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有幫助,但是一段時間不打,這種所得就會退失。或者爲治感冒,吃康泰克,可以暫時退燒,但是一個月之後,感冒又會卷土重來,可見康泰克這個法也沒有時無間斷的作用。現世許多法的作用,在臨死、在中陰、在後世絲毫不起作用,現在要問:聖法對人的作用,會不會間斷呢?會不會有不作救護之時呢?
下面看答案:
並非如此!雖然如意寶、妙瓶等能作利益的妙物亦非時無間斷的饒益,但以聖法,所斷斷盡不恢複,亦無從聖道所得證德中退失,故稱“時無間斷”。
答案是聖法的饒益時無間斷,以什麼理由能這樣成立呢?因爲以聖法一斷就永斷,一得就永得。所斷斷了之後不會再恢複,不象康泰克那樣的法,而且所得得了之後不會再失去,不象太極拳那樣的法。也就是以聖法見道之後,斷的障礙不會再生起,證的功德不會再退失,在未來無窮無盡的時間當中,不會有刹那頃的間斷,分分秒秒、在在處處都永遠保有,想離也離不開。
我們看其它法的情況:第一類是外物的法,比如空調、小車、洋房、花園、藥物、飲食、電腦等等,這一類叫作外物,這些法有沒有時無間斷的饒益作用呢?這些法只是在因緣聚合時能起一點作用,但是因緣一散,就沒有任何實義,而且每個人都要死,死時這些外物毫無利益,沒有一樣可以跟你走,所以外物只是暫時有限的饒益。
第二類是學術技藝的法,比如音樂、書畫、拳術、文學、科技等等,暫時會有一些境界,對人的身心也會有一些利益,但是依止這些法,最終也是靠不住,死時照樣是糊裏糊塗,在火葬場一把火燒了之後,什麼都沒有。
第叁類是後世升天的有漏法,依止各種有漏的定法、丹法,這也不是時無間斷的饒益。第一世依止升天的法,第二世升天,第叁世就是墮落,我們在輪回當中也作過無數次的梵天、帝釋,可是曾經得到的神通、天福、天壽已經全部消失,可見這些法的利益都是有間斷的利益。
在《安士全書》中,周安士居士講過一段很好的話,他分析世上人擁有的法,有叁種情況:別人奪得去、我帶不去的法;別人奪不去、我也帶不去的法;我帶得去、別人奪不去的法。金銀財寶、家舍田園,是別人奪得去、我也帶不去的法;博學鴻才、技藝智巧,是別人奪不去、我也帶不去的法;修善積福,是我帶得去、別人奪不去的法。這一段話也啓發我們,財富等外物別人奪得去,是下等法;學問技藝等法雖然別人奪不去,但是死時也帶不走,對後世無意義,是中等法;心相續當中的善法,別人奪不去,可以一直帶到後世作利益,是上等法。在這個上等法當中,又可以分爲順福德分的善法和順解脫分的善法,前者升天受報之後,不可能再作利益,後者才能時無間斷的利益。在名言中如是辨別之後,我們就可以了知,依止財富之法的人,是下等人,依止技藝智巧之法的人,是中等人,依止順福德分善法的人,是上等人,依止順解脫分善法的人,才是上上等人。這樣就可以顯示出聖法是一切法當中的聖,是一切法當中的第一,是一切法中的極稀有者,但是今天,人們的邪見增上,把依止財富之法而別無皈依的人,視爲最高尚的人,這是何等顛倒。有智慧的人,在一切所知法當中,應當清楚地認識到,聖法才是所取中的最殊勝者。從古至今的智者們,也正是因爲領會到這一點,才會放下一切有漏法,棄名利如敝履,視升天爲墮落,而唯一尋求無上的聖法。所以,出家求道是大丈夫所行之事,不是帝王將相所能爲之。比如後魏的昙鸾大師,年青時代,醉心于長生之術,受了陶弘景的仙經十卷,後來他遇上菩提流支大師,就請教大師:“佛有長生不死的法術嗎?”菩提流支大師笑笑說:“長生不死,就是我佛的聖道。”說完給他《十六觀經》,並且說:“學習此法,叁界不複轉生,六道不再往來,壽命超過恒河沙數劫。”昙鸾大師聽了之後,心裏生起大歡喜,把仙經全部燒掉,專修淨業,後來獲得大成就。
宋朝的王龍舒居士,博通經史,一天他忽然覺悟,指著這些法說:“這都是業習,不是究竟之法,我要以西方爲歸宿。”從此之後精進念佛,最後是站著走的。
通過這些例子,大家要懂得名言中的辨別智慧,能直接左右一個人的人生道路,只要大家真正抉擇清楚聖法和有漏法的勝劣差別,就有力量斷然決定,走上一條一心尋求聖法的路。
彼等應當以事勢理成立而信解,此處恐繁不述。
以上是從離過的角度宣說聖法的自性,外法有過,不是真正見而是有迷亂,不是我執的對治而是可以和煩惱相應,利益有間斷、終究不可信任。相反,聖法是真實見而無迷亂,是我執的對治而無病,是一得永得而永無間斷,這樣辨別外法有過、聖法離過之後,就應當發誓唯一內皈,永不依止外在的有漏法。
己二、從具德而宣說
極善安立,見者不空,智者各別內證。
“極善安立”者,即由此聖法,在相續中安立苦集所攝一切所斷斷盡的究竟無漏安樂,即除此因外,在所知法範圍內,再無余法能極善安立解脫安樂。
