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正法妙音》第二冊▪P36

  ..續本文上一頁,天上下香雨,散華燒香,豎起很多幢蓋,四天諸天走在前面,梵天、帝釋分別侍奉在佛的右邊和左邊,比丘們跟在佛的身後。佛剛上路時,就感得瑞相現前,叁千大千世界六反震動,百年枯樹開花結果,枯竭的溪澗自然湧出泉水。淨飯王見到這些瑞相,知道是佛陀來了,下令大臣百官出城迎接,大家都向佛頂禮。在佛入城門,腳過門檻時,大地震動,天雨衆花,樂器都鳴響起來。這時,盲人能見光明,聾子能聽見聲音,跛子能走路,病人痊愈,啞巴能說話,狂亂者恢複正常,駝背身體自然變直,中毒者毒不能起作用,百鳥禽獸都相和鳴叫,婦女身上的首飾都自然發出聲音。人們見到這些變化,無不歡喜,家裏的寶藏也自然開發,充滿珍寶。以前內心不和合的,都互相和好。而且,畜生觸到佛光,都能生天,孕婦觸到佛光,生産的苦痛都變得輕微,都能生下端正妙好的孩子。而且,人們內心的貪嗔癡也都消除,不再有塵勞,人們相見,都象見自己的父母、兄弟,見自己的孩子一樣。地獄衆生的痛苦得到休息,餓鬼得到飽滿。他們都沿著光,來到佛前,皈命世尊,發起道心。

  通過以上這些例子,就可以了知:見到佛身有不可思議的加持。

  丁二、自利斷證圓滿之相分二:一、斷圓滿相;二、證圓滿相。

  戊一、斷圓滿相分二:一、佛住叁有無染;二、佛自性超越叁有。

  己一、佛住叁有無染:

  不染諸欲,不染衆色,不染無色。

  佛住欲界從母胎降生等,相應世間遊舞示現,然以欲界法貪欲蓋等絲毫不染,如泥中出生新蓮而安住,是爲不染諸欲。

  以意義和比喻對應解釋,比喻是猶如泥中出生的新蓮,蓮花根雖然住于淤泥當中,但蓮花不會以淤泥而染汙。意思是佛陀遊戲于世間,雖然也是從母胎降生,也有學習各種工巧明處,以及在王妃眷屬當中嬉樂,乃至轉*輪、入涅槃等,但是佛絲毫不會以欲界之法貪欲蓋等染汙。“等”字當中包括嗔恚蓋、掉悔蓋、睡眠蓋、疑惑蓋等。佛徹底解脫對叁有貪懼的二邊。這就是不染諸欲。《普賢行願品》中說:“猶如蓮花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

  如是,佛現前所有禅定而不味著定樂等,是爲不染衆色;得無色定而不味著,且彼中無說法等,亦不安住彼處,故爲不染無色。

  同樣,佛陀雖然可以現前色界所有的四禅,但是佛絲毫不會味著禅定的樂受等,所以是不染衆色;佛也獲得無色界定,但不會味著舍受。而且在無色界當中,由于天人的心識暫時不會活動,以及沒有色法的存在,也就不可能有說法等的因緣,沒有所化則佛也不會安住,所以是不染無色。

  己二、佛自性超越叁有分二:一、超越苦果;二、超越集因。

  庚一、超越苦果分二:一、略說;二、廣說。

  辛一、略說:

  解脫衆苦。

  佛已永斷叁有種子而滅一切痛苦,故爲解脫衆苦。

  叁有種子是苦的因,佛陀以證悟無我的智慧斷盡叁有種子,所以是解脫衆苦。《四百論》中說:“見境無我時,諸有種皆滅。”

  痛苦的依處是五蘊、十八界、十二生處,佛解脫衆苦,具體來說就是佛從一切蘊界處解脫。下面就講這個內容:

  辛二、廣說:

  善脫諸蘊,不成諸界,防護諸處。

  從痛苦所依蘊界處解脫之相者,所謂善脫諸蘊,即從具有生滅的近取五蘊中極爲解脫,故說此相;“諸界”,義爲持各自種類種子,如來遠離生滅戲論,故爲“不具諸界”;

