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就说一切法空,连微尘和刹那都是空的,这就是细的法,但这个只是打破实执,还没有直接指点如来藏的面目。第三转*轮就再宣说极细的,也就是直接以言语开示心的本性,这就是极细。然后所谓的究竟就是密法,远离言说的秘密。从以上所说可以看出佛是如何说法的,就是由于众生的根机有很大的差别,佛就随众生能接受的程度,而宣说相应的法。
这样说法,效果如何呢?就是唯一成为所化相续烦恼的调伏。“唯一”这两个字,就是百发百中,不会有不成为烦恼调伏的失误的机会,所以说唯一。为什么是唯一成为所化相续烦恼的调伏呢?因为, 契机的缘故。如果不契机,比如说,机浅法深,机深法浅,机渐法顿,机顿法渐,机小法大,机大法小,都有不到位的地方,或者不成为所化相续烦恼的调伏,或者不是最恰当的方便。这就像对病人施药,能相应病人的病情,就成为良药。佛说的法从利他没有失误的角度,就叫作唯一成为所化烦恼的调伏。再从究竟的归趣来讲,八万四千法门都是趋向究竟菩提。为什么这样说呢?理由有三个,第一:众生平等具有如来藏;第二:两种障碍是客尘忽尔的障碍;第三:佛的悲心是彻底的,因此佛的一切法最终都是趋向究竟菩提。
“唯一成为所化相续烦恼的调伏”,是指佛以方便宣说三乘法,乃至无量乘,是为善应群机的缘故。趋向最终菩提,是指宣说究竟一乘法,因为究竟皆成佛的缘故,《法华经》当中,佛开权显实说“我说一乘法,无二亦无三”,所以没有二乘和三乘,佛法究竟唯一是引导众生成佛的法。
下面再把“善显”的相,明显指示出来,“法律善显”的善体现在哪里呢?“无一句别义,无一句违逆,无一句不说真实义,一切皆不相违而同归究竟”,这一句话就是法律善显的相。无一句别义,是指没有一句不是成佛顺缘的法,不可能偏离这个主题说一句其它的意义;无一句违逆,是指不可能有一句与成佛相违、是成佛障碍的法;无一句不说真实义,是指没有一句不是在说对所化真实对治的法。以大医王来作比方,大医王对于八万四千种病人,开八万四千种药方,从哪方面可以说明药方的善妙呢?可以从三个方面说:第一、没有一句不是引导他病愈的法,在这么多方子当中不会出现第二种意义,不会出现教人如何杀盗淫、如何打电子游戏、如何增上我执等等的意义;第二,不会有一句是不对治疾病、反而加重病情的药方,虽然对热病者开的是治热病的药方,对凉病者开的是治凉病的药方,表面看起来似有相违,但是对每个病人各自来说,都能让他趣向于健康;第三,这些药方没有一句不说真实义,没有一点虚诳性。为什么药方会有这样善妙显现的相呢?这就要归结于医王具有平等的大悲和无碍的智慧,因为他有平等的大悲心,所以从他的意乐来说,就不会有对一者想救度、对一者不想救度、对一者想彻底救度、对一者不想彻底救度的偏袒之心。体现在他的药方上,只有一种意义,就是把病人从病苦之中彻底救度的意义,除此之外,不会有其它不作救度、只救度一分的意义。其次,因为他智慧无碍的缘故,所以他对病人所开的药方决定是最恰当的,如果智慧还有障碍,就不能开出完美的药方,就会以不对症而存在和趣向健康相违逆的地方。比如本来病因在胃,却开了治肝的药,或者本应去寒却开了泄火的药,或者应当一步一步来调治,却下药过猛,这些都有违逆,都是智慧有障碍、不灵妙的反映。第三,医王无碍照见药因药情,有不可思议的对治方便,所以他开的方子没有一点虚诳的地方。
以医王智慧和大悲究竟的缘故,他的所有药方都不相违,都是共同趋向一个目标,就是让所有患者的疾病都得到痊愈,这样的相就是药方善显的相。假如说这些药方当中,有一种不是治病的方子,就不叫至善,或者有一种是不好的、不能达到对治效果的药方,也不叫至善,或者有一种当中掺杂虚诳、不是以智慧现见的药方,那也不叫至善。这些不善的相一个都不存在,那就成立医王的所有药方实际是善妙的药方宝库,我们会说这样的药方宝库善妙至极。下面请问:能不能以医王的药方无量,各不相同,就成立他的药方不可靠呢?这是不合道理的,以药方无量所反映的不是自相矛盾,而是说明药方善显,是应病而显,是无碍而显,无错无乱,没有任何拘泥呆板之相。这一切药方,正是心空无碍、灵明任运的流现,不是不可信任,而是最应当信任。
有些版本翻译此句为“法律善说”,意义相同。有些注释解释此句为为了爱惜佛制戒律学处,其实若从对字与意义两方面观察,便可了知是否为经典之密义。
法律善说和法律善显是同一个意义。对法律善显,有些注解解释为为了爱惜佛制定的戒律学处,所以善加显示佛制的戒律。但是全知麦彭仁波切说,这不是经典的密义,经典在这里是要显示圣法的功德,也就是以“法律善显”显示一大藏教就是一大方便藏,非常善巧,非常圆融,力用不可思议,显示的是圣法契合群机的方便到达究竟的相。
戊二、广说:
决定出离,趣大菩提,无有违逆,成就和顺。具足依止,断流转道。
所谓“决定出离,趣大菩提”者,或问:一切圣法同入唯一究竟胜义之相,其义如何?
