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輪時,贊美之聲滿于十方,心亦不高;孫陀利死,惡聲流布,心亦不下。”
在轉*輪時,贊美的聲音充滿十方,聽到這些贊語,佛的心也沒有任何高舉。在孫陀利被暗殺而謠言四起時,佛的心也沒有任何低沈。孫陀利,是外道當中的一個少女,受外道的指使,早晚在祗園精舍走動得很勤。幾天以後的一個夜晚,外道雇了幾名殺手,在孫陀利正走在祗園精舍路上時,秘密把她暗殺。第二天,外道向政府報告,請求搜尋,結果在祗園附近發現孫陀利的屍體,外道就到處揚言說孫陀利和祗園的人有不清淨的行爲,孫陀利被殺是爲了桃色糾紛。當時各種難聽的話,傳得非常多,但是佛的心沒有絲毫波動。後來,殺手得到賞金之後,在酒店裏面喝酒,因爲賞金分不均勻而發生爭吵,于是全部被捕,而且招供是受外道的指使,這樣才使真相大白。所以,當佛陀相應我們這個人世間遊戲示現時,給人感覺好像佛在這個紅塵世界中,也會遇上各種事,但實際上佛陀安住于法身境界中一刹那也沒有移動過,絕不可能心隨境轉,所以是于叁有無染。
“阿羅毘國土風寒又多蒺䔧,佛于中坐臥不以爲苦。又在天上歡喜園中,夏安居時坐劍婆石,柔軟清潔如天綩綖,亦不以爲樂受。”
根據巴利文長老偈經的注解,阿羅毘國的位置是在舍衛城南方叁十由旬的恒河沿岸。這片國土風大,氣候寒冷,地上多長有蒺䔧草。世尊當時在這裏坐臥也不覺得是苦。又在忉利天的大園林——歡喜園當中,夏安居時,世尊坐在天界的劍婆石上,極爲柔軟清潔,但也不認爲是樂受。所以,世尊對一切受的耽著已完全消盡,一切無有高下,一切都是大平等。
“大天王跽奉天食不以爲美,毘蘭若國食馬麥不以爲惡。”
大天王兩膝跪著對佛供養天人的食物,佛也不認爲是美事,在毘蘭若國,佛吃了八十多天的馬麥也沒有厭惡。在《佛說興起行經》當中記載,當年舍衛國毘蘭邑的阿耆多王請佛和五比丘供齋叁個月,當時有魔王蠱惑國王的心志,讓他入王宮耽著五欲,只供養了六天,他就忘得一幹二淨。當時又碰上整個地區鬧饑荒,乞不到食,只有一位馬夫減一半的馬麥來供養佛和僧衆,一直到第九十天,國王才醒過來,向佛忏悔。佛連吃叁個月的馬麥,一點也沒有覺得受罪。
“諸大國王供奉上馔不以爲得,入薩羅聚落空缽而出不以爲失。”
很多大國王迎請佛入王宮,供養上妙的美食,佛陀也沒有得意之心。進入薩羅聚落,被拒之門外,只有托空缽出來,但佛也沒有失望之心。在《大寶積經》上講:當時佛和比丘僧沒有得到飲食,一切魔王和其余諸天都這樣想:“佛和衆僧沒有得到食物,現在很憂惱吧!”他們夜晚就來實地觀察,結果發現佛沒有一念憂惱,心不高也不下,平平等等,前面如是,後面也如是。所以,佛已經沒有得失之心。
“提婆達多于耆阇崛山推石壓佛,佛亦不憎,是時羅睺羅敬心贊佛,佛亦不愛。”
按《五分律》所說,當年提婆達多爲了害佛,找到一個人,和他共同登上耆阇崛山。當時世尊正在山下的石路上經行,提婆達多就叫那人推石害佛,在他發心推石的時候,他的四肢卻動不了,他心裏想:佛的功德真大,就這一念手和腳又恢複過來。提婆達多見他不行,就親自把大石頭推下山崖,山神接住石頭,遠遠地抛在一邊,石頭的碎片迸到佛的腳上,傷了腳的大指,但是佛沒有一念憎恨之心。當時羅睺羅尊者以恭敬心贊歎佛,佛也沒有一念喜愛之心。這是冤親平等的境界。