  五蘊都是刹那性,都是生滅法,唯一是以迷亂力無而顯現,諸佛照見五蘊皆空,消歸法界,所以是善脫諸蘊。

  “界”是種子的意思,因爲持各自不同種類的種子,所以取種種界的名稱。比如眼界、耳界等等,在還執著生滅的期間,仍然是在識田當中熏習生滅種子,從而變現十八界的顯現。而佛已經證入不生不滅的法界,沒有生滅,沒有以分別心熏習,又哪裏會有諸界呢?所以是不具諸界。《心經》中說:“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

  防護諸處者,以六外處爲所緣、六內處爲増上緣後,于境流趣而生識,稱爲生處,如來寂滅戲論之自性,故無生處流而動搖,故稱“防護諸處”。未能防護諸處之衆生,眼見色法,由于可愛境樂受而生貪染,由于非愛境苦受而生嗔恚,由于中庸境舍受而生愚癡等。

  什麼是沒有防護諸處呢?就是根和境相對時以叁種受爲緣引起貪嗔癡的煩惱。比如說,眼根看見美女,就計爲可愛境,這樣以樂受而生起貪心;或者眼睛看見怨敵,就計爲非愛境,這樣以苦受而生起嗔心;或者眼睛看見一個水桶,就以舍受生起癡心。象這樣六根和六境接觸時,沒有能夠遮止住煩惱,沒有遮住分別心攀緣六境,就是未防護諸處。如來是寂滅戲論的自性,一切粗細的二取執著都徹底遠離,迥脫根塵,所以沒有諸生處流而動搖。

  總之,雖現蘊界處之相,然爲超越蘊界處之一切相智身,故何時亦無平凡五蘊等自性。

  這一句是總結佛的自性超越苦果,主要是要分清自和他。雖然在他相續面前,佛陀示現蘊界處的影相,也就是示現色身的影相,但佛的自性唯一是超越蘊界處的一切相智身。蘊界處唯一是妄心無而現的假相,而對于滅盡一切心和心所的智慧身來講,永時也不會有平凡五蘊等的自性,純一是超越微塵、刹那自性的大無爲法自然智慧。《寶性論》中說:“如由種種形色物,摩尼中現非彼體,亦由衆生種種緣,如來顯現非彼體。”(就象摩尼寶觀待各種形狀和顔色的布基,會顯現相應的各種形狀和顔色的影相,但這些不是摩尼寶的自性。同樣,觀待所化的根機、意樂等,佛陀雖然示現相應的形色、身量等蘊界處的相,但實際上佛沒有那種自性。)《入中論》中說:“此中猶如已覺位,乃至未覺叁皆有,如已覺後叁非有,癡睡盡後亦如是。”(沒有覺悟時,蘊界處都有,已經覺悟就不會再顯現,無明癡睡消盡的佛陀,不會有蘊界處的迷亂顯現。)又說:“盡焚所知如幹薪,諸佛法身最寂滅,爾時不生亦不滅,由心滅故唯身證。”

  庚二、超越集因:

