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正法妙音》第二冊▪P24

  ..續本文上一頁不會空耗。

  “四時平等無遷金剛之身”:四時是指過去時、現在時、未來時、不可思議時。過去、現在、未來叁時是指有法,不可思議時是指勝義法性;叁時有法和勝義法性成爲無二無別,就是四時平等;無遷金剛是指大無爲法的智慧,因爲它不會以任何因緣而遷變、增減,所以比喻爲金剛;它是一切功德的所依,所以稱爲身。

  因爲如來是四時平等無遷的金剛身,是非常殊勝的對境,所以對如來僅僅生一次勝解的善根,也是無盡的善根,就象一滴水因爲落入深廣無盡的大海當中而成爲無盡一樣。

  爲了加深大家的信解,下面再講一個公案:

  《譬喻經》上說,佛世時,佛弟子們的功德有所不同。比如說,舍利弗是智慧第一,大目犍連是神通第一,而阿那律是天眼第一。阿那律的天眼可以照見叁千大千世界,乃至很微細的方面也清清楚楚。

  阿難問佛:“阿那律往昔造了什麼業,得到這樣殊勝的天眼?”

  佛說:“過去九十一劫時,毗婆屍佛已經入了涅槃,阿那律當時是一個強盜,他進入佛塔,想偷竊塔物。佛塔中佛像的前面,有一盞燈,他看燈快要滅了,就用劍把燈芯撥正,使燈亮起來。忽然之間,盜賊見到佛像的威光,頓時汗毛直豎,心想:別人都能舍棄資具來求福,我爲什麼要盜呢?這樣良心一現,就放棄了偷盜。因爲當時以劍撥正佛前燈芯的福德因緣,從此九十一劫當中,他恒時轉生在善趣,而且逐漸舍棄各種惡行,福德日益增上,到今天又遇到我,出家修道證得阿羅漢果,在衆人當中成爲天眼第一。你們想想,以這樣一種微小善根都能得到無量的福報,何況有人以至誠心,舍財供養佛陀,在佛前燃燈,福德更是無有限量。”

  從這個公案來看,盜賊所見的境只是佛像,又只是生起一次微少的信心,時間很短,而且他所作的,也只是把燈芯撥正,行爲很小,但是以此所種的善根,卻是無盡的善根。以這個善根力,一直推動他,在九十一劫極漫長的時間當中,生在善趣,逐漸舍棄惡行,增上福德,而且在這一生又值遇釋迦牟尼佛,證得阿羅漢果位,以後還會發生作用。所以確實是“一爲鯨咬,決定不脫”。

  《大悲經》上說:“一稱南無佛者,以是善根入涅槃界,不可盡也。”(下至念一聲南無佛,以這個善根,乃至入涅槃界也不會窮盡。)《大悲經》上又說:“若能至誠心念佛功德,乃至一花,散于空中,于未來世作天梵王,其福不盡,終至涅槃。”(如果一個人以至誠心憶念佛的功德,下至以一朵花散在空中供養佛陀,他將在未來世作天王、梵王,福德無盡,一直相續到涅槃。)

  通過以上的教證和公案,就可以理解善根無盡兩方面的含義:第一從佛的方面講,因地以世俗和勝義菩提心所攝的善根無盡,果地以二谛雙運智慧金剛身加持的善根無盡;第二是衆生方面講,以佛的金剛身爲所依,能依衆生的善根無盡。

  下面從兩個方面解釋“安忍莊嚴”。第一從因的角度:以成就安忍而獲得莊嚴相;第二從體的角度:佛的金剛身安忍不動而莊嚴。先講第一個方面:

