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有帮助,但是一段时间不打,这种所得就会退失。或者为治感冒,吃康泰克,可以暂时退烧,但是一个月之后,感冒又会卷土重来,可见康泰克这个法也没有时无间断的作用。现世许多法的作用,在临死、在中阴、在后世丝毫不起作用,现在要问:圣法对人的作用,会不会间断呢?会不会有不作救护之时呢?
下面看答案:
并非如此!虽然如意宝、妙瓶等能作利益的妙物亦非时无间断的饶益,但以圣法,所断断尽不恢复,亦无从圣道所得证德中退失,故称“时无间断”。
答案是圣法的饶益时无间断,以什么理由能这样成立呢?因为以圣法一断就永断,一得就永得。所断断了之后不会再恢复,不象康泰克那样的法,而且所得得了之后不会再失去,不象太极拳那样的法。也就是以圣法见道之后,断的障碍不会再生起,证的功德不会再退失,在未来无穷无尽的时间当中,不会有刹那顷的间断,分分秒秒、在在处处都永远保有,想离也离不开。
我们看其它法的情况:第一类是外物的法,比如空调、小车、洋房、花园、药物、饮食、电脑等等,这一类叫作外物,这些法有没有时无间断的饶益作用呢?这些法只是在因缘聚合时能起一点作用,但是因缘一散,就没有任何实义,而且每个人都要死,死时这些外物毫无利益,没有一样可以跟你走,所以外物只是暂时有限的饶益。
第二类是学术技艺的法,比如音乐、书画、拳术、文学、科技等等,暂时会有一些境界,对人的身心也会有一些利益,但是依止这些法,最终也是靠不住,死时照样是糊里糊涂,在火葬场一把火烧了之后,什么都没有。
第三类是后世升天的有漏法,依止各种有漏的定法、丹法,这也不是时无间断的饶益。第一世依止升天的法,第二世升天,第三世就是堕落,我们在轮回当中也作过无数次的梵天、帝释,可是曾经得到的神通、天福、天寿已经全部消失,可见这些法的利益都是有间断的利益。
在《安士全书》中,周安士居士讲过一段很好的话,他分析世上人拥有的法,有三种情况:别人夺得去、我带不去的法;别人夺不去、我也带不去的法;我带得去、别人夺不去的法。金银财宝、家舍田园,是别人夺得去、我也带不去的法;博学鸿才、技艺智巧,是别人夺不去、我也带不去的法;修善积福,是我带得去、别人夺不去的法。这一段话也启发我们,财富等外物别人夺得去,是下等法;学问技艺等法虽然别人夺不去,但是死时也带不走,对后世无意义,是中等法;心相续当中的善法,别人夺不去,可以一直带到后世作利益,是上等法。在这个上等法当中,又可以分为顺福德分的善法和顺解脱分的善法,前者升天受报之后,不可能再作利益,后者才能时无间断的利益。在名言中如是辨别之后,我们就可以了知,依止财富之法的人,是下等人,依止技艺智巧之法的人,是中等人,依止顺福德分善法的人,是上等人,依止顺解脱分善法的人,才是上上等人。这样就可以显示出圣法是一切法当中的圣,是一切法当中的第一,是一切法中的极稀有者,但是今天,人们的邪见增上,把依止财富之法而别无皈依的人,视为最高尚的人,这是何等颠倒。有智慧的人,在一切所知法当中,应当清楚地认识到,圣法才是所取中的最殊胜者。从古至今的智者们,也正是因为领会到这一点,才会放下一切有漏法,弃名利如敝履,视升天为堕落,而唯一寻求无上的圣法。所以,出家求道是大丈夫所行之事,不是帝王将相所能为之。比如后魏的昙鸾大师,年青时代,醉心于长生之术,受了陶弘景的仙经十卷,后来他遇上菩提流支大师,就请教大师:“佛有长生不死的法术吗?”菩提流支大师笑笑说:“长生不死,就是我佛的圣道。”说完给他《十六观经》,并且说:“学习此法,三界不复转生,六道不再往来,寿命超过恒河沙数劫。”昙鸾大师听了之后,心里生起大欢喜,把仙经全部烧掉,专修净业,后来获得大成就。
宋朝的王龙舒居士,博通经史,一天他忽然觉悟,指着这些法说:“这都是业习,不是究竟之法,我要以西方为归宿。”从此之后精进念佛,最后是站着走的。
通过这些例子,大家要懂得名言中的辨别智慧,能直接左右一个人的人生道路,只要大家真正抉择清楚圣法和有漏法的胜劣差别,就有力量断然决定,走上一条一心寻求圣法的路。
彼等应当以事势理成立而信解,此处恐繁不述。
以上是从离过的角度宣说圣法的自性,外法有过,不是真正见而是有迷乱,不是我执的对治而是可以和烦恼相应,利益有间断、终究不可信任。相反,圣法是真实见而无迷乱,是我执的对治而无病,是一得永得而永无间断,这样辨别外法有过、圣法离过之后,就应当发誓唯一内皈,永不依止外在的有漏法。
己二、从具德而宣说
极善安立,见者不空,智者各别内证。
“极善安立”者,即由此圣法,在相续中安立苦集所摄一切所断断尽的究竟无漏安乐,即除此因外,在所知法范围内,再无余法能极善安立解脱安乐。
我们从所安立、能安立、如何安立这三个方面来解释:
