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識,故彼不能了。”對于諸佛平等性智慧,從自利和他利的角度,分爲法身和色身。從自性、顯現以及種種化現利益的角度,可以分爲法身、報身和化身。或者可以分爲法報化叁身和自性身。在報身當中還可以分自受用報身、他受用報身,在化身當中又可以分殊勝化身、種種化身和工巧化身。
“于世出世間一切壇城恒時利樂無盡”,是指在世間壇城中,恒時利樂不清淨眷屬凡夫和聲緣。在正等覺壇城中,恒時利樂清淨眷屬一至十地的菩薩。《寶性論》中說:“猶如無雲空月色,秋季湛海水中見,如是正覺壇城中,佛子能見遍主身。”這個恒時利樂無盡之因,就是諸佛的智慧身。“遠離損害而安住”,是說它象金剛一樣堅固,遠離損害而如如安住,這種常恒、周遍、任運自成的如來之相,就是安住遍觀一切有情之地。“一切有情”,是指凡夫乃至第十地金剛喻定大菩薩之間的一切有情。經上說:“毗盧遮那,遍一切處,其佛住處,名常寂光。”《觀無量壽經》中說:“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衆生心想中。”
以上五句亦表示法界體性智、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及成所作智。
“妙智圓滿”,是差別基,表示法界體性智;“住諸佛世尊所有妙智”,是法界與智慧無二的自然智慧,表示大圓鏡智;“不住涅槃”,是證悟輪涅無別的平等性,也就是平等證悟如所有性,表示平等性智;“住真實際”,是安住真如圓成實的同時無亂證悟盡所有法,表示妙觀察智;“安住遍觀一切有情之地”,是任運利益一切凡聖所化,表示成所作智。佛陀圓滿現前五智,這就是證德圓滿之相。
丙叁、攝義:
是爲如來正智殊勝功德。
上述此等,是爲如來正智殊勝功德。“正”即遠離增益損減,本來如是。
以上從“如是佛陀薄伽梵”一直到“安住遍觀一切有情之地”,這些都是講如來正智的殊勝功德。“正”是真實的意思,諸佛本來具足如是的智慧功德,沒有增益一分,沒有損減一分,千真萬確。
下面對隨念佛陀功德作一個總結,分叁個方面來講:1、隨念皈依境如來;2、于皈依境種善根均無空耗;3、如來名號的功德。
1、隨念皈依境如來。
如是之如來不可思議智慧身,以世俗名言量衡量,即一切時方之中常恒堅固、不可毀壞之金剛自性,任運利樂無盡之藏,以勝義量衡量,如來不可思議智慧身,遠離常與無常等一切戲論,正因爲真實義中超越一切戲論,故如來秘密常恒周遍、任運自成、不可思議,此是以事勢理所成立,否則彼不可能成立故。
對于如來不可思議的智慧身,如果以名言淨見量來衡量,即是一切十方叁世當中常恒、堅固、不可毀壞的金剛自性,是任運利樂無盡的大寶藏。《涅槃經》當中說:“如來身者,是常住身,不可壞身,金剛之身。”金剛的自性有堅和利兩種,這裏是指堅固的自性。《寶性論》中說:“心之自性爲光明,猶如虛空無轉變,妄念所生諸貪等,客塵諸垢不能染。依于業及惑水等,不能令彼新生起,以死病老猛烈火,亦複不能焚燒彼。”“清淨法界無有生,無死無病亦無老。”以貪嗔等客塵不能染汙,以業煩惱水,不能讓它新生,以死病老不能毀壞,無生無死無病無老,所以是堅固、不可毀壞的金剛自性。
從他利角度講,這個智慧身就是任運利樂無有窮盡的大寶藏。《寶性論》中說:“何者依于何方便,調所化業何處時,于彼不生分別念,是故能仁恒任運。”(哪一種所化,以哪一種方便,作哪一種調伏事業,在何處何時調伏,對這些都是無分別、無勤作,都是任運成辦。)
以勝義量來衡量,如來智慧已徹底遠離常與無常、一和多、來和去、有和無、生和滅等的一切戲論。《金剛經》中說:“是實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來說名實相。……我相即是非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
上面一方面說如來遠離常和無常等,一方面又說如來是常等,是不是相互矛盾呢?不但不矛盾,而且一者是現前另一者的助緣。也就是由勝義當中超越一切戲論,所以在名言當中成立如來的秘密常恒周遍、任運自成、不可思議。具體來講,因爲勝義中不是過去、現在、未來,沒有生滅,所以名言中必然成立是常恒,不然如果不是常恒,那就是此時有彼時無,從而落入叁世生滅的戲論當中。再者,因爲勝義中如來的智慧身遠離來和去,所以在名言中決定成立是周遍,假如不是周遍,那就是此處有彼處無,就會落入有方分的戲論當中。所以,如來以不來不去,決定成立是遍一切處。第叁,以勝義中超越一切邊的緣故,所以名言中成立是任運自成,假如不是任運自成,那就是有分別,有造作,有所緣,也在邊戲當中。第四,因爲勝義中超越一切戲論,所以名言中成立如來的秘密不可思議,否則如果可思可議,就沒有離開緣慮分別、語言文字,而分別相、文字相就是戲論。這樣正因爲勝義中遠離戲論,所以成立名言之中常恒周遍、任運自成、不可思議。