  所謂“安忍莊嚴”,見佛色身無有違逆之主因,即是安忍,如雲:“忍得廣大勝妙相,金色悅意衆樂見。”如是由無量安忍波羅蜜多所生之故,就因而說“安忍莊嚴”。

  “見佛色身無有違逆”,是指衆生在見到佛身時,心裏不會有逆反心理,不會覺得厭煩,成就這種功德的主要因,就是安忍。如教典當中所說:“修習安忍可以獲得很廣大很勝妙的相好,將來的身相金色、悅意,成爲大衆很樂意看的歡喜之處。”如是佛的莊嚴色身是由無量安忍波羅蜜多成就的緣故,所以從因的角度,說爲“安忍莊嚴”。

  下面看第二個側面:

  或釋爲,堅如金剛具無量力之佛身,任以何法亦不能摧,是爲“安忍莊嚴”。

  從佛身的體性來講,象金剛一樣堅固具有無量力的佛身,以任何因緣都不可能讓它有一絲一毫的損壞,不可能以煩惱摧壞,不可能以老病死摧壞,也不可能以地水火風摧壞,所以說它是“安忍莊嚴”。《涅槃經》中說:“汝今莫謂如來之身不堅可壞,如凡夫身,善男子,汝今當知,如來之身無量億劫堅牢難壞,非人天身,非恐怖身,非雜食身。”(佛說:你不要認爲如來的身,象凡夫身一樣不堅固、可以毀壞,善男子,你應當了知,如來的身在無量億劫當中,恒時堅牢不可毀壞,並不是業惑感召的人天身,不是無量苦聚的恐怖身,不是以飲食長養的雜食身。)這就是佛身安忍莊嚴的意義。

  下面舉兩個例子來說明:

  即佛以手斷取大千世界,擲過無數刹土之外,于有情亦無損害等,佛不食一餐,于無量劫安住,亦無憂愁、疲乏等,以佛身必無不堪能者。

  舉例來說,比如佛陀以手斷取叁千大千世界,能夠抛過無數刹土之外,但是不會對有情造成任何損壞等;再比如,一般衆生是雜食之身,需要依靠四大的飲食來長養,叁頓飯不吃,身體就會疲乏,心裏也會憂愁,各種痛苦都會生起,身心無法安住。但如來是金剛身,不是有漏身、雜食身、無常身,所以佛陀即使不吃一頓飯,仍然可以安住無量大劫,不會産生任何憂愁、疲乏等的身心苦惱,因爲佛身堅固,具有無窮的力量,沒有任何不堪能的地方。

  《維摩诘經》中說:“又舍利弗,住不可思議解脫菩薩,斷取叁千大千世界,如陶家輪著手掌中,擲過恒沙世界之外,其中衆生不覺不知己之所往,又複還置本處,都不使人有往來想,而此世界本相如故。”(安住不可思議解脫的菩薩,斷取叁千大千世界,就象輪子放在手掌當中一樣,抛過恒河沙數世界之外,在這個期間,被抛的叁千大千世界的衆生不知道自己被遠遠抛出又回到原來的地方,根本不讓這些衆生有往來的想法。)

  《維摩诘經》中還講了一則公案:

  有一天,維摩诘問阿難說:“阿難,你大清早拿著缽站在這裏幹什麼呢?”

  阿難說:“居士!世尊的身體有一點小病,要用牛奶,所以我就到這兒來了。”

  維摩诘說:“阿難,如來的身是法身,不是有食欲的身。佛是世尊,超勝叁界;佛身無漏,諸漏已盡;佛身無爲,不墮于數量,這樣的身會有什麼疾病呢?”

  阿難聽了心裏很慚愧,這時他聽到空中有聲音對他說:“阿難,就象居士所說的那樣,只是因爲佛示現于五濁惡世,所以必然要顯現這樣的法來度化衆生,你去拿牛奶,不要覺得慚愧。”

  這個公案說明佛身是金剛之身,不是五欲之身,所以佛不吃一餐,也絕對不會有任何疲乏、憂愁等等。《涅槃經》中說:“汝今不應于如來所,生滅盡想……如是五通尚得如是隨意神力,豈況如來于一切法得自在力,而當不能住壽半劫、若一劫、若百劫、若千劫、若無量劫?”(佛在《涅槃經》上說:“你們不應當對如來起滅盡之想,佛沒有滅盡之時……連具足五通的仙人等都可以得到隨意的神通,住壽很長時間,何況如來,對于一切法獲得自在之力,又怎麼不能住壽半劫、一劫、百劫、千劫,乃至無量劫呢?”)

