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星,她們都想永遠作天後,可是歲月無情,在紅顔已逝時,她們比一般人更加淒涼無奈。上次講過的頂生王,他到了叁十叁天,和帝釋天平起平坐,經曆了叁十六代的天帝王朝,他還想坐天朝的第一把交椅,而且想永遠坐,最後以一念競爭心從天國的寶座上翻身落地,往昔的尊榮在刹那之間如雲煙一般消失。這時能再抓到一個微塵嗎?所以,獲得者自身雖然從來沒有舍棄過希求,全心愛著,如果所得能夠永遠擁有的話,他願意永遠擁有,但最後都是兩手空空,孤零零地去。
以一般老百姓來說,誰不渴望家庭永遠和美呢?誰不渴望永遠團圓呢?但是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輪回當中曾經組成過無數個家庭,事後觀察,還不是同歸于破滅。所以把心寄托在假合的家上,家散了心怎麼辦呢?或者,女人們把心寄托在自己的丈夫上,但是丈夫也是要死的,靠不住,把心放在孩子身上,最後孩子也是要飛的。或者,商人們把心寄托在財富上,但財富終究也是要散得一幹二淨。所以,這是有爲法的本性,誰也無法改變,輪回之法注定不可能成爲真正的依處,幻化客塵,哪裏來的堅固呢?智者們正是洞察到輪回有漏法壞滅的本性,無有實義,因此他才毅然走上皈依聖法的不歸之路。佛在經上也說:“如見衰老及病苦,並見心離而死亡,勇士能斷如牢家,世庸豈能遠離欲。”在這一頌當中講了有智慧和無智慧的兩種人生道路。沒有智慧的人會戀著五欲,戀著輪回中的圓滿,想永遠擁有,但是有智慧的人知道,這是決定不可能的,所以他一見到輪回之中的衰老病苦,乃至于身體和心識都要分離的壞滅之相,他就明白唯一靠得住的只有聖法。
以上講了有漏法不是真實依處,理由就是自己雖然不舍棄希求,但是所得最終不可取,是依不到的。下面講聖法是真實依處,就是只要你不舍棄希求,聖法不可能不成爲信賴之處。
聖法並非如此,依止者自己若未舍棄聖法,聖法不能作爲依止或信賴之處,何時何處也不可能。
在名言之中,有漏法和聖法持有截然不同的相,只要心裏能正確認定這兩者的差別,就會引生斷然的取舍。以聖法來講,皈依聖法之後,自己方面如果能不舍棄,在聖法方面,她的自性,何時也不可能不作你的依處,何時也不會辜負你、遠離你。無論是在海角天涯,無論是在異國他鄉,無論是歡樂還是痛苦,無論是興盛還是衰敗,無論是今世還是來世,或者未來的無量世,聖法絕對不可能舍棄你,這就是永恒的依處。因此找來找去,真正的依處唯一是心中的聖法,並不在外物上,真實的依處離自己這樣近、這樣方便,是這樣堅固可靠的依處,一個刹那也不會遠離你,和你連一個微塵的距離也沒有,只要自己肯皈依,當下就有了依處。這樣就明白,是要內歸、是要依止法才對,如果往外去尋求,那就叫無休無止的輪回流浪,生生世世都會沒有歸宿。在這個世界的舞臺上,有那麼多人,一直都在向外奔走,向外爭取,向外追求,爲什麼他們會成爲歸家的浪子呢?就是因爲沒有智慧,錯誤地認爲人生圓滿的依處是在外境上,結果導致無數生以來都在這種追逐虛幻肥皂泡一樣的運動當中,一輪又一輪的流浪。
下面再講聖法是真實依處的理由:
所謂依止,應需了知,正法作爲所依後,其上的依止者何時亦不乏依止,亦即以導師親見一切所知相而宣說作爲根據後,具足依止。有些僅解釋爲正法依于佛,或依于如來藏,尚未開出數句之含義。
爲什麼說聖法具足依止呢?只有以理辨明,我們才能決定。道理在哪裏呢?我們看,所謂的聖法就是真理,而真理又是永遠不會變的,所以依止于真理的人也就永遠不會沒有依處。內身外財會變,技藝智巧會變,都會失去,有漏善法也有窮盡之時,但是有一種法不會變——那就是真理不會變,所以真理就成爲真實的依處。聖法是佛親見一切所知相而宣說的,所以所诠是真理,曆叁世而不易,從過去到現在,一直到未來無盡的時間當中,不會有所改變,永世可以依止。因爲她是真實不虛,所以才是永世可依,不然只要有一點虛妄就會被推翻,不會成爲真實依處。現在我們把心安住在這樣的聖法上,什麼時候會沒有依處呢?相反,把心寄托在刹那刹那生滅的虛妄法上,又何時能有真實的依處呢?總而言之,就是因爲聖法是導師現見一切所知相而宣說的,以這條根據,我們依止聖法就永遠不會沒有依止,因爲是依止真理的緣故。
比如,導師針對分別心的現相宣說無常,可以貫穿一切有爲法,無論在輪回中的哪個城市,無論在古代的唐宋還是在現代的二十一世紀,諸法無常的本性不會變,這個法何時都可以依。又比如世尊說緣起,一切法都是緣起,都是此有則彼有,此無則彼無,這個緣起的法也是何時都沒有欺诳,是我們真實的依處。又比如世尊說無我,一切人類,無論非洲人、美洲人,還是西藏人、漢族人,在五蘊上確實找不到人我,以法來說,大到宏觀的天體星雲,小到微觀的基本粒子,一切都是空無自性。所以聖法是叁世不易,可以永作依止。以真理不變的緣故,所以聖法生生世世可以作不變的依處。什麼法才是真實的依處呢?在一切所知法當中,只有聖法才是我們真實的依處。
