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轮时,赞美之声满于十方,心亦不高;孙陀利死,恶声流布,心亦不下。”
在转*轮时,赞美的声音充满十方,听到这些赞语,佛的心也没有任何高举。在孙陀利被暗杀而谣言四起时,佛的心也没有任何低沉。孙陀利,是外道当中的一个少女,受外道的指使,早晚在祗园精舍走动得很勤。几天以后的一个夜晚,外道雇了几名杀手,在孙陀利正走在祗园精舍路上时,秘密把她暗杀。第二天,外道向政府报告,请求搜寻,结果在祗园附近发现孙陀利的尸体,外道就到处扬言说孙陀利和祗园的人有不清净的行为,孙陀利被杀是为了桃色纠纷。当时各种难听的话,传得非常多,但是佛的心没有丝毫波动。后来,杀手得到赏金之后,在酒店里面喝酒,因为赏金分不均匀而发生争吵,于是全部被捕,而且招供是受外道的指使,这样才使真相大白。所以,当佛陀相应我们这个人世间游戏示现时,给人感觉好像佛在这个红尘世界中,也会遇上各种事,但实际上佛陀安住于法身境界中一刹那也没有移动过,绝不可能心随境转,所以是于三有无染。
“阿罗毘国土风寒又多蒺䔧,佛于中坐卧不以为苦。又在天上欢喜园中,夏安居时坐剑婆石,柔软清洁如天綩綖,亦不以为乐受。”
根据巴利文长老偈经的注解,阿罗毘国的位置是在舍卫城南方三十由旬的恒河沿岸。这片国土风大,气候寒冷,地上多长有蒺䔧草。世尊当时在这里坐卧也不觉得是苦。又在忉利天的大园林——欢喜园当中,夏安居时,世尊坐在天界的剑婆石上,极为柔软清洁,但也不认为是乐受。所以,世尊对一切受的耽著已完全消尽,一切无有高下,一切都是大平等。
“大天王跽奉天食不以为美,毘兰若国食马麦不以为恶。”
大天王两膝跪着对佛供养天人的食物,佛也不认为是美事,在毘兰若国,佛吃了八十多天的马麦也没有厌恶。在《佛说兴起行经》当中记载,当年舍卫国毘兰邑的阿耆多王请佛和五比丘供斋三个月,当时有魔王蛊惑国王的心志,让他入王宫耽著五欲,只供养了六天,他就忘得一干二净。当时又碰上整个地区闹饥荒,乞不到食,只有一位马夫减一半的马麦来供养佛和僧众,一直到第九十天,国王才醒过来,向佛忏悔。佛连吃三个月的马麦,一点也没有觉得受罪。
“诸大国王供奉上馔不以为得,入萨罗聚落空钵而出不以为失。”
很多大国王迎请佛入王宫,供养上妙的美食,佛陀也没有得意之心。进入萨罗聚落,被拒之门外,只有托空钵出来,但佛也没有失望之心。在《大宝积经》上讲:当时佛和比丘僧没有得到饮食,一切魔王和其余诸天都这样想:“佛和众僧没有得到食物,现在很忧恼吧!”他们夜晚就来实地观察,结果发现佛没有一念忧恼,心不高也不下,平平等等,前面如是,后面也如是。所以,佛已经没有得失之心。
“提婆达多于耆阇崛山推石压佛,佛亦不憎,是时罗睺罗敬心赞佛,佛亦不爱。”
按《五分律》所说,当年提婆达多为了害佛,找到一个人,和他共同登上耆阇崛山。当时世尊正在山下的石路上经行,提婆达多就叫那人推石害佛,在他发心推石的时候,他的四肢却动不了,他心里想:佛的功德真大,就这一念手和脚又恢复过来。提婆达多见他不行,就亲自把大石头推下山崖,山神接住石头,远远地抛在一边,石头的碎片迸到佛的脚上,伤了脚的大指,但是佛没有一念憎恨之心。当时罗睺罗尊者以恭敬心赞叹佛,佛也没有一念喜爱之心。这是冤亲平等的境界。
“阿阇世纵诸醉象,欲令害佛,佛亦不畏。降伏狂象,王舍城人益加恭敬,持香华缨络出供养佛,佛亦不喜。”
阿阇世王放醉象害佛,当时佛也没有起过一刹那的畏惧心。在佛降伏狂象之后,王舍城的人民都同声赞叹:“瞿昙沙门不用刀杖就降伏恶象,国中的人民不再有恐怖,何等痛快!”这样王舍城的人们更加恭敬佛,都拿着香华、璎珞出来供养佛,但是佛也没有一点自豪感。这是说明佛陀已没有胜负之心。
“九十六种外道,一时和合议言,我等亦皆是一切智人,从舍婆提来欲共佛论议。尔时佛以神足从脐放光,光中皆有化佛,国王波斯匿,亦命之令来,于其坐上尚不能得动,何况能得与佛论议。佛见一切外道贼来,心亦无退,破是外道,诸天世人倍益恭敬供养,心亦不进。”
九十六种外道一起商量说:“我们也都是一切智人”,于是他们从舍卫国来想与佛辩论。尔时佛以神足从脐间放大光明,光中都有化佛,波斯匿王也被叫来。在佛的威德震慑之下,外道在座位上动都动不了,哪里还能与佛辩论。佛陀见一切外道过来,心里没有任何退怯。摧破外道以后,诸天世人对佛更加恭敬、供养,佛的心也没有增进。
以上这些事实说明什么呢?《大智度论》中说:“譬如真阎浮檀金,火烧不异,搥打磨斫,不败不异,佛亦如是,经诸毁辱诽谤论议,不动不异,以是故知,佛诸烦恼习,都尽无余。”打个比方,就象真金以火烧也不会有任何变质,以锤打磨斫,也不会毁坏。佛也是如此,不论何种毁谤、污辱、论议、赞叹、恭敬,佛的心始终不动不摇,没有任何变异。这就可以证明,佛陀已经无余灭尽烦恼习气,佛的断德达到究竟圆满。
