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正法妙音》第二册▪P46

  ..续本文上一页乐、和他的实际因缘相应,有四无碍解就能任运流现,圣法传播的关键就在于和所化相应,也就是契机,能契机就是巧。圣法的语言能契合所化的根机,所以是文巧。佛的圣法字字句句都极为妙好,世上再没有这样好的文字,可以说从佛心流出的三藏十二部,字字句句都闪烁着智慧和大悲的光芒,一切天龙八部都要护持、顶礼、供养,被天人世间共同尊称为佛经。真能明白义妙文巧的含义,就会懂得,作为人又能看到佛经,听到圣法的含义,有多么难得。能听到一句,也不枉为人身。这比看其他任何书籍,学习其他任何世间文化都要有意义得多。只要能听到圣法,能读到佛经,就是作乞丐也值得。相反,对圣法不闻不思不修,就是作总统、作富豪,也不会实现暇满的大义。下面看注释:

  “文巧”者,即无当地不说的名字动词积聚,及缀文法错乱、语不通顺等过失,亦即非如有些外典故弄玄虚、晦涩难懂,乃以如来大悲相应所化意乐,易解易持,文义明显,并且动听。

  第一句“无当地不说的名字动词的积聚,及缀文之法错乱、语不通顺等过失”,这是讲佛法是随顺世间共许的语言,并以字句圆满而宣说。如果以不通用的语言宣说,或者文法有错乱,不符合当地的语言习惯,受众就不容易理解。相反,能用世间通用的规范语言不错乱地宣讲,受众听起来就很轻松,没有障碍,能直接领受法义,这样他就会喜欢听闻。这是语言明了的功德。《瑜伽师地论》中说:“文巧者,谓善缉缀名身等故,语具圆满等。”

  “非如有些外典故弄玄虚,晦涩难懂”,这一句是以外道论典的语文不巧来作反显。语文不巧,反映出来就是“故弄玄虚,晦涩难懂”。为什么它的语言会有这样的相呢?原因就是没有真正的慈悲和智慧。没有慈悲,没有真正利他的善心,只是为了诳骗世人,为了得到别人的恭敬利养,所以就会故弄玄虚,有意在愚者面前表现得很高深、很玄妙,这就是虚荣心在作怪。他不可能说我很愚痴、我是一个具缚的丑陋凡夫,这样就不会有人吹捧,不会有人恭敬。所以他要故弄玄虚,显示出高人一等的境界,才能召来一帮盲目的崇拜者。第二是很晦涩难懂,这是因为没有见到真理,或者不具足善巧,见得不真,说出来的东西就不直截了当,就会在概念当中作概念组合的游戏,因为自己也不明白,说就说不透彻,不能说中要点,所以在文字上就会表现得晦涩难懂、不知所云。

  当今时代,更是分别念泛滥成灾的时代,我们学过圣法,再去和世间的文化对照,我们会感觉到现代人特别擅长制造概念、特别会变换概念,其实都是故弄玄虚。一个人为了获取钱财名利,就会别有用心地在概念上精心构造,目的就是俘虏成千上万盲从者的心灵。事实上说到底,这些都只是魔王愚弄人的游戏,只是欺诳的法,如果用正理的明镜去照,在文字画皮的里面就会显出作者邪分别的丑陋本相,没有任何真善美的巧妙,只是五毒魔王诱惑人的绮语疯言,看不到任何智慧和大悲的光芒。

  下面一句是“乃以如来大悲相应所化意乐,易解易持,文义明显,并且动听”。“如来大悲相应所化意乐”是文巧的因,“易解易持,文义明显,并且动听”是文巧的相。为什么佛语能文巧呢?原因就是心和心相应——以如来的同体大悲和所化的意乐完全相应,全是贴心的话,全是知心的话,全是关怀的话,全是沁人心脾的话,全是善解人意的话,从最善的心当中流出来的,当然是最美的文学。

  下面再看,大悲体现在哪里呢?就体现在和所化的心没有距离,全分融入所化的内心,这就是同体大悲,没有“我”和“人”的相,如果被“我”和“人”的执著障住,就不能交融。如来无我,所以能遍入,能完全地体贴,能全心地关怀。所以,以大悲相应所化意乐,就是文巧的源泉。

  众生各有各的意乐,各阶层的人、各种文化领域当中成长起来的人,观念意乐都不相同,如果和所化的意乐不相应,和他的知识不相应,他听起来就会觉得不亲切,不会引起共鸣,不容易信受。打个比方,比如对现代人,尽说一些汉朝的事,或者对现代西方文化氛围当中长大的人,尽说一些东方的古文化,他会很难相应,他听起来会感觉很陌生,不明白文字所指的内涵到底是什么,不能触及到意义。我们知道,能诠文以相应和串习这两者才具有意义,文字须要和心前的显现建立对应关系,如果受众的心前没有见过这种显现,没有这种感受和经验,那对他的心来说,所说的文字就成了无义之文,很难解义,很难受持,这就不是文巧,原因就是不契机、不应机。