“阿阇世縱諸醉象,欲令害佛,佛亦不畏。降伏狂象,王舍城人益加恭敬,持香華纓絡出供養佛,佛亦不喜。”
阿阇世王放醉象害佛,當時佛也沒有起過一刹那的畏懼心。在佛降伏狂象之後,王舍城的人民都同聲贊歎:“瞿昙沙門不用刀杖就降伏惡象,國中的人民不再有恐怖,何等痛快!”這樣王舍城的人們更加恭敬佛,都拿著香華、璎珞出來供養佛,但是佛也沒有一點自豪感。這是說明佛陀已沒有勝負之心。
“九十六種外道,一時和合議言,我等亦皆是一切智人,從舍婆提來欲共佛論議。爾時佛以神足從臍放光,光中皆有化佛,國王波斯匿,亦命之令來,于其坐上尚不能得動,何況能得與佛論議。佛見一切外道賊來,心亦無退,破是外道,諸天世人倍益恭敬供養,心亦不進。”
九十六種外道一起商量說:“我們也都是一切智人”,于是他們從舍衛國來想與佛辯論。爾時佛以神足從臍間放大光明,光中都有化佛,波斯匿王也被叫來。在佛的威德震懾之下,外道在座位上動都動不了,哪裏還能與佛辯論。佛陀見一切外道過來,心裏沒有任何退怯。摧破外道以後,諸天世人對佛更加恭敬、供養,佛的心也沒有增進。
以上這些事實說明什麼呢?《大智度論》中說:“譬如真閻浮檀金,火燒不異,搥打磨斫,不敗不異,佛亦如是,經諸毀辱誹謗論議,不動不異,以是故知,佛諸煩惱習,都盡無余。”打個比方,就象真金以火燒也不會有任何變質,以錘打磨斫,也不會毀壞。佛也是如此,不論何種毀謗、汙辱、論議、贊歎、恭敬,佛的心始終不動不搖,沒有任何變異。這就可以證明,佛陀已經無余滅盡煩惱習氣,佛的斷德達到究竟圓滿。
戊二、證圓滿相分叁:一、體相;二、功德;叁、作用。
己一、體相分二:一、廣大;二、甚深。
庚一、廣大:
妙智圓滿;
二十一聚無漏法所攝一切智慧,佛無余具足,是爲妙智圓滿。
這是從廣大方面來宣說佛陀的智法身。所謂妙智,是指二十一聚無漏法所攝的一切智慧。所謂圓滿,是指無余具足。“二十一聚無漏法”:第一聚是叁十七菩提分法,第二聚是慈悲喜舍四無量心,第叁聚是有色觀色等八解脫,第四聚是九次第等至,第五聚是十遍處,第六聚是八勝處,第七聚是無诤,第八聚是願智(就是乃至生死未空隨願成辦衆生的義利)第九聚是六神通(就是神足、他心、天耳、宿命、天眼、漏盡這六通),第十聚是四無礙解,第十一聚是四一切種清淨(所依身清淨,所緣受用清淨,心叁摩地清淨,智清淨),第十二聚是十自在(能夠住壽一劫,叫壽自在;對于無數叁摩地獲得自在,叫作心自在;已經獲得虛空藏叁摩地,叫作資具自在;開示一切工巧藝術等事業,叫作事業自在;能夠隨願受生,叫作生自在;能夠示現佛身充滿一切世界,叫作勝解自在;成就無數調伏衆生的大願,叫作願自在;能夠在一時頓然顯現無量神變,調伏衆生,叫作神通自在;獲得殊勝四無礙解,叫作智自在;如欲能夠演說十二分教,叫作法自在。)第十叁聚是十力,第十四聚是四無畏,第十五聚是叁不護(就是如來身語意的行爲究竟清淨,不存在害怕他人知道自己的叁業邪行而護過失),第十六聚是叁念住(就是佛說法時,對于善聽者不起貪心,對于不善聽者不起嗔心,對于間雜者不起貪嗔),第十七聚是不忘失法(就是利益有情不會越時),第十八聚是永害隨眠(就是永斷煩惱障和所知障的習氣種子),第十九聚是大悲心,第二十聚是十八不共法,第二十一聚是一切相智。《大乘莊嚴經論》中說:“譬如大寶藏,衆寶之所依,淨界亦如是,佛法之依止。”就象大寶藏是無量衆寶的所依,而清淨法界的大菩提也是廣大無量果功德法的所依。