我们学习圣教能获得什么,就是能安立究竟的无漏安乐,因为圣法所安立的就是究竟的无漏安乐,为什么说是究竟安乐呢?因为是苦集所摄的一切所断都断尽的安乐,所以叫究竟安乐。以此简别世间暂时的有漏安乐,也就是说由其它法也可能在相续中安立一种安乐,但是是属于坏苦所摄的安乐,不是究竟。我们学一种法,首先要问:它能带来什么利益?如果最后的结果是有漏的,那说明结果不究竟,没有实义,如果学习它,最终能得到究竟的无漏安乐,那就是所得殊胜,必须去寻求。
下面讲以什么法能够安立无漏安乐呢?我们想得到无漏安乐,而能安立者唯一就是圣法,可以很决定的说,除了圣法这个因之外,在所知法的范围当中,再找不到其它能安立解脱安乐的法。以外教的法、以世间的技艺学术,是永远办不到的,因为这些法的自性不具有这种功德。
也就是说,圣法是宣说无我之理的正道,与苦集根本的我执相违,所以是能断尽痛苦的正道,由圣法就能断尽苦集所摄的一切所断,在相续中安立究竟无漏安乐。其它法与我执并不相违而且可以相应,所以不能安立解脱安乐。
下面讲如何安立:
如何安立?对此以闻思修趣入者,能渐次从三有之处引入于无漏法界。
安立的方式就是缘着这样能够灭苦的圣法,以闻思修的方式趋入。在《辨中边论》中,特别强调了所缘,从不同侧面讲了十二种,在按道次第安立的八种所缘当中,前面三种是闻所成慧任持所缘、思所成慧印持所缘、修所成慧内持所缘。再往上,是现量通达法界所缘、证悟辗转增上所缘等等。一步一步上去,最终得到成佛的最殊胜所缘。所以我们以圣法为所缘,通过闻思修的方便来趋入,最终就能被引入到无漏的法界,因为圣法就是甚深广大的所缘,是如所有义和尽所有义,这也是我们自性本具的,佛是现证了法界,然后用文字来指示,文字所指的就是法界,我们缘着这个闻思修,就能够逐渐趋近于真实,逐渐从三有趋入于无漏法界。以闻趋入的方式就是任持,对圣法能诠文任持于心而不失坏;以思趋入的方式是印持,就是通过四种道理断除疑惑而通达圣法的所诠义,印持她的含义;以修趣入的方式是内持,能以各别自证智以真实的方式内持,通过这样的方式,就可以把我们渐次安立到无漏的法界。所以我们的路,是一条往心性深处内归、内证的路,这就叫作内道。沿着这条道可以从凡夫地一直走向成佛,也就是以这个道可以把我们安立到无漏法界,这叫作极善安立。以世间法安立一个人时,或者把他安立在某种世间事业当中,或者安立在某种地位当中,或者安立在某种文艺科技的成就当中,而真实的安立是向内的,从内一步一步向上,最后就可以安立到佛地。所以我们要进入内道,首先就是必须唯一依止圣法。这一条誓言如果没有,就不可能进入内道,虽然在形象上可能领了一个皈依证,但是心里头并不是向内皈依圣法,这样还是没有入圣教之门。经过这样对比,我们可以了知,心依止于圣法与世间人依止外法的方式正好相反,在世间,要把自己安立于一个很高的职位,虽然会以种种方便、种种手段从外面找门路,但是再怎么也不可能把一个人的内心安立到崇高的地位。一个人怎么才能上进、才能提升呢?唯一就是要依止圣法,以圣法才能极善安立,所以在安立的相上,内外的法截然不同。这个极善安立,绝对不是在心外安立,不是在心外作种种琐事,而是唯一从心上,一层一层地透脱,好像一只虫子从竹筒里面一节一节地往上脱,最后解脱出来。我们也是缘着圣法,一层一层地把自己的烦恼去除,把迷惑消尽,这样就能真正安立,这才是自立的含义。圣贤的文化是这样教人自立然后立人的。
进一步讲,圣法的安立是极善,不是仅仅安立到中途,不是只安立一部分,而是一直安立到成佛,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法华经》中说,世尊之所以出世,他唯一的本怀,就是要开示众生悟入佛之知见,这就是佛的本怀。所以圣法的安立不是只把你安立到人天,不是只把你安立到小乘的化城,不是只把你安立到一至十地的有学道,而是要极善安立于成佛,是这样一种安立!世间的父母师长对我们虽然也有所安立,或者是养育成人,安立于生活,或者是传授技能,安立于一种职业,也有外道老师能教你修有漏的定,可以安立到四禅天四无色界天,但这些都不是极善安立,因为安立得不彻底,不究竟。圣法是把人安立到无漏的法界,在人的相续当中能安立究竟的无漏安乐,这样一对比一衡量,就知道一切法当中以圣法的恩德最大,所以赞叹圣法是诸佛之母,是菩萨之师,是九界众生出苦的慈航,恩德远远超过天地父母。从极善安立这一条,我们可以体会到圣法对我们有最大的恩德,所以对圣法应当恭敬,应当礼拜,应当供养。
下面讲见者不空:
“见者不空”者,即无始以来在轮回苦海中漂泊的诸有…
《《正法妙音》第二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