  比如,对现代人,讲现代发生的事,讲现代的文化现象,讲现代人的内心世界,他就觉得很亲切,很容易和他的意乐相应,因为这些都是周遭环境当中的现象,就发生在自己和周围人的身上,一说,他就能对应起来,在这个契合点上再引导,就容易把佛法传到他的心里。比如,我说这样一句话:“酒吧里面,一群猛男酷女正在狂歌劲舞,尽情宣泄。”然后我说:“恶世的人心堕落,已经没有了对圣法的皈依。”前一句是当代的现象,后一句是佛法上的暗示,如果受众是现代人,他很快就能领到话语里的含义。这样就是易解易持。如果受众是唐朝长安的白衣居士,他会听得莫名其妙,他的耳根只是接收到一些无意义的声音符号。什么是“酒吧”,“猛男、酷女”是什么形象,“狂歌劲舞”和“春江花月夜”有什么差别,他的心一概不能显现影像,这样就是难解难持,他的思维中断,无法领受到话语所表达的含义。现在再说圣法的文巧,因为大悲导师已经现前了一切种智,具有四无碍解,所以佛法没有一字一句不是随类说法,佛的音声完全是随类音,对人说人语,对天说天语,对龙说龙语,对西班牙人说西班牙语,对阿拉伯人说阿拉伯语,而且是各各相应,一听就懂,文义明显。所以契机是为文巧。

  什么是“动听”呢?以世尊当年说法的现场来讲,如来的妙音一触到内心,有人听得汗毛竖立,有人听得心开意解,有人听得泪流满襟,有人听得踊身投地,有人听得欢喜雀跃,有人听得拍手叫绝,有人听得心空忘我,从这些地方都可以体会佛语感人至深。所以,动听是师资契合、机感相应的必然反应,也是文字般若的妙用。因为佛的心澄净得连一丝分别念都没有,一切都是佛心的任运流现,所以一切佛语都是浑然天成的妙文,也就是在大自在的智慧海中就会显现最最高的文学境界,而且语语中听,感化人心极深。这才是佛的神通妙用,这才是至高无上的文化事业。所以,佛陀每一次传法,得法眼净、发菩提心、证得圣果的人,都是不计其数。

  世尊的法就是这样具足义妙、文巧的两种殊胜,在三藏十二部的妙文当中记载的都是无上菩提的大道,这就是至高无上的佛经,对于这样的圣法,我们应当以至诚心皈依、供养、顶礼、赞叹,这样才能和圣心相感应,而与这样的圣法结下善缘,决定是趣向菩提的因缘。

  下面讲梵行四德。圣法具足梵行四德,这是圣法的四种功德相,就是纯一、圆满、清净、鲜白,这是圣法的显著特征。我们看人,有一种人是善人,是高尚之人,另有一种是恶人,是下流之人,两者在相上有很大的差别。同样我们看法,有一种法是圣法,具有梵行四德,另一种法是邪法,具有染污的相,这在名言当中,是黑白分明的,而且两者在我们心上所起的作用也是截然不同。以比喻来说,一种是伪劣产品,另一种是正品,在品质上伪劣是伪劣,优质是优质,真和假无法等同,如果能辨别真伪,就不会在取舍上犯错误,相反,不会辨别,就会买伪劣产品。从这个例子,就可以看出辨别智慧的重要,在法上也是如此,不会明辨邪正,就会把邪法当成正法,而且成为邪法的随学者、持有者,会很愚痴地庄严宣誓,要把自己的一生奉献于这种邪法。怎么能避免误入邪法的歧途呢?这就要认识圣法具有的梵行四德,以及邪法的相反特征,这是很重要的问题。

  不懂得这一点,有可能口里说是佛教徒,实际上内心深处却是热衷于现代邪法的非佛教徒。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在你的现代生活当中充满了各种五光十色的邪法,引诱你去追逐。这些法看起来很美好,很温馨,很安乐,很光彩,很有个性,而你对这些宣扬轮回现相常乐我净的邪法津津乐道,唯恐落后于时代的新潮。这说明你对邪法的热爱远远胜过对圣法的热爱。因此我可以说,你对圣法并没有真诚的皈依。

  当今,生起明辨圣法和邪法的智慧,生起坚定的皈依心,对每个求道者来说,都非常重要。因为当今是信息时代,思想非常混乱,在影视窗中,在互联网上,在报刊杂志上充斥着海量的信息。一个修行人如果不具有明辨邪正的深刻智慧,很容易就受感染,掉在邪法的圈套当中而自我毁灭。只有自己心里通过思维生起深刻的辨别智慧,才能从心里发誓,我唯一皈依圣法,永不皈依其余邪法。这样才能真正得到佛教徒的名称。

  下面看注释:

  从体性的角度,具足梵行四德。初“纯一”者,即是宣说不共外道等的细无常、行苦、无我等故,与余者不杂不共之功德。

  我们观察某种法时,主要是看它所宣说的内含,而圣教的内含确实是独一无二,只此一家,所以说是纯一。有关细无常、行苦、无我、空、无相、无愿、菩提心、无分别智、六度万行、如来藏、三身、四智、涅槃净土、无量相好等等的内涵,在其它世间文化当中一个字也说不到。尽管一些外道法或者世间文化,也会用一些佛法的名词,但内含上是绝对说不到的。只有彻证法界的佛才说得出,所以叫作纯一或者叫独一,意思是其它教、其它文化绝对没有的。内教的法和外教的法差距很大,圣法和其他法不杂不共,无有丝毫混同。如果说是共,那就是颠倒名言了。

  下面讲作用上的不共纯一:

  如云:“对治一切烦恼敌,救护众生离恶趣,具救治德故为论,他教无有此二者。”

  世亲菩萨说:圣法的功能是对治和救护。就这两个功能来讲,所谓对治烦恼敌,是从因上说,救护…

《《正法妙音》第二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