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正法妙音》第二册▪P50

  ..续本文上一页情,若仍未值遇圣法而不修行,必将无自在沉溺于无边无际的难忍痛苦之中,而得遇此者,则如大海中央遭遇航船一般,智者们即依此而趣向于大苦海的彼岸,不再退还而行。因此,所知法的范围中,见或了知此者之外,再无更大之义,即此者具有殊胜究竟之义,故称“见者不空”。

  这一段主要从正反面成立见者不空的含义,不见者则空,见者必不空,这两条是决定的。意思是如果在轮回中漂泊,不遇法修行,决定是沉溺在苦海当中,如果遇法修行,决定得度、不会退还,根本不可能空耗,没有比这个更真实、更有保证的了。我们知道人生最关键的地方就是要遇法、要得法,一个人如果没有遇法,一定是随业惑流转,沉溺在无边苦海中,因为没有任何对治力的缘故。如果遇法,自己又能够皈依而信受奉行,法是必然会加持学人的,因为她是轮回苦因苦果的直接对治,这样就不会再退堕。比喻就是:海中遇船必然得度脱,不遇船就只有永世沉溺,有这样决定的两种情况。因为是这样决定,没有任何模棱两可的不定,所以在取舍上就不能有丝毫差错,只有两种结果,要不你就解脱,要不你就生生世世沉沦。既然是这样又怎么能不皈依呢?所以必须要依止圣法。这样对正反面比较,就知道,在所知法的范围中,什么才是最大的意义?就是见到这个圣法。

  “见者不空”的见,不只是以眼睛看到经书,更主要的意思是明行足中的“明”,就是了知这个法,这才是“见”真正的义。我们具有六根,在这个世界接触了很多东西,也了知了很多法,但都没有意义,在一切了知当中,唯一对圣法的了知,才有最大的意义,心能见法,那就是大意义。我们往往认为拥有外在的色声香味触,是有意义,你想想看,就算你拥有再多的色声香味触法,拥有再多的金钱名利,拥有再多的享受,如果内心不明不觉悟的话,也只是一个盲人!相反,外在的法再怎么没有触到,但只要心触到法,就是有真实义也唯有在这一个点上具有真实义,才能够引发无量无边的利益,如果没触到正法,即使在外相上作得很排场很成功,但心里还是很空虚的,不可能得到生命的真实义。所以我们每天应当自己反省一下,我这一天触到一点没有,如果触到一点,那就是有真实义,如果尽是在外边做,心里没有能更明白一点,那就是落空。武则天作过一首开经偈,非常好,她说:“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能解到如来的真实义,那就是见者不空。所以在一切所知法的范畴当中,最重要的就是了达圣法,这才是人生最大的意义,一定要内观法义,一定要做到内心与圣法相应。明白这个道理,能向内相应圣法,那是最好的,其它世间法懂得不多,关系不是很大,只要自己心里能更接近、更契入、更了达这个圣法,将来就会解脱,就可以成为圣人。相反,世智辨聪再厉害,世间法都会都懂,但是不能了达圣法,一样是空过,没有一点实义。所以在一切所知法之中,意义最重大的就是了知圣法。

  对此应知,轮回本为痛苦之自性,其对治唯有圣法,依彼之后即能减弱轮回之苦,因此,生起信解的诸明眼者将会如是发起“希有!此语极为真实”的殊胜定解,其余诸愚者值遇圣法,则仅显现文句、未领受意义而舍弃。

  轮回本是痛苦的自性,不需要像现代人那样人为地把它装饰成安乐的相,没有任何必要,因为它的自性本来就是痛苦,想把他变为安乐是不可能的,就象你不可能把火变成湿润一样。知道这个真相之后,目标就要放在出离轮回上,而不是放在追求轮回的圆满上。轮回的对治法唯一就是圣法,圣法是灭苦的自性,所以只要依止圣法,就决定会减弱轮回的苦,就像以水决定会灭火一样,决定会起效果。所以,生起信解的明眼者,见到这种决定的对治相之后,他会生起一种对于法的殊胜定解,并不是随他人表面地相信,而是以自己的智慧认识了法的作用,他会在心里真正懂得圣法确实是极为稀有、极为真实,对这两点他心里会发起决定,不会再怀疑,在一切所知法当中,绝对只有这个才是最稀有、最真实的,从此之后就会对圣法生起殷重心,发起稀有想。因为是稀有,就会极为珍惜这个法,所以是“朝闻道,夕死可矣”,能这样为法忘躯,一般人理解不了,怎么会为法忘躯,怎么会为法不要生命?这股精神力量到底从哪里来的?他不了知,这才是智者们认为的胜过肉身的精华,这才是生生世世最宝贵的东西,一旦能得到它,就算是死也没有关系。人最可贵的地方,不在于身躯,而在于心,心又不在于无数的颠倒分别,而只在于圣法!所以真正的智者们,像噶当派的大德们,为什么能一心依于法,法依于贫,贫依于死,死依于干涸之壑呢?因为他的心直接皈依了圣法。所以对于道的问题,上士会一心去融入,下士可能就要摇摇头,他可能觉得这些人的举动很奇怪。所以,人和人的精神境界,是不可相提并论的,有些人活着是为了身外之物,有的人活着是为了身躯,有的人活着是为了爱情,有的人活着是为了他的颠倒思想,而真正有智慧的人应当为了什么而活着呢?就是为了道,这才是最真实的!也许有人会认为:你讲的那个真实,摸都摸不着,是不切实际的宗教妄想。这种人根本不知道他所认为的实际,正是虚假的东西,没有实义,他不知道圣法才是真正的心要,真正的精华,所以人和人就是有这样的差别。在遇法上,又有愚者和智者的差别,愚者遇到圣法以为只是纸张字墨,以为只是口头上念念而已,愚者不知道真正的核心在哪里,真正的心要在哪里,而这些都是要通过自己的智慧确认、把握到才成为坚实的。愚人遇到了圣法也会来听一听,也会来看一看,但心不明了,圣法对他来讲仅仅是显现一下文句而已。什么叫显现文句呢?就是只在眼识前看到了几行字,心里不懂,在耳朵里听到了几个声音,心里不明白,只是听过就算了,这叫做显现文句,没有领受意义而舍弃。所以,经文说“见者不空”,指的是有缘者才见、才不空,有多少人都是失之交臂,有多少人都是走马观花,没有领会到意义就放过去了,这真是遗憾的事。

