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正法妙音》第二冊▪P51

  ..續本文上一頁,就是緣不到火焰之上。同樣,分別心處處能緣,獨不能緣于般若,就是以其余分別識的觀現世量不能了知,它唯一是自證不共識的境。整個的意義,是要突出佛法的功德,那怎麼突出呢?下面說:

  故其義爲:是具有各別自證智智者行境之故,諸出世間不共功德以修慧覺受而觸,則成爲不變信解之處。

  以聖法是聖者各別自證,顯示出聖法是一種可以親證的永恒的真理,它不是以分別心假立、假想,不是以尋思分別能證,也不是以語言能表,她唯一是各別自證智智者的行境。這個出世間的不共功德,以修慧直接觸到之後,就成爲不變的信解之處,一切疑團全部消掉,叫作不變的信解之處,這樣才會明白、契會于大道。世間法呢,是以分別心假立、假想的一種法。所有的凡夫思想家們,其實都是用分別念在假想一個事情,這怎麼能斷疑呢?他們建立的思想其實只是一種以分別念假立的法,是一種造作的法,是一種遍計所執的法,心落在這樣的法上,又怎麼能以無二的方式契合宇宙真理呢?怎麼能破除生死問題的迷團呢?這種路是走不通的。我們雖然都在尋求真理,但往往是以分別心在那裏繞,真理本自圓成,只有對它觸證,才能真正到達無疑之地。所以,不變的信解之處是什麼意思呢?就是在見道的同時,斷除遍計的障礙,對于這個事情不再懷疑,連很微細的疑都斷除了。所以我們只有朝這個方向來求證聖法,才能到達不疑之地,真正的不退轉信心才能現前,這樣生來死去的疑團才能夠徹底打消。否則,這個疑團今生不斷,下輩子還是疑,再下輩子還是疑,沒有清楚之時。試問:哪一個偉大的凡夫思想家死時沒有疑呢?死時真正明白呢?真正生起不退轉信心呢?根本沒有,都是在困惑之中死去。

  所以,“智者各別內證”這六個字告訴我們什麼呢?就是如果能夠獲得內證聖法的功德,那就會成爲不疑之人,這時會覺悟到唯有聖法是最真實的法,超越其它一切一切假立的法,在這時會發起一種皈依,就是法性得的皈依,永遠不會退。四明知禮大師在《金光明經文句記》當中說:“真信解發,入歡喜位。”《永嘉大師證道歌》說:“遊江海,涉山川,尋師訪道爲參禅,自從認得曹溪路,了知生死不相關。”靈雲禅師在沩山禅師處,因見桃花而悟道,他說偈:“叁十年來尋劍客,幾回落葉又抽枝,自從一見桃花後,直至如今更不疑。”

  如是已說,一切所知法範圍內,所取或所判定的殊勝者,即是聖法。

  這是對以上科目內容的總結。前面我們從離過和具德兩個方面講了聖教的自性是離一切過失,具一切功德,是這樣一種自性,由此就可以斷定在一切所知法的範圍當中,聖法是第一殊勝。一開始我們根據世親菩薩的《論義正理釋》,講了林林總總的法,包括我們心前的一切顯現法,在這些法當中要找出一個最殊勝的法,我們找到了,它就是聖法。如果能以理確認它是殊勝,我們的心自然就會皈依這個法,就會隨念這個法,不可能再徘徊不定,不可能再趨入另外一條道,這是很決定的。相反,對聖法的自性,如果你心裏沒有以智慧真正認定好,那你還會徘徊不定,今天緣緣這個法,明天緣緣那個法,不可能作到象噶當派的大德那樣一心依于聖法,不可能像祖師大德那樣一心爲了聖法而放下萬緣,不可能爲道而忘身,而忘財,而忘色。爲什麼古德能夠一直這樣做呢?就是因爲已經用智慧認定,所以有那麼大的勇氣,有那麼大的決心,有那麼大的精進。我們要激發出全身心趣入聖法的大精進,關鍵就在于信念,而信念的關鍵就在于以智慧認知。

  如果通過這次的學習,自己心裏能真正明白,那就是獲得,說明經文對自己産生了很大的效果、意義、功用。如果學了之後,只是在文字表面上過去,還沒有觸及到法義,雖然也有功德,但只能叫遠因,當下並沒有激發出火花,所以聽經會義是很重要的。如果只是口頭上,跟著念一念“離一切過、具一切德”,不一定會發起唯一皈依聖法的誓願。她是離過,離什麼過呢?導師自己沒有一點迷亂,所以句句都是符合二谛的實相,堪爲標准,叁世不易,這樣的法,有什麼迷亂?而且,導師他宣說的聖法是無漏法的自性,不會摻雜任何病,不會與任何煩惱相結合,所以說聖法是無病,不會和任何煩惱病相連。而且是時無間斷,因爲這個法是實相,實相有什麼變易呢?一旦契入之後,這個證得的東西會變嗎?決定是時無間斷。再說聖法具一切德,因爲以聖法能把你極善安立到無漏的法界,能讓你達到生命的圓滿。而且只要和它相應,一見就不空,一定是趣向解脫。而且是智者各別內證,並不是以分別心在緣一個什麼。假如說聖法只是一種學術,只是一種概念,緣這個學術、緣這個概念有什麼用呢?但不是這樣,聖法是每個有情生命的本相,這個叫聖法,這才是法的真正內涵。如果把佛法當作無數種思想中的一種,當作一種知識,那就是大錯!一切衆生的真如本性,一切生命的本來面目,是聖法,這樣才知道聖法是一種何等深廣、何等真實的法!這樣的聖法是不是一切法當中的聖呢?是不是一切法當中的第一呢?是不是最殊勝呢?決定是這樣的。所以六祖大師在《壇經》的開頭就說:“善知識,總淨心念摩诃般若波羅蜜。”又說:“摩诃般若波羅蜜,最尊最上最第一。”