这是在问一个问题,所谓一切圣法同归于究竟胜义之相,这是什么意思呢?佛的无量无边的法藏,无不还归此法界,一切大小显密、偏圆顿渐之法,都同归于究竟的胜义之相,这怎么理解呢?下面从圣法决定出离和趋大菩提来说明。
从轮回粗大乃至无明习气地之间的一切所断,无余出离的种种方便,悉皆具足,能作断德圆满之因,就此称为决定出离,断尽二障的同时,获得所证究竟的无上圆满菩提,故称趣大菩提,此即宣说一切所断断除、一切所证证得的大菩提降而趣入,故为究竟一乘。
决定出离和趋大菩提,是从断证两个侧面来说的。从圣法能断的作用上就说以圣法决定出离,从圣法能证的作用上就说以圣法趣大菩提。佛的整个法藏,具足从粗大的烦恼一直到最细的无明习气地之间,能作出离的所有方便,法门无量,应有尽有,这就说明圣法能作断德圆满之因,从这个角度称为是决定出离。如果以圣法只能出离一分烦恼障,那叫仅仅一分出离,不叫决定出离,而一分烦恼障出离的同时也只是一分证得,只现前了一个人无我空性的智慧以及有限的神通等,不是趋向究竟菩提。比如一个专科医生,他能治胃病,只能治标,他给病人开的药方就不是决定出离的药方,因为病根没有彻底断,只是一分出离,不能让病人趣向痊愈。但佛是大医王,可以肯定,吃他的药决定出离,虽然有人只要吃一服,有人需要吃一百服,但是从他的药方的最终效果来说,是决定出离的,因为对你的粗分乃至最细分的无明病,他都能提供对治的方便,所以是决定出离。
趋大菩提是从证的反体上来说,因为断一分就会证一分,能无余断,就能无余地证,所以决定出离也就是趋大菩提。比如,以风能把一切阴云吹散,这是比喻无余决定出离,而无余出离的同时就是日轮圆满地显现,这是比喻趣大菩提。
经中这两句话宣说了以佛的圣法最后都归到断证圆满的大菩提。我们常说,归元无二路,方便有多门,众生都平等具有如来藏,法界是平等一相,不可能有两种,佛接引众生趣入法界的方便虽然有多门,但最后都是要趣入大菩提。佛的能力是究竟的,佛的大悲又不会舍弃任何一个有情,所以以佛的圣法引导,最后都要汇归于断证圆满的大菩提,因此是究竟一乘。打个比方,比如到北京,可以从内蒙古走,可以从辽宁走,可以从河北走,可以从天津走,可以从不同的路走,这就是方便有多门,但最后是共同趋入北京城,这就是究竟一乘的比喻。“决定出离”和“趋大菩提”这两句,是说明一切法都共同趋入究竟的胜义之相,究竟只有一佛乘,这是佛法的特点,这是佛法的功德相,表现出佛的智悲圆满,他的圣法也是圆满。
如果我们依止一位医生,用他的方子并不能使人人都无余出离疾病、恢复圆满健康,这就说明不圆满。但是有一位医王特别稀奇,不管是对哪一个病人,都能开出药方对治,而且最终的结果都是究竟,个个都是如此,没有一个是只能治到一半为止,再往下就治不了。从这两点,就可以认识圣法是真实的依处,我们只要依止圣法,最后就能够决定出离,趋大菩提。
不是以佛的整个圣法,一种人究竟只能成就声闻菩提,一种人究竟只能成就缘觉菩提,特殊的一类才能究竟成就佛菩提。有一种说法是究竟三乘,意思是说,医王说你这个底子差,究竟只能治到下等,或者你这个底子是中等的,究竟只能到中等,或者你的底子是上等的,可以治到圆满,这叫究竟三乘,是不了义的说法。以了义来说,胜义之中没有三种决定种姓,而是一切众生平等具足自性住种性法界如来藏,所谓的二障只是客尘,并不是实有,佛的方便又是究竟,因此依止佛陀的圣法,不可能究竟是三种结果,而是究竟都成佛。这样才显示出佛法的伟大。从实相上来说,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从现相上来说,众生的障垢虽有深浅粗细的不同,但圣法同样能够对治,因此最后众生都成佛。这与外教的法有很大的差别,因为它们是不平等、不究竟的法,它们不会说教主和教徒平等,而是一者是上帝,另一者只能作子民,永远也不可能作上帝。
因此,一切圣法的所诠义无有丝毫取此舍彼的相违,一切均无违逆,无不是圆满道的支缘,故由所化意乐的差别,佛说无量法无有违逆。
以圣法都是究竟成佛的方便,没有丝毫舍此取彼的相违,所谓舍此取彼,就是这种是成佛的顺缘,应当取;那种是成佛的障碍,应当舍。因为法完全应机,佛的应机又不会有失误,怎么会有一者要取,一者要舍弃的呢?这个法的问题是针对于所化来说的,意思是,来取药方的人根本没有取此舍彼的相违,一种说这个药方好,我可以用,另外一种说,这个药方不行,我要扔掉,找另外一个医生,没有这…
《《正法妙音》第二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