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不会空耗。
“四时平等无迁金刚之身”:四时是指过去时、现在时、未来时、不可思议时。过去、现在、未来三时是指有法,不可思议时是指胜义法性;三时有法和胜义法性成为无二无别,就是四时平等;无迁金刚是指大无为法的智慧,因为它不会以任何因缘而迁变、增减,所以比喻为金刚;它是一切功德的所依,所以称为身。
因为如来是四时平等无迁的金刚身,是非常殊胜的对境,所以对如来仅仅生一次胜解的善根,也是无尽的善根,就象一滴水因为落入深广无尽的大海当中而成为无尽一样。
为了加深大家的信解,下面再讲一个公案:
《譬喻经》上说,佛世时,佛弟子们的功德有所不同。比如说,舍利弗是智慧第一,大目犍连是神通第一,而阿那律是天眼第一。阿那律的天眼可以照见三千大千世界,乃至很微细的方面也清清楚楚。
阿难问佛:“阿那律往昔造了什么业,得到这样殊胜的天眼?”
佛说:“过去九十一劫时,毗婆尸佛已经入了涅槃,阿那律当时是一个强盗,他进入佛塔,想偷窃塔物。佛塔中佛像的前面,有一盏灯,他看灯快要灭了,就用剑把灯芯拨正,使灯亮起来。忽然之间,盗贼见到佛像的威光,顿时汗毛直竖,心想:别人都能舍弃资具来求福,我为什么要盗呢?这样良心一现,就放弃了偷盗。因为当时以剑拨正佛前灯芯的福德因缘,从此九十一劫当中,他恒时转生在善趣,而且逐渐舍弃各种恶行,福德日益增上,到今天又遇到我,出家修道证得阿罗汉果,在众人当中成为天眼第一。你们想想,以这样一种微小善根都能得到无量的福报,何况有人以至诚心,舍财供养佛陀,在佛前燃灯,福德更是无有限量。”
从这个公案来看,盗贼所见的境只是佛像,又只是生起一次微少的信心,时间很短,而且他所作的,也只是把灯芯拨正,行为很小,但是以此所种的善根,却是无尽的善根。以这个善根力,一直推动他,在九十一劫极漫长的时间当中,生在善趣,逐渐舍弃恶行,增上福德,而且在这一生又值遇释迦牟尼佛,证得阿罗汉果位,以后还会发生作用。所以确实是“一为鲸咬,决定不脱”。
《大悲经》上说:“一称南无佛者,以是善根入涅槃界,不可尽也。”(下至念一声南无佛,以这个善根,乃至入涅槃界也不会穷尽。)《大悲经》上又说:“若能至诚心念佛功德,乃至一花,散于空中,于未来世作天梵王,其福不尽,终至涅槃。”(如果一个人以至诚心忆念佛的功德,下至以一朵花散在空中供养佛陀,他将在未来世作天王、梵王,福德无尽,一直相续到涅槃。)
通过以上的教证和公案,就可以理解善根无尽两方面的含义:第一从佛的方面讲,因地以世俗和胜义菩提心所摄的善根无尽,果地以二谛双运智慧金刚身加持的善根无尽;第二是众生方面讲,以佛的金刚身为所依,能依众生的善根无尽。
下面从两个方面解释“安忍庄严”。第一从因的角度:以成就安忍而获得庄严相;第二从体的角度:佛的金刚身安忍不动而庄严。先讲第一个方面:
所谓“安忍庄严”,见佛色身无有违逆之主因,即是安忍,如云:“忍得广大胜妙相,金色悦意众乐见。”如是由无量安忍波罗蜜多所生之故,就因而说“安忍庄严”。
“见佛色身无有违逆”,是指众生在见到佛身时,心里不会有逆反心理,不会觉得厌烦,成就这种功德的主要因,就是安忍。如教典当中所说:“修习安忍可以获得很广大很胜妙的相好,将来的身相金色、悦意,成为大众很乐意看的欢喜之处。”如是佛的庄严色身是由无量安忍波罗蜜多成就的缘故,所以从因的角度,说为“安忍庄严”。
下面看第二个侧面:
或释为,坚如金刚具无量力之佛身,任以何法亦不能摧,是为“安忍庄严”。
从佛身的体性来讲,象金刚一样坚固具有无量力的佛身,以任何因缘都不可能让它有一丝一毫的损坏,不可能以烦恼摧坏,不可能以老病死摧坏,也不可能以地水火风摧坏,所以说它是“安忍庄严”。《涅槃经》中说:“汝今莫谓如来之身不坚可坏,如凡夫身,善男子,汝今当知,如来之身无量亿劫坚牢难坏,非人天身,非恐怖身,非杂食身。”(佛说:你不要认为如来的身,象凡夫身一样不坚固、可以毁坏,善男子,你应当了知,如来的身在无量亿劫当中,恒时坚牢不可毁坏,并不是业惑感召的人天身,不是无量苦聚的恐怖身,不是以饮食长养的杂食身。)这就是佛身安忍庄严的意义。
下面举两个例子来说明:
即佛以手断取大千世界,掷过无数刹土之外,于有情亦无损害等,佛不食一餐,于无量劫安住,亦无忧愁、疲乏等,以佛身必无不堪能者。
举例来说,比如佛陀以手断取三千大千世界,能够抛过无数刹土之外,但是不会对有情造成任何损坏等;再比如,一般众生是杂食之身,需要依靠四大的饮食来长养,三顿饭不吃,身体就会疲乏,心里也会忧愁,各种痛苦都会生起,身心无法安住。但如来是金刚身,不是有漏身、杂食身、无常身,所以佛陀即使不吃一顿饭,仍然可以安住无量大劫,不会产生任何忧愁、疲乏等的身心苦恼,因为佛身坚固,具有无穷的力量,没有任何不堪能的地方。
《维摩诘经》中说:“又舍利弗,住不可思议解脱菩萨,断取三千大千世界,如陶家轮着手掌中,掷过恒沙世界之外,其中众生不觉不知己之所往,又复还置本处,都不使人有往来想,而此世界本相如故。”(安住不可思议解脱的菩萨,断取三千大千世界,就象轮子放在手掌当中一样,抛过恒河沙数世界之外,在这个期间,被抛的三千大千世界的众生不知道自己被远远抛出又回到原来的地方,根本不让这些众生有往来的想法。)
《维摩诘经》中还讲了一则公案:
有一天,维摩诘问阿难说:“阿难,你大清早拿着钵站在这里干什么呢?”