  永斷諸結,脫離熱惱,解脫愛染,越衆瀑流。

  一般煩惱有諸異名,如“結”、“熱惱”、“瀑流”、“結使”、“堅固”等,此處前二者是就作用而言,後二者是就體相而言。

  前二者結和熱惱,是從作用的角度講,後二者愛染和瀑流是從體相的角度講,其中愛染的作用是結縛,瀑流的作用是熱惱。

  一般,一切煩惱可稱爲結,此處特指轉生輪回之主因“愛”,能系叁界猶如緊結之愛,以無我慧劍永斷,故是“解脫愛染”。

  什麼是結呢?從廣義來講,一切煩惱都可以說是結,在《辨中邊論》當中講了貪、嗔、慢等九結,這裏是特指輪回的主要因——愛,這是集的根本。從十二緣起來看,今生能感召後有的因素是“愛、取、有”,其中愛是主要的因,古人說“愛不重不生娑婆”,也是突出強調輪回的根本因是愛。以愛的作用能把衆生牢牢系縛在叁界當中,所以叫作“結”。“愛”是怎麼來的呢?是以我執而引起,有人我執就有染汙愛,有法我執就有非染汙愛。它的對治就是證悟無我的智慧,見了萬法無我,無人無法無生死無涅槃,還有什麼可愛著呢?對于一切“愛”,佛以現見無我的智慧從根永斷,所以是“解脫愛染”。不僅是叁界凡夫的染汙愛,連聲聞緣覺和學道菩薩的非染汙愛,也都以無我慧劍永斷,對于輪涅萬法沒有一絲一毫的耽著。

  “熱惱”者,能令痛苦的煩惱——見及無明等,具有如瀑流般不自在的沖力,彼亦斷除之故,“脫離熱惱,越衆瀑流”。

  “瀑流”是以比喻描述煩惱的體相,它的作用是“熱惱”。《俱舍論》中說:“若勢增上,說名暴流,謂諸有情,若墮于彼,唯可隨順,無能違逆,湧泛漂激,難違拒故。”(勢力增上,叫作暴流,衆生如果墮在裏面,唯一只能隨它漂流,不能違逆,以煩惱流翻湧漂激,難以抗拒的緣故。)佛陀截斷薩迦耶見及無明等的煩惱流,煩惱的勢力也因此而消除,所以是脫離熱惱,越衆瀑流。

  《大智度論》中說:“若劫盡時,火燒叁千大千世界無複遺余,火力大故。佛一切智火亦如是,燒諸煩惱無複殘習。”(劫盡時,劫火焚燒叁千大千世界,燒盡無余,以火力大的緣故。佛的一切智火亦複如是,燒毀煩惱,連殘余的習氣也都消盡無余。)

  如是即從“以愛染如結系縛”及“以煩惱瀑流漂激而熱惱”此二層因果中解脫。

  對以上佛陀安住叁有而超越叁有的斷圓滿相,下面根據《大智度論》中的一段,結合佛當年的示現作一點補充解釋。

  《大智度論》中說:“如一婆羅門,以五百種惡口衆中罵佛,佛無異色亦無異心。此婆羅門心伏,還以五百種語贊佛,佛無喜色亦無悅心。于此毀譽心色無變。”

  這是講頗羅墮婆羅門以五百種惡口,在大衆當中不斷辱罵佛陀,但是佛陀的身心沒有任何異樣,後來他見到世尊不說不答,內心被佛的威德折伏,又以五百種語言贊歎佛,但佛也沒有因此而喜形于色、心裏高興。佛對任何毀謗和贊譽都是心色不變,所以是防護諸處、不成諸界、不染諸欲。

  “又複旃遮婆羅門女,帶杅謗佛,佛無慚色。事情既露,佛無悅色。”

  這是講婆羅門女謗佛的事情:

  有一次,佛陀爲大衆說法時,旃遮婆羅門女拿一個木盆綁在腹部,用衣服蓋上,走出舍衛城來到祗園精舍,遠遠見到世尊正在給無數大衆說法,她想:“今天要在大衆當中毀辱瞿昙沙門,讓我的師父們得到供養。”她來到佛面前說:“沙門,你爲什麼不說自己的事,而說別人的事?你現在自己快樂,不知道我的痛苦,你先和我私通,使我有了身孕,現在快要臨産了。”這時,會場的氣氛一下子沈悶下來,大家都默不作聲,但世尊沒有任何羞慚的表情。當時帝釋侍候在佛的身旁,爲佛打扇子,他想:“這個外道女,爲什麼這樣惡心毀謗如來。”他就以神力變成一只小白鼠,鑽到婆羅門女的衣服裏面,咬斷帶子,盆子忽然落地,四衆弟子見到盆子掉在地上,都歡喜踴躍,但這時佛也沒有高興。

  “轉*…

《《正法妙音》第二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