  下面讲各别自证:

  所谓“智者各别内证”,是说极为甚深,并非寻思、世间平凡识之行境,即彼现于照见实相的圣地智者各别自证智境前,此为现量,而能圆满作为所境者,唯是究竟智者——佛陀,以总相方式衡量,亦属具有极细智慧的智者之行境。

  “智者各别内证”这句话不是说智者在各别内证,而是说这个圣法是智者各别内证。佛成道之后说,“止止不须说,吾法妙难思”,是法非语言分别之所能解,我这个法不是以语言分别能够了达的,语言分别只是一个前方便而已,从这里我们要知道佛法是怎样的一个法。真正的佛法是各别内证,这才是佛法,我们知道对于文字之法,在《宝性论》上说是假教法身,真正的法是证法身,得法没得法的“得”字,是说内证了没有,内证则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见实相而开悟,所悟的就是佛教的法。不然人们会想,佛教的法是不是只在文字堆里面钻呢?是不是只以分别心去假想呢?这不是佛教真正的法,佛所说的一切教法,都是指月的标,都是在指月,所以佛一出世就说“止止无须说,吾法妙难思”,不得以,才对众生曲垂方便。“智者各别内证”,是说圣法极为甚深,以世间作学问的方式,无法理解真正的佛法。所以全知麦彭仁波切说这不是寻思和世间平凡识的行境,世间平凡识的境就是凡庸众生六根识前的境,并不是这个境,否则不会说“吾法妙难思”。如果是这个境,那世间的一切男女老少,眼睛能见的,他不会不懂,但确实是不懂啊!也不是寻思的行境,如果是寻思的行境,那这个世界上有很多知识分子,他们用分别心不断地在寻思,在推理,但还是触不到。所以了义的法是内证,她唯一只现前在照见实相义的圣者的各别内证智前,所以开悟者都说“如是如是,契会而已”,因为她实在不是用语言能直接表述出来的,这样的得法,是属于现量。圣法真正的证法是道谛和灭谛,佛要说的是他自己现证的境界,不是以语言文字来杜撰一个东西,臆想一个东西,新推测一个东西,不是这样。所以在见道之前,都没有见到真实了义的圣法,只是以文字的方便来趋近于她。真正现量得法见法,具有金刚正眼,是在开悟之后,开悟才能具智慧眼,而真正圆满见法的是佛,佛才是圆满见一切法,能圆满作为所境的唯一是佛。在凡夫胜解行地,是以总相的方式衡量,这也是智者的行境,是很细微的智慧的行境,不是粗大分别心的行境。对于圣法,有的人仅仅理解成文字的教法,文字的教法都是指月的标,它所指的是真正的证法,要明白这个道理。不然会认为佛法我都懂了,佛法我都通达了,但可能你只是在文字上作文章,只是依文解义,不是真正现量见,真正的妙法是智者各别内证,所以佛说:“学我法者,惟证乃知。”

  所谓“各别自证”,其中“各别”是与余法不杂之义,“自”是彼等境的体性无误,“证”是见,合即:此法并非以其余了别宝瓶等的眼识等观现世量所能了知,而唯一是自知之心——不共识之境。

  各别的意思是什么?各别就是与其它法不杂,其它法是指根识前所现的迷乱法。根识前所现的迷乱法,都是无而显现的妄相,各别是指与这些不共,如果跟这些共的话,那就应成猫和狗都能见了。自是什么呢?本自叫作自,没有一点错误的实相叫作自,本来就是这样存在,只是你不认识,叫作自。然后,证就是见。总的来说,这个圣法,不是以其它妄识比如了知宝瓶的眼识、了知音声的耳识等,所能了知,而唯一是不共识——无分别智的境。因此如果落在分别识的境界当中,仅是用眼识去分别色法、用耳识去分别音声,仅是按照世间作学问、作试验的那种方式,就不可能真正了知圣法。圣法是远离分别才能现见,所以经上说,太末虫处处能缘,独不能缘于火焰,意思是这种细菌,什么地方都能缘…

《《正法妙音》第二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