阿难说:“居士!世尊的身体有一点小病,要用牛奶,所以我就到这儿来了。”
维摩诘说:“阿难,如来的身是法身,不是有食欲的身。佛是世尊,超胜三界;佛身无漏,诸漏已尽;佛身无为,不堕于数量,这样的身会有什么疾病呢?”
阿难听了心里很惭愧,这时他听到空中有声音对他说:“阿难,就象居士所说的那样,只是因为佛示现于五浊恶世,所以必然要显现这样的法来度化众生,你去拿牛奶,不要觉得惭愧。”
这个公案说明佛身是金刚之身,不是五欲之身,所以佛不吃一餐,也绝对不会有任何疲乏、忧愁等等。《涅槃经》中说:“汝今不应于如来所,生灭尽想……如是五通尚得如是随意神力,岂况如来于一切法得自在力,而当不能住寿半劫、若一劫、若百劫、若千劫、若无量劫?”(佛在《涅槃经》上说:“你们不应当对如来起灭尽之想,佛没有灭尽之时……连具足五通的仙人等都可以得到随意的神通,住寿很长时间,何况如来,对于一切法获得自在之力,又怎么不能住寿半劫、一劫、百劫、千劫,乃至无量劫呢?”)
下面解释福藏根本:
“福藏根本”者,“藏”是无尽之义,如来一毛孔之福亦无限量,故佛身为无量福德所依之根本。
“藏”是无尽的意思,“根本”是所依的意思。佛身上极微小的一个毛孔,福德尚且没有限量,何况其他无量的相好庄严,所以佛身决定是无量福德的所依。
下面引《抛石经》作证明:
又《抛石经》云:“合赡部洲所有众生福德,较统摄一洲铁轮王之福,百千分不及其一。
南赡部洲所有众生的福德总合,与统摄一洲的铁轮王相比,还不如他的百分之一,千分之一。
如是,合二大部洲所有众生福德,较统摄二洲铜轮王之福,百千分不及其一。
二大部洲所有众生福德的总和,与铜轮王的福德相比,还不如他的百分之一,千分之一。
万亿统摄四洲金轮王福德,较一四大天王眷属之福,百千分不及其一。
一万亿个统摄四洲的金轮王的福德总和,与四大天王一个眷属的福德相比,还不如他的百分之一、千分之一。在人间,我们常常说皇帝洪福齐天,实际上人间皇帝的福德远远比不上一个最普通的天人。再看:
万亿四大天王眷属福德,较一四大天王之福,百千分不及其一。万亿四大天王福德,较一忉利天眷属之福,百千分不及其一。万亿忉利天眷属之福,较一忉利天王之福,百千分不及其一。
就象这样,随着众生阶位的升高,福德也极大倍数地增上。
例此,夜摩天众夜摩天王,兜率天众兜率天王,化乐天众化乐天王,他化天众他化天王,大梵天众大梵天王,乃至色究竟天,前前福德万亿倍,较后后福,百千分不及其一。
与前面的讲法相同,一万亿个帝释天王与一个夜摩天天人相比;一万亿个夜摩天天人与一个夜摩天王相比;一万亿个夜摩天王与一个兜率天天人相比;一万亿个兜率天天人与一个兜率天王相比。像这样一直比到色究竟天的天王,前前的福德不如后后的百分之一,千分之一。这样看起来,作人再有福报,也远远比不上天福,而下界天的福报又远远不如上界天。所以贪欲越重,越没有福报,贪欲越薄,境界越清虚,福报也就越大。下面再看上界天王和出世间的罗汉谁的福德大:
万亿色究竟天天王福德,较一独觉罗汉之福,百千分不及其一。
三界当中,福德最大的是色究竟天的天王,但是一万亿个色究竟天天王的福德总和,也比不上一位独觉罗汉的福德,连百分之一、一千分之一都没有。可见出世间福德才是大福,阿罗汉跳出三界外,生死当中的神仙、天王,哪里能有这种福德呢?
下面再比较罗汉和菩萨:
万亿独觉罗汉福德,较一安住慈心三昧菩萨之福,百千分不及其一。
这一句是显示小乘福德与大乘福德的差别。小乘的极果是独觉阿罗汉,但是一万亿个独觉阿罗汉福德的总和,与一个安住慈心三昧菩萨的福德相比,不如他的百分之一,千分之一。所以,大乘菩萨的福德才是大大福。大家想一想,只是求自己解脱的小乘福德,怎么能与大慈济世的大乘福德相比呢?所以,大乘利他的福德才是大大福。
再比较低位菩萨和一来菩萨:
万亿安住慈心三昧菩萨福德,较一一来菩萨…
《《正法妙音》第二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