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正法妙音》第二册▪P51

  ..续本文上一页,就是缘不到火焰之上。同样,分别心处处能缘,独不能缘于般若,就是以其余分别识的观现世量不能了知,它唯一是自证不共识的境。整个的意义,是要突出佛法的功德,那怎么突出呢?下面说:

  故其义为:是具有各别自证智智者行境之故,诸出世间不共功德以修慧觉受而触,则成为不变信解之处。

  以圣法是圣者各别自证,显示出圣法是一种可以亲证的永恒的真理,它不是以分别心假立、假想,不是以寻思分别能证,也不是以语言能表,她唯一是各别自证智智者的行境。这个出世间的不共功德,以修慧直接触到之后,就成为不变的信解之处,一切疑团全部消掉,叫作不变的信解之处,这样才会明白、契会于大道。世间法呢,是以分别心假立、假想的一种法。所有的凡夫思想家们,其实都是用分别念在假想一个事情,这怎么能断疑呢?他们建立的思想其实只是一种以分别念假立的法,是一种造作的法,是一种遍计所执的法,心落在这样的法上,又怎么能以无二的方式契合宇宙真理呢?怎么能破除生死问题的迷团呢?这种路是走不通的。我们虽然都在寻求真理,但往往是以分别心在那里绕,真理本自圆成,只有对它触证,才能真正到达无疑之地。所以,不变的信解之处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在见道的同时,断除遍计的障碍,对于这个事情不再怀疑,连很微细的疑都断除了。所以我们只有朝这个方向来求证圣法,才能到达不疑之地,真正的不退转信心才能现前,这样生来死去的疑团才能够彻底打消。否则,这个疑团今生不断,下辈子还是疑,再下辈子还是疑,没有清楚之时。试问:哪一个伟大的凡夫思想家死时没有疑呢?死时真正明白呢?真正生起不退转信心呢?根本没有,都是在困惑之中死去。

  所以,“智者各别内证”这六个字告诉我们什么呢?就是如果能够获得内证圣法的功德,那就会成为不疑之人,这时会觉悟到唯有圣法是最真实的法,超越其它一切一切假立的法,在这时会发起一种皈依,就是法性得的皈依,永远不会退。四明知礼大师在《金光明经文句记》当中说:“真信解发,入欢喜位。”《永嘉大师证道歌》说:“游江海,涉山川,寻师访道为参禅,自从认得曹溪路,了知生死不相关。”灵云禅师在沩山禅师处,因见桃花而悟道,他说偈:“三十年来寻剑客,几回落叶又抽枝,自从一见桃花后,直至如今更不疑。”

  如是已说,一切所知法范围内,所取或所判定的殊胜者,即是圣法。

  这是对以上科目内容的总结。前面我们从离过和具德两个方面讲了圣教的自性是离一切过失,具一切功德,是这样一种自性,由此就可以断定在一切所知法的范围当中,圣法是第一殊胜。一开始我们根据世亲菩萨的《论义正理释》,讲了林林总总的法,包括我们心前的一切显现法,在这些法当中要找出一个最殊胜的法,我们找到了,它就是圣法。如果能以理确认它是殊胜,我们的心自然就会皈依这个法,就会随念这个法,不可能再徘徊不定,不可能再趋入另外一条道,这是很决定的。相反,对圣法的自性,如果你心里没有以智慧真正认定好,那你还会徘徊不定,今天缘缘这个法,明天缘缘那个法,不可能作到象噶当派的大德那样一心依于圣法,不可能像祖师大德那样一心为了圣法而放下万缘,不可能为道而忘身,而忘财,而忘色。为什么古德能够一直这样做呢?就是因为已经用智慧认定,所以有那么大的勇气,有那么大的决心,有那么大的精进。我们要激发出全身心趣入圣法的大精进,关键就在于信念,而信念的关键就在于以智慧认知。

  如果通过这次的学习,自己心里能真正明白,那就是获得,说明经文对自己产生了很大的效果、意义、功用。如果学了之后,只是在文字表面上过去,还没有触及到法义,虽然也有功德,但只能叫远因,当下并没有激发出火花,所以听经会义是很重要的。如果只是口头上,跟着念一念“离一切过、具一切德”,不一定会发起唯一皈依圣法的誓愿。她是离过,离什么过呢?导师自己没有一点迷乱,所以句句都是符合二谛的实相,堪为标准,三世不易,这样的法,有什么迷乱?而且,导师他宣说的圣法是无漏法的自性,不会掺杂任何病,不会与任何烦恼相结合,所以说圣法是无病,不会和任何烦恼病相连。而且是时无间断,因为这个法是实相,实相有什么变易呢?一旦契入之后,这个证得的东西会变吗?决定是时无间断。再说圣法具一切德,因为以圣法能把你极善安立到无漏的法界,能让你达到生命的圆满。而且只要和它相应,一见就不空,一定是趣向解脱。而且是智者各别内证,并不是以分别心在缘一个什么。假如说圣法只是一种学术,只是一种概念,缘这个学术、缘这个概念有什么用呢?但不是这样,圣法是每个有情生命的本相,这个叫圣法,这才是法的真正内涵。如果把佛法当作无数种思想中的一种,当作一种知识,那就是大错!一切众生的真如本性,一切生命的本来面目,是圣法,这样才知道圣法是一种何等深广、何等真实的法!这样的圣法是不是一切法当中的圣呢?是不是一切法当中的第一呢?是不是最殊胜呢?决定是这样的。所以六祖大师在《坛经》的开头就说:“善知识,总净心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又说:“摩诃般若波罗蜜,最尊最上最第一。”