  以上這些內容,歸納起來,就判爲所取殊勝。“所取殊勝”意思是在一切所知法當中判定這是第一殊勝,真正判定之後,人人都會成爲道人,不會再願意作俗人。我們披剃出家,抛棄一切,想要來尋求什麼?想要走什麼樣的道路?這是一個極大的問題,不僅是口頭上念一念的問題,我們學習這一部分,不只是會念一念、會講一講,最重要的是要出現一個生命的全新的方向,全新的願力,全新的行爲,這樣來念法最爲重要。

  丁二、真實依處分二:一、略說;二、廣說。

  真實依處,就是從依止者的角度來說法寶是真實的依處。在世間有許多所謂的依處,但都不是真實的所依,也就是不能成爲趨向解脫的所依,不能成爲究竟的所依,因此不是真實的依處,而佛的聖法是真實的能到達究竟的依處。

  戊一、略說:

  法律善顯。

  注釋是以破疑的方式來顯示法律善顯的內在含義。

  法律善顯者,或疑:佛陀聖法有說蘊等有,有說蘊等無,有說亦有亦無,有說非有非無等,說法無量,故難依托。

  懷疑者認爲,佛的說法無量,沒有一個統一的標准,所以就難以依托。比如佛的*輪當中,第一轉*輪宣說蘊等實有;第二轉無相*輪宣說蘊等乃至刹那和微塵都無有,只是名言中假有;第叁轉善加辨別*輪,分別來說,就是遍計所執和依他起在勝義中無,圓成實在勝義中有,了義之中唯一是實相如來藏,沒有遍計所執和依他起,而針對于凡夫的境界來說,就是遍計所執無,依他起有,圓成實有,所以是亦有亦無;在密法當中,不說有也不說無,這一切都不說,直接就是大清淨、大平等。這樣說法就有很多種。照理來講,你說一種答案,我們就依這一種,現在有這樣多的說法,而且都是佛說的,我到底該依哪一種呢?所以就難以依托,以說法無量故,難以依托。

  下面是回答。就是以說法無量,不但不表示佛的聖法有相違等的過失,而且正好顯示出佛善顯法律,是方便達到究竟的成就相。

  並非如此!以量士夫佛薄伽梵極善了知所化界、根、意樂後,如擦拭如意寶一般,從二谛展開之法粗、細、極細、究竟諸義,隨其堪受而宣說的此等一切,唯一成爲所化相續煩惱的調伏,並是趣向究竟菩提,無一句別義,無一句違逆,無一句不說真實義,一切皆不相違而同歸究竟菩提,故稱法律善顯。

  我們要明白,之所以有無量的說法,它的原因何在?原因有兩個,第一:所化的界根意樂不同,有無量的差別;第二:佛陀是世間解,善知一切所化界根意樂的差別,能各各契機說法。以界根意樂差別無量故,佛相應無量的界根意樂就宣說無量的法,這正是善應群機的方便究竟的相。打個比方,就像是擦拭如意寶一般,衆生都具有如來藏,佛就像摩尼寶師一樣,開發衆生的如意寶,衆生的垢各不相同,有粗垢,有中垢,有細垢,針對這種種的情況,佛就說種種妙法來淨除衆生的心垢。最開始佛宣說苦、空、無常、無我的四谛,因爲只有這樣宣說才能激發衆生的厭離心,對治衆生樂著生死的心,所以就針對名言分別心的現象,宣說諸法是無常,是苦、空、無我,把衆生的分別心從樂著生死轉變爲厭離生死,從而趨向于解脫。在根機相對成熟之後,爲了進一步遣除衆生對于法的實執,佛又轉了第二轉無相*輪,宣說一切法無我,目的就是破除對法的執著。然後再宣說第叁轉了義不了義善辨*輪,其中宣說如來藏常、樂、我、淨,是直接指示心的實相的功德,這樣衆生才了知自己本來是佛。從上面的分析就可以了知,佛陀說法,是從二谛展開的法,粗、細、極細、究竟諸義,隨順衆生所能接受的程度,而作相應的宣說,因此佛法就有所謂的頓法和漸法,就有所謂的大法和小法,就有所謂的權法和實法、顯法和密法,有大小、偏圓、頓漸、顯密等等的無量法門。實際上都是以一實相爲體,只不過針對衆生的根機不同,或者以粗分的義告訴他,或者以細分的義告訴他,或者以極細分的義告訴他,或者以究竟的義告訴他,實際上佛法並沒有相違之處。因爲衆生的根機有勝劣,所以所傳的法自然就會有粗細的差別,佛有很不可思議的權巧方便,他與衆生界沒有任何的障礙,能夠契機任運地說法。也就是針對不同根機,或者是說粗的法,比如對小乘人說小乘法,是很粗分的法,只說到粗大的色心二法不存在,而微塵和刹那是有,依這樣的法修習,可以解脫人我執和一分法執,可以解脫分段生死。但實際上這是粗分的層次,粗大的色法和心法沒有,這是真實,而所謂微塵和刹那有,是有意趣的,佛並不是說勝義中微塵和刹那是有,但小乘人的根淺,不能接受一切空,只能說到這裏爲止。對于能夠接受法無我空性的大乘所化,…

《《正法妙音》第二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