我們從所安立、能安立、如何安立這叁個方面來解釋:
我們學習聖教能獲得什麼,就是能安立究竟的無漏安樂,因爲聖法所安立的就是究竟的無漏安樂,爲什麼說是究竟安樂呢?因爲是苦集所攝的一切所斷都斷盡的安樂,所以叫究竟安樂。以此簡別世間暫時的有漏安樂,也就是說由其它法也可能在相續中安立一種安樂,但是是屬于壞苦所攝的安樂,不是究竟。我們學一種法,首先要問:它能帶來什麼利益?如果最後的結果是有漏的,那說明結果不究竟,沒有實義,如果學習它,最終能得到究竟的無漏安樂,那就是所得殊勝,必須去尋求。
下面講以什麼法能夠安立無漏安樂呢?我們想得到無漏安樂,而能安立者唯一就是聖法,可以很決定的說,除了聖法這個因之外,在所知法的範圍當中,再找不到其它能安立解脫安樂的法。以外教的法、以世間的技藝學術,是永遠辦不到的,因爲這些法的自性不具有這種功德。
也就是說,聖法是宣說無我之理的正道,與苦集根本的我執相違,所以是能斷盡痛苦的正道,由聖法就能斷盡苦集所攝的一切所斷,在相續中安立究竟無漏安樂。其它法與我執並不相違而且可以相應,所以不能安立解脫安樂。
下面講如何安立:
如何安立?對此以聞思修趣入者,能漸次從叁有之處引入于無漏法界。
安立的方式就是緣著這樣能夠滅苦的聖法,以聞思修的方式趨入。在《辨中邊論》中,特別強調了所緣,從不同側面講了十二種,在按道次第安立的八種所緣當中,前面叁種是聞所成慧任持所緣、思所成慧印持所緣、修所成慧內持所緣。再往上,是現量通達法界所緣、證悟輾轉增上所緣等等。一步一步上去,最終得到成佛的最殊勝所緣。所以我們以聖法爲所緣,通過聞思修的方便來趨入,最終就能被引入到無漏的法界,因爲聖法就是甚深廣大的所緣,是如所有義和盡所有義,這也是我們自性本具的,佛是現證了法界,然後用文字來指示,文字所指的就是法界,我們緣著這個聞思修,就能夠逐漸趨近于真實,逐漸從叁有趨入于無漏法界。以聞趨入的方式就是任持,對聖法能诠文任持于心而不失壞;以思趨入的方式是印持,就是通過四種道理斷除疑惑而通達聖法的所诠義,印持她的含義;以修趣入的方式是內持,能以各別自證智以真實的方式內持,通過這樣的方式,就可以把我們漸次安立到無漏的法界。所以我們的路,是一條往心性深處內歸、內證的路,這就叫作內道。沿著這條道可以從凡夫地一直走向成佛,也就是以這個道可以把我們安立到無漏法界,這叫作極善安立。以世間法安立一個人時,或者把他安立在某種世間事業當中,或者安立在某種地位當中,或者安立在某種文藝科技的成就當中,而真實的安立是向內的,從內一步一步向上,最後就可以安立到佛地。所以我們要進入內道,首先就是必須唯一依止聖法。這一條誓言如果沒有,就不可能進入內道,雖然在形象上可能領了一個皈依證,但是心裏頭並不是向內皈依聖法,這樣還是沒有入聖教之門。經過這樣對比,我們可以了知,心依止于聖法與世間人依止外法的方式正好相反,在世間,要把自己安立于一個很高的職位,雖然會以種種方便、種種手段從外面找門路,但是再怎麼也不可能把一個人的內心安立到崇高的地位。一個人怎麼才能上進、才能提升呢?唯一就是要依止聖法,以聖法才能極善安立,所以在安立的相上,內外的法截然不同。這個極善安立,絕對不是在心外安立,不是在心外作種種瑣事,而是唯一從心上,一層一層地透脫,好像一只蟲子從竹筒裏面一節一節地往上脫,最後解脫出來。我們也是緣著聖法,一層一層地把自己的煩惱去除,把迷惑消盡,這樣就能真正安立,這才是自立的含義。聖賢的文化是這樣教人自立然後立人的。
進一步講,聖法的安立是極善,不是僅僅安立到中途,不是只安立一部分,而是一直安立到成佛,這是爲什麼呢?因爲《法華經》中說,世尊之所以出世,他唯一的本懷,就是要開示衆生悟入佛之知見,這就是佛的本懷。所以聖法的安立不是只把你安立到人天,不是只把你安立到小乘的化城,不是只把你安立到一至十地的有學道,而是要極善安立于成佛,是這樣一種安立!世間的父母師長對我們雖然也有所安立,或者是養育成人,安立于生活,或者是傳授技能,安立于一種職業,也有外道老師能教你修有漏的定,可以安立到四禅天四無色界天,但這些都不是極善安立,因爲安立得不徹底,不究竟。聖法是把人安立到無漏的法界,在人的相續當中能安立究竟的無漏安樂,這樣一對比一衡量,就知道一切法當中以聖法的恩德最大,所以贊歎聖法是諸佛之母,是菩薩之師,是九界衆生出苦的慈航,恩德遠遠超過天地父母。從極善安立這一條,我們可以體會到聖法對我們有最大的恩德,所以對聖法應當恭敬,應當禮拜,應當供養。
下面講見者不空:
“見者不空”者,即無始以來在輪回苦海中漂泊的諸有…
《《正法妙音》第二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