戊二、证圆满相分三:一、体相;二、功德;三、作用。
己一、体相分二:一、广大;二、甚深。
庚一、广大:
妙智圆满;
二十一聚无漏法所摄一切智慧,佛无余具足,是为妙智圆满。
这是从广大方面来宣说佛陀的智法身。所谓妙智,是指二十一聚无漏法所摄的一切智慧。所谓圆满,是指无余具足。“二十一聚无漏法”:第一聚是三十七菩提分法,第二聚是慈悲喜舍四无量心,第三聚是有色观色等八解脱,第四聚是九次第等至,第五聚是十遍处,第六聚是八胜处,第七聚是无诤,第八聚是愿智(就是乃至生死未空随愿成办众生的义利)第九聚是六神通(就是神足、他心、天耳、宿命、天眼、漏尽这六通),第十聚是四无碍解,第十一聚是四一切种清净(所依身清净,所缘受用清净,心三摩地清净,智清净),第十二聚是十自在(能够住寿一劫,叫寿自在;对于无数三摩地获得自在,叫作心自在;已经获得虚空藏三摩地,叫作资具自在;开示一切工巧艺术等事业,叫作事业自在;能够随愿受生,叫作生自在;能够示现佛身充满一切世界,叫作胜解自在;成就无数调伏众生的大愿,叫作愿自在;能够在一时顿然显现无量神变,调伏众生,叫作神通自在;获得殊胜四无碍解,叫作智自在;如欲能够演说十二分教,叫作法自在。)第十三聚是十力,第十四聚是四无畏,第十五聚是三不护(就是如来身语意的行为究竟清净,不存在害怕他人知道自己的三业邪行而护过失),第十六聚是三念住(就是佛说法时,对于善听者不起贪心,对于不善听者不起嗔心,对于间杂者不起贪嗔),第十七聚是不忘失法(就是利益有情不会越时),第十八聚是永害随眠(就是永断烦恼障和所知障的习气种子),第十九聚是大悲心,第二十聚是十八不共法,第二十一聚是一切相智。《大乘庄严经论》中说:“譬如大宝藏,众宝之所依,净界亦如是,佛法之依止。”就象大宝藏是无量众宝的所依,而清净法界的大菩提也是广大无量果功德法的所依。
以上二十一种无漏法都是佛地所摄的广大功德,虽然在有学道也有相同的一些名称或者相似的一些功德,但是这里所说,唯一是灭尽一切心和心所的佛陀智慧的境界,也就是和佛法身无离无合的恒河沙数的功德,佛陀无余具足,这也是有学道功德达到究竟才会圆满现前的。《宝性论》中说:“无量无数不思议,无等清净之究竟,当知彼等诸功德,真实自性身具足。”
庚二、甚深:
住去来今诸佛世尊所有妙智;
安住与三世一切如来秘密心不异的无二无别之法界与智慧无差别平等性的自然智慧,是为“住去来今诸佛世尊所有妙智”。
“住”是安住,“去来今诸佛世尊”是过去、现在、未来的一切如来,“所有妙智”是与三世如来秘密心不异的自然智慧,也就是无二无别的法界和智慧无差别平等性的自然智慧。“无二无别”,是指法界和智慧不二。“自然”是指不由造作,本自具有。
己二、功德:
不住涅槃,住真实际。
佛陀证悟有寂平等而与大悲法尔无离无合之故,不住寂灭一方之边,故称“不住涅槃”。如是不住寂灭界一方而常住时方所摄一切世间界中,成为利乐之因,然而佛之自性于三世平等法界或真实际中毫无动摇,故称“住真实际”。
如果没有证悟有寂平等性,就会以分别三有过失和寂灭功德的心,而堕在寂灭一方。而佛陀证悟了有寂平等,和周遍的大悲法尔没有合也没有离,不会堕在寂灭一边,所以叫作“不住涅槃”。《大乘庄严经论》中说:“不起分别意,成熟去来今,处处化众生,三门常示现。”这样虽然不住寂灭界一方,恒时于十方三世一切世间界当中,普降大法雨,成为利乐之因。但是佛的自性在三世平等的法界当中,没有丝毫动摇,所以是“住真实际”。(这个真实际,就是三世平等的法界。)《宝性论》中说:“如是远离诸勤作,无生无灭法身中,乃至三有未空间,转入示现等事业。”
己三、作用:
安住遍观一切有情之地。
如是不住有寂之边的有寂平等性智慧,是为了义诸佛世尊之智慧身或金刚身,对彼从不同侧面分为二身、三身、四身等差别。于世出世间一切坛城恒时利乐无尽之因远离损坏而安住者,常恒周遍、任运自成的如来之相,称为安住遍观凡夫乃至十地金刚喻定大菩萨之间一切有情之地。
什么是了义世尊的智慧身呢?不住有寂的平等性智慧,就是了义世尊的智慧身。《入佛境界经》中说:“菩提者,名为平等,平等者,名为真如。乃至平等者,即是入不二法门。”不住任何有寂、大小、自他、前后等二边,所以是平等觉,这是了义世尊的智慧身。《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中说:“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应观佛法性,即导师法身,法性非所…
《《正法妙音》第二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