以上二十一種無漏法都是佛地所攝的廣大功德,雖然在有學道也有相同的一些名稱或者相似的一些功德,但是這裏所說,唯一是滅盡一切心和心所的佛陀智慧的境界,也就是和佛法身無離無合的恒河沙數的功德,佛陀無余具足,這也是有學道功德達到究竟才會圓滿現前的。《寶性論》中說:“無量無數不思議,無等清淨之究竟,當知彼等諸功德,真實自性身具足。”
庚二、甚深:
住去來今諸佛世尊所有妙智;
安住與叁世一切如來秘密心不異的無二無別之法界與智慧無差別平等性的自然智慧,是爲“住去來今諸佛世尊所有妙智”。
“住”是安住,“去來今諸佛世尊”是過去、現在、未來的一切如來,“所有妙智”是與叁世如來秘密心不異的自然智慧,也就是無二無別的法界和智慧無差別平等性的自然智慧。“無二無別”,是指法界和智慧不二。“自然”是指不由造作,本自具有。
己二、功德:
不住涅槃,住真實際。
佛陀證悟有寂平等而與大悲法爾無離無合之故,不住寂滅一方之邊,故稱“不住涅槃”。如是不住寂滅界一方而常住時方所攝一切世間界中,成爲利樂之因,然而佛之自性于叁世平等法界或真實際中毫無動搖,故稱“住真實際”。
如果沒有證悟有寂平等性,就會以分別叁有過失和寂滅功德的心,而墮在寂滅一方。而佛陀證悟了有寂平等,和周遍的大悲法爾沒有合也沒有離,不會墮在寂滅一邊,所以叫作“不住涅槃”。《大乘莊嚴經論》中說:“不起分別意,成熟去來今,處處化衆生,叁門常示現。”這樣雖然不住寂滅界一方,恒時于十方叁世一切世間界當中,普降大法雨,成爲利樂之因。但是佛的自性在叁世平等的法界當中,沒有絲毫動搖,所以是“住真實際”。(這個真實際,就是叁世平等的法界。)《寶性論》中說:“如是遠離諸勤作,無生無滅法身中,乃至叁有未空間,轉入示現等事業。”
己叁、作用:
安住遍觀一切有情之地。
如是不住有寂之邊的有寂平等性智慧,是爲了義諸佛世尊之智慧身或金剛身,對彼從不同側面分爲二身、叁身、四身等差別。于世出世間一切壇城恒時利樂無盡之因遠離損壞而安住者,常恒周遍、任運自成的如來之相,稱爲安住遍觀凡夫乃至十地金剛喻定大菩薩之間一切有情之地。
什麼是了義世尊的智慧身呢?不住有寂的平等性智慧,就是了義世尊的智慧身。《入佛境界經》中說:“菩提者,名爲平等,平等者,名爲真如。乃至平等者,即是入不二法門。”不住任何有寂、大小、自他、前後等二邊,所以是平等覺,這是了義世尊的智慧身。《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中說:“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應觀佛法性,即導師法身,法性非所…
《《正法妙音》第二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