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正法妙音》第二册▪P34

  ..续本文上一页大机既发,有绍继之能,为佛子义。”

  下面解释“父”:

  “诸菩萨父”,即初播种性之种、中间养育断证、后于十地授职灌顶之佛,称之为“父”。

  为什么称佛为父呢?对此我们可以从初、中、后三个阶段来讲。最初以佛说法,在菩萨的相续中播下大乘种性的种子。如吉藏大师说:“悟解一乘,堪绍继佛种。”中间以佛摄持而养育断证,也就是以佛的加持,从一地获得一分断证开始,逐渐养育到十地。最后在十地诸佛对菩萨作大光明灌顶,授予法王之位,所以佛陀是菩萨之父。

  下面解释“众圣者王”:

  “众圣者阿罗汉等之王”,即如大阿罗汉长老舍利子、目犍连,也于佛制学处纵微细分亦舍命不犯,而需要唯一安住世尊法王之善说,获得自道之果,故称“众圣者王”。

  所谓“众圣者”,是指大阿罗汉长老舍利子、目犍连等。所谓“王”,是指顶戴之处,臣服之处,也就是需要尊重、奉行世尊的善说。对于佛制定的三乘戒律,即使极微细的地方也舍命不犯,需要这样唯一安住于世尊的善说当中,信受奉行,获得自道之果。注释当中“需要唯一安住”这几个字意义很大,因为是要说明连圣者们对佛的言教,都需要百分之百地尊重、奉行,何况我们凡夫?《大智度论》中说:“佛为法王,菩萨为法将,所尊所重唯佛世尊。”

  又以佛亲自及佛种种事业,将众生安置于道之所依、道以及道之究竟中,而能去往究竟三菩提任何一者的安乐城,即是度越轮回苦海犹如引领商队之商主,故称“往涅槃城者之商主”。

  我们先讲一个商主的故事:

  在《大悲经》当中,佛告诉阿难:过去世有一位大商主,为了取宝,带领商人进入大海。他们乘的船上装满了各种珍宝,到大海中央时,船只突然出现事故,商人们都非常恐惧,生起极大的忧恼,其中有些人得到船板,有些人浮水度海,有些人因此而命终。我在那时作他们的商主,出现事故后,在大海中,正用浮囊时,有五个人对我呼救:“商主大士,求求你,给予我们无畏。”我就安慰他们:“你们不要害怕,我会让你们安稳度过大海。”当时我身上带有利剑,我心里想:“大海之法,不宿死尸,如果今天我牺牲自己,这几个人一定能在这次海难中脱险,安全到达彼岸。”我这样考虑之后,就叫商人好好抓住我的身体,商人们有些骑在我背上,有些抱住我的肩,有些捉住我的大腿。这时候,为了让他们得到无畏,我生起大悲,发了大勇猛心,以利剑斩断自己的命根而死。这时大海漂起死尸,五个商人因此安全度过大海,得到安乐。当时的商主就是我的前身,五个商人就是今天的五比丘。以前,这五位比丘在大海中,是以我而得到度脱,今天又是由我从生死大海中度脱他们,把他们安置在无畏的涅槃彼岸。

  不仅仅是五比丘,全世界的佛教徒都是在佛陀的引领下趣向解脱的彼岸。

  下面看注释。

  我们以能去和所去来解释:所去是什么?所去就是究竟三种菩提——佛菩提、声闻菩提、缘觉菩提任何一者的安乐城。声缘菩提解脱了分段生死之苦,佛菩提解脱了二种生死之苦,所以是安乐城。能去是什么?能去就是以佛亲自或者以佛种种事业,把众生安置在道之所依、道、道之究竟当中,“道之所依”是指道的基础。比喻是说犹如引领商队的商主,商队比喻九法界的众生,商主比喻导师佛陀,所谓引领,包括在起航之前的引领、航行途中的引领,以及航行究竟的引领,分别比喻佛陀引导众生,把众生安置在道的所依暇满人身、三菩提的道以及一切道的究竟——不住轮涅的大涅槃当中。

  庚二、显示导师事业之相分三:一、显示佛之意业;二、显示佛之语业;三、显示佛之身业。

  辛一、显示佛之意业:

  妙智无量,辩才难思。

  安立成办利益所化之主要方便——十力,安立宣说正法时主要方便——四无碍解,智慧自性就不同侧面所分之五智,于三世无著无碍转入之三智,归纳而言,即如所有智与尽所有智二种,再归纳即摄于唯一自然智慧一切智智之中。

  处非处智力、业异熟智力等十力,是成办利益所化众生的主要方便,法、义、辞、辩四无碍解是说法时的主要方便。智慧的自性就不同侧面分出来的成所作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大圆镜智、法界体性智,以及对于过去、现在、未来无著无碍而转入的三种智慧。这些仅仅是对佛陀智慧从不同反体而安立为各种智慧,归摄起来,就是见如所有性的如所有智与见尽所有性的尽所有智两种智慧,再作归纳,就摄在一个自然智慧当中,这样就把核心点出来了,所谓妙智,就是唯一自然智慧一切智智。

  下面再讲无量:

  彼智慧等同时方所摄所知法数而无量,以比喻、计算、推理等何时亦难测边际之故,以分别心无法衡量,故称“妙智无量”。

  因为是一切智智,所以有多少所知的法,就有多少能知的智,而所知法无量,所以智慧也无量。无论用哪一种比喻,无论如何计算、推理,尽未来际也无法测到它的边际,因为说不尽、比喻不尽、计算不尽、推理不尽,所以以分别心无法衡量,这就叫作“妙智无量”。《广论》中说:“智功德者,谓于如所有性、尽所有性,一切所知,如观掌中庵摩洛迦,智无碍转,能仁智遍一切所知。”