  以上这些内容,归纳起来,就判为所取殊胜。“所取殊胜”意思是在一切所知法当中判定这是第一殊胜,真正判定之后,人人都会成为道人,不会再愿意作俗人。我们披剃出家,抛弃一切,想要来寻求什么?想要走什么样的道路?这是一个极大的问题,不仅是口头上念一念的问题,我们学习这一部分,不只是会念一念、会讲一讲,最重要的是要出现一个生命的全新的方向,全新的愿力,全新的行为,这样来念法最为重要。

  丁二、真实依处分二:一、略说;二、广说。

  真实依处,就是从依止者的角度来说法宝是真实的依处。在世间有许多所谓的依处,但都不是真实的所依,也就是不能成为趋向解脱的所依,不能成为究竟的所依,因此不是真实的依处,而佛的圣法是真实的能到达究竟的依处。

  戊一、略说:

  法律善显。

  注释是以破疑的方式来显示法律善显的内在含义。

  法律善显者,或疑:佛陀圣法有说蕴等有,有说蕴等无,有说亦有亦无,有说非有非无等,说法无量,故难依托。

  怀疑者认为,佛的说法无量,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所以就难以依托。比如佛的*轮当中,第一转*轮宣说蕴等实有;第二转无相*轮宣说蕴等乃至刹那和微尘都无有,只是名言中假有;第三转善加辨别*轮,分别来说,就是遍计所执和依他起在胜义中无,圆成实在胜义中有,了义之中唯一是实相如来藏,没有遍计所执和依他起,而针对于凡夫的境界来说,就是遍计所执无,依他起有,圆成实有,所以是亦有亦无;在密法当中,不说有也不说无,这一切都不说,直接就是大清净、大平等。这样说法就有很多种。照理来讲,你说一种答案,我们就依这一种,现在有这样多的说法,而且都是佛说的,我到底该依哪一种呢?所以就难以依托,以说法无量故,难以依托。

  下面是回答。就是以说法无量,不但不表示佛的圣法有相违等的过失,而且正好显示出佛善显法律,是方便达到究竟的成就相。

  并非如此!以量士夫佛薄伽梵极善了知所化界、根、意乐后,如擦拭如意宝一般,从二谛展开之法粗、细、极细、究竟诸义,随其堪受而宣说的此等一切,唯一成为所化相续烦恼的调伏,并是趣向究竟菩提,无一句别义,无一句违逆,无一句不说真实义,一切皆不相违而同归究竟菩提,故称法律善显。

  我们要明白,之所以有无量的说法,它的原因何在?原因有两个,第一:所化的界根意乐不同,有无量的差别;第二:佛陀是世间解,善知一切所化界根意乐的差别,能各各契机说法。以界根意乐差别无量故,佛相应无量的界根意乐就宣说无量的法,这正是善应群机的方便究竟的相。打个比方,就像是擦拭如意宝一般,众生都具有如来藏,佛就像摩尼宝师一样,开发众生的如意宝,众生的垢各不相同,有粗垢,有中垢,有细垢,针对这种种的情况,佛就说种种妙法来净除众生的心垢。最开始佛宣说苦、空、无常、无我的四谛,因为只有这样宣说才能激发众生的厌离心,对治众生乐著生死的心,所以就针对名言分别心的现象,宣说诸法是无常,是苦、空、无我,把众生的分别心从乐著生死转变为厌离生死,从而趋向于解脱。在根机相对成熟之后,为了进一步遣除众生对于法的实执,佛又转了第二转无相*轮,宣说一切法无我,目的就是破除对法的执著。然后再宣说第三转了义不了义善辨*轮,其中宣说如来藏常、乐、我、净,是直接指示心的实相的功德,这样众生才了知自己本来是佛。从上面的分析就可以了知,佛陀说法,是从二谛展开的法,粗、细、极细、究竟诸义,随顺众生所能接受的程度,而作相应的宣说,因此佛法就有所谓的顿法和渐法,就有所谓的大法和小法,就有所谓的权法和实法、显法和密法,有大小、偏圆、顿渐、显密等等的无量法门。实际上都是以一实相为体,只不过针对众生的根机不同,或者以粗分的义告诉他,或者以细分的义告诉他,或者以极细分的义告诉他,或者以究竟的义告诉他,实际上佛法并没有相违之处。因为众生的根机有胜劣,所以所传的法自然就会有粗细的差别,佛有很不可思议的权巧方便,他与众生界没有任何的障碍,能够契机任运地说法。也就是针对不同根机,或者是说粗的法,比如对小乘人说小乘法,是很粗分的法,只说到粗大的色心二法不存在,而微尘和刹那是有,依这样的法修习,可以解脱人我执和一分法执,可以解脱分段生死。但实际上这是粗分的层次,粗大的色法和心法没有,这是真实,而所谓微尘和刹那有,是有意趣的,佛并不是说胜义中微尘和刹那是有,但小乘人的根浅,不能接受一切空,只能说到这里为止。对于能够接受法无我空性的大乘所化,…

《《正法妙音》第二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