  下面解釋福藏根本:

  “福藏根本”者,“藏”是無盡之義,如來一毛孔之福亦無限量,故佛身爲無量福德所依之根本。

  “藏”是無盡的意思,“根本”是所依的意思。佛身上極微小的一個毛孔,福德尚且沒有限量,何況其他無量的相好莊嚴,所以佛身決定是無量福德的所依。

  下面引《抛石經》作證明:

  又《抛石經》雲:“合贍部洲所有衆生福德,較統攝一洲鐵輪王之福,百千分不及其一。

  南贍部洲所有衆生的福德總合,與統攝一洲的鐵輪王相比,還不如他的百分之一,千分之一。

  如是,合二大部洲所有衆生福德,較統攝二洲銅輪王之福,百千分不及其一。

  二大部洲所有衆生福德的總和,與銅輪王的福德相比,還不如他的百分之一,千分之一。

  萬億統攝四洲金輪王福德,較一四大天王眷屬之福,百千分不及其一。

  一萬億個統攝四洲的金輪王的福德總和,與四大天王一個眷屬的福德相比,還不如他的百分之一、千分之一。在人間,我們常常說皇帝洪福齊天,實際上人間皇帝的福德遠遠比不上一個最普通的天人。再看:

  萬億四大天王眷屬福德,較一四大天王之福,百千分不及其一。萬億四大天王福德,較一忉利天眷屬之福,百千分不及其一。萬億忉利天眷屬之福,較一忉利天王之福,百千分不及其一。

  就象這樣,隨著衆生階位的升高,福德也極大倍數地增上。

  例此,夜摩天衆夜摩天王,兜率天衆兜率天王,化樂天衆化樂天王,他化天衆他化天王,大梵天衆大梵天王,乃至色究竟天,前前福德萬億倍,較後後福,百千分不及其一。

  與前面的講法相同,一萬億個帝釋天王與一個夜摩天天人相比;一萬億個夜摩天天人與一個夜摩天王相比;一萬億個夜摩天王與一個兜率天天人相比;一萬億個兜率天天人與一個兜率天王相比。像這樣一直比到色究竟天的天王,前前的福德不如後後的百分之一,千分之一。這樣看起來,作人再有福報,也遠遠比不上天福,而下界天的福報又遠遠不如上界天。所以貪欲越重,越沒有福報,貪欲越薄,境界越清虛,福報也就越大。下面再看上界天王和出世間的羅漢誰的福德大:

  萬億色究竟天天王福德,較一獨覺羅漢之福,百千分不及其一。

  叁界當中,福德最大的是色究竟天的天王,但是一萬億個色究竟天天王的福德總和,也比不上一位獨覺羅漢的福德,連百分之一、一千分之一都沒有。可見出世間福德才是大福,阿羅漢跳出叁界外,生死當中的神仙、天王,哪裏能有這種福德呢?

  下面再比較羅漢和菩薩:

  萬億獨覺羅漢福德,較一安住慈心叁昧菩薩之福,百千分不及其一。

  這一句是顯示小乘福德與大乘福德的差別。小乘的極果是獨覺阿羅漢,但是一萬億個獨覺阿羅漢福德的總和,與一個安住慈心叁昧菩薩的福德相比,不如他的百分之一,千分之一。所以,大乘菩薩的福德才是大大福。大家想一想,只是求自己解脫的小乘福德,怎麼能與大慈濟世的大乘福德相比呢?所以,大乘利他的福德才是大大福。

  再比較低位菩薩和一來菩薩:

  萬億安住慈心叁昧菩薩福德,較一一來菩薩…

《《正法妙音》第二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