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星,她们都想永远作天后,可是岁月无情,在红颜已逝时,她们比一般人更加凄凉无奈。上次讲过的顶生王,他到了三十三天,和帝释天平起平坐,经历了三十六代的天帝王朝,他还想坐天朝的第一把交椅,而且想永远坐,最后以一念竞争心从天国的宝座上翻身落地,往昔的尊荣在刹那之间如云烟一般消失。这时能再抓到一个微尘吗?所以,获得者自身虽然从来没有舍弃过希求,全心爱著,如果所得能够永远拥有的话,他愿意永远拥有,但最后都是两手空空,孤零零地去。
以一般老百姓来说,谁不渴望家庭永远和美呢?谁不渴望永远团圆呢?但是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轮回当中曾经组成过无数个家庭,事后观察,还不是同归于破灭。所以把心寄托在假合的家上,家散了心怎么办呢?或者,女人们把心寄托在自己的丈夫上,但是丈夫也是要死的,靠不住,把心放在孩子身上,最后孩子也是要飞的。或者,商人们把心寄托在财富上,但财富终究也是要散得一干二净。所以,这是有为法的本性,谁也无法改变,轮回之法注定不可能成为真正的依处,幻化客尘,哪里来的坚固呢?智者们正是洞察到轮回有漏法坏灭的本性,无有实义,因此他才毅然走上皈依圣法的不归之路。佛在经上也说:“如见衰老及病苦,并见心离而死亡,勇士能断如牢家,世庸岂能远离欲。”在这一颂当中讲了有智慧和无智慧的两种人生道路。没有智慧的人会恋著五欲,恋著轮回中的圆满,想永远拥有,但是有智慧的人知道,这是决定不可能的,所以他一见到轮回之中的衰老病苦,乃至于身体和心识都要分离的坏灭之相,他就明白唯一靠得住的只有圣法。
以上讲了有漏法不是真实依处,理由就是自己虽然不舍弃希求,但是所得最终不可取,是依不到的。下面讲圣法是真实依处,就是只要你不舍弃希求,圣法不可能不成为信赖之处。
圣法并非如此,依止者自己若未舍弃圣法,圣法不能作为依止或信赖之处,何时何处也不可能。
在名言之中,有漏法和圣法持有截然不同的相,只要心里能正确认定这两者的差别,就会引生断然的取舍。以圣法来讲,皈依圣法之后,自己方面如果能不舍弃,在圣法方面,她的自性,何时也不可能不作你的依处,何时也不会辜负你、远离你。无论是在海角天涯,无论是在异国他乡,无论是欢乐还是痛苦,无论是兴盛还是衰败,无论是今世还是来世,或者未来的无量世,圣法绝对不可能舍弃你,这就是永恒的依处。因此找来找去,真正的依处唯一是心中的圣法,并不在外物上,真实的依处离自己这样近、这样方便,是这样坚固可靠的依处,一个刹那也不会远离你,和你连一个微尘的距离也没有,只要自己肯皈依,当下就有了依处。这样就明白,是要内归、是要依止法才对,如果往外去寻求,那就叫无休无止的轮回流浪,生生世世都会没有归宿。在这个世界的舞台上,有那么多人,一直都在向外奔走,向外争取,向外追求,为什么他们会成为归家的浪子呢?就是因为没有智慧,错误地认为人生圆满的依处是在外境上,结果导致无数生以来都在这种追逐虚幻肥皂泡一样的运动当中,一轮又一轮的流浪。
下面再讲圣法是真实依处的理由:
所谓依止,应需了知,正法作为所依后,其上的依止者何时亦不乏依止,亦即以导师亲见一切所知相而宣说作为根据后,具足依止。有些仅解释为正法依于佛,或依于如来藏,尚未开出数句之含义。
为什么说圣法具足依止呢?只有以理辨明,我们才能决定。道理在哪里呢?我们看,所谓的圣法就是真理,而真理又是永远不会变的,所以依止于真理的人也就永远不会没有依处。内身外财会变,技艺智巧会变,都会失去,有漏善法也有穷尽之时,但是有一种法不会变——那就是真理不会变,所以真理就成为真实的依处。圣法是佛亲见一切所知相而宣说的,所以所诠是真理,历三世而不易,从过去到现在,一直到未来无尽的时间当中,不会有所改变,永世可以依止。因为她是真实不虚,所以才是永世可依,不然只要有一点虚妄就会被推翻,不会成为真实依处。现在我们把心安住在这样的圣法上,什么时候会没有依处呢?相反,把心寄托在刹那刹那生灭的虚妄法上,又何时能有真实的依处呢?总而言之,就是因为圣法是导师现见一切所知相而宣说的,以这条根据,我们依止圣法就永远不会没有依止,因为是依止真理的缘故。
比如,导师针对分别心的现相宣说无常,可以贯穿一切有为法,无论在轮回中的哪个城市,无论在古代的唐宋还是在现代的二十一世纪,诸法无常的本性不会变,这个法何时都可以依。又比如世尊说缘起,一切法都是缘起,都是此有则彼有,此无则彼无,这个缘起的法也是何时都没有欺诳,是我们真实的依处。又比如世尊说无我,一切人类,无论非洲人、美洲人,还是西藏人、汉族人,在五蕴上确实找不到人我,以法来说,大到宏观的天体星云,小到微观的基本粒子,一切都是空无自性。所以圣法是三世不易,可以永作依止。以真理不变的缘故,所以圣法生生世世可以作不变的依处。什么法才是真实的依处呢?在一切所知法当中,只有圣法才是我们真实的依处。
