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天上下香雨,散华烧香,竖起很多幢盖,四天诸天走在前面,梵天、帝释分别侍奉在佛的右边和左边,比丘们跟在佛的身后。佛刚上路时,就感得瑞相现前,三千大千世界六反震动,百年枯树开花结果,枯竭的溪涧自然涌出泉水。净饭王见到这些瑞相,知道是佛陀来了,下令大臣百官出城迎接,大家都向佛顶礼。在佛入城门,脚过门槛时,大地震动,天雨众花,乐器都鸣响起来。这时,盲人能见光明,聋子能听见声音,跛子能走路,病人痊愈,哑巴能说话,狂乱者恢复正常,驼背身体自然变直,中毒者毒不能起作用,百鸟禽兽都相和鸣叫,妇女身上的首饰都自然发出声音。人们见到这些变化,无不欢喜,家里的宝藏也自然开发,充满珍宝。以前内心不和合的,都互相和好。而且,畜生触到佛光,都能生天,孕妇触到佛光,生产的苦痛都变得轻微,都能生下端正妙好的孩子。而且,人们内心的贪嗔痴也都消除,不再有尘劳,人们相见,都象见自己的父母、兄弟,见自己的孩子一样。地狱众生的痛苦得到休息,饿鬼得到饱满。他们都沿着光,来到佛前,皈命世尊,发起道心。
通过以上这些例子,就可以了知:见到佛身有不可思议的加持。
丁二、自利断证圆满之相分二:一、断圆满相;二、证圆满相。
戊一、断圆满相分二:一、佛住三有无染;二、佛自性超越三有。
己一、佛住三有无染:
不染诸欲,不染众色,不染无色。
佛住欲界从母胎降生等,相应世间游舞示现,然以欲界法贪欲盖等丝毫不染,如泥中出生新莲而安住,是为不染诸欲。
以意义和比喻对应解释,比喻是犹如泥中出生的新莲,莲花根虽然住于淤泥当中,但莲花不会以淤泥而染污。意思是佛陀游戏于世间,虽然也是从母胎降生,也有学习各种工巧明处,以及在王妃眷属当中嬉乐,乃至转*轮、入涅槃等,但是佛丝毫不会以欲界之法贪欲盖等染污。“等”字当中包括嗔恚盖、掉悔盖、睡眠盖、疑惑盖等。佛彻底解脱对三有贪惧的二边。这就是不染诸欲。《普贤行愿品》中说:“犹如莲花不着水,亦如日月不住空。”
如是,佛现前所有禅定而不味著定乐等,是为不染众色;得无色定而不味著,且彼中无说法等,亦不安住彼处,故为不染无色。
同样,佛陀虽然可以现前色界所有的四禅,但是佛丝毫不会味著禅定的乐受等,所以是不染众色;佛也获得无色界定,但不会味著舍受。而且在无色界当中,由于天人的心识暂时不会活动,以及没有色法的存在,也就不可能有说法等的因缘,没有所化则佛也不会安住,所以是不染无色。
己二、佛自性超越三有分二:一、超越苦果;二、超越集因。
庚一、超越苦果分二:一、略说;二、广说。
辛一、略说:
解脱众苦。
佛已永断三有种子而灭一切痛苦,故为解脱众苦。
三有种子是苦的因,佛陀以证悟无我的智慧断尽三有种子,所以是解脱众苦。《四百论》中说:“见境无我时,诸有种皆灭。”
痛苦的依处是五蕴、十八界、十二生处,佛解脱众苦,具体来说就是佛从一切蕴界处解脱。下面就讲这个内容:
辛二、广说:
善脱诸蕴,不成诸界,防护诸处。
从痛苦所依蕴界处解脱之相者,所谓善脱诸蕴,即从具有生灭的近取五蕴中极为解脱,故说此相;“诸界”,义为持各自种类种子,如来远离生灭戏论,故为“不具诸界”;
五蕴都是刹那性,都是生灭法,唯一是以迷乱力无而显现,诸佛照见五蕴皆空,消归法界,所以是善脱诸蕴。
“界”是种子的意思,因为持各自不同种类的种子,所以取种种界的名称。比如眼界、耳界等等,在还执著生灭的期间,仍然是在识田当中熏习生灭种子,从而变现十八界的显现。而佛已经证入不生不灭的法界,没有生灭,没有以分别心熏习,又哪里会有诸界呢?所以是不具诸界。《心经》中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防护诸处者,以六外处为所缘、六内处为増上缘后,于境流趣而生识,称为生处,如来寂灭戏论之自性,故无生处流而动摇,故称“防护诸处”。未能防护诸处之众生,眼见色法,由于可爱境乐受而生贪染,由于非爱境苦受而生嗔恚,由于中庸境舍受而生愚痴等。
什么是没有防护诸处呢?就是根和境相对时以三种受为缘引起贪嗔痴的烦恼。比如说,眼根看见美女,就计为可爱境,这样以乐受而生起贪心;或者眼睛看见怨敌,就计为非爱境,这样以苦受而生起嗔心;或者眼睛看见一个水桶,就以舍受生起痴心。象这样六根和六境接触时,没有能够遮止住烦恼,没有遮住分别心攀缘六境,就是未防护诸处。如来是寂灭戏论的自性,一切粗细的二取执著都彻底远离,迥脱根尘,所以没有诸生处流而动摇。
总之,虽现蕴界处之相,然为超越蕴界处之一切相智身,故何时亦无平凡五蕴等自性。
