂一切有情,無懈廢故,具尊貴義。”(具足一切功德,恒時發起方便,利樂一切有情,沒有半點懈怠、放棄等的緣故,所以具有尊貴之義。)
這六種圓滿,依次是靜慮、智慧、安忍、持戒、布施、精進的果。也就是以靜慮成就自在,以智慧成就熾盛,以安忍成就端嚴,以持戒成就名稱,以布施成就吉祥,以精進成就尊貴。
所謂“出”,是出離有寂二邊。《現觀莊嚴論》中雲“智不住生死,悲不住涅槃”。如是薄伽梵能夠超越外道大自在天等,因爲外道大自在天等、小乘聲緣都沒有破壞四魔,都不具足六德,而且外道自在天等墮于有邊,聲緣墮于寂邊,所以都不如佛陀尊貴。《大智度論》中說:“最上處住故,名爲世尊。”(安住最上之處的緣故,名爲世尊。)《佛說十號經》中說:“天人凡聖,世出世間鹹皆尊重,故曰世尊。”(天人、凡聖、世間和出世間普皆尊重的緣故,名爲世尊。)
因此,以佛薄伽梵之號實已含攝上述斷證功德。
前面說的各種佛陀名號所表示的功德歸納起來,可以完全攝在佛薄伽梵這個名號當中。
有釋“佛薄伽梵”爲差別基,其上諸號爲差別,實際悉無差別。但“如是佛陀薄伽梵者”,以其語氣是成爲差別基,故如是爲合理。
在某些注釋當中,把最後一句“佛薄伽梵”解釋爲差別基,把前面的“如來”乃至“天人師”解釋爲差別,這只是解釋的順序稍有不同,實際意義並沒有差別。但是經文一開始說“如是佛陀薄伽梵者”,在語氣上有一個停頓,應當是先標出差別基,然後再講差別,最後總結,這樣更合理。
丙二、廣說差別因與果分二:一、利他于世間顯現之相;二、自利斷證圓滿之相(在利他和自利的方面,都廣說了因與果。)
丁一、利他于世間顯現之相分二:一、如何顯現;二、顯現後成辦事業。
戊一、如何顯現:
諸如來者,是福等流,善根無盡,安忍莊嚴,福藏根本,妙好間飾,衆相花敷,行境相順,見無違逆。(這一段經文,我們逐句具體解釋。)
先講“諸如來者,是福等流。”
上來如是“諸如來者”,唯以利他大悲圓滿無量福德之因而得成就,故說“是福等流”。如經雲:“如來者,爲無漏善法之影相。”
什麼是“等流”呢?《入阿毗達磨論》中說:“果似因故,說名爲等。從因生故,複說爲流。果即等流,名等流果。”(果和因相似的緣故,叫作“等”。從因出生的緣故,又說“流”。果就是等流,叫等流果。)
“上來如是“諸如來者””,是指上面講的獲得自利圓滿和他利圓滿的如來。這樣的如來不是無因生,也不是非因生,而唯一是從以利他的大悲圓滿了無量福德這個因緣産生,所以說“是福等流”。就象經上所說:如來是無漏善法的影相。所以,“大悲圓滿無量福德”是因,“如來”是果。
諸佛從初發心開始,以利他的大悲心積累福德,經過五道十地,圓滿了無量福德,而現前佛果。所以佛身不可能以造惡出生,不可能以自私自利的行爲出生,也不可能以福德不圓滿而出生,唯一是福德圓滿的結果。《如來出現經》中說:“若諸如來出現于世,非一因緣,何以故?最勝子,諸如來者,要以十億無量正因,乃能成辦。何等爲十?謂以無量福智資糧圓滿正因。”(諸如來出現于世間,不是以一事、一個因緣。爲什麼這樣說呢?最勝子,如來要以十億無量的正因才能成辦。什麼是十?“十”是代表圓滿的意思,就是以無量的福智資糧圓滿正因,才能成就。)《無垢稱經》上說:“諸友伴,如來身者,從百福生,從一切善法生,從無量善道生。”諸佛的身從無量福德而出生,從一切善法而出生,從無量善道而出生。因爲諸佛因地的修行廣大無邊不可思議,所以所感的報化二身也是廣大無邊不可思議。
下面講善根無盡:
此福非如凡夫善根果熟即盡,亦非如聲緣善根,是于無余涅槃時亦無窮盡,即虛空未盡之間永無空耗。
善根從某個角度講,可以分成有盡與無盡的兩類。其中凡夫和聲緣的善根是有盡善根,諸佛因地的善根是無盡善根。比如說凡夫升天的善根,在成熟天人果報之後,就會消盡,不可能再成熟第二次。聲聞緣覺的善根只是以自求解脫的小乘發心攝持,所以在獲得阿羅漢果解脫時,就會消失。而佛陀因地所發的是無上菩提心,所以即使在無余涅槃時,善根也不會窮盡,乃至虛空沒有窮盡之間永遠不會空耗。《大集經》上說:“譬如天雨一滴之水,墮大海中,其滴雖微,終無滅盡,菩薩善根,願向菩提,亦複如是,無有滅盡。”(就象一滴雨水,如果墮入深廣的大海,這滴水雖然微小,但始終也不會滅盡,同樣如果菩薩將善根回向于無上菩提,就會成爲無盡。而諸佛因地修福,念念都是願向菩提,所以善根無盡。)修福就象射箭,發心很關鍵,如果發心的目標有限,就會在有限的目標處停止。如果目標無限,作用就會無有窮盡。所以我們應當發無限廣大的無上之心,這樣善根就會無盡。
下面解釋“善根無盡”的道理:
彼亦,世俗之中爲利他以回向善巧攝持,勝義之中以無緣智慧見善根與法界一味,在真實中獲得二谛雙運之智慧金剛身,依其加持而令善根無盡。
爲什麼諸佛因地的善根是無盡呢?