《華嚴經•出現品》中說:“譬如虛空,遍至一切色非色處,非至非不至。何以故,虛空無身故。(就象虛空遍入一切色和非色的地方,不是到,也不是不到。爲什麼呢?因爲虛空無身的緣故。假如虛空有個身,有個相,就會有到和不到的分別,這樣還能周遍嗎?正是因爲虛空無身無相的緣故,所以決定它是周遍的。)如來身亦複如是,遍一切處,遍一切衆生,遍一切法,遍一切國土,非至非不至。何以故,如來身無身故,爲衆生故示現其身。(如來的智慧也是遍一切處、遍一切衆生、遍一切法、遍一切國土,也沒有所謂的到和不到的分別。假如有個到和不到,就說明是有限量,而不能成就周遍。現在以如來無身的緣故,所以是無不周遍。只是爲了衆生的緣故,佛示現一種身相,實際佛身遍一切處。同樣,也可以了知,如來的身遍一切時,沒有所謂的生和不生,假如有個生和不生,那就不是常恒,正是因爲本來沒有生沒有滅,所以是常恒。)”
《金剛經》中說:“若有人言,如來若來若去若坐若臥,是人不解我所說義。何以故?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
欲于如來無量功德,以事勢理發起勝解信,正如具德龍樹在《中觀根本慧論》中所說,若通達一切所知法自性本空,則以無量時分及無邊方分自性不成立故,一塵一刹那中不能容納者,絲毫亦無,而時方一切顯現無時平等現前者,是與解脫四邊智慧身一切諸佛大無二,如是了知後真正作皈依。
怎麼才能對如來無量功德以理發起勝解信呢?方法就是按照《中論》所說,首先通達一切所知法的自性本空。這樣就可以了知所謂十方叁世都是以分別心假立的概念,無量時分和無邊方位的自性本來不成立。也就是說,在一個微塵當中不能容納的,絲毫也沒有,一個微塵可以含容無邊刹海;同樣,在一個刹那當中不能容納的絲毫也沒有,一刹那可以顯現無量劫。當十方叁世所攝的一切顯現無時平等而現前時,就是與解脫四邊的智慧——一切佛陀大無二。
什麼是時方一切顯現無時平等現前呢?按照《華嚴》的道理來講,這就是果地的海印叁昧。就象大海之中一時影現無量的差別相,時間上沒有先後,所以是延促同時,叁世古今不離于當念。一齊顯現在水中,所以是廣狹自在,十方世界不離于當處。這就是時方一切顯現無時平等現前。而這個境界,就是和一切諸佛大無二。爲什麼說是大無二呢?因爲一切諸佛同一法界身的緣故。《華嚴經》中說:“一切如來一法身,真如平等無分別。”又說:“一切諸如來,同共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力無畏亦然。”
這樣了知之後,就能夠真正對于如來的智慧身作皈依。《華嚴經•出現品》中說:“諸菩薩摩诃薩,不應于一法一事一身一國土一衆生見于如來,應遍一切處見于如來。”《涅槃經》中說:“若人于此不可思議處,精勤作常想者,彼爲皈依處也。”所以,如果能對不可思議的如來身隨念常住,就會有真正的皈依處。因爲如來身無時不在,無處不在,所謂如來體常住,無有般涅槃。《寶性論》中說:“了義之中諸有情,皈依唯一是如來。”
而且,對于以彼加持自現中如來叁身事業何時相續不斷之功德,也真正獲得不退轉信,故應如是了知。
以如來不可思議智慧身加持自現當中如來叁身的事業,所謂如來不可思議智慧身,從名言角度來講,就是常恒、周遍、任運自成的本體,所謂叁身事業就是它法爾流現的妙用,從體起用,用不離體,以體是豎窮叁際的緣故,所以如來的事業盡未來際沒有一刹那的間斷;以體是橫遍十方的緣故,所以如來的事業周遍十方國土,沒有一個微塵的地方不轉入。《華嚴念佛叁昧論》當中說:“一切如來稱法界量,現種種身,示無盡莊嚴,作無邊佛事,一以普光明智而爲其體。如《世主妙嚴品》雲:“智入叁世,悉皆平等,其身充滿一切世間,其音普順十方國土。””又說:“是知諸佛報化,該一切數,如《阿僧祇品》說;窮一切時,如《如來壽量品》說;遍一切處,如《菩薩住處品》說。”(諸佛的報化二身,一切數都包括在裏面,如《華嚴經•阿僧祇品》所說;遍一切時間,如《華嚴經•壽量品》所說;遍一切空間,如《菩薩住處品》所說。)也就是以無量無盡普光明智爲體,舉這個體作如來身、作如來語、作如來意、作如來大悲、作如來力、作如來相、作如來福、作如來辯才、作如來國土,一一都是無量無盡,不可思議。所以如來是“福藏根本”,“慧無能勝,力無能屈”,“妙智無量”,“辯才難思”,“身無與等”,所以如來是“諸有情師”,是“諸菩薩父”,是“衆聖者王”,所以安立“如來、應供乃至佛薄伽梵”的名號。如果能這樣通達,對如來叁身事業的功德就能自然發起不退轉的信心。
若對《中論》所說“如來過戲論,而人生戲論,戲論破慧眼,是皆不見佛。如來所有性,即是世間性,如來無有性,世間應無性”等正理了知的話,隨念如來法身,即…
《《正法妙音》第二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