下面再讲断流转道的含义:
对此或作是念:如是圣法,虽可称为无欺信任之处,此世界中于一切妙事妙果受用,唯一是妙,然而妙者穷尽,现在再无作为,并无一概的信任之处,故正法也是如此。
这是先设疑问,所疑的地方是:圣法虽然是无欺信任之处,但不是一概的信任之处。打个比方,我要从成都到北京八大处,从成都双流机场乘班机抵达首都国际机场,当我下班机后,飞机对我来说再没有所作了,它只是一段时间作为依处,并不是永久的依处,在下一段时间当中,我要依止出租车去八大处,因此班机不是我的一概信任之处,出了机场我需要换另一个法作为依处。现在问:圣法也是这样的法吗?不是,圣法可以一直把我们运载到无学地,在一切法当中,圣法是永远可以信任的依处。认识了这一点,我们皈依圣法的心,从时间上就能一直发到成佛而后已。在这个世界上,我们对哪一种法的信任能够达到这样持久呢?我们常说,我要依靠某个人,我要依靠某个法,但只是一段时间的依靠,因缘尽时,所依就象烟消云散一样,还能依个什么呢?但是有这样一种法,对它能信任到永远,这就是圣法。如果能看到这一点,我们对圣法就会发出最长远的皈依誓愿,可以一直发到生命的终极——成佛。真正能从心里由衷发起这种永作皈依的坚固誓愿,那功德是无比巨大的。因为这样的誓言,在时间上发到了极致,贯穿了从发心到究竟成佛的一切阶段。这不是为了上大学得到学位,发誓在十年当中,依止世间的种种学科,不是这样狭小的心量可以相比,也不是说为了作神仙,发誓依止一个有漏的丹法,作了神仙之后,誓言也就到了期限,不是这样一种量。从皈依圣法的誓言贯穿整个成佛之道的始终这一点上,我们也可以体会到,为什么一个皈依会发生无量无尽的功德,远远不是一般善法可比的道理。
下面正式看回答:
并非如此!若依圣法,则具有安立善妙究竟之处——所作已办、负担已弃的无学道果位,此时不再从一种作业转至另一种作业,或者从一者至另一者相续不断而流转的情形真实已断,故称“断流转道”。
究竟之处,依现代的话来讲,是生命的终极,也就是所作已办、负担已弃的无学道果位。这一段是要成立圣法是一概的信任之处。道理就是:如果以一个法只能安立到中途,此后还有所作,那就需要有新的依处,前者不成立是一概的信任之处。现在以圣法可以最终安立到无学地,不再有继续前进,不再有从一种作业变为另一种作业的情形,因此没有任何不堪信任之处,可以成立是一概信任之处。换句话说,唯一依止圣法就能到达究竟,不是在这之外还需要依止另一种法,不是以圣法只能安立在中途,在这之后还需要找新的依处。由此可知,圣法是始终可以信任的依处,我们可以放心地发誓,生生世世唯一皈依圣法,一直皈依到底,不再皈依其他法。可以很坚定地这样发誓愿。
《释明论》云:“无上即断流转道,趣于究竟为流,至此真实尽故为断。”
世亲菩萨在《释明论》上说,无上就是断流转道。这个流转不是指三有的流转,它的意思是,在还没有达到究竟时,会有从一处转换到另一处,从一种作业转换到另一种作业的相,这叫作流。达到究竟时没有了流转,这叫流断。所谓断的意思,不是断障的断,而是路到这儿断了,没有了,不再迁流了,这叫断。因此以圣法最终把你安立到无学位时,再没有要走的了。皈依圣法的结果就是这样能让我们到达圆满。
各家注释中,此句解释为断除心与心所之流转,或断除轮回中流转等,然仅为一面之言,尚未解释圆满,此后二句意义深奥,故唯此处开显。
其它的注释把“断流转道”解释成,以圣法的作用断除心和心所的流转,或者仅仅断除轮回之中的流转。这样解释虽然也可以,但只是一面之言,没有把圣法堪为究竟依处的功德之相显示出来。所以全知麦彭仁波切说,仅仅在这里,我把具足依止、断流转道的甚深意义合盘托出,其它注释当中没见到有这样解释的。
决定出离,趣大菩提,无有违逆,成就和顺,具足依止,断流转道,以上六句经文的意义明了之后,就要从心里发愿,发什么愿呢?发住持圣法的愿。因为在一切法当中,最殊胜、最稀有、最尊贵的法,就是圣法,关系到世间和出世间所有有情生生世世利乐的法,唯一就是圣法,一切有情能够恒时信赖的法,也唯一是圣法。所以对于整个有情界的利乐来说,最重要的关键就是要住持圣法。圣法住持一天,众生就有一天安乐,圣法一天不住持,众生一天就会陷入衰损。因此有心的人,真正认识到圣法是一切利乐源泉时,就应当发起住持圣法的大愿。
如是了知所知法的范围内,能信任不变的有事,唯有圣法,并对“三世所有诸佛菩萨、声闻缘觉及诸众…
《《正法妙音》第二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