首先在有學道的出定位,在世俗之中,發心都是爲了利他,菩薩回向善根時,沒有任何自私自利的心,都是以菩提心緣無上菩提回向,這就是將善根以回向的善巧來攝持。入定位在勝義之中以無緣智慧,見善根與法界是一味,並沒有法界之外的一種善根。這樣以出入定輪番的修行,決定使得善根無盡。在無學道位,沒有出定與入定的差別,在真實中獲得世俗和勝義雙運的智慧金剛身,依于它的加持,使得善根無盡。
下面再從衆生的角度解釋善根無盡:
此外,不但諸佛色身等是福等流,其福並非一次報盡,而是何時亦無空耗,依佛所種一切善根亦成永無空耗。《華嚴經》雲:“見聞供養彼等佛,亦增無量大福聚,愚癡輪回苦未盡,有爲法間終不亡。”
不但諸佛的色身等,是福等流、善根無盡,而且依靠佛身所種的一切善根,不論大小,都成爲永無空耗的無盡善根。我們可以根據《華嚴經》來證明,《華嚴經》中說:“見聞供養彼等佛,亦增無量大福聚”:“彼等佛”是指十方一切諸佛,無論哪一尊佛,你能見到佛的形像,聽到佛的聲音,對佛作一點供養,也能增上無法計量的大福德聚。“亦”字是表示即使稍作少許,就能獲得廣大的增上。如果是相續不斷地作,或者是以殊勝的發心攝持作,或者以很高的見解攝持作,那增上的福德就更是無量無邊了。
“愚癡輪回苦未盡,有爲法間終不亡”:這是講善根無盡。依于佛陀所種的善根,在沒有消盡輪回痛苦的有漏法期間,一直不會以其他煩惱、痛苦等因緣而壞亡。換句話說,即使在輪回當中,感受很多生老病苦,相續當中生起過無數次的貪心、嗔恚等煩惱,經曆數不清的成住壞空,雖然很多其他的法都以各種因緣而毀滅,但是這個依佛所種的善根會象金剛一樣始終不會敗亡。
這個道理,《大悲經》上講得很清楚::
佛告訴阿難:假如有衆生對諸佛僅生起一念信心,這樣的善根,終究不會敗亡,何況生更多信心的善根呢?比方說,一個人把一根毛發破成一百份,取其中的一分沾上一滴水,拿到我的面前說:“瞿昙,我以這滴水交給你,請不要讓它有增有減,不要讓它被風吹日曬而枯竭,不要讓鳥獸喝掉,不要與其它水混和,要用容器裝好,不要放在地上。”
我受他的寄托,把這滴水放入恒河,不讓這滴水向上回流,也不讓它沾上其它東西,這滴水就這樣在大河當中隨波流去,不會有任何回轉、任何遮障,鳥和野獸也不會把它飲盡。這滴水不增不減,始終保持不變,和大河水一起逐漸趣入大海。假如到了劫末吹起毗岚風世界將要毀壞之時,交付水滴的那個人,他還在世,我也同樣住世,那他就會來找我,對我說:“瞿昙啊,我原先交給你的那滴水,現在還在嗎?”如來爾時知道這滴水還在大海當中,並且清楚地知道它所在的方位,而且這滴水與其它水不會混雜,不增不減,平等一如,我直接取出這滴水,還給那個人,這就是比喻。
佛繼續說:“阿難啊,同樣,如來應正遍知具有大神通,具有無量的知見,對一切法都明明了了沒有障礙,在一切可以托付的人當中,佛是最尊貴、最殊勝的。即使在佛那裏只寄存小小的一滴水,又經過久遠的時間,也不會有任何虧損。阿難,這個意義你要明白:所謂微細毛端,是比喻心意識;所謂恒河,是比喻生死流;一滴水,是比喻一次發心的微少善根;所謂大海,是比喻諸佛如來應正遍知;寄付一滴水的人,是比喻具有信心的婆羅門、長者、居士等等;安住一劫,是指如來接受了他寄存的水,使這滴水經過久遠,不會有絲毫的虧損。”
佛又說:“同樣,阿難,即使對佛僅僅生起一次信心的善根,也終究不會喪失,何況其余更殊勝、更微妙的善根呢?我說這個人一切都是趣向涅槃果。雖然可能會以其它不善業暫時墮落在叁惡趣當中,但是以先前一次對佛生信的善根,佛了知以後,一定會從惡趣之中把他救拔出來,安置在無畏的彼岸,讓他能夠憶念起所種的善根,息滅一切痛苦,得到一切安樂。”
如同經中以滴水喻等種種異門所說,譬如一爲鯨咬決定不脫,如來者,獲得四時平等無遷金剛之身,縱然于彼僅生一次勝解,亦如滴水墮大海中,永無窮盡。
“一爲鯨咬,決定不脫”:一旦被鯨魚的口咬住,決定不可能被放脫。“鯨魚”比喻如來,“咬”比喻對如來生信,與如來有一次的相應,“不脫”比喻這樣的善根永遠…
《《正法妙音》第二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