这一句是总结佛的自性超越苦果,主要是要分清自和他。虽然在他相续面前,佛陀示现蕴界处的影相,也就是示现色身的影相,但佛的自性唯一是超越蕴界处的一切相智身。蕴界处唯一是妄心无而现的假相,而对于灭尽一切心和心所的智慧身来讲,永时也不会有平凡五蕴等的自性,纯一是超越微尘、刹那自性的大无为法自然智慧。《宝性论》中说:“如由种种形色物,摩尼中现非彼体,亦由众生种种缘,如来显现非彼体。”(就象摩尼宝观待各种形状和颜色的布基,会显现相应的各种形状和颜色的影相,但这些不是摩尼宝的自性。同样,观待所化的根机、意乐等,佛陀虽然示现相应的形色、身量等蕴界处的相,但实际上佛没有那种自性。)《入中论》中说:“此中犹如已觉位,乃至未觉三皆有,如已觉后三非有,痴睡尽后亦如是。”(没有觉悟时,蕴界处都有,已经觉悟就不会再显现,无明痴睡消尽的佛陀,不会有蕴界处的迷乱显现。)又说:“尽焚所知如干薪,诸佛法身最寂灭,尔时不生亦不灭,由心灭故唯身证。”
庚二、超越集因:
永断诸结,脱离热恼,解脱爱染,越众瀑流。
一般烦恼有诸异名,如“结”、“热恼”、“瀑流”、“结使”、“坚固”等,此处前二者是就作用而言,后二者是就体相而言。
前二者结和热恼,是从作用的角度讲,后二者爱染和瀑流是从体相的角度讲,其中爱染的作用是结缚,瀑流的作用是热恼。
一般,一切烦恼可称为结,此处特指转生轮回之主因“爱”,能系三界犹如紧结之爱,以无我慧剑永断,故是“解脱爱染”。
什么是结呢?从广义来讲,一切烦恼都可以说是结,在《辨中边论》当中讲了贪、嗔、慢等九结,这里是特指轮回的主要因——爱,这是集的根本。从十二缘起来看,今生能感召后有的因素是“爱、取、有”,其中爱是主要的因,古人说“爱不重不生娑婆”,也是突出强调轮回的根本因是爱。以爱的作用能把众生牢牢系缚在三界当中,所以叫作“结”。“爱”是怎么来的呢?是以我执而引起,有人我执就有染污爱,有法我执就有非染污爱。它的对治就是证悟无我的智慧,见了万法无我,无人无法无生死无涅槃,还有什么可爱著呢?对于一切“爱”,佛以现见无我的智慧从根永断,所以是“解脱爱染”。不仅是三界凡夫的染污爱,连声闻缘觉和学道菩萨的非染污爱,也都以无我慧剑永断,对于轮涅万法没有一丝一毫的耽著。
“热恼”者,能令痛苦的烦恼——见及无明等,具有如瀑流般不自在的冲力,彼亦断除之故,“脱离热恼,越众瀑流”。
“瀑流”是以比喻描述烦恼的体相,它的作用是“热恼”。《俱舍论》中说:“若势增上,说名暴流,谓诸有情,若堕于彼,唯可随顺,无能违逆,涌泛漂激,难违拒故。”(势力增上,叫作暴流,众生如果堕在里面,唯一只能随它漂流,不能违逆,以烦恼流翻涌漂激,难以抗拒的缘故。)佛陀截断萨迦耶见及无明等的烦恼流,烦恼的势力也因此而消除,所以是脱离热恼,越众瀑流。
《大智度论》中说:“若劫尽时,火烧三千大千世界无复遗余,火力大故。佛一切智火亦如是,烧诸烦恼无复残习。”(劫尽时,劫火焚烧三千大千世界,烧尽无余,以火力大的缘故。佛的一切智火亦复如是,烧毁烦恼,连残余的习气也都消尽无余。)
如是即从“以爱染如结系缚”及“以烦恼瀑流漂激而热恼”此二层因果中解脱。
对以上佛陀安住三有而超越三有的断圆满相,下面根据《大智度论》中的一段,结合佛当年的示现作一点补充解释。
《大智度论》中说:“如一婆罗门,以五百种恶口众中骂佛,佛无异色亦无异心。此婆罗门心伏,还以五百种语赞佛,佛无喜色亦无悦心。于此毁誉心色无变。”
这是讲颇罗堕婆罗门以五百种恶口,在大众当中不断辱骂佛陀,但是佛陀的身心没有任何异样,后来他见到世尊不说不答,内心被佛的威德折伏,又以五百种语言赞叹佛,但佛也没有因此而喜形于色、心里高兴。佛对任何毁谤和赞誉都是心色不变,所以是防护诸处、不成诸界、不染诸欲。
“又复旃遮婆罗门女,带杅谤佛,佛无惭色。事情既露,佛无悦色。”
这是讲婆罗门女谤佛的事情:
有一次,佛陀为大众说法时,旃遮婆罗门女拿一个木盆绑在腹部,用衣服盖上,走出舍卫城来到祗园精舍,远远见到世尊正在给无数大众说法,她想:“今天要在大众当中毁辱瞿昙沙门,让我的师父们得到供养。”她来到佛面前说:“沙门,你为什么不说自己的事,而说别人的事?你现在自己快乐,不知道我的痛苦,你先和我私通,使我有了身孕,现在快要临产了。”这时,会场的气氛一下子沉闷下来,大家都默不作声,但世尊没有任何羞惭的表情。当时帝释侍候在佛的身旁,为佛打扇子,他想:“这个外道女,为什么这样恶心毁谤如来。”他就以神力变成一只小白鼠,钻到婆罗门女的衣服里面,咬断带子,盆子忽然落地,四众弟子见到盆子掉在地上,都欢喜踊跃,但这时佛也没有高兴。
“转*…
《《正法妙音》第二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