下面再講斷流轉道的含義:
對此或作是念:如是聖法,雖可稱爲無欺信任之處,此世界中于一切妙事妙果受用,唯一是妙,然而妙者窮盡,現在再無作爲,並無一概的信任之處,故正法也是如此。
這是先設疑問,所疑的地方是:聖法雖然是無欺信任之處,但不是一概的信任之處。打個比方,我要從成都到北京八大處,從成都雙流機場乘班機抵達首都國際機場,當我下班機後,飛機對我來說再沒有所作了,它只是一段時間作爲依處,並不是永久的依處,在下一段時間當中,我要依止出租車去八大處,因此班機不是我的一概信任之處,出了機場我需要換另一個法作爲依處。現在問:聖法也是這樣的法嗎?不是,聖法可以一直把我們運載到無學地,在一切法當中,聖法是永遠可以信任的依處。認識了這一點,我們皈依聖法的心,從時間上就能一直發到成佛而後已。在這個世界上,我們對哪一種法的信任能夠達到這樣持久呢?我們常說,我要依靠某個人,我要依靠某個法,但只是一段時間的依靠,因緣盡時,所依就象煙消雲散一樣,還能依個什麼呢?但是有這樣一種法,對它能信任到永遠,這就是聖法。如果能看到這一點,我們對聖法就會發出最長遠的皈依誓願,可以一直發到生命的終極——成佛。真正能從心裏由衷發起這種永作皈依的堅固誓願,那功德是無比巨大的。因爲這樣的誓言,在時間上發到了極致,貫穿了從發心到究竟成佛的一切階段。這不是爲了上大學得到學位,發誓在十年當中,依止世間的種種學科,不是這樣狹小的心量可以相比,也不是說爲了作神仙,發誓依止一個有漏的丹法,作了神仙之後,誓言也就到了期限,不是這樣一種量。從皈依聖法的誓言貫穿整個成佛之道的始終這一點上,我們也可以體會到,爲什麼一個皈依會發生無量無盡的功德,遠遠不是一般善法可比的道理。
下面正式看回答:
並非如此!若依聖法,則具有安立善妙究竟之處——所作已辦、負擔已棄的無學道果位,此時不再從一種作業轉至另一種作業,或者從一者至另一者相續不斷而流轉的情形真實已斷,故稱“斷流轉道”。
究竟之處,依現代的話來講,是生命的終極,也就是所作已辦、負擔已棄的無學道果位。這一段是要成立聖法是一概的信任之處。道理就是:如果以一個法只能安立到中途,此後還有所作,那就需要有新的依處,前者不成立是一概的信任之處。現在以聖法可以最終安立到無學地,不再有繼續前進,不再有從一種作業變爲另一種作業的情形,因此沒有任何不堪信任之處,可以成立是一概信任之處。換句話說,唯一依止聖法就能到達究竟,不是在這之外還需要依止另一種法,不是以聖法只能安立在中途,在這之後還需要找新的依處。由此可知,聖法是始終可以信任的依處,我們可以放心地發誓,生生世世唯一皈依聖法,一直皈依到底,不再皈依其他法。可以很堅定地這樣發誓願。
《釋明論》雲:“無上即斷流轉道,趣于究竟爲流,至此真實盡故爲斷。”
世親菩薩在《釋明論》上說,無上就是斷流轉道。這個流轉不是指叁有的流轉,它的意思是,在還沒有達到究竟時,會有從一處轉換到另一處,從一種作業轉換到另一種作業的相,這叫作流。達到究竟時沒有了流轉,這叫流斷。所謂斷的意思,不是斷障的斷,而是路到這兒斷了,沒有了,不再遷流了,這叫斷。因此以聖法最終把你安立到無學位時,再沒有要走的了。皈依聖法的結果就是這樣能讓我們到達圓滿。
各家注釋中,此句解釋爲斷除心與心所之流轉,或斷除輪回中流轉等,然僅爲一面之言,尚未解釋圓滿,此後二句意義深奧,故唯此處開顯。
其它的注釋把“斷流轉道”解釋成,以聖法的作用斷除心和心所的流轉,或者僅僅斷除輪回之中的流轉。這樣解釋雖然也可以,但只是一面之言,沒有把聖法堪爲究竟依處的功德之相顯示出來。所以全知麥彭仁波切說,僅僅在這裏,我把具足依止、斷流轉道的甚深意義合盤托出,其它注釋當中沒見到有這樣解釋的。
決定出離,趣大菩提,無有違逆,成就和順,具足依止,斷流轉道,以上六句經文的意義明了之後,就要從心裏發願,發什麼願呢?發住持聖法的願。因爲在一切法當中,最殊勝、最稀有、最尊貴的法,就是聖法,關系到世間和出世間所有有情生生世世利樂的法,唯一就是聖法,一切有情能夠恒時信賴的法,也唯一是聖法。所以對于整個有情界的利樂來說,最重要的關鍵就是要住持聖法。聖法住持一天,衆生就有一天安樂,聖法一天不住持,衆生一天就會陷入衰損。因此有心的人,真正認識到聖法是一切利樂源泉時,就應當發起住持聖法的大願。
如是了知所知法的範圍內,能信任不變的有事,唯有聖法,並對“叁世所有諸佛菩薩、聲聞緣覺及諸衆…
《《正法妙音》第二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