  下面解释“辩才难思”:

  获得如是不思议智慧之故,从一词或一事敷演,经无量劫宣说,辩才亦无穷尽,故说“辩才难思”。

  “获得不可思议智慧”是辩才无尽的因;从一个词或者一件事敷演开来,即使在无量劫当中宣说,辩才也没有阻碍、没有穷尽之时,这是辩才无尽的相。

  《大宝积经》上说:“其夜如来逮无上正真道,成最正觉,至无余界泥洹之界,灭度日夜,于其中间,施一文字,以能颁宣,一一分别,无数亿载,讲演布散,无限义理。”

  如经云:“若诸有情于一时,发多定语而请问,一刹那心遍证知,由一音酬各各问。”

  如经所说:如果诸有情在同一个时刻,提出各种问题请问佛,佛陀以一刹那心都能无余了知,而且以一个音声能够同时回答所有各各不同的提问。这也是体现佛的辩才难思。

  以四无碍解于大会中作狮子吼,如是方名辩才难思。对此虽有释为语之事业,然为语之因——意之事业。

  在大会当中,以法无碍解、义无碍解、辞无碍解、辩无碍解宣说法义,作狮子吼,这才叫作辩才难思。因为佛语来自四无碍解,而四无碍解的自性又是智慧,所以这里把辩才难思解释为语言之因——意的事业。

  辛二、显示佛之语业:

  语言清净,音声和美。

  “语言清净”,是就离过而言,即无论句义,以懈怠等八种所表示的诸过失,极微尘许亦无有。

  所谓“清净”,是从远离过失的角度来讲的,所谓“过”,是指以懈怠等八种所表示的各种过失,所谓“离”,不仅仅是远离粗大的方面,包括极微尘许那样小的过失,也都完全远离。这是语言清净的含义。

  《大乘庄严经论》中说:“懈怠及不解,拒请不开义,及以不断疑,断疑不坚固,厌退及有吝,如是八种过,诸佛无彼体,故成无上说。”八种过失,第一懈怠,是指贪图逸乐、不喜欢传法的懈怠;第二不解,就是自己没有如实地领悟法义,或者句义表达得不清楚,这样导致听者不能解义;第三拒请,就是别人请法时,拒绝不愿意传;第四不开义,就是不说了义法而说不了义法,或者没有广讲,使得听者对于法义不明了;第五不断疑,就是虽然作了讲解,但是对听者的疑问没有断除;第六断疑不坚固,就是断除疑惑本来需要以各种方式抉择,但是没有这样作;第七厌退,就是对传法有很累的想法,由此生起厌退之心;第八有吝,就是有所保留,对法悭吝,需要教授的地方覆藏不说。以这八种所摄的各种语言方面的过失,佛陀都彻底远离,所以佛的语言最为清净,是无上的语言。

  下面讲作用:

  以彼语遣除毛发竦然,唯令众人欢喜,犹如极度黑暗中的月光一般。

  这样的语言,不会让人有任何恐惧感,唯一让人充满欢喜,是最吉祥的语言,就象非常黑暗的夜晚中,所显现的月光一样,能够让人心开意解,能够给人带来欢喜。

  “音声和美”,即语言柔和委婉等,具有如海妙音支分,由此现前能令众生心生喜悦,最终赐予究竟利乐之果。如《大乘无上续论》云:“总之宣说尽世间,天及地住安乐因,此等无余皆依靠,普世遍现佛圆音。”

  这一段是讲佛陀音声的体相和作用。佛陀音声具有如海的妙音支分,“海”是表示无量。在《大宝积经》和《大乘庄严经论》当中,归摄为六十妙音支分。妙音的作用,可以从两个方面讲:现前的作用是众生一听到佛的妙音就能生起喜悦。最终的作用,是能赐予究竟利乐之果。《大乘无上续论》当中说:“总而言之,尽世间界一切诸天和地居人类等增长无漏大安乐的因,完全都是依靠周遍世间显现的如来圆音。”

  《大宝积经》上说:“其舌之门,口宣音响,闻所宣音,莫不悦喜。(如来的音声,众生听到无不喜悦。)而演如来言辞之教,散一音声,悉普周遍,众生所想,众生心念。(如来演教,所发出的每一个音声,都能周遍一切众生的所想或者心念,这就是普世遍现的圆音之相。)是则如来从口敷演,如来言辞,出六十品,各异音声。何谓六十,吉祥音、柔软音、可乐音……无住音、响普入众会音、宣诸德音。……是为如来六十品音,其如来音普遍十方诸佛世界,可悦一切众心性行。(这是讲如来的六十妙音支分,以及它的作用。)”六十妙音支分的内容,具体请阅读《大乘庄严经论•宏法品》以及全知麦彭仁波切的注释。这里还作详细讲解。

  辛三、显示佛之身业:

  观身无厌,身无与等。

  “观身无厌”者,即一一身分殊妙端严,能悦众心仰瞻无厌,犹如乍见稀世奇珍,悦意喜筵恒时不退之佛身,于彼仰瞻,心无厌足。

  “一一身分殊妙端严”,是指佛身的支分,没有一处不殊妙、不端严,一一都是极微妙、极端严。“能悦众心仰瞻无厌”,是指佛身的作用,能让人们的心喜悦,仰瞻无厌。比喻是“乍见稀世奇珍”,就象第一次见到…